客服电话:
400-888-0826

好货运客服微信

合肥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原文)

TIME:2022-05-10 10:46:01 HOT:0来源:合肥市人民政府
栏目分类 好货运广告 猜你喜欢

合肥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现代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高度集成并融合创新运输、仓储、配送、信息、金融等服务功能,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产业组织地位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营造良好“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供应链运行环境,有利于强化区域产业集聚布局竞争力,提升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创造能力,对促进合肥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与建设规划》《安徽省“十四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区位优势突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日益完善。


合肥位于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处长三角与中西部地区衔接的重要节点位置,在南北交流和东引西进中发挥着战略性物流枢纽作用。合肥所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消费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半径500公里范围覆盖5亿多人口,以及全国50%GDP和40%消费市场。截至2020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526.2公里,通道连接西安、武汉、南京等九个方向,“时钟型”高铁网络不断完善。公路通车里程达2.07万公里,干支结合的公路骨架和“一环八射多联”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正向“两环十三射多联”升级。以新桥机场为枢纽,通航城市91个,连通全国、对接全球的航空运输体系加快形成。水运航道明显改善,合肥港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综合性内河港口之一,长江支流上规模最大港口。


经济产业基础较好,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快速提升,2020年GDP破万亿,达10045.7亿元,首次跻身全国城市20强。良好的经济产业基础支撑物流服务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全市完成货物运输量约4.69亿吨,大宗建材、家电、日用消费品等商品物流市场初具规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16.6亿元,占GDP的5.14%。各类物流企业超过8000户,其中A级以上物流企业60家。


全面开放深入推进,国际物流发展取得突破。


坚持大开放战略,开放平台加快建设,对外贸易总额不断扩大,2020年进出口总额达374.9亿美元,内陆开放枢纽格局初步形成。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和公用保税库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成运营,为国际物流发展提供了节点设施支撑和政策保障。中欧班列(合肥)共开行38条线路,直达欧亚11个国家、36个节点城市,2020年开行568列,居长三角第二、全国第八,累计发运突破1470列,去回程满载率始终保持100%。合肥港二类水运开放口岸通过验收,2020年吞吐量达到37.1万标箱。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等进境指定监管场地先后通过验收,2条国际货运航线(合肥—美国芝加哥、合肥—越南河内)常态化运营。


物流产业布局优化,物流要素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被列为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先后获批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合肥北站铁路物流基地、合肥港物流园、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及合肥新桥机场航空物流基地、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园等物流枢纽建成运营,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中国南山·合肥岗集综合交通物流港等物流节点加快建设,全市共有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园、宝湾(合肥)国际物流中心2个国家示范物流园,以及合肥中外运物流中心、徽运物流园(合肥公共物流园)等5个省级示范物流园。


物流创新发展加快,专业化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


以市场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加快物流业态升级和模式创新,围绕“互联网+”高效物流催生出一批“互联网+高效运输、智能仓储、便捷配送、智慧物流”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企业,徽运物流、国力物流、迅捷物流等传统运输、仓储、物流地产企业加速向现代物流和供应链转型。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海关“单一窗口”信息服务平台等建成投入运营。大件家电物流、汽车整车及供应链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等专业物流发展迅速,网络货运、共同配送、众包物流、即时配送、定制服务等物流新业态快速发展,物流业发展活力和综合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物流营商环境明显改善。


加强物流业发展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持续优化发展思路、聚焦发展重点、创新发展路径,引导物流业健康有序发展。省、市两级政府出台一批推动物流发展政策,在设施建设、企业运营、政府管理等方面,形成资金、财税、土地、投融资等一系列政策安排,突出物流通道建设、枢纽建设、口岸建设、多式联运示范、平台建设等关键领域发展,各项政策执行效果显著,有力促进了物流业转型升级,推动物流营商环境明显改善。


(二)形势要求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合肥强化物流支撑,在经济循环中发挥战略支点作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面对外需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减弱和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潜力逐步释放,我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合肥应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扩大物流网络和辐射范围,补足国内国际供应链短板,优化生产与消费上下游流通结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着力打造国民经济循环战略支点。


承载国家区域战略要求合肥优化物流组织,提高资源要素整合配置和产业辐射能力。合肥着力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在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中被赋予重要使命,合肥都市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建设,为合肥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合肥应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对资源要素的聚集配置和高效整合作用,加快“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设,高效串接产业链供应链,带动区域经济规模化发展,引领跨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为合肥贯彻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提供强大物流服务保障。


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要求合肥加快物流服务体系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演进,创新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新零售、直播电商、共同配送、众包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推动生产组织方式与流通方式深刻变革。合肥应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演进方向和产业组织网络化、智能化大趋势,加快现代物流服务创新发展,推动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重构,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流通与现代物流服务深度融合,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参与全球高端产业链竞争和维护国家产业链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和提供强大动力。


总体而言,合肥物流业发展已具备较好基础,但与其他物流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对承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使命,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产业组织中心的引领支撑能力依然不足,难以适应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总体要求。一是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分布散、规模小、经营弱,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高端设施资源结构性不足,重要战略性物流枢纽节点能力不足、功能不完善、集成性不够。二是专业物流服务保障能力有待加强,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缺乏有效支撑,尤其是国际航空货运短板突出,冷链物流等专业化服务亟待加强,通江达海能力不足。三是全球物流资源整合配置能力不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物流企业较少,物流组织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物流业发展政策体系尚不完善,各方对物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认识不统一、不到位,推动物流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思路不明确,土地、资金等关键要素保障水平不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把握合肥支撑融入新发展格局战略方向,精准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要求,以三大国家物流枢纽和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布局建设为引领,构建适配内需体系的国内国际物流通道网络,融入“通道+枢纽+网络”国家物流运行体系,打造面向中西部、融入长三角的双向组织物流枢纽,营造规模化网络化物流发展条件,增强物流与产业要素协同集聚能力,主动嵌入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支持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规模扩张发展,提升合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服务功能。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初步形成供需适配、智慧高效、绿色韧性的合肥现代物流体系,衔接长三角与中西部地区物流枢纽地位更加突出,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发展效果显著,物流业成为城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现代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幅提升。


现代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


基本建成合肥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以及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等公共服务顶层设施,就近服务城市生产生活的各类专业物流中心、配送节点设施网络趋于完善,各类设施依托枢纽干支仓配平台实现功能有机对接和一体化运行,形成布局合理、能力强大、功能分层、整体运作的城乡物流设施体系。


物流通道网络稳定高效运行。


三大国家物流枢纽及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规模化、通道化物流组织水平大幅提升,以铁路班列、铁路多式联运等为核心,初步建成对接国内重要消费市场和资源地的物流通道网络,全面融入“通道+枢纽+网络”国家物流运行体系。中欧班列、海铁国际联运、国际航空物流等服务产品常态化、高质量运行。辐射长三角城市群和合肥都市圈的区域分拨网络和配送末端网络持续加密,基本形成圈层式物流网络体系,确立合肥对接长三角、面向中西部的关键物流枢纽地位。


