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
400-888-0826

好货运客服微信

甘肃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原文)

TIME:2022-06-15 09:09:09 HOT:0来源: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栏目分类 好货运广告 猜你喜欢

甘肃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前 言


现代物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对甘肃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战略机遇,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深度参与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点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进一步推动甘肃省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全国“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和《全国“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等要求,结合全省物流业发展实际,编制《甘肃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该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甘肃省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明确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政策举措,是指导未来五年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各市州制定物流业发展相关政策意见、审批核准物流业重大项目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规划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甘肃省通过实施打造枢纽制高点、推动通道物流产业和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等政策措施,现代物流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战略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先导产业。


物流发展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十三五”以来,甘肃省现代物流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兰州、酒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初具规模,天水、平凉、武威和陇南的物流区域中心地位逐步凸显,庆阳、张掖、金昌、定西、甘南、临夏、白银和敦煌等物流节点开始发挥作用。“十三五”期间,全省各城市之间的交通可达性明显提高,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耦合性,全省物流组团发展态势明显。兰州和酒泉分别被确定为商贸服务型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兰州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兰州、嘉峪关、敦煌国际空港和兰州、天水、武威国际陆港扩容提质。兰州地区的核心驱动作用明显,各区域物流中心的集聚支撑程度提高,物流节点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随着综合交通廊道效应的发挥,全省各物流枢纽、中心和节点的内外物流联系会持续加强,现代物流空间发展格局将进一步形成。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


“十三五”以来,甘肃省持续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架,民航、普通公路、内河水运和管道为补充的综合交通网络。截至2020年底,铁路方面,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46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425公里。公路方面,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5.6万公里,其中高速及一级公路突破6000公里。航空方面,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分别较“十二五”增长48.6%和42.9%。管道运输方面,全省石油天然气管道达到61条,总长度超过9600公里,居全国第二位。邮政快递方面,邮政业务总量年平均增长超过23%,快递业务收入年平均增长超过32%,快递乡镇覆盖率接近100%。“十三五”期间,全省开通5条国际货运班列线路、12条国际货运包机航线,海关指定监管场地、进口口岸达到8类,兰州南亚国际班列公铁联运示范工程和兰州新区空铁海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进入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名单。兰州先后成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试点城市和首批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工。全省新建物流园(场站、中心)59个,续建、改建升级物流园30个,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入选全国第二批示范物流园区,兰州市入选交通运输部第一批城市绿色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


现代物流产业规模集聚增长。


截至2020年底,全省社会物流总额持续平稳增长到16023亿元,全省物流业总收入达到1221亿元,全省各种运输方式货物运输总量和货物运输周转量分别达到7.6亿吨和3374.4亿吨公里。2020年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8.2%,物流需求和物流设施设备改进平稳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达到420.2亿元。“十三五”期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中,工业品物流仍占主导地位但整体呈下降趋势,农产品物流、外省流入的货物物流和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发展加快,占社会物流总额比重有所提高;与民生、绿色相关的快递速运、城市配送、农产品物流、零担货运、电商物流、一体化物流等特色服务物流已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随着全省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相关区域增长极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物流行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十三五”以来,随着甘肃省一系列推动和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专项规划意见和配套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物流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显著改善,物流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和优化。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具有采购、仓储和配送等供应链组织能力的物流服务企业不断涌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12个商务代表处,全省42家企业累计在境外设立111个国际营销网点。甘肃省“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企业联盟成立,《甘肃省物流行业自律公约》发布,支持物流新业态发展的《甘肃省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实施细则》出台。“十三五”期间,物流需求平稳增长,运行质量稳中有升,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持续下降至17.5%,物流业景气指数(LPI)月度均值长期在扩张区间运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增长接近9%,物流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吸纳就业人数超过50万,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同时,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全省农村物流、快递物流、冷链物流、即时配送等提速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结构正在加速优化。


物流信息拓展速度不断提升。


“十三五”以来,全省大力推进物流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数据共享与业务联动,初步实现了物流资源的整合和物流信息的共享。全省商贸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并正式上线试运行,为解决全省商务领域信息资源整合问题提供了基础支撑。同时,全省不断加强网络货运平台搭建,省级网络货运信息监测系统也于2020年6月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兰州和天水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成功获批,全省跨境电商新业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传统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兴数字企业进入物流市场同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从销售物流开始向生产物流、采购物流全链条渗透,全省电子商务购销比由2015年的12:1提升至2020年的6:1。“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区块链基础设施平台“如意之链”上线运行,兰州新区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顺利建成,新区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全省积极引导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物流科技、提高信息化水平,网络货运、数字仓储等“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智能标签、跟踪追溯和路径优化等技术加速推广。依托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的西部首家网络货运数字产业园在金昌建成运营。


