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
400-888-0826

好货运客服微信

陕西省“十四五”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原文)

TIME:2022-05-17 09:41:07 HOT:0来源: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栏目分类 好货运广告 猜你喜欢

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陕西物流高质量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决策部署,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我省加快完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和“三网三港”核心物流体系建设,物流市场规模快速扩大、物流业发展质量有效提升,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十三五”期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持续扩大,除2020年外,年均增长10.3%,达到5.5万亿元;物流总费用从3101亿元增至3914.5亿元(2019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全省GDP的比率由16.2%降至15.17%,2020年进一步降至12.9%,物流运行效率持续改善。


互联互通能力逐步提升。


交通基础设施支撑物流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171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2020年全省累计完成公路货运量11.6亿吨;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030公里,“米”字型高铁骨架网加快完善。中铁西安局集团公司货运量从2016年的1.22亿吨提高到2020年的2.22亿吨,年均增长12.8%。中欧班列长安号常态化运行干线通道15条,覆盖亚欧大陆全境。全省航空货邮吞吐量增长69%,西安咸阳机场全货运航线由5条增至33条,货邮吞吐量进入全国机场前十。


平台载体功能日趋完善。


西安被确定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延安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宝鸡列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西咸新区空港获批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西安陆港列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和多式联运全国示范工程。西安阎良航空基地、宝鸡、陕西西咸空港、陕西杨凌等4个综合保税区先后获批建设,全省综合保税区增至7个,开放发展平台密集。西安咸阳机场三期、西安新筑铁路物流中心、榆林象道现代物流园等物流领域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物流市场主体快速成长。


全省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法人单位1.34万个,年营业收入过1000万元的企业近800家。创建国家A级物流企业共174家,其中3A级物流企业98家、4A级物流企业45家、5A级物流企业11家。中外运、中远海运、京东集团、菜鸟网络等大型物流企业与陕西深化合作;顺丰速递、传化智联等在陕设立区域总部;省物流集团增资重组,延长石油、陕煤化工、西部机场集团等大型国企设立专业物流公司;和硕、货达、陆运帮等网络货运平台企业快速发展。


总体来看,“十三五”期间全省物流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短板问题:一是集疏运体系、物流服务网络不健全,多式联运衔接配套不畅,物流枢纽、园区协同和转换效率有待提高,降本增效仍需深化;二是低水平服务供给过剩,中高端供给不足,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物流领军企业和服务品牌,物流服务质量仍需提升;三是物流数字化、绿色化、标准化程度不高,自动化装备应用程度较低,供应链管理、物流金融等专业领域发展不足,物流对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仍需加强;四是物流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国际物流、航空物流、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等新兴业态专业人才缺乏。


(二)面临形势


新发展阶段,带来升级发展新机遇。


国际经贸合作格局将加速调整、全球供应链体系面临重构,我国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陕西正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跨越。新发展阶段,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培育强大国内市场为陕西物流升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新发展理念,提出降本增效新要求。


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要求物流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动能,锻长板、补短板,把创新作为推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推进物流业与生产制造和商贸流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物流资源集聚水平和行业集中度,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新发展格局,拓展现代物流新空间。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强大国内市场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速构建,推动我国产业布局、流通方向、居民消费空间重构。陕西连接东西、辐射全国、扼守亚欧大陆桥的枢纽价值进一步凸显,为构建亚欧间贸易通道、融入国际物流体系、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新科技革命,注入创新发展新活力。


新一代智慧交通、智慧港口、智慧物流园和无人配送中心、末端智能货柜等融合型新基设施加快建设。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智能装备广泛应用,为物流组织方式深刻变革和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供应链管理和多式联运服务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为现代物流优化供应链、融入产业链、重塑价值链,提高生产经营和流通效率,提供强劲新动能。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陕西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提质、降本、增效”总目标,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为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坚实的物流保障。


(二)基本原则


战略引领,产业融合。


以“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等国家战略为引领,推进现代物流与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现代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互动。


资源整合,协同推进。


整合存量物流资源,科学布局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和重大物流项目,避免同质竞争,强化协同联动。统筹关中、陕北、陕南交通区位和产业资源,构建层次分明、高效集约、功能互补的物流协同发展体系,推进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绿色发展,科技赋能。