现代供应链组织水平与服务能力大幅提高。


现代物流与合肥制造、商贸等产业高度融合,建成若干创新能力强的大宗商品交易物流平台、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平台和商贸物流平台,物流网络与产业组织网络互为支撑、扩张发展生态初步形成,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串接和集成能力大幅度提高,物流枢纽经济与通道经济快速发展,积极培育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枢纽经济示范区。


现代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显著提升。


全市物流规模加速扩张,物流市场主体规模结构趋于集中,运营质量大幅提升,培育打造3-5家整合国家物流枢纽业务、支撑通道网络运营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鼓励积极申报国家5A级物流企业。物流业务组织集中度提高,通过国家物流枢纽集中组织的铁路干线运输规模占全市总规模80%以上,多式联运比例显著提升,运输结构持续优化。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快速发展,网络货运平台、农村物流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物流企业和物流发展模式。物流成本水平持续下降,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1.5-2个百分点,物流产业对促进合肥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环境营造能力与水平大幅提升。


2-1  合肥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名称

2020

2025

综合水平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

下降1.5-2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

国家物流枢纽建成运营数量(个)

0

2-3

指定海关监管场所(个)

3

4-5

通道网络

运行

中欧班列(合肥)累计开行量(列)

1400

4000

机场货邮吞吐量(万吨)

8.75

30

全货机航线(条)

4

20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万TEU

37.1

55

铁水联运累计发运集装箱量(万TEU

3

30

快递业务量(亿件)

8.85

22.5

整合国家物流枢纽业务、支撑通道网络运营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数量(个)

3-5

组织水平

铁路运量占全市各方式货运量比重(%

0.56

1.4

国家物流枢纽铁路组织规模比重(%

80


三、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


衔接合肥“中心引领、两翼齐飞、多极支撑、岭湖辉映、六带协同”国土空间规划安排,结合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和主要产业园区、对外开放平台等布局,充分利用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条件,以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以及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布局建设为引领,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强化枢纽整合组织能力,扩大通道辐射能级范围,支撑网络高效经济运行,加强物流与产业融合联动,精准对接合肥经济产业辐射联动关键方向和目标市场,推动合肥物流发展形成“三核一极主枢纽、六廊六带主通道、八园多节点全覆盖”总体布局。


(二)三核一极主枢纽


三核:


依托合肥北站铁路物流基地、合肥国际陆港、中铁四局智慧物流园、中外运供销物流园、宝湾国际物流中心等城市北部物流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区,联动合肥综合保税区物流功能片区,突出铁路骨干通道作用,以干线运输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组织为核心,推动枢纽片区间功能业务联动和干支仓配业务一体组织,布局建设合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有效嵌入全市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创造,打造合肥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供应链服务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枢纽经济发展引领示范区。依托合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示范物流园区,整合合肥百大周谷堆农产品国际物流园、合肥循环经济园专用铁路货场、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园等节点设施,突出物流与商贸联动发展主线,加快增量公共仓储布局建设,强化分散商贸物流资源公共化、组织化、规模化集并整合,推动商贸流通业态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升级,布局建设合肥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含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打造城市东部服务强大国内市场建设、交易形态丰富、集聚辐射能力强大、线上线下融合联动发展的高品质综合商贸物流枢纽。整合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合肥经开区综合保税区物流功能片区等节点设施,强化港口、铁路及联运设施能力建设和多式联运组织,加快供应链服务嵌入南部、东南部产业集群,推动公共物流、仓储等环节整合组织,布局建设合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城市南部产业联动、对接铁水干线运输的大能力综合物流枢纽。


一极:


依托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加快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及合肥新桥机场航空物流基地等枢纽载体建设,优化航空运输组织,丰富国内外航线网络,完善基于航空干线运输的区域辐射联运及航空产业物流配套服务体系,吸引高端化、国际化物流资源要素和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聚集,推动航空货运、国际物流与临空经济、航空都市等产业联动融合,布局建设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积极申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长三角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航空物流枢纽与国际门户。


(三)六廊六带主通道


六廊:


突出合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关键枢纽节点区位优势,统筹推进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考虑城市经济产业联系的重点区域方向,畅通合肥参与国内大循环、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骨干通道网络,强化与“一带一路”、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发展区域深度对接,打造沿江国际物流大通道、亚欧国际物流大通道、面向长江中上游物流大通道、面向京津冀物流大通道、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物流大通道和通达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航空物流大通道等物流廊道。


六带:


服务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对接和同城化发展,联动合六、合淮蚌、合滁、合芜马、合安、合铜等六大经济产业发展带,密切与都市圈城市综合立体物流通道网络联系,强化区域集散物流系统对接和分拨配送网络的有效覆盖,建设区域物流发展主通道。


(四)八园多节点全覆盖


八园:


统筹各县区交通区位、产业发展、物流基础条件,面向周边200-300公里范围,满足大宗物资及主要消费品就近服务需求,聚集干线运输组织、区域分拨配送、集中仓储、大宗物资流通贸易等物流资源,兼顾城市配送功能,布局建设中外运物流华中中心物流园、蜀山物流园、合肥港物流园、合肥东部现代智慧物流园、徽运物流园(合肥公共物流园)、合肥百大肥西农产品物流园、中国南山·合肥岗集综合交通物流港、合肥百大周谷堆庐江农产品物流园等物流园区。


多节点:


结合各县区本地特色产业和居民生活物流配送就近服务需求,聚焦专业物流发展,重点集聚城市配送和仓配一体物流资源,合理布局建设合肥中外运物流中心、合肥经开区家电物流中心、江汽配套物流中心、合肥乡润粮食口岸物流园、中国物流合肥基地、京东肥西智能供应链产业园、苏宁云商合肥智慧电商产业园、庐江罗埠综合物流园、韵达智慧物流巢湖产业园等物流节点。


四、打造融入新发展格局物流战略支点


(一)高质量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加快合肥北站铁路物流基地存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和现代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优化干线运输组织,完善干支仓配一体集疏运分拨配送体系,申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强化合肥国际内陆港货运需求集聚整合能力,建设全市铁路干线运输组织平台,高质量开行中欧班列(合肥)、铁海联运班列等,打造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和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密切合肥综合保税区与集中连片发展区联系,推动保税物流与外向型制造、贸易产业联动发展,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核心区。依托中铁四局智慧物流园,打造长三角具有影响力的钢材供应链服务中心。强化中外运供销物流园、宝湾国际物流中心等铁路干线接取送达、多式联运及公路货运专线开行等能力,建设区域物流网络辐射中心。


4-1  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列表

名称

服务功能

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合肥北站铁路物流基地

补强补足多式联运、商品车分拨配送、口岸通关、国际物流等设施短板,承担铁路干线物流、多式联运、智慧信息等基础服务功能,延伸商品车分拨配送、供应链集成等服务。

合肥国际陆港

加快建设连接合肥北站铁路物流基地专用线,完善多式联运、高标准仓储等基础设施,丰富班列产品,提升班列运行效率,承担铁路干线物流组织、国际多式联运、仓配一体等基础服务功能,延伸拓展大宗物资贸易、国际物流等服务,助力打造临港产业集群。

合肥综合保税区

承担保税物流、保税加工等基础服务功能。突出围绕强大国内市场建设需求,加快拓展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展销、高端装备采购供应链金融等业务,引导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国际贸易等外向型制造、贸易产业布局。