农业产品特色物流发展迅速。


“十三五”以来,甘肃农产品物流保持迅速发展的态势,围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组建农产品流通企业联盟,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和华南西南等地区的农产品产销对接合作,建成并运营5个东西部协作电商扶贫体验馆和11个甘肃省特色农产品销售服务中心,建设700多个线上特色馆、线下体验(服务)店和消费扶贫专区,全省经营农特产品的活跃网店达到4万多家,建立了全省农产品流通市场服务体系新构架,“厚道甘肃·地道甘味”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全省利用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建立集高原夏菜和农畜产品种植(养殖)、采集、加工、贮藏、批发、配送、检测检疫、追踪溯源和信息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冷链物流体系,全省冷链静态库容增加到1000万吨。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累计争取到73个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实现全省58个国家级贫困县全覆盖、75个贫困县电商服务中心全覆盖,有力推动了农产品线上销售,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总体上看,甘肃省现代物流产业已步入全面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是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相比,发展水平还需提高、发展方式相对粗放、发展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仍然存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是物流成本偏高效率偏低。


2020年全省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7.5%,比全国平均水平仍高出2.8个百分点;全省物流主营业务成本依然偏高,物流企业经营效益偏低,物流需求系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市场同质化竞争状态需要改善。


二是区域分拨配送能力不强。


全省各市州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物流业发展差距大;兰州的枢纽功能突出,东、西两翼的枢纽功能有待强化,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城市配送中心和城乡末端网点对接不畅;物流服务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不强,物流配送发展环境仍需改善。


三是物流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先进物流技术、新兴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较为有限,专业物流服务知识与技能、统筹策划和精细化组织管理能力明显不足,第三方物流有效需求偏低;物流细分市场集中度有待加强,运输、仓储等低水平服务供给过剩,全程物流、物流方案设计以及供应链物流服务等物流高层服务缺乏。


四是通道物流衔接仍需完善。


南北向铁路线路缺乏,与西南地区的铁路衔接需要加强建设,陇东南、甘南地区交通网络化水平不高;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及与城市交通之间衔接缺乏有效统筹,交通物流融合发展不足,综合交通物流体系的完整性、协调性、配套性、高效性等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是创新技术应用覆盖不广。


缺乏行业覆盖广集成度高开放性强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物流自动化设施应用较少,需借力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基建”信息技术,积极推动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工作。


六是行业发展环境还需优化。


物流市场主体实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全省A级以上物流企业仅38家,优势互补能力薄弱,物流服务价格偏低,市场同质化竞争状态需要改善;物流行业标准规范建设滞后,部分专业物流领域存在短板,现代供应链服务能力和嵌入产业链深度广度不足。


二、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甘肃省将和全国同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环境形势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全国产业布局、内需消费和物流空间融合重构发展态势下,甘肃省现代物流业处于多重发展机遇的叠加期。


抢抓国家宏观发展战略政策叠加的历史机遇。


一是“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为甘肃省破解区位限制瓶颈、加快向西开放步伐、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带来新契机。


二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和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为甘肃省完善基础设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社会事业等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是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对推动黄河流域甘肃段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四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推动我国产业布局、流通方向、居民消费空间重构,会进一步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为甘肃省积极培育和承接先进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增添新动力。


抢抓科技创新助推现代物流跃升的发展先机。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当前物流业发展正在从传统阶段加快转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的新阶段。结合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现代物流业在项目布局、产业规划、投资引资等方面将赢得国家发展规划与政策调整的先机,并助力推动全省优化经济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因此,甘肃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亟待借力“新基建”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以数字技术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动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培育物流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物流新业态、新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


抢抓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新机。


一方面,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推进“两新一重”建设,支持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为甘肃省实现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带来新机遇。这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一体化要求,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改善发展条件,构建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对农产品物流和冷链物流、新型工业化对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居民消费升级对城乡配送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对智慧物流等现代物流的新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网络零售市场的渠道下沉也将为甘肃省县区和农村的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提供更广的空间。以上发展机遇叠加的同时,随着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深入实施,物流要素区域集中化规模化趋势的显现,物流行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持续推动,在甘肃省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夯基础、育产业、扩增量,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实力的任务要求下,全省现代物流发展也将面临艰巨的挑战。


基础薄弱和发展不均衡的挑战。


目前,甘肃省公路网、铁路网和机场密度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市际物流通道网络密度低,高效联通的末端配送网络尚未形成,“强干弱支”现象明显,处于弥补基础短板的突破期。全省发展不平衡问题不充分问题双重叠加,既有经济基础较好的大中城市,也有集中连片困难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地区间物流需求的差异性、层次性、多样性对全省现代物流体系协调发展存在压力。


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十四五”期间甘肃省将总体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和缩小发展差距的窗口期,全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并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要求现代物流适应完备的产业体系对多元化服务等需求,也必然使物流需求规模、分布、层次和结构等发生巨大变化。但是目前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的比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物流需求系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物流需求市场成本高、效率低、集约化水平不高、产业支撑度不足问题较为突出。