以低碳化为导向,大力推广新能源装备、绿色包装,坚持绿色发展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导向;进一步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培育发展物流新模式新业态,支持智慧园区、智慧仓储等新型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开放导向,服务保障。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支持陕西物流扩大开放和“走出去”。强化社会民生与生产服务保障,完善应急物流体系,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形成统一开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物流设施网络布局更加完善,干支配服务网络健全,高效畅联国内国际市场,社会物流效率和品质明显提升。物流营商环境全面优化,物流数字化、标准化水平和供应链组织管理能力等显著提升,基本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方便快捷、智能绿色、融合联动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现代化国际陆港和航空港,全面提升国际物流和供应链组织管理能级,进一步拓展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将陕西建设成“一带一路”国际商贸物流枢纽。


三、空间布局


通过建设提升内外协同、高效联动的物流枢纽、节点,优化物流设施布局,推动健全“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形成重点突出、层级清晰、功能完整、特色鲜明的物流协同发展新格局。


(一)强化与周边区域互联互通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落实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整体战略,结合国家物流网络规划布局,推动关中平原与成渝、中原、长江中游等周边城市群以及青岛、上海、宁波等沿海港口枢纽之间建立深层次物流协作关系,促进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全方位深层次推进区域开放合作。探索建立区域物流一体化协同机制,推动西安、宝鸡、延安及周边郑州、洛阳、银川、兰州、太原、大同、临汾等国家物流枢纽共建共享共用和一体化衔接,优化区域经济分工合作,协同打造国家物流战略支点。


(二)优化省内物流设施布局


进一步提升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物流服务能级,完善延安陆港型、宝鸡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支持榆林打造能源化工物流基地,加快建设汉中多式联运智慧物流园、安康“无水港”、渭南国际现代物流港等重大物流设施。加强规划统筹,引导关中、陕南、陕北三大片区构建特色鲜明的供应链分工体系。通过物联网 、大数据及信息化技术推动省内物流节点、园区、配送中心及物流企业协同联动、结链成网,推动全省物流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枢纽协同、陆空联动”物流发展新格局。


(三)完善“通道+枢纽+网络”运行体系


拓展物流大通道。积极参与国家“四纵四横、两沿十廊”国家物流网络建设。依托陆桥物流大通道,深化与天津、青岛、连云港等东部沿海港口海铁联运合作,拓展连接西亚、中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运输走廊,推动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推动畅通二连浩特至北部湾物流大通道,依托浩吉铁路配套公铁联运转运设施,提升通道内物流枢纽、节点的集疏运能力,推动陕西与呼包鄂榆、山西中部、北部湾城市群等区域高效联通,深度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


物流布局优化工程


西安:


深化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全面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打造西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航空枢纽和全球性邮政快递枢纽。推进物流网络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商贸物流、航空物流、供应链管理等业态;加快建设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增强高端要素配置能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引领全省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物流高质量发展。


宝鸡:


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载体,着力推进阳平铁路物流中心、华誉物流园、陆港新城公路冷链物流中心、眉县猕猴桃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公铁联运设施、构建冷链物流体系、健全城乡配送网络,提升现代供应链服务水平,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


延安:


依托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和我国南北能源运输通道,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推进浩吉铁路延安东站铁路煤炭集运站、延安新区仓储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提升畅通全国的大宗能化产品物流组织和区域分拨服务能力;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完善城乡物流服务体系,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咸阳:


聚力建设西安都市圈咸阳核心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临空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综合性专业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健全城乡物流配送体系,重点发展农产品物流、制造业物流、电商物流、回收物流、应急物流,打造西北综合物流集散中心,西安都市圈重要物流配送基地。


铜川:


加快融入西安都市圈,完善与西安物流通道连接,促进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西安国际港务区等重要物流节点的协同发展,优化全市“两轴三区多点”的物流产业空间布局,全面建设渭北工业品物流枢纽、西安都市圈生活资料物流配套中心和全省城乡共同配送示范城市。


渭南:


加快推进西安-渭南物流融合发展,建设渭南国际现代物流港、卤阳湖西北物流中心等重点物流平台项目,重点发展能源化工、有色冶金、果品冷链物流,依托韩城、华阴等重点交通节点,提升对豫西、晋中南地区物流辐射能力,打造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物流中心。