其他主要功能区块

中铁四局智慧物流园充分利用铁路专用线优势,强化与枢纽铁路干线运输对接,聚焦钢材等大宗物资流通全过程,承担钢贸销售、流通加工、智能仓配等基础服务功能,拓展集装箱运输、工程配送、货运代理等服务。中外运供销物流园、宝湾国际物流中心等承担枢纽分拨配送、智能物流信息匹配交易等区域网络辐射服务功能,延伸农副产品、家居建材、汽车配件、日用消费品等商贸供应链,拓展供应链物流、金融等服务。






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合肥百大周谷堆农产品国际物流园突出围绕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聚焦农产品流通全产业链物流集成服务,联动完善城市及都市圈冷链物流配送网络,引领区域生鲜冷链业态模式升级和农业生产组织变革,打造服务全市、联动全省、辐射东中部地区的重要农副产品商贸物流供应链组织中心。发挥合肥循环经济园专用铁路货场优势,巩固提升服务大宗物资物流服务能力,创新分散商贸、电商快递资源对接铁路等干线运输组织模式,打造以铁路干线运输、多式联运为核心的大能力综合物流枢纽。结合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建设,推动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园商贸、仓储、运输等资源集约化整合组织和公共仓配一体设施建设,打造有效集成商贸物流供应链的重要枢纽和区域公共性日用消费品、快递电商等分拨转运中心。


4-2  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列表

名称

服务功能

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合肥百大周谷堆农产品国际物流园

加快仓配一体冷链设施、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等项目建设,完善生鲜冷链交易及物流信息系统,提升农产品干线物流组织、区域分拨组织、流通加工、电子商务、交易结算、冷链物流等服务能力,发展壮大贸易规模、种类,提升市场辐射能级范围。加强中央厨房、分级分拣流通加工设施建设,强化服务城市及区域市场高品质生鲜冷链需求。依托提升农产品销售渠道优势,开展贯通田间地头至居民消费全产业链组织与服务,助力推进乡村振兴。

桥头集站物流园

合肥循环经济园专用铁路货场加快铁路专业货场、仓储设施等建设,提升服务周边产业的大宗产成品物流服务能力,联动商贸、电商快递等物流资源,拓展服务品类,完善区域分拨配送体系。加快建设韵达快递安徽省区域总部基地项目(肥东)等设施,共同打造集铁路干线运输、多式联运、仓储集散、区域分拨、城市配送、供应链金融等于一体物流服务体系。

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园

加快商贸、仓储、运输等资源集约化整合改造。扩大永辉、中通等区域分拨配送中心规模,培育引进网络化、规模化分拨企业,完善商贸供应链集成组织功能。加快对接铁路运输资源,打造铁路干线组织、公路货运专线、共同仓储、城市配送等一体化服务供给体系。建设安徽大众冷链制冰及冷链产业孵化基地等项目。






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加快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港口、商品车专用码头、铁路专用线、作业场站及仓储等设施建设,承接合肥港物流园集装箱业务转移,强化与宁波港、上海港等世界级港口群以及产业辐射目标市场联系,提升铁水干线运输组织、制造业供应链集成功能,打造江淮联运中心和多式联运运输组织平台。发挥合肥经开区综合保税区综合保税优势,拓展国际物流及贸易功能。


4-3  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列表

名称

服务功能

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

创新水运集装箱航线、铁路班列、多式联运等组织模式,提升水铁干线运输组织、仓储集散、货物贸易、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等功能一体服务能力,强化制造业供应链集成组织,促进区域产业依托通道网络服务高质量规模扩张发展。加快中派临港综合产业园港口物流设施等谋划建设。

合肥经开区综合保税区

突出围绕电子信息等产业国际化发展物流需求,强化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功能,拓展国际贸易展销、跨境电商等业务,对接和融入枢纽水铁干线运输组织平台,联动建设区域分拨网络,打造区域国际产业集群。


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以合肥新桥机场航空物流基地为核心,集中布局建设“轴辐式”组织、中转型服务的区域航空货运设施,加快航空物流平台建设,规模化培育和拓展全货机航线,形成区域有影响力的航空货运组织中枢。重点加快新桥机场改扩建工程、菜鸟网络中国智能骨干网等项目建设,推进国际货站、顺丰快件转运中心、唯品会安徽物流园等项目高质量运营,深化与航空物流龙头企业、大型网络型电商快递企业等战略合作,积极引进相关企业布局,支持培育发展壮大。依托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合肥空港进境指定监管场地,联动区域消费网点,推动与市内免税店等合作,做大航空口岸物流进出口规模,满足区域强大内需市场与进口商品高品质国际物流组织需求。


4-4  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功能列表

名称

服务功能

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合肥新桥机场航空物流基地

立足安徽省及合肥市优势产业航空物流需求,统筹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科技研发等临空产业发展物流需要,集成航空运输为主的全供应链服务,拓展航空物流引领临空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创新航空运输联动文旅休闲、跨境贸易等一体服务的航旅购新模式,加速跨境电商、冷链物流、商贸物流及中高端制造和消费品流通产业集聚发展。

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

发挥航空口岸和进境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物、肉类等指定监管场地优势,开展航空保税物流、集成电路仓储保税物流、高端生鲜产品进口等业务,加快申建种苗、药品等指定监管场地。






(二)完善多层级物流设施网络体系


加快专业物流设施建设。


围绕“八园多节点”基本格局,加快推进各类专业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为相关县区先进制造、现代商贸、现代农业等产业聚集区提供就近专业化物流服务,完善覆盖县区、多层级的服务设施网络。合肥经开区、新站高新区、长丰县、包河区、庐阳区等区域服务周边制造业为主的专业物流设施,依据产业组织特征需要,密切生产组织供应链环节对接,着力完善相关铁路、公路场站、港口等设施条件,提升大宗工业原材料、工业品仓配设施等能力。合肥高新区、肥东县、肥西县、瑶海区、蜀山区等侧重商贸产业服务的专业物流设施,强化区域性农产品、生活用品等商贸流通仓配设施及深加工处理能力,加快布局电商、快递城市二级网络服务节点,兼顾区域应急物资储备补充能力建设等。庐江县、巢湖市等侧重农产品服务的专业物流设施,重点提升农产品交易、冷链物流等能力建设。


推进专业设施对接国家物流枢纽。


加快专业设施与业务相关国家物流枢纽开展能力、功能、运作的系统对接。以制造、商贸等产业供应链的全链条有机协同为导向,统筹国家物流枢纽顶层供应链仓配设施能力与各物流园区、中心的区域性就近产业物流服务能力关系,完善枢纽干线集成功能与专业设施间的区域支线网络运输功能关系,强化与国家物流枢纽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并与其他设施关联运行的城市物流设施和运行网络整体系统。