宏观物流通道全新格局的挑战。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南、北铁路通道的建设,甘肃地处中通道传统欧亚大陆桥走廊的竞争压力增大。甘肃省具有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辐射延展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交叉区位特征,但与郑州、西安、成都和重庆等内陆物流枢纽相比,区域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区位优势地位未能充分发挥。加之往东中部、往南向的出省通道能力不足,交通便利性和及时性差,在如何高效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主通道并强化与西北地区综合运输通道的衔接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健全现代流通体系。推动物流组织模式和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设施设备应用,积极构建现代物流发展新格局。


使现代物流业成为推动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突破点和重要的先导支撑产业,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促进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为把甘肃省打造成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点提供坚实保障,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谱写甘肃崭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深化改革,市场主导。


深化物流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增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推进物流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物流发展规律,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有效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积极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创新驱动,协同衔接。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对物流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提升物流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创新协同运作管理模式,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服务创新,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能级,以创新驱动物流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升。


优化布局,提升水平。


统筹规划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借产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机遇推进市场重塑,在市场重塑的进程中开拓产业布局优化的广阔空间。加快传统物流业转型升级,建立和完善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着力提升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开放融合,提质增效。


加强对外通道和门户枢纽建设,构建全方位开放物流新体系,打通外循环,畅通内循环,促进物流业资源整合和集聚发展。推动物流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鼓励物流功能向增值服务、高端服务领域延伸,提升物流服务效率,催生现代化物流新业态,推动综合物流高质量发展。


集约整合,重点突破。


坚持以存量设施整合提升为主、以增量设施补短板为辅,重点提高现有物流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水平,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用足用好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物流业的政策措施,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引导错位发展,突出品牌引领,进一步提升物流集散通达能力和区域辐射延展能力。


智慧安全,绿色发展。


充分发挥智慧物流创新技术效应,通过数智化赋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强一体化运作,促进物流服务体系高效运转。完善应急物流体系,维护社会物流安全,为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提供有力支撑。将低碳环保理念贯穿现代物流发展全链条,提升物流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甘肃省现代物流业全面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和物流活动系统化组织,全面提升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嵌入度和贡献度。完成“核心驱动、双域协同、多点延展”的现代物流发展新格局构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幅增强,基本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经济便捷、智能绿色、融合联动”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点,形成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黄金通道和枢纽节点,使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推动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突破点和重要的先导和支撑产业,为全国和全省经济空间布局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物流运行效率和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高效率、高质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构建成型,物流一体化运作水平不断提高,物流业提质降本增效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完成物流业的现代化转型。物流整体运行效率稳步提升,全社会物流总额保持8%左右的年均增速力争超过2、3万亿元,物流相关行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社会物流总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7%以上,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现代物流的高效流通网络基本形成。


全省干线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500公里,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1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万公里,高速及一级公路建成里程达到8000公里,民航航线增加到200条,民用机场和通用机场数量分别达到11个和5个,乡村快递覆盖率力争达到100%。建成2家国家级13-50家省级示范物流园区,20座城市配送中心。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的快速网络、服务完善的干线网络、广泛覆盖的基础网络,基本形成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现代流通网络。


智慧物流等先进物流技术推广应用。


新一代智慧物流等信息和装备技术得到大规模普遍应用,实施平台智能化、信息化和高效化重构,基本完成数字化物流服务体系框架搭建,现代化智慧物流发展体系基本构建。物流发展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智慧物流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科技创新赋能物流资源配置持续优化,物流全流程智能化和标准化显著提高。


现代物流的先进运作方式广泛应用。


加快发展先进的物流组织方式,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至15%左右,集装箱运输比重大幅提升。物流业态、模式创新取得突破,信息化、标准化、集装化水平显著提升,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流服务体系比例不断提高,产业集群链条式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全链条规模化发展,推动现代物流业向社会化、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物流枢纽的聚集辐射效应更加明显。


完成枢纽层级优化布局,枢纽联动互补、能级提升,形成合理分工、便捷高效、协同运作的发展格局,现代物流枢纽体系的资源聚集效应和产业辐射效应不断显现,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培育1-2个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力争将兰州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酒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纳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再培育1-2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争取建成1-2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现代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明显增强物流企业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数智化升级能力,大幅提升供应链管理服务水平,培育建设3-5家技术先进、模式创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5A级现代流通企业和物流服务品牌,国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数量达到60家以上,物流企业竞争实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第三章 空间布局


一、物流产业布局规划


继续强化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着眼内外循环,在扩大国内市场和拓展开放空间的对接点上深处聚力,发挥后发优势和内在潜力,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围绕全省“一横两纵六区”城市化发展格局,拓展外向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物流产业空间结构,构建“核心驱动、双域协同、多点延展”的现代物流发展新格局。