榆林:


聚焦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大宗物资运输和农产品流通等领域,推进中铁泰吉利能源智能化物流园、榆林公铁联运中心、靖边现代综合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布局覆盖全市各县区的冷链物流体系和快递物流枢纽,深化与呼包银鄂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打造能源化工物流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汉中:


推进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提升褒河物流园、汉中多式联运智慧物流园等物流平台,加强与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协同联动、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拓展区域物流通道;强化物流与装备制造、现代材料、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区域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地位,争创国家物流枢纽。


安康:


完善铁路、水路、公路和机场等物流基础设施,推进秦巴(安康)现代物流港、安康“无水港”、金运陆港综合物流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开辟安康-上海-海外东向国际海运和安康-西安-中东欧国际西向陆运等重点通道,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打造秦巴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商洛:


发挥鄂豫陕中心区域优势,加快建设连接关中平原城市圈和中远城市群大通道,推进商洛陆港、商州南秦商贸城、商南鄂豫陕多式联运等物流节点设施建设,完善城乡配送体系,积极培育商贸物流市场,重点发展矿产、农产品流通和中药材物流。


提升物流枢纽、节点建设质量。


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国际港铁路枢纽,畅通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对外通道,提升西安都市圈现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物流枢纽。大力推进延安、宝鸡等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及国家示范物流园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优化存量物流设施,深化枢纽干支配仓等功能集成,完善枢纽服务体系。增强安康、汉中、铜川、渭南及绥德、黄陵、彬州等区域性枢纽节点的集聚能力,促进物流要素集聚和集成运作,强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


构建干支协同的服务网络。


以交通运输通道为载体,密切西安与宝鸡、延安、安康等周边城市间的物流联系,构建全省物流干线服务网络。支持各地依托产业聚集区建设铁路专用线、联运转运设施,提升多式联运网络化组织水平,引领区域内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公共物流设施功能对接、协同联动,加快各市支线成网步伐。积极构建以物流分拨中心、专业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主的城市配送体系和以县级分拨中心、乡镇配送节点和村级公共服务站为基础的农村服务网络。开展城乡物流配送网络优化工程,通过畅通城乡物流通道、完善县城城镇化流通设施、实施“快递进村”工程等,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着力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能级


构建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


以亚欧大陆桥陆路通道为主、以国际航空货运航线为辅,发挥西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延安、宝鸡国家物流枢纽作用,统筹国际货运班列、货运航班等各类运输方式,高效串联国际国内物流通道和节点,完善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服务网络,推动形成面向中亚西亚南亚欧洲、支撑双循环发展、陆海内外联动开放格局的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的“黄金通道”。


推动中欧班列(西安)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中欧班列(西安)市场化运营,提升国际供应链贸易组织水平,降低综合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构建“干支结合、枢纽集散”高效集疏运体系,推进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完善“一核多园、联动发展”模式,加强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境外物流设施布局组网。强化数字中欧班列建设,完善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班列与国际邮件、跨境电商深度融合,带动“港产贸”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实现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万标箱,货运量达到400万吨,建成投用10个海外仓,实现交通枢纽向贸易和产业枢纽转变。


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工程


提升集结中心功能。


完善西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综合服务功能,启动建设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第三条、第四条线束,提升场站作业能力;建设集装箱装卸基础支撑系统、港口作业系统、港口服务系统、业务管控系统,建设更加规范的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和海关集约封闭式集装箱查验场地,通过电子围网、监控摄像头、信息化系统等实现途中自动化监管,打造现代化、智能化、自动化陆港码头。


完善中欧班列通道网络。


深入实施“+西欧”开行计划,为“+西欧”城市提供国际贸易通关、国际班列集散换装等服务保障,推动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集疏运体系。优化国内外中欧班列集结分拨线路布局,构建集约高效的“长安号+国内城市/沿海港口/境外城市”的国际物流通道格局。推动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与宝鸡、榆林、汉中、安康等各市区产业园区协同联动,加强平台对接和信息共享,以“飞地物流”等模式共同推动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