(三)提升城市物流体系承载能力


提高要素分类集聚水平。


加快依托主枢纽集聚并整合全市、区域物流资源进程。突出不同类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特色,紧扣国际对接、干线集成、辐射区域等顶层服务功能要求,强化政策引导,推动城市和区域内干线服务、支线服务、仓储服务、配送服务、顶层供应链服务等资源向枢纽规模集聚。针对就近服务产业的其他物流设施,积极引导周边分散的企业物流资源集中运作。强化国家物流枢纽与其他设施的资源错位集聚,形成相互间能力匹配、统一调度运作关系。建立合肥市国家物流枢纽间协同发展机制,探索各枢纽运营主体融合互动发展路径,促进枢纽间空间、功能、运作等深度对接,在干线开行组织、供应链运行协同等重点领域,创新枢纽间业务互为支撑的平台化组织模式,提高合肥物流运行组织的整体性水平,增强城市集聚要素、服务区域的承载能力,打造物流战略支点。


增强战略支点辐射组织能力。


依托国家枢纽的要素集聚条件,强化市场主体利益整合,培育统一的枢纽运营主体,着力完善铁路、水运、航空等干线运输开行机制,集成全市干线运输需求,创新平台化运输供给模式,提升规模化运作水平,提高干线运输生成能力和组织效率。围绕国家骨干物流网络空间布局,突出合肥具有关键供应链产业链关系的长三角、长江中游等通道方向,加强与沿线国家物流枢纽间对接协同,积极参与和利用好国家物流枢纽联盟平台,着力推进枢纽运营主体对接,建立企业层面沟通机制,深化业务操作规范、平台信息互联互通等方面合作,共商开行枢纽间班列业务,加快形成骨干物流通道网络,支持合肥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夯实互联共享信息平台基础。


推动各国家物流枢纽平台信息和业务联通,加强功能的差异发展与有机对接,突出铁路运输、网络货运、航空物流、航运物流、仓储及物流资源、多式联运等专业化信息功能平台的资源整合作用,完善枢纽间市场化协作分配机制,以陆上、空中等干线运输集成效率,区域网络资源共用效能,各类产业供应链集成价值等为动力,打通枢纽间业务组织关系,实现资源全面、有效配置,提高关键业务发展水平,培育统一业务品牌,逐步形成公共性的全市物流组织信息服务平台。强化政府关联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建立服务并对接各类枢纽平台的交通、公安、海关、市场监管、气象等政府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创造平台物流服务基本条件。集成物流交易运作大数据,加强与行业管理部门信息连接,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手段,建立完善的物流市场主体信用评级机制,构建物流交易信用体系,优化物流服务市场环境。积极与金融服务企业或具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物流供应链企业协作,拓展物流交易环节供应链金融服务功能,打造物流交易结算服务中心和投融资平台,为创新物流业态、提升产业价值提供平台支撑。


专栏4-1  物流枢纽设施发展重点工程

1. 物流枢纽设施及集疏运配套建设工程

加快三核一极主枢纽、八园多节点等物流枢纽节点设施建设,同步启动枢纽、园区等周边集疏运体系建设工程,完善至主要干线出入口、交通场站及产业园区等连接网络,为枢纽及园区干支衔接、仓配集疏提供支撑。

2. 国家物流枢纽运营主体培育工程

培育、引进并举,明确三核一极等国家物流枢纽运营牵头主体,统筹各枢纽整体功能设计和一体化业务安排,以企业协作、业务对接为重点,以平台整合为手段,通过组建联盟、战略合作、合资、参股等多种方式,培育国家物流枢纽运营主体。利用国家枢纽的规模化运作、多环节协同环境,鼓励和支持枢纽运营企业、通道化业务开展企业等率先做大做强,积极申报国家5A级物流企业。

3. 物流设施要素保障工程

加强国家物流枢纽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提升的衔接,明确枢纽四至范围,保障土地供给,确保枢纽用地规模、土地性质和空间位置长期稳定。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精准谋划出台土地、税收、人才等方面鼓励枢纽发展支持政策。


五、构建支撑大循环双循环物流通道网络


(一)畅通国内国际双向物流大通道


提升沿江国际物流大通道组织效能。


密切与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联动和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等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联系,畅通合肥至长三角城市群的国内大循环,对接联通经港口、机场至东亚、东盟、北美、欧洲等的国际大循环,形成内联合肥经济产业核心联动圈层,外通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大能力国际物流廊道。强化枢纽场站与集疏运体系设施完善和功能完备,重点围绕农业生产、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所需农资化肥、工业原材料、煤炭等大宗商品和集装箱货物,加快提升基于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通道化、网络化、班列化干线运营组织能力。巩固提升沿江公路班车组织水平,针对性开行至主要区域的卡车航班,培育开行铁路局管内小运转班列,提高铁路转运能力。着力推进引江济淮航运一期和二期工程、合裕线扩能改造等工程建设,补齐联通长江主航道短板,完善港口枢纽水上转运服务功能,打造江淮联运中心,全面优化海铁联运、铁水联运、水水中转、公铁联运和空铁联运等运营组织模式,加密多式联运班次,推动区域通关一体化,提升通道综合服务能力,培育增量物流需求,牵引形成沿江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格局。


强化亚欧国际物流大通道能力建设。


夯实中欧班列(合肥)常态化、规模化开行基础,畅通合肥自中原、关中平原、兰州—西宁、天山北坡等城市群至沿边口岸区域的国内大循环,对接联通经中亚、西亚至俄罗斯、欧洲等的国际大循环,形成面向亚欧方向的新亚欧大陆桥等国际物流廊道。发挥合肥国际内陆港公司亚欧通道班列组织的平台作用,加快优化布局开行线路和境内外集散分拨节点,完善国际多式联运流程运作,形成“通道+境内外节点分拨”的网络化班列运作模式,集聚沿线增量物流需求,提升国际班列综合竞争力。围绕新型显示、汽车及新能源车制造、光伏等重点产业以及强大国内市场产生的规模消费需求,强化与中亚西亚、俄罗斯、欧洲等国际产能和贸易合作,规模组织区域世界级产业集群商品出口,加大对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药品和医疗器械、高端消费品等商品进口规模,组织双向货源,打造双向物流营销体系,推动在海外建设中国商品国际展销中心和在合肥建设亚欧商品国际商贸展销中心,实现班列双向均衡和价值增值,提升亚欧国际物流大通道支撑经济发展效能。


发展面向长江中上游大通道物流辐射能力。


发挥合肥地处京沪、京港(澳台)和沿江等全国综合运输大通道重要交汇点优势,满足强大国内市场建设带来的产业优化布局和消费规模品质双升级需求,以铁路通道网络为核心,内河水运为补充,提高干线联系能力和水平,夯实公路运输辐射基础,提升联运组织服务效率水平,加快对接长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形成骨干物流通道网络,融入国内大循环。聚焦支持区域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新能源车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围绕工业原材料及产成品、商品车等适箱货物,密切供应链配套、产业链延伸联系,培育通道增量扩张型消费物流需求,打造面向长江中上游方向的高效物流廊道。


密切面向京津冀大通道的物流联系。


依托区域特色水果、蔬菜、中药材、特色水产、食用菌等农副产品,以及新型显示、商品车、光伏等工业产品,沿江国际物流大通道、亚欧国际物流大通道规模化进口的高品质消费品,以及航空货运轴辐式组织发展产生的中转物流需求,发展至山东半岛、京津冀等方向的铁路班列、冷藏班列、全货机和公路班车业务,强化对通道沿线物流辐射能力,密切与沿线主要经济区强大内需对接联系,提升合肥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物流组织地位,打造面向京津冀方向高效物流廊道。