(一)核心驱动


支持兰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高水平推进兰州新区、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加快建设以兰州为中心,白银、定西、临夏为腹地,辐射周边地区的兰州—白银经济圈,加快兰白定临同城化和一体化发展,积极发挥核心引领驱动作用。


兰州陆港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工程。


以兰州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重大契机,积极承担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重要节点、全国综合交通物流枢纽、物流节点、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全国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中国(兰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核心使命和重要任务。加快推进铁路、公路、航空等综合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和开放平台建设,发挥兰州枢纽作为全省扩大对外开放、服务国家向西开放重要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辐射区域广、集聚效应强、服务功能优、运行效率高的国家综合物流枢纽,使其成为“一带一路”上重要的国际物流中转枢纽和国际贸易货物集散中心,成为助推甘肃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白银物流节点。


依托毗邻兰西城市群、兰白都市圈优势,以白银公司综合物流园为中心,以白银高新区等“一区六园”为基础,发展有色金属、化工产品和居民消费品物流,打造辐射兰州、宁夏、青海的工业、能源、商贸仓储物流基地。定西物流节点。打造“中国药都”“中国薯都”“中国西部草都”,积极推动“两港两中心”建设,依托全国特色种子种业基地、甘肃重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甘肃中东部重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甘肃休闲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等产业,重点发展马铃薯、中药材、工业原材料物流,打造辐射中部的商贸物流基地。


临夏物流节点。


依托民族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清真食品加工、民族用品、日用消费品销售物流和工业原材料物流,形成具有特色的清真牛羊肉加工产业链、民族用品产业链,打造面向中西亚、中南亚、中东欧的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供应基地和商贸物流基地。


(二)双域协同


坚持差异化定位和协同化发展,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河西走廊组团发展,促进陇东南协同发展,积极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着重提升酒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天水、平凉、武威、陇南区域物流中心的集聚支撑地位,进一步增强庆阳、张掖、金昌、甘南、敦煌物流节点的辐射带动能力。在河西走廊、陇东南分别形成经济总量占比高、综合承载能力强、创新发展动能强、区域带动作用强的多个经济和物流中心,形成组团优化、便捷高效、协同运作的发展格局。


1、加快河西走廊组团发展


酒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工程。


依托酒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嘉峪关国际空港,全力打造酒嘉双城经济圈,形成兰州以西乌鲁木齐以东最重要的支点城市群。加速戈壁生态农业、新能源综合利用、冶金新材料、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区、西北地区重要冶金新材料新型化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打造聚集河西走廊西端、辐射新疆、内蒙古、青海的全国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加快酒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工程建设。


武威区域物流中心。


通过做大做强做优现代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和生态环保产业,依托武威国际陆港,发展农产品、建材、肉类、木材及加工品等物流。促进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开展国际区域物流合作,稳步提升武威陆港运营质量,推动跨境跨区域物流大通道建设,积极构建完善的国际物流体系。


张掖物流节点。


依托面向国际和国内的菜篮子生产基地、西部牛羊基地和优质乳源生产基地、全国种业(育种)基地、现代设施农业产业集群、河西走廊中药材示范基地、国家级生态康养基地、绿色氢能示范城市和西部主要清洁能源基地、西部凹凸棒石产业基地等产业,发展绿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和国际物流,打造河西走廊中端的商贸物流基地。


金昌物流节点。


通过有色金属新材料和循环化工两个“千亿”产业链,高原蔬菜、优质草畜、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双百亿”产业链和数字经济、文旅康养“百亿”产业链发展,依托镍铜钴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创新集聚区、菜草畜高品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聚集河西走廊东端、辐射青海、内蒙古的商贸物流节点,推动网络货运数字产业园等物流新业态发展。


敦煌物流节点。


依托敦煌的国际影响力,建设集客货集散、旅游服务、物流仓储、综合贸易和会议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敦煌临空产业基地。全力打造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积极建设敦煌国际空港物流口岸,敦煌公铁物流园,打造面向若羌、敦格铁路沿线的多式联运基地。


2、促进陇东南协同发展


天水区域物流中心。


依托天水国际陆港,积极对接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和发展,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和电子产品物流、特色农产品物流和区域性商贸物流。建设陇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打造西部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构建区域现代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商贸服务中心和现代交通物流中心。


平凉区域物流中心。


积极发展煤电、草畜、果菜、旅游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煤电化冶、新型建材、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全国现代能源综合利用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与物流集散中心、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西北信创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的打造,加快建成陕甘宁交汇区交通枢纽和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枢纽。


陇南区域物流中心。


依托兰渝铁路和十天高速公路,发挥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关中平原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的通道作用,通过发展壮大现代农业、新型材料、旅游康养、中药材、电商物流、数字经济、绿色环保、酒类酿造等八大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服务甘肃南部,辐射川陕渝等西南地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综合性物流基地。