建设跨境电商集结中心。


优化国际铁路运邮作业组织和换装流程,提高跨境寄递服务效率,引导企业利用“长安号”扩展寄递渠道。加密开行跨境电商专列,促进国际快件、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建设中欧班列跨境电商全国集结中心。


培育发展枢纽经济。


优化国际贸易营商环境,推动“班列+产业”、“班列+贸易”联动发展。建设运营中欧班列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设立“一带一路”产业转移承接发展基金,引导信息链、资金链、供应链等全产业链要素高度融合聚集,打造国家级“一带一路”国际产业转移承接中心。推动构建仓储、交收、加工、物流配送和货物质押融资等综合性服务为一体的市场体系,开展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服务。


建设通达顺畅的航空物流体系。


全面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以建设中国最佳中转机场为抓手,提升基础设施综合保障能力。以服务国际贸易、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发展为目标,构建以东亚东南亚为重点、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联通美澳等发达国家的国际航空货运网络。强化机场货物集疏能力,建设卡车航班中心、空铁联运中心等配套设施,完善航空物流数字供应链服务平台,健全航空货运服务体系,打造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积极引进大型跨国物流企业、供应链服务企业和供应链咨询公司等,延伸航空物流价值链,拓展综合供应链服务,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供应链管理中心。2025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际及地区通航城市达到70个,全货运航线通航城市40个,年货邮吞吐量80万吨。


航空物流体系构建工程


完善航空货运服务网络。


以服务高端产业发展为目标,以供应链运输为导向,以服务国际贸易为重点,构建以东亚东南亚为重点、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联通美澳等发达国家的国际航空货运网络。发挥国内客运腹舱网络广度优势,拓展货运网络服务范围,做优做强中转货运服务体系,构建辐射西北、联通全国的航空货运网络体系。依托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平台,顺应电子商务发展新需求,适时开辟全货机跨境物流专线。探索“无人机+运输”航空货运发展新模式。


提升航空物流服务水平。


以航空快件、跨境电商、冷链物流等高增长市场为主攻方向,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设备,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构建具有效率竞争优势的航空货运服务体系。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升机坪中转服务,完善中转服务标准,拓展中转服务范围和服务品种。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口岸、边检前置服务,提供定制化服务产品,实现“门到门”的物流运输服务。推动空港新城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双港联动、协同发展”,打造高效快捷的国际货运中转联运产品。推进口岸功能优化升级,完善升级运营口岸监管流程。


集聚航空物流发展要素。


支持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设立基地快递物流集成商做大做强,吸引专业化航空货运公司、国际大型物流集成商、大型货代企业将西安打造成全球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与卡车运输等物流企业构建战略伙伴关系,强化机场货物集疏能力。依托航空枢纽平台,引进大型跨国物流企业、供应链服务企业和供应链咨询公司,延伸航空物流价值链,拓展综合供应链服务,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供应链管理中心。


(二)系统推进物流行业降本增效


实施物流领域新基建。


推动口岸、物流枢纽、物流园区、配送中心、货运场站等物流基础设施设备改造升级,打造智慧口岸、智慧物流园区、智慧陆(空)港、数字仓库等设施网络。丰富人、车、货、运、场应用场景业态模式创新。推进无人机、无人驾驶货车、自动分拣机器人、智能快(邮)件箱等智能装备,以及自动感知、自动控制、智能决策等先进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推动物流信息平台之间互联互通,支持物流企业开展物流活动的信息化和数据化采集,鼓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物流大数据分析应用。探索建立全省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物流业运行监测信息平台。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在西安、宝鸡、榆林、延安、安康等交通枢纽城市开展多式联运试点示范,先行先试联运模式、运输装备和信息数据标准,探索标准化、一体化、一单制多式联运运输模式。坚持市场化运作,推动骨干物流企业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共建多式联运综合信息平台。支持西安国际陆港实施公铁海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扩大中欧班列运输公铁联运规模;健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物流设施设备,拓展卡车航班网络,扩大空陆联运规模。以专业化的集装箱和半挂车多式联运中转站建设改造为重点,着力推进公转铁,提高不同运输方式间基础设施衔接水平。推动邮政快递处理中心等基础设施与铁路、公路、航空枢纽的同步建设。加强对传统货运站场升级改造,逐步构建层次清晰、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站场节点体系。