密切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大通道的物流联系。


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畅通合肥至长江中游城市群(南昌方向)、沿线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及沿海港口的循环通道,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光伏、家电等产业互补联系,密切基于产业联动的物流供应链合作,推动区域间中高端消费品、工业品、高端装备设备等优进优出,大力发展铁海联运、航空货运等业务,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方向高效物流廊道。


加快建设畅联全球主要地区的航空物流大通道。


适度超前建设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利用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改扩建和建设专业货运设施的良好契机,完善航线网络战略布局。重点围绕合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伏等临空产业及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等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和消费中的密切联动方向,优先发展全货机航线,加快航空货运组织规模化、轴辐式发展,织密腹舱带货航线,巩固提升至北美、东盟等既有国际航线覆盖范围,补足至日韩、中国台湾、北美等国家和地区国际航线网络短板,积极拓展至欧洲、澳洲等地区国际货运航线,丰富航线品类,加快争取利用第五航权支持,拓展航空中转业务,做大国际航空中转,构筑覆盖国内、联通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打造航空货运主通道,提高面向全球主要经济区的航空物流服务能力。


(二)打造城市群都市圈辐射网络


构建城市群区域分拨集散网络。


面向周边300公里经济合理分拨半径,东向联动长三角区域,西向对接长江中游、中原等城市群地区,加快建设城市群区域分拨集散网络。以各国家物流枢纽为关键载体和组织平台,强化支线网络与骨干通道网络的有效对接,形成干支规模互促、网络合理分层的运输服务模式,创造支线网络建设的规模化条件,提升服务效率。加快依托各枢纽综合信息平台,推动干支配业务信息对接,着力完善公铁、陆空等多式联运体系,提高干支衔接运作效率,降低衔接成本。积极引导电商、快递、零担等网络型企业,围绕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区域分拨中心,营造分拨网络需求环境,发展公路班线、铁路小运转、卡车航班等运输组织模式,打造辐射城市群,对接内需体系的物流分拨组织中心。


织密合肥都市圈区域分拨配送系统。


围绕合六、合淮蚌、合滁、合芜马、合安、合铜等区域物流发展主通道方向,加快建设功能分层、业务协同的城市物流中心、配送节点体系,增强与国家物流枢纽网络业务协同,加快形成系统性强的都市圈分拨与城配网络,提升合肥都市圈物流组织和服务效能。对接枢纽骨干通道运行,完善多式联运机制,优化整车运输组织,构建辐射都市圈城镇的公路专线网络。推进各主枢纽区域分拨网络全面对接合肥都市圈有关城市配送体系,完善“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城市配送”的全链条服务,打造合肥都市圈区域物流配送中心。


完善区域物流分工协作联动系统。


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合作一体化联席会议、合肥都市圈城市党政领导会商会等相关区域合作平台,建立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机制,共商共建共享区域物流服务体系。强化合肥与周边主要城市物流空间、组织及职能分工的协同,促进区域物流一体联动、错位发展。聚焦干线业务支持引导政策、物流标准化协同、关联部门信息开放、一体化通关机制、重大枢纽共建等方面,深化政府间沟通和协作,营造区域物流管理对接、政策衔接的良好发展环境。积极谋划推动形成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一体化行动方案,补足区域间物流基础设施联通、衔接短板,加快物流信息化、智能化引领,创新物流服务组织模式,加速城市群都市圈物流体系协同发展进程。


(三)构建城乡一体物流配送网络


完善城乡分级配送网络。


依托各主枢纽,集中布局面向区域和城市的商贸、电商、快递、专线等城市顶层配送资源,集并城市流通中可独立于实体市场空间开展统一组织的仓配物流需求,打造长三角具有影响力的日用消费品、家居建材、食品、冷链、工业超市等城市顶层配送组织中心。依托主枢纽一级配送中心运营组织需要,强化多级配送间的能力与运行整体配套,合理布局城市二级配送节点、社区和乡镇末端配送服务网点等分层分级配送网络设施,加强各级配送网络的信息串接、渠道网络对接和服务衔接,构建层级合理、高效率、低成本城乡配送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智能化共配体系。


依托城市多层级物流设施,引导大型网络化电商、快递、商超、城市配送等企业,深化城乡配送业务合作和网络协同,共建、共用城市配送平台和末端设施网点,积极推广“同仓共配、末端共享”等配送模式,构建城市共同配送系统,提高网络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高效整合城市配送需求,优化运力资源供给,推进城市配送供需精准匹配,提高共同配送服务效率。加快发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即时配送、商超便利店生活服务类城乡末端配送等智能化配送,满足用户个性化、即时化需求。


推进农村物流发展。


推动城乡物流共同配送体系下沉农村市场,加快补足农村工业品、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农村特色加工品上行“最先一公里”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短板。加快贯通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推进“快递进村”,加快发展农村电商物流,引导主要公路客货运场站、邮政快件处理场所、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农资配送中心等资源集中布局和运作整合,支持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乡镇和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开展共同揽收、分拣、运输、派送,促进农村交通、邮政、供销、电商快递等物流系统有机融合,提高农村物流网络效率。围绕农产品主产区产地市场,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完善分级预冷、分拣加工、冷链运输等功能,构建农村冷链物流体系。以物流运输服务网络为支撑,引导产业融合,培育“种植基地+生产加工+商贸流通+物流运输+金融服务”一体化农村物流发展新模式。


专栏5-1  物流通道网络建设重点工程

1. 通道网络设施建设工程

围绕六廊六带主通道发展,统筹国家、省、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建设及通道沿线区域等协调发展,加快推动相关通道合肥段设施建设。

2. 关键通道服务平台培育工程

重点围绕六廊六带集聚辐射方向,明确牵头主体和主要载体,统筹协调跨区域国内国际物流经营组织,打造关键通道专业运营平台。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主要载体,联动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以及有关铁路通道运输、公路网络运输组织企业,平台化集成各国家物流枢纽干线组织资源,打造全市铁路干线运输组织平台。以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为核心,对接长三角区域干支线机场航线资源,打造航空货运组织平台。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主要载体,联动主要港航企业和产业供应链企业,对接铁路运营,统筹建设江淮航运中心,打造内河航运组织平台。

3. 城乡配送网络建设工程

依托三核一极主枢纽、八园多节点发展空间,结合产销集中区、生活消费集聚区等布局,建设若干个层级合理、资源共享、干线运输与城乡配送有效衔接的分拨中心和公共配送中心,加快建设若干城市末端取送点、农村乡镇和村级电商快递物流服务站。

4. 邮政快递网络建设完善工程

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及蜀山物流园等主要枢纽、园区节点等,加快中国邮政(国家)邮件处理中心(二期)、顺丰速运智能分拣基地(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成市域一级邮快件处理中心,完善环状快递产业园布局。结合城市特色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推进快递进厂、畅通商贸流通循环,建设城市邮快件公共处理中心、县级综合寄递物流中心等,健全二级分拨网络。围绕城乡15分钟便利生活圈打造,加快快递进村,建设邮政快递营业场所等标准化服务网点,形成密集城乡三级配送网络。加快智能邮快件处理中心、智能快件箱等设施建设,推进寄递服务智能化发展。