庆阳物流节点。


依托银(川)西(安)、平(凉)庆(阳)铁路,发展能源、煤化工、绿色农产品物流,通过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先行区、“东数西算”数据信息产业集聚区和陕甘宁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打造聚集陇东、辐射宁(夏)陕(西)的商贸物流节点。


甘南物流节点。


发挥毗邻四川和青海的三省结合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现代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业两大首位产业为龙头,以节能环保、中藏医药、高原夏菜等产业为补充的生态产业,全力打造高原绿色有机农牧产品新高地,重点发展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开发和加工物流,打造辐射川青藏三省区的商贸物流基地。


(三)多点延展


围绕巩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县城城镇化,提升不同圈层物流组织和一体化服务效能,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构建以县乡物流集散中心为基础的功能完备的物流节点延展体系。


加快构建物流节点延展体系。


鼓励经营规模大、配送品类全、网点布局广、辐射功能强的骨干企业,联合相关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盟与协同体系,构建城乡一体、上下游衔接、线上线下协同的物流配送网络,加快物流网点服务延展,补齐乡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县域流通体系建设。


加强县区商贸流通网络建设。


在县区所在地,规划建设建材、家电和日用百货等居民消费品批发市场,形成辐射乡镇、便利消费的批发交易中心。大力开展县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将其作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健全物流体系的重要手段,形成农产品分拣、加工、包装和发运的集散地。


推动农产品物流新体系建设。


以甘肃省草食畜、优质林果、高原夏菜、马铃薯、中药材、现代种业等六大特色产业为支撑,支持建设产地预冷集配中心、产地低温加工仓储设施、冰鲜水产品综合冷库和冷链物流园区。采取省级扶持、市县主导、企业主建方式,建设大型商贸物流园区,形成农产品物流产业支撑,推动城乡物流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物流通道布局规划


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内通外畅、高效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深度参与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区位优势,着力打造以兰州为中心,辐射西北、沟通西南、衔接华北、畅通华东,联接中西亚、联通东南亚的“一带一路”西北陆海联动枢纽。积极串接和融入国家物流网络,构建和完善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国际化、立体化、枢纽化、高质量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推动现代流通体系向大循环纵深化方向发展。


(一)国际物流通道


持续推动国际陆港空港建设。


依托国际陆港、国际空港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发展通道经济,提升国际货运班列货物集拼能力,推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落地。抢抓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强兰州、敦煌和嘉峪关国际空港和兰州、天水、武威国际陆港建设,打造集交通运输与经济开发于一体的综合物流基地。推动国际空港建设,积极发展国际航空物流,加快开辟兰州直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运航线,大力发展国际货运包机业务;强化国际陆港物流枢纽功能,提升集结编组、分拨转运水平,打造集现代物流与经济开发于一体的综合物流基地,延伸全程化国际联运服务链条,推动通道物流产业高质量外延发展。


进一步拓宽对外开放大通道。


主动参与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巩固提升兰新线主通道功能。深化与中西亚国家资源开发和国际产能合作,打造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大力发展甘肃至欧洲、中西亚的铁路货运班列和集装箱班列,积极探索开行中巴、中欧等新线路。聚焦民航高质量发展,织密畅通国内外的“空中丝绸之路”,增强国际空港枢纽综合承载能力,完善现代航空物流体系。拓展东盟、南亚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市场,实现与海洋经济的紧密联接。增强与蒙古国的交流,提升北线能源及矿产资源运输能力,扩大能源产业开发合作。


(二)省际物流通道


充分发挥区位枢纽作用,构筑综合交通物流通道。围绕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甘肃连接亚欧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作用,建设快捷高效铁路网,构建畅达普惠公路网,完善航空服务网络布局,推动油气管网建设和优化,加快构建“三廊六通道”综合运输骨干物流大通道。在推进西北经济一体化中发挥中心联通功能,在有效连接西南大市场中发挥枢纽通道作用,在推进沿黄流域省区协同发展中发挥衔接推动功能。打造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支线航空为骨干的高品质快速干线交通网络,建设以干线铁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主的普通干线交通网络,串接国家物流网络,实现与周边省区主要城市和重要枢纽联通,鼓励物流枢纽间协同开展规模化物流业务,构筑综合交通物流通道。


加强城市群间循环合作,融入国内循环大市场。发挥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推动形成中心带动、多点支撑、纵横成线的省域开放局面。尽快形成“东连西出、南耕北拓”的发展通道,串接国家物流网络和城市群,深化省际互动合作,落实跨省区合作协议,发展“飞地经济”等模式。积极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和发展,支持东部四市主动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加强与沿黄省区合作交流,共建沿黄经济带。强化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积极拓展川渝大市场。深化与东部地区全面合作、协同共进、错位互补、高效循环。