深化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围绕全省先进制造、高端装备、能源化工等主导产业布局,以全程供应链物流服务支持生产制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网络货运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建设供应链管理平台,为制造业提供供应链计划、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回收物流等集成服务。建设与制造业企业紧密配套、有效衔接的仓储配送设施和物流信息系统。提高精细化、高品质物流服务供给能力和制造业产业链协同发展水平,增强制造业供应链弹性,推动生产制造领域物流降本增效。鼓励延长石油、陕煤化工、陕汽集团、陕西物流等龙头企业发起成立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联盟,培育形成一批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标杆企业,打造陕西产业物流融合创新服务品牌,引领带动物流业制造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


创新发展融合联动物流模式。


积极争取高铁快运试点,推进高铁快运与电商快递、生产制造等融合发展,培育空铁联运新模式。支持绥德、西安国际港务区等地(开发区)规范发展网络货运,完善网络货运平台功能,优化车、站、仓等分散物流资源供需对接,提升物流规模化组织水平。鼓励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国家级、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打造物流枢纽运营平台,集成储、运、配等物流服务,创新一体化物流组织模式。培育供应链服务平台,提供信息、物流、金融等综合服务,增强流通全链条价值创造能力。推动物流与生产、消费融合发展,深度嵌入农业、制造、商贸产业链,创新融合发展新业态,提高物流服务经济运行效能。


(三)培育壮大物流市场运营主体


优化物流市场营商环境。


深化物流领域“放管服”改革,放宽物流相关市场准入。推动物流领域资质证照电子化,加快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实现注册、审批、变更、注销等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持续优化城市配送货运车辆通行管理,放开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货运车辆的通行限制。深入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优化通关流程,依托电子口岸提高口岸智能管理和服务水平,实施部门间安检互认,提升通关效率。完善物流体系标准,推动基础通用和产业共性物流技术标准优化升级,强化各种运输方式、各种物流环节衔接。


提升物流企业经营能力。


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方式加强资源优化整合,支持大型企业推进物流社会化,在国际物流、航空物流、城市仓配、供应链服务、网络货运、多式联运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增强供应链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强化各类企业网络协同和互补衔接,优化物流组织模式,提高网络运行效率。鼓励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企业向上下游延伸服务,支持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深化战略合作,充分发挥邮政、供销社的网络、信息和服务优势,推动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开展省级物流园区示范建设,争取创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支持物流企业聚集发展。


物流园区示范建设工程


商贸服务型:陕西商储凤城七路物流园


生产服务型:陕西泰华物流产业园区


综合服务型:东大石油化工物流中心、西安集装箱中心站物流园区、宝鸡华誉物流园区、汉中褒河物流园区、陕西润海综合物流园区


货运枢纽型:陕西华阳电子商务物流园、延安利源物流园区、陕西商山物流园、陕西国铁白村物流基地、普洛斯空港国际航空物流枢纽航港基地、西安咸阳机场货运园区


推动物流业开放发展。


持续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深化与中外运物流、中远海运、京东、顺丰等企业物流合作,着力引进世界知名和国内龙头物流企业入陕。重点引进具有国际、全国物流网络和物流资源的企业在陕设立区域总部、运营中心、分拨中心和转运中心,提升我省物流业集散能力和开放水平,助力陕西深度融入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完善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机制,支持物流企业开展A级认证和物流服务品牌培育工作,支持本土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引领行业规范有序发展。鼓励引导中小微物流企业发掘细分市场需求,做精做专创新服务,增强专业化市场竞争力,提高规范化运作水平。


(四)切实提高绿色物流发展水平


深入推进现代物流节能减排。


加大货运车辆适用的充电桩、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布局规划建设力度,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货运车辆在现代物流特别是城市配送领域应用。推动物流企业完善绿色节能低碳运营的管理流程和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强绿色物流新技术和设备研究与应用,推广使用循环包装和生物降解包装材料,鼓励物流企业与制造、商贸企业包装循环共用,减少过度包装和二次包装,促进包装减量化、再利用。推动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建设,促进产品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标准化、循环化。