六、培育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新动能


(一)打造区域供应链组织中心


打造制造业供应链组织中心。


以合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等为核心载体,引导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组织企业集聚发展,用好枢纽干支网络辐射、集中仓配运作等条件,着眼上下游生产组织联动,优化采购、运输、库存、生产供货等服务,提高合肥及区域内供应链组织水平。围绕合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重点产业组织的不同需要,优化不同供应链服务供给,加速制造业剥离物流有关组织环节,扩大服务外包,形成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格局。强化枢纽对供应链服务的公共化集成能力,形成规模组织和网络运行环境,深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提质发展,支持制造业扩大市场辐射范围,促进增量产业布局,培育高质量产业集群,形成长三角重要的制造业供应链组织中心,支持合肥制造业由环节优势向供应链系统优势转变。


建设现代商贸供应链组织中心。


以合肥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充分整合各类国家物流枢纽商贸服务功能区和商贸相关的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区运作组织,统筹对接各国家物流枢纽的通道网络服务体系,以高效的物流网络辐射为支撑,促进传统商贸流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强化物流、金融、保险、通关、报检、退税、结汇等流通功能建设,打造商贸供应链组织中心。支持顺丰华中智慧供应链科技基地、万科物流华东总部结算运营中心等现代供应链项目建设。推动小商品、家居建材等传统市场转型升级,分离市场分散的物流功能和空间,强化依托商贸型国家物流枢纽及市场周边物流园区开展集中运作,推进物流服务和商贸形态创新。引导服务区域的生活消费品贸易企业与物流企业协同集聚,围绕长三角区域庞大消费市场空间,构建辐射长三角和合肥都市圈的商贸分拨与配送网络,形成区域辐射商贸物流组织中心。围绕合肥及周边的地标性商品国内国际市场空间,构建支撑商品辐射的物流通道服务系统,支持特色商品贸易物流做大做强。提升商贸物流要素的集成能力,着眼中西部地区的庞大内需市场发掘潜力,做好承接长三角商品生产供给资源,对接国内需求的物流服务体系,打造适应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商品贸易物流平台。


(二)培育枢纽经济发展新范式


打造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


统筹物流枢纽、关联产业、城市生活承载空间关系,依托合肥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延伸布局周边产业发展功能区,推动与物流枢纽运行密切关联的产业集聚发展,营造物流与产业组织网络融合环境,推动存量产业网络化扩张,加速培育增量产业集群,促进实体经济和平台型经济互为支撑规模发展,打造合肥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培育合肥经济增长极。


加强物流园区节点与产业联动发展。


依托合肥环状快递产业园及各电商物流园区节点,发展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等,加强干支配衔接,提高对周边居民生活服务能力,强化邮政、电商快递对合肥及区域生产制造、商贸流通赋能效应。发挥合肥各农产品物流园区运输仓储、流通加工能力,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等产业聚集,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销售市场范围,加强合肥冷链物流设施服务城市居民生活能力,对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发展冷链和消费融合产业业态。强化合肥各供应链物流节点产业服务功能,提供面向区域家电、汽车等产业供应链组织服务,依托低成本高效率物流组织和面向长三角消费市场分拨辐射能力,推动家电制造、整车和零配件制造产业和上下游产业聚集。依托合肥港物流园、中外运物流华中中心物流园、中国南山·合肥岗集综合交通物流港等综合性物流园区,提高园区服务周边各县区生产制造和生活服务能力,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物流环境,提升县域物资供应水平。


(三)发展产业联动融合新生态


发展城市消费产业和物流联动体系。


面向长三角城市消费需求,以培育增量产业和增量物流为导向,推动城市消费产业和物流服务体系双升级。加快补齐合肥航空、高铁货运枢纽短板,完善服务消费仓储配送设施,发挥京东、顺丰、中通等电商物流企业区域物流组织功能,提升高时效高价值物流服务组织能力和快递干支衔接中转能力,推进合肥电商产业更好满足长三角居民消费需求。依托合肥车辆装备制造业优势基础,发展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冷链物流车辆和相关装备制造,创新制造和物流服务联动发展应用场景,打造研发、生产、采购、使用、反馈的全周期生态。完善消费品物流的低成本高效率运行环境,迎合区域消费习惯和新需求,捕捉国产替代进口等趋势,创新反向定制生产等模式,强化生活消费品制造企业培育与引进,打造区域消费品生产和物流组织中心。


构建开放型产业和物流联动体系。


立足合肥开放型产业发展基础,依托各类开放设施载体,构建内外联通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强化服务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利用两种资源能力。面向集成电路等产业链国产化趋势和关键环节攻关突破前景,依托合肥综合保税区,完善与国内产业链配套和国内市场销售相适应的物流系统,推动产业由“两头在外”向服务双向市场转型。立足国内消费市场,强化新桥机场和中欧班列国际进口功能,发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合肥经开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政策叠加优势,延伸保税展示功能,布局建设配套的国际商品保税展示中心和市区国际消费品延伸店,打造进口产品口岸通关、保税仓储、区域分拨和末端配送集成的物流服务系统。持续跟踪、加强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适用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制度的做法,在推动合肥制造业能级提升和服务国内消费市场方面积极先行先试。


打造区域农业和物流联动体系。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补足农产品物流设施短板,提高物流服务农业生产和嵌入农产品流通水平,推动区域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和市场拓展。强化周谷堆农产品物流园、各类冷链物流中心等的农产品集散组织能力,加强与农民合作社、供销社等农产品流通主体合作,完善覆盖田间地头、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消费终端的“平台企业+农业基地”农产品上行物流体系。提高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衔接农业生产和城市消费能力,拓展产销对接、安全检测、加工包装、统仓统配、溯源查询等功能,打造区域农产品流通组织中枢。推动农业连锁经营企业、大型商超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与电商平台对接,发展“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 “生鲜电商+产地直发”等新业态新模式。


专栏6-1  物流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1.关键产业供应链平台培育行动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供应链平台。以航空货运集散中心空间为核心载体,全面集聚信息技术产业的供应链服务资源,培育供应链服务企业,强化与京东方、联宝等龙头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快速辐射网络,以及生产服务型、陆港型等国家物流枢纽的规模网络,完善物流、研发、孵化等供应链公共服务功能,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供应链公共平台。

汽车和装备制造供应链平台。引导江汽物流等汽车和装备制造领域核心物流服务企业加快转型发展,依托生产服务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空间,积极布局建设服务汽车、装备制造的公共化物流服务设施,用好铁路为核心的枢纽干支仓配集成服务环境,加强对汽车和零部件制造、其他装备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全程服务,延伸研发、中试等供应链服务功能,打造汽车和装备制造供应链平台。营造无人驾驶、无人配送、城市智慧物流需求环境,强化汽车制造领域供给适配,探索建立物流场景+汽车制造发展生态,推进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发展与汽车制造供需适配、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

家电和智能家居产业供应链平台。统筹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以及经开区家电物流中心等设施能力,加快培育家电领域供应链公共服务龙头企业,强化对接合肥庞大的家电生产能力,打造家电和智能家居产业供应链平台。用好国家物流枢纽铁路通道运行条件,增强辐射全国市场能力;完善面向长三角市场销售网点、终端消费者的集疏配送网络,加强平台与京东等电商平台供应链服务合作整合,联动线上线下打造消费大数据资源池,发展家电和智能家居个性化定制、反向定制。