(三)省内流通网络


打造高效衔接的物流分拨网络。


紧密对接国际、国内物流服务网络,依托铁路和高速公路运输通道,发挥现代化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物流组织作用,构建覆盖全省各市州,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及时、经济和绿色的区域分拨配送网络。


提升物流和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实现物流运输基本适应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适应季节性波动变化,提供可靠的货物运输保障,基本适应群众需要,提供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物流运输产品。


完善畅通城乡的公共配送网络。


强化综合物流园区、配送(分拨)中心服务城乡商贸的干线接卸、前置仓储、分拣配送能力,促进干线运输与城乡配送高效衔接。推动大型公共货运枢纽站场建设,完善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引导企业创新城乡配送集约化组织模式,支持发展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和共同配送,统筹城乡配送网络协调发展。


物流枢纽通道和网络建设


1、三个国际陆港枢纽。


兰州国际陆港依托兰州铁路口岸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充分发挥兰州作为中欧国际班列内陆主要货源地节点和主要铁路枢纽节点优势,吸引沿线国家在兰州建立零担货物采购中心和进口商品分拨中心。武威国际陆港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和加工产业,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沿线、中新南向通道现代化国际物流平台和向西合作交流的重要节点。天水国际陆港重点发展商贸物流、电子科技和加工贸易产业,着力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和中新南向通道重要的物资转运和集散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陆港口岸。


2、三个国际空港枢纽。


兰州国际空港引进大型快件公司入驻兰州空运口岸,开通国际快件业务;引进大型电商公司,健全电商物流渠道,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引进航空公司和大型物流企业,发展国际航班货运业务,促进跨境电商业务和转口贸易发展;引进以研发管理为主的公司在兰州新区落地,打造地区总部经济。敦煌国际空港建设集客货集散、旅游服务、物流仓储、综合贸易、会议展览、园艺农业和文娱体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敦煌临空产业园,培育文化服务产品交易市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嘉峪关国际空港强化嘉峪关支线机场作用,拓展客货航线,建设集保税物流、冷链冷藏、仓储集散、国际贸易、国内贸易、综合服务等于一体的国际空港物流园,促进临空经济发展。


3、三廊六通道。


积极畅通新亚欧大陆桥国际走廊、西部陆海新通道走廊、京兰青藏走廊,持续完善银川-庆阳-西安通道、武威-中卫-平凉-宝鸡(西安)通道、兰州-平凉-庆阳-延安通道、延安-庆阳-平凉-天水-陇南-九寨沟-成都通道、策克口岸-酒嘉通道、马鬃山-柳沟-敦煌-格尔木通道的规划和建设,基本建成辐射全国综合运输骨干物流大通道。


4、省内物流分拨网络。


结合全省城际、城乡间多层次、差异化运输需求,着力扩大交通物流网络覆盖范围,加快形成高效连通城市、广泛覆盖城乡、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线网。


三、物流园区布局规划


推动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全面提升各类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引导生产要素集聚,强化设施配置、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结合全省加快培育若干千亿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百亿级产业园区的契机,通过推进物流一体化组织衔接,提高物流集约化服务能力,促进分类物流园区规划和管理服务。着力推进物流枢纽、物流园区联通成网,全面提升物流枢纽和园区的服务效能。


(一)综合性枢纽物流园区


在国际陆港空港、国家级开发区、重要物流转运区域、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所在地区,积极促进交通运输业与物流业的深度融合,推进高端制造业、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集聚发展,形成面向全国、通向“一带一路”的综合经济走廊和物流集散大枢纽,进一步规划建设和完善面向国际国内、外向辐射的综合性枢纽物流园区。对标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工程建设标准,以点带面提升全省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区域性专业物流园区


统筹全省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产业发展和资源优势,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在各市州发展承接中西部地区物流需求,打造服务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建设和完善面向全国、辐射全省的各市州区域性专业物流园区。把整合扩建现有物流资源与新建物流项目有机结合,根据各市州区位特点和物流需求,促进货运枢纽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口岸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等各类物流园区的协同发展。


(三)服务性城乡物流中心


围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县域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体系,持续规划和建设面向县区、服务城乡的物流中心。加快区域性专业市场、产地专业市场和集散市场等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鼓励发展农社对接、农超对接、直销直供、电商网购等新型流通业态,健全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优化综合物流园区、配送(分拨)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等空间布局,畅通物流末端运行,提升物流配送时效,实现城乡高效配送一体化。


第四章 主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甘肃省现代物流业要努力抢抓政策叠加发展机遇,积极迎接转型发展艰巨挑战,主要以提升物流服务质量、提高物流运行效率、推动物流新技术应用、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物流发展业态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融合创新为动力、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积极营造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助力打通微循环、融入大循环、促进双循环,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一、加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偏远地区交通通达深度。推进综合交通和枢纽等立体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整合优化存量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增强与国家物流网业务协同,构建内外联通、高效运作的“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发挥骨干园区引领作用。