支持绿色智能商品以旧换新。


鼓励具备条件的流通企业回收废旧电子电器产品,折价置换超高清电视、节能冰箱、洗衣机、空调、智能手机等绿色、节能、智能电子电器产品,扩大绿色智能消费。支持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建设。合理设置废旧大宗商品回收处理中心、回收运输中转站,按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给予保障。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回收废旧物资折价置换绿色智能产品、研发应用再生资源回收平台系统。


加快健全逆向物流服务体系。


探索符合国情、省情的逆向物流发展模式,鼓励逆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专业化逆向物流服务企业。针对产品包装、物流器具、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汽车等废旧物资及电商等退货产品,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逆向物流服务平台和回收网络,促进产品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推动商场与电商、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和社区等开展多方合作,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推动社区绿色回收示范点建设,形成有特点、可持续、可复制推广的经营模式和典型案例。


(五)健全应急物流保障服务体系


构建三级应急物流网络。


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构建省-市-县(区)三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规划铁路货场应急转运通道、场地,建立公路“最后一公里”应急转运体系,确保应急物流通道畅通。在各地市和部分重点区县搭建应急物流配送平台,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应急物流运作能力的骨干物流企业。完善陕西粮油食盐和猪肉仓储配送设施,以地市为单位科学规划建设一批应急物资仓储配送中心,在重点区域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点。


建立应急物流高效协同机制。


完善平急结合应急物资储备系统,建立健全应急物流快速响应机制,提高应急物流组织能力。完善政府、生产商贸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高效协同的应急管理协调机制,提高应急物流实施效率。加快建设适应性强、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的应急管理中心和信息网络中心,结合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建设,按类分等建立应急配送队伍,增强保障作用。


提升应急物流组织水平。


增强应急物流社会动员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应急物流队伍,健全物流企业“平急转换”机制。充分利用市场化物流服务资源,完善应急物流干线运输和支线辐射网络,提升物资跨区域大规模调运组织水平,形成应对各类、各级突发事件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满足防汛救灾、处置重大事故、应对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物资紧急调运,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运行。


五、重点工程


(一)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程


高标准建设宝鸡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动西安、延安、榆林、渭南等生鲜农产品产销区纳入全国骨干冷链物流网络体系;完善陕西冷链设施网络,加强产后预冷、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移动冷库等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结合县城城镇化流通设施建设,补齐城乡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加快冷链物流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支撑生鲜农产品规模化、组织化生产和流通;支持建设面向城市消费的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发展“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新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全链条监管,减少“断链”隐患,提升冷链物流安全运行和质量保障水平。到2025年,全省基本健全城乡冷链物流网络,构建起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


冷链物流重点领域


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


聚焦“3+X”特色产业,以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主,加快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低温储藏保鲜设施建设,引导特色农产品主产区、批发市场、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建设具备集中采购、低温加工、跨区域配送能力的果蔬配送中心和中转保鲜库。


肉类冷链物流。


依托西安方欣、雨润、欣桥等大型交易市场和榆林、宝鸡、渭南、铜川等畜禽养殖基地,支持建设规模化屠宰加工基地和肉类加工配送中心,构建覆盖全省的肉类冷链物流高效运输网、城配网和信息网。


乳制品冷链物流。


支持陕西银桥、华山、关山等乳制品骨干企业在原奶产地建设大型生产预冷中心,在主要销地建设前置仓、加工分拨中心和共同配送中心,生鲜乳制品实行全流程冷链温控管理。


医药冷链物流。


推动医药流通企业、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等协同配合,强化药品冷链物流配送全程动态监管,实现药品质量可控、可追溯。


(二)商贸物流提档升级工程


大力推广集约化、标准化、绿色化的共同配送设施设备,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建设“前置仓”等设施设备,提高“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布局建设一批集运输、仓储、加工、包装、分拨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配送中心,加强邮政、交通、电商、快递等资源整合,推进设施共享共用,提高城乡共同配送能力。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农资连锁超市建设,提高农村物流专业化、网络化程度,补齐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商贸物流服务覆盖广度和深度。推动各类流通企业信息化应用改造,促进“互联网+商贸”流通模式创新。积极开展仓配、站配、店配等社区直配服务,提升智能快件箱、无人车、无人机等无接触式配送能力。推动开展夜间配送、限时配送、定时配送等新型配送服务,构建集约共享配送体系。