新材料和光伏新能源产业供应链平台。依托合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培育新材料和光伏新能源产业领域第三方供应链服务企业,面向生产组织,提升铁路、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集成服务能力和共同仓配服务水平,打造新材料和光伏新能源产业供应链平台,创造降本增效环境,增强产业聚集和吸附效能。

2.枢纽经济示范区培育工程

陆港枢纽经济示范区。依托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发挥合肥综合保税区功能,加强中欧班列与区域制造业产业链对接,推动进口消费关联产业资源聚集,通过提升铁路国际干线运输功能,增强产品辐射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能力。

商贸服务枢纽经济示范区。依托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强化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组织功能,加强大宗物资、农产品商贸、物流、加工等产业聚集,提高产供销一体化运作能力。

生产服务枢纽经济示范区。依托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发挥合肥经开区综合保税区功能,强化不同运输时效和物流费用运输组织方式的服务效能,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相关制造业聚集和产业链延伸。

空港枢纽经济示范区。依托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加强临空关联制造业圈层布局,提升服务全市高端制造业供应链物流能力,协同推进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七、挖掘重点领域现代物流发展潜能


(一)补足航空物流短板


加快完善航空物流设施体系、功能体系和产业体系,推进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提高航空物流组织能力。结合新桥机场改扩建工程,推进机场二期货站和货运机坪建设,提前谋划机场三期货站建设,推进航空口岸查验设施智慧升级改造,提高航空物流处理能力。推动重点航空运输、电商、快递等企业依托航空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各自全国航空物流网络节点,全面集聚资源,提高航空运力和货源组织能力。加快搭建航空物流组织平台,规模化集成合肥及周边区域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和高端消费的航空物流需求,统一对接航空运输企业,聚焦有潜力的重点方向,加大航空货运航线培育支持力度,优先开行至北美、日韩货运航线,拓展面向东南亚、欧洲、中东、非洲货运航线,提高合肥航空货运航线通达水平,统筹腹舱货运与全货机运行能力,构建覆盖广泛、服务多样、品牌化的合肥航空物流通道网。完善新桥机场至市内、省内主要产业园区集疏运设施网络,对接航空货运通道运行,开行面向长三角、合肥都市圈各地市的卡车航班,探索航空货运和铁路快运联动发展,提高陆空多式联运组织能力,形成干支网络互为支撑的航空物流体系。


(二)培育发展高铁物流


推动电商、快递与高铁融合发展,协同布局高铁物流设施网点,共同打造高铁物流网络。针对既有高铁客运站,开展接卸货、集散、分拣等货运功能设施改造与建设,加快研究依托合肥南动车所,集中布局物流基地仓储、转运、分拨等设施,建设高铁物流基地,统筹与航空物流协同运行。聚焦合肥高铁货运的主要方向,探索以高铁物流基地为枢纽,开行重点方向“点对点”高铁货运班列,发展高铁确认车、客运动车组预留车厢运输、高铁客运列车捎带运输等客货统筹运输服务。面向长三角、合肥都市圈居民消费市场,加强对区域高附加值农产品、消费品的物流组织,构建辐射区域高铁站的全省高铁物流集散网络。


(三)构建冷链物流体系


以合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有机对接国家“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布局建设区域内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及末端冷链物流设施,完善国内产销、国际进出口冷链物流系统,构建国内国际一体化冷链物流网络服务体系。高标准建设合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进既有存量转型升级和拓展区规划新建,优化两片区功能分工,强化一体联动。推进基地与合肥各类国家物流枢纽的干支配网络运行对接,加快发展国际进出口冷链,探索开展中欧班列国际冷链进出口运输服务等,构建冷链物流干支网络。支持基地与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核心交易市场等的跨区域高效对接,增强对省内和周边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农产品产地市场、各级批发市场等的辐射网络衔接水平,提升全程冷链组织能力。推进全市肉类、医药等专业冷库优化布局和能力建设,补足农村冷链设施短板。鼓励企业依托合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各类冷链设施开展创新融合服务,推进与生鲜电商平台线上线下服务对接,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 “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模式,提高冷链物流增值能力,培育壮大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冷链物流企业。完善冷链品控管理体系,利用合肥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业务集中、全链条组织条件,加快提升冷链全程监测、监管能力,提升冷链安全水平。


(四)推动发展多式联运


依托合肥各类国家物流枢纽打造多式联运组织核心,加强与全国国家物流枢纽间多式联运干线网络衔接,发挥市内具备多式联运功能的物流园区、货运场站、港口码头货物集散、联运转运作用,提高公铁、公水、公空、空铁等多式联运衔接能力。补足多式联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完善枢纽和场站铁路专用线、联运转运设施等,推进派河港铁路物流基地工程建设,完善新桥机场货站陆空联运设施装备。加强不同运输方式企业间信息互联互通,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创新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提高甩挂运输运用范围和网络化组织水平。加快推进国家级公铁两用挂车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和省级服务于安徽制(智)造的长三角“一带一路”国际走廊中欧班列集装箱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大宗货物铁公水联运示范工程等建设。


(五)加快发展国际物流


加强全市海关特殊监管区布局建设,完善航空口岸、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和保税库组成的国际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新桥机场航空配套物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商品进口组织和区域分拨配送能力。落实长三角口岸通关一体化,加强航空口岸与区域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通关协作。依托电子口岸提高口岸智能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口岸通关现场非必要执法作业“前推后移”,推动口岸查验与国际物流、国际贸易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加强全市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对区域开放型产业服务能力,提高工业零部件、跨境电商等产品通关效率,完善线上监管机制。支持外贸企业、跨境电商企业等在合肥中欧班列沿线布局建设运营海外仓,增强集结、分拨、配送功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境外自用仓、传统仓资源调整改造为公共海外仓。支持物流企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RCEP相关国家物流交流合作,跟随产业投资、重大工程项目走出去,提供配套国际物流服务,拓展全球物流网络。


(六)创新发展智慧物流


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物流领域应用,推动发展智慧物流。加快合肥物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建设智慧港口、智慧枢纽、智慧园区,加强智能快递柜布局建设和规范使用,营造智慧物流组织场景,夯实智慧物流发展基础。推进智能物流组织,强化依托枢纽综合信息平台,深入推进要素信息集成,统筹推进全市干线开行、区域分拨、共同配送、仓容使用等资源配置平台,推进车货匹配、路径优化,提高运输装备、仓储设施使用效率;推进物流环节互联互通,打通全市物流资源配置链条,生成区域物流运行大数据,高效开展干支仓配环节快速对接组织,提高物流整体运作效率。积极打造智慧供应链系统,加快搭建农业、制造业、商贸业供应链信息平台,加快产业物流大数据建设,引导生产快速响应需求,促进形成大循环、双循环发展格局。