积极推动国家级、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创建工作,发挥骨干园区带动引领作用,促进物流园区智能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积极组织参与“国家物流枢纽联盟工程”和“全国百家骨干物流园区‘互联互通’工程”,促进物流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利用,提高物流体系运行效率。


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


加强县乡村共同配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对城乡居民生活的保障能力。


补齐冷链物流设施短板。


面向高附加值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和集散地,培育和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有针对性地补齐城乡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形成有效对接外部市场的冷链流通网络。


夯实应急物流基础建设。


完善应急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快补齐特定领域应急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提高紧急情况下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等应急物流保障能力。


二、打造全要素物流信息化平台


推动信息平台建设和发展。


加快跨领域、跨部门、全要素、全链条的省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支持运输配载、跟踪追溯、库存监控、数据分析和信用评价等有实际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物流信息平台发展。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整合铁路、公路、民航、邮政、海关和检验检疫等信息资源,促进物流信息与公共服务信息有效衔接,鼓励区域间和行业内的物流平台信息共享,实现互联互通。


加大信息汇聚共享服务力度。


打造面向中西亚、中东欧、南亚的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多方信息共享合作交流机制。加快建设丝绸之路信息港,共建通畅、安全、高效的网络大通道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形成面向中西亚、南亚等地区的信息走廊。促进数字经济的国内国际合作,构建大数据数字物流生态,形成以信息大通道引领支撑商贸通道、文化通道、生态通道发展的大格局,打造“一带一路”区域性数字化供应链枢纽。


优化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利用。


优化整合甘肃省已有物流场站基础运营平台信息与资源配置,联通周边省区集拼集运物流信息平台,贯通行业信息,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国际物流的智能化综合运营平台。实施平台智能化、信息化和高效化重构,推动全省多式联运智慧物流平台建设。加快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发挥核心物流企业整合能力,打通物流信息链,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探索市场化机制下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的新模式。


三、创新智慧物流高效发展模式


推广智能化数字技术应用。


加快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与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改造传统业务模式和管理系统,提升基础设施、装备和作业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积极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要,开展物流智能化改造,推广智能立体仓库、智能物流机器人、自动化分拣设备、自动化包装设备和无人驾驶车辆等技术装备,加快货物管理、运输服务、场站设施等数字化升级,提高仓储、运输和分拨配送等物流环节的自动化、智慧化水平。


促进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


鼓励通信企业、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合作,加快5G等新兴信息技术在产品可追溯、在线调度管理、全自动物流配送、智能配货等领域的应用,丰富人、车、货、运、场应用场景业态模式创新,推动物流全环节信息互联互通。支持物流企业加速推广应用物联传感追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智能信息系统,促进物流全链条可视化、透明化和可追溯,提高生产制造和物流一体化运作水平。


推动物流行业“智慧转型”。


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强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物流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综合性智慧物流平台。推广库存前置、智能分仓和仓配一体化等服务,提高供应链协同效率。支持发展智能服务,创新无人化物流模式,不断满足无人车、无人机配送等新需求,通过物流行业“智慧转型”助力降本提质增效。


四、推进物流行业降本提质增效


开展物流领域综合改革试点。


顺应物流业创新发展趋势,选取部分市州开展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物流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破除制约物流降本增效和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加快中国(甘肃)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广应用,加大对多式联运龙头骨干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依托多式联运企业,推动建立全程“一单制”联运服务,鼓励发展多式联运“门到门”和“端到端”运输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创新物流链全流程服务模式。


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促进物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创新运输服务模式,围绕物流链全流程,强化运输、仓储、配送、通关和结算等环节高效对接,延伸服务链条,加快向多式联运综合经营服务模式转变。


推动多式联运高效协同衔接。


加快推进实施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组建省级物流平台公司,建立完善跨区域合作发展机制。调整运输结构,合理配置各类运输方式,鼓励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与国际国内班列有效衔接,提高铁路运输比重,发展钟摆式、集团式物流模式,降低交易成本。


发展先进物流专业组织模式。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仓配一体、共同配送和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等先进的物流组织模式。优化仓配服务网络,加快库存周转,降低物流保管费用。创新建设网络货运数字产业园等专业化园区,提高储运工具的信息化水平,减少返空、迂回运输。


五、抢抓通道物流发展战略机遇


抢占枢纽制高点,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集聚各类要素,统筹推进“南向、西进、东出、北扩”四向开放,做大做强枢纽型经济。积极融入国家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对外开放通道网络。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区位优势,巩固和发展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优势,推动环境影响小、综合效益好的物流业与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商贸业及循环农业融合发展,抢占枢纽制高点,推动形成通道化物流运作和产业组织模式。