商贸流通体系重点项目建设


标准化菜市场。


支持开展标准化菜市场新建或改造提升项目,重点支持菜市场内外环境、设施设备、场内布局、检验检测、冷藏保鲜、卫生质量、食品经营、市场管理、“大数据”应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等。


品牌连锁便利店。


支持品牌连锁企业在新建和老旧偏远社区、商业资源欠发达地区及城乡结合部等居民点新开设直营连锁便利店;支持品牌连锁便利店企业在高校、体育场馆、医院、公园、交通换乘等流动人口密集点开设品牌连锁便利店、无人便利店和智能零售柜;支持国内外知名品牌连锁便利店企业来陕开设便利店。


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支持新建或改造提升集生鲜食品销售、餐饮、洗染等必备生活业态为一体,文旅服务、快递收发、便民缴费、居家养老、休闲娱乐等多业态融合,具备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运营功能的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项目建设。


农贸、农批市场。


推动县城及重点乡镇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重点支持交易厅棚、检验检测、冷藏保鲜、卫生、安全和农产品供应链组织管理应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商品交易信息化、市场管理智慧化、运营监管数据化、产品信息可溯源等智能化市场的设施建设和提升改造;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质量安全可追溯、检验检测、环保、安全监控等建设和交易、仓储、加工、配送等经营设施的建设、改造以及现代供应链组织管理的应用。


县域商业服务体系。


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在县城或重点镇新建或改造提升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支持邮政、快递、物流、商贸流通等企业开展市场化合作,实现统一仓储、分拣、运输、配送、揽件,建立完善农村物流共同配送服务规范和运营机制。基本实现县县有连锁商超、乡镇有商贸中心、村村通快递。


(三)专业物流高质量发展工程


推动快递物流转型升级。


鼓励各类快递企业创新寄递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定制化、专属化、综合化寄递服务,提升高端服务供给能力,促进服务品牌化发展。加大供给侧创新力度,推动快运、冷链、即时递送、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常态发展。深化交邮融合,鼓励客货邮资源共享,发展农村客运小件快运、农村货邮专线,引领构建“一点多能、一网多用”的农村运输服务网络。增强快递普惠化服务能力,构建以县级分拨中心、乡镇配送节点和村级公共服务站为基础的三级服务网络,支持骨干物流公司网点下沉实施,实施快递进村进厂“双进”工程。促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和陕南地区实现快递服务协同化发展;支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联合邮政快递企业建设西安邮政快递枢纽集群;加快宝鸡、榆林、汉中和渭南等地快递服务能力建设,推动西安都市圈快递服务一体化发展。


快递业“双进”工程


“快递进村”工程。


加快农村快递服务网络建设,引导各类快递服务企业将快递服务网络与邮政普遍服务、交通运输、供销商贸、传统物流等资源融合发展,推动邮快合作、快快合作、交邮合作、快商合作等方式,提升农村网络深度。重点围绕全省农业“3+X”产业布局,在果蔬、茶叶、畜产品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大村级快递网点、公共揽投站点快递配送点等末端设施建设。在物流枢纽城市近郊、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地区探索配置智能收投设施,在偏远地区引导开展无人机配送服务。


“快递进厂”工程。


有效发挥邮政业的规模优势、网络优势、渠道优势、科技优势,增强先进制造业服务能力,聚焦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支柱产业发展需求,着力培育10个快递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典型项目,探索打造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先行区。依托西安、宝鸡、榆林等国家和省级开发区,推动快递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物流集约服务能力。


完善大宗商品物流服务体系。


依托产业集聚区、大宗资源性商品集散地、重要交通枢纽建设能化产品、工业品物流仓配节点、加工配送中心和大宗商品指定交割仓库,完善大宗商品仓储物流网络。统筹提高中长距离铁路货运通道能力,推动大宗商品中长距离“公转铁”运输结构调整,畅通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粮食等资源型大宗商品外运通道。加快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创新发展,促进全省能源资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资源优化高效配置。谋划搭建“一带一路”综合能源跨境交易平台,推进“一带一路”能源转运中心、榆林大宗能化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支持榆林打造能化产品流通基地。依托镁、钼、钛等有色金属储量优势,探索在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大力培育发展供应链金融。