(七)有序发展应急物流


推进合肥各类国家物流枢纽嵌入应急物流功能,加快应急专业设施能力改造与建设,推动有关储备能力围绕枢纽迁建或新建,建设立足合肥、服务全省的应急物流枢纽,发挥枢纽平台调度功能,有效利用国家物流枢纽干支网络,提升应急物流枢纽储运一体、大区域快速转运、区域分拨送达能力。对接应急物流枢纽能力与运行,灵活布局建设各县区应急物流设施,提高应急物流快速覆盖能力。落实粮食、能源物资的中央和地方储备规模与能力要求,统筹集成电路等关键产业原材料、零部件实物储备与产能储备结构,强化合肥大健康医药产业园应急物流能力,提高应急物流保障民生与供应链安全水平。以市场化物流能力的有效利用为核心,开展应急物流力量建设,建立纳入应急物流力量的企业名录,完善平急转换机制。结合合肥地理、地质、经济运行等特征,开展自然灾害、重大疫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等不同情景应急预案建设,加强平时演练,确保预案全面可操作。


(八)全面发展绿色物流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系统推进物流设施绿色化改造建设、新能源车辆装备应用、物流要素集约投入与高效组织。推动全市物流设施广泛使用绿色建筑材料、节能技术,推广仓库屋顶光伏发电、节水设备、冷库节能技术等。优化物流设施布局和功能,节约集约用地,支持网络化高效运输组织。创新新能源货运车辆便利化通行政策,加快各类物流设施配套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推广使用新能源货运车辆。推动发展逆向物流,鼓励使用可循环的绿色包材,加强快递包装回收和再利用。优化运输结构,持续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支持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高效组织模式应用,提高资源使用效能。


八、政策措施


(一)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健全合肥物流业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全市物流联席会议机制,提升发展统筹能力。明确全市物流行业主管部门职能,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全面推进全市物流发展规划实施、统筹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设施建设,协调出台物流发展有关政策,开展跨市、跨区域物流协作与政策沟通等。完善市、县(区)两级物流管理协调机制,定期向市政府主管部门上报物流业发展信息,鼓励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部门细化完善财政、用地、城乡建设、环保等配套政策及标准规范,按照市政府规划的统一部署出台相应政策,结合经济地理环境和产业特点,积极推进本规划与各类各级规划的有效衔接,形成全市物流产业发展合力。


(二)优化土地要素投入


加大对物流用地支持,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要从土地储备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内积极保障物流用地,突出集中用地政策导向,对于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设施的用地需求,协调县区政府积极支持,优先保障用地,优化供地流程,控制用地成本,突破合肥物流产业空间布局分散问题。统筹当前与长远发展、产业发展与物流环境营造的关系,围绕物流提质降本增效导向,实行优惠物流用地政策,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政策。加强土地使用管理,推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对于重大物流枢纽等关系城市物流体系基本框架,以及城市配送等涉及民生保障的物流设施,要确保用地性质长期稳定。鼓励制造企业等在不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前提下,利用存量厂房、土地资源发展物流服务,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三)构建多元投入机制


建立物流领域重大项目库,针对重大物流枢纽建设、铁路专用线建设、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应急物流设施建设、信息平台建设、标准化装备应用与技术改进、绿色智能装备应用等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做好国家物流枢纽、全国示范物流园区、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多式联运示范等项目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重大物流项目专项资金支持。突出合肥物流运行组织的关键领域,强化针对物流通道运营的培育支持,积极推进航空货运航线、铁路班列、多式联运开行和基地航空公司建设等。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和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对信用记录好、市场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优先提供信贷支持。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平台作用,拓展投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物流领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物流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和上市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四)引导市场资源整合


以规划为基础,以土地和资金支持为重要手段,强化物流要素空间布局整合,按照不同层级物流枢纽设施功能,引导不同物流企业分类集聚发展,细化对顶层干支仓配资源向国家物流枢纽聚集的引导措施,鼓励存量资源合理迁建。积极引进平台运作企业,鼓励创新平台化组织模式,围绕枢纽、物流园区等,发掘企业协作效率和效益动能,形成对上下游运作资源的有机协调,和基于信息的运作组织扩张。加强全市行业规划协同,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交通规划、产业规划等与物流规划协调机制和动态调整管理政策,加快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促进物流布局空间与产业发展空间合理衔接。支持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制定供应链组织方案,鼓励开展供应链整体方案招商,推进物流供需双侧资源整合。支持合肥市与长三角、沿江等重点联系方向开展物流合作,促进跨区域互动发展。


(五)营造创新发展环境


推进物流领域放管服改革,围绕现代物流网络化发展、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新特征,推进简政放权、优化审批管理等,提高快速响应市场变革的管理服务能力,支持和促进物流业态、模式创新发展。加快完善国家物流枢纽等设施的政府统筹服务能力,支持交通、公安、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办公。推动交通、金融、海关等行业管理部门合法开放企业经营所需数据信息,支持有关信息接口建设,完善线上管理办法。加快推进通关便利化、国际运输组织便利化,优化国际物流运营环境。着眼完整的城市配送多级网络体系构建与运行需要,改革城市货运车辆通行的限制性导向,完善以促进集约、高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城市货运通行管理政策体系。规范市场准入管理,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市场监管体系,避免低端重复无序竞争,营造统一开放的物流产业发展环境。


(六)加大企业培育力度


依托合肥各国家物流枢纽等规模化和集中性运作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加快引进和培育具有国内国际全程物流组织能力的网络型物流企业。优化物流市场主体金融监管和投融资政策,支持平台运营、通道运营、区域分拨、仓配服务等各类企业通过业务协作、联盟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强整合,做大企业规模和业务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并积极申报国家5A级物流企业、国家星级冷链物流企业等。完善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引导中小微企业规范发展,鼓励各类企业发掘细分物流市场需求,做精做专专业领域业务,增强专业化服务竞争力。发挥龙头企业、平台企业作用,强化大中小企业业务对接,推进专业服务的平台化运作整合,共同打造优势互补、高效协作的物流企业生态。


(七)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作用,强化物流技改和标准化推进等方面资金引领,支持企业采用物流有关行业推荐标准。聚焦市场化标准形成路径,鼓励依托枢纽业务、平台业务的规模运作和多环节对接条件,建立枢纽内企业间、本地与外部枢纽间标准化进程协商机制,深化载具、装备、设施、管理等标准采用的对接与磨合,兼顾存量与增量、当前和长远、投入与效率,加速长三角区域协同、合肥市系统性推进的物流标准化建设进程。完善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引导合肥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优化多领域、多层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对企业引入物流高技术职称、高学历物流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在薪资待遇、人才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按规定提供便利。加快完善合肥物流统计体系,依托行业协会等,完善统计监测办法,加强对行业发展情况的收集,强化统计数据研究分析,提高对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经营决策支持能力。


(八)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市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开发区根据本规划,细化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稳妥推进规划实施。加强重点任务进展情况督查和评估,建立对重大项目和工程的定期动态跟踪制度,各县(市)区、开发区主管部门对规划完成情况开展监测分析,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做到事前规划、事中监督、事后评估、全程追踪。市级物流主管部门定期听取各相关部门规划任务进展情况汇报,及时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针对有关问题,加强协调解决力度。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9日

好货运客服微信

本文网址:http://www.hhbwlhy.com/a/335.html 编辑:好货运,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