加强共享与合作,深化信息协同效应和科技赋能,推动供应链金融场景化和生态化,为产业链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延伸拓展能力提供支撑。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产业链提供结算、融资和财务管理等系统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提高金融服务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支持核心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科技公司的大数据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明确各类平台接入标准和流程规则,完善供应链信息与票据信息的匹配,探索建立交易真实性甄别与监测预警机制。合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加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信息系统等的安全保障、运行监控与应急处置能力,切实防范安全风险。


(四)现代供应链创新融合工程


积极促进现代供应链发展。


研究建立供应链中断风险监测、预警、应对工作机制,增强供应链弹性,加强产业链安全。引导现代供应链企业加大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投入力度,推动供应链全流程业务上线上云上平台,提升供应链要素数据化和数据业务化水平,加强信息互联和数据共享,打造数字供应链和产业新生态圈。鼓励大中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开展供应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现代供应链前沿技术、基础软件、先进模式等研究与推广。


推进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


推动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培育壮大供应链企业,强化供应链在生产、消费组织中的纽带作用。促进现代物流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鼓励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个性化物流解决方案,大力发展以柔性化生产、资源高度共享为特征的现代供应链模式。推动物流企业与商贸企业共同打造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平台,实现供需对接、集中采购、共同库存、支付结算、物流配送等功能集成,提高快速响应及资源共享能力。依托农产品电商、物流信息平台,推进产地与销地、市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安全检测、加工包装、统仓统配、溯源查询等功能,培育发展农产品供应链,完善基于农产品流大数据的产销对接机制,引导农产品规模种养殖。


建设商贸物流供应链。


支持商贸物流企业以实现供应链提质增效降本为目标,以统一标准体系、统一物流服务、统一采购管理、统一信息采集、统一系统平台为主要手段,对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通过推广现代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升我省商贸物流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在乡镇布点,推动农商旅文消费集聚。支持推动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设施设备衔接、数据交互顺畅、资源协同共享,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和合理配置,提高商贸流通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流通现代化、集约化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对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方针,进一步理顺物流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发改、交通、商务、工信、农业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增强统筹推进物流发展工作的协同性、系统性、整体性。落实市(开发区)为主体的发展责任,建立健全政策实施、招商引资、物流统计与发布等工作机制和重大物流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形成信息沟通、政策研究与评估、重大问题协商的长效机制。


(二)强化项目支撑


加强省市联动、部门协同,以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工程为突破口,以财政引导资金、政府产业基金、地方政府专项债等为引领,撬动社会资本进入现代流通领域,谋划引进、实施一批重大物流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规划落地实施。对企业利用原有土地进行物流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的,在办理规划许可、划拨用地转性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建立省、市物流重大项目库,加强对入库项目服务保障和全程管理,切实发挥重大项目对产业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


(三)完善要素保障


完善物流设施用地规划,促进城市物流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重点保障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新增建设用地。鼓励市区政府盘活存量闲置土地资源用于物流设施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或大型物流企业发起设立物流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省内重要节点物流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物流普惠金融,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物流企业开展直接信贷业务。完善物流企业减免补偿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切实降低企业成本。支持高等院校联合行业协会、物流企业、物流园区等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符合现代物流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


(四)健全标准体系


以服务“双循环”,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健全现代物流业标准体系,提升物流业标准化水平。支持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行业骨干企业研发制定符合我省物流业发展需求的行业标准。重点支持冷链物流、航空物流、保税物流、电商(快递)物流、数字供应链等领域的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研制推广。鼓励物流服务模式和技术创新,支持创新研究物流枢纽运行、空铁联运、公铁联运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指引及技术规范标准。


(五)开展统计监测


健全完善物流领域制度规范,营造公平有序、公开透明的营商环境。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完善物流市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物流预警预测、运行监测、追踪追溯和公共服务能力。构建组织体系完善、调查方法科学、技术手段先进的现代物流统计和运行监测体系。对列入国家和省级支持发展的重点项目,定期进行专项督导服务,适时开展实施效果第三方评估考核,确保工作任务落实。

好货运客服微信

本文网址:http://www.hhbwlhy.com/a/397.html 编辑:好货运,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