发挥通道作用,构建现代物流空间布局。


围绕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充分发挥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主通道和大动脉作用,提升重要节点城市枢纽集散功能,推动全省高铁经济带、兰州空港临空经济和油气管廊经济发展,打造产业集群,提高市场辐射能级,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全面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集聚发展要素,突出资源优势,放大区位优势,培育产业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联通南向通道,畅通西向通道,实现“一带”与“一路”、西南与西北、中西亚与东南亚的互联互通。


集聚通道产业,健全枢纽经济开放体系。


依托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煤炭电力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铁路、管道、公路等大宗货物物流集散中心和物流通道建设,完善能源综合输送网络体系。充分发挥甘肃枢纽通道优势,推动西北与西南紧密衔接、中亚与东盟加强合作,促进“一带”与“一路”的紧密合作与经济循环,提高通道产业组织和要素配置能力,不断拓展和提升临港经济、临空经济、临站经济等枢纽经济新业态,建设立体化贸易通道,打造枢纽经济制高点,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枢纽经济体系开放新格局。


六、提升国际物流组织服务水平


推动国际贸易跨境物流体系建设。


抢抓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机遇,着力加强国际空港和国际陆港建设,打造集交通运输与经济开发于一体的综合物流基地,发展国际货物运输。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物流体系和走廊建设,加快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国际货运枢纽,增强进出口货物集散能力。加强航空口岸、铁路口岸及海关特殊监管区之间有效衔接,推进口岸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口岸运营水平,加快中国(甘肃)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广应用,拓展地方特色服务功能,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推进货运班列和包机常态化运营。


有针对性地选择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物流中心,有序规划建立展示展销中心、物流仓储平台和冷链物流配送网络,集中打造中欧、中亚、南亚国际班列货源集散地。开辟“一带一路”、南向通道新的国际货运包机航线,加强货源集散组织,推动国际货运包机常态化运营,打造西北重要的航空枢纽和欧亚航路机场。


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平台建设。


着力建设中国(兰州)、中国(天水)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平台,完善线上综合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建设“海外仓”和分拨中心,促进国际营销网络体系建设。鼓励甘肃省物流企业与境外企业共同组建合资物流企业,带动全省特色产品走出去,挖掘组织返程货源,服务国际班列双向集货和物流分拨。积极构建服务于全球贸易和营销网络、跨境电子商务的国际物流支撑体系,为企业“走出去”和开展全球业务提供物流服务保障。


七、推动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创新


构筑新型供应链生态体系。


促进物流业制造业协同联动、跨界融合。加快发展高品质、专业化定制物流,引导物流、快递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和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增强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实现互利共赢、相融相长、耦合共生。


推动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提升全省物流业的运作效率,以技术模式业态和组织等创新,确保全省物流业的科技含量和发展质量。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加强供应链集成化管理,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提高现代化水平,推动主要制造业领域物流费用率下降。


打造专业供应链管理平台。


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建设第三方供应链管理平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供应链计划、采购物流、入厂物流、交付物流、回收物流、供应链金融以及信息追溯等集成服务。形成大平台、大融合、大物流的发展格局,发挥供应链物流协调运作生产、供应活动、销售活动和物流活动,并进行综合性管理的战略机能。


八、促进交通物流协同联动发展


发挥综合交通支撑引领新作用。


以“全链条、大平台、新业态”为指引,打造通道化、枢纽化物流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拓展国际联运服务,使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全省交通、物流与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形成覆盖主要贸易伙伴的立体物流大通道。


构建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新体系。


优化交通枢纽与物流节点空间布局,统筹综合交通枢纽与物流节点布局,加强功能定位、建设标准等方面的衔接,强化交通枢纽的物流功能,构建综合交通物流枢纽系统。打通社会物流运输全链条,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交通物流一体化、集装化、网络化、社会化、智能化发展,构建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新体系。


创建协同联动交通物流新模式。


加强物流服务设施和交通运输干线网络的衔接,加强铁路、港口物流基地与公路的衔接配套,打造线上线下联动公路港网络,完善公路港建设和优化布局,强化综合服务功能。解决枢纽布局不合理、集疏运体系不畅、信息孤岛现象突出等问题,构建资源共享的交通物流平台,推动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综合效率效益和服务水平。


九、加快农产品物流新体系建设


加强农产品对外产销对接。


聚焦“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推进甘肃省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合作,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推动设立特色产品营销中心。


推动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地区寄递物流资源,鼓励邮政、快递、交通、供销、商贸流通等物流平台采取多种方式合作共用末端配送网络,助力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建设,推动运邮合作先行先试,完善农产品储备、加工处理和冷藏储存设施,提升农村末端物流服务水平,推动城乡物流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打造农产品仓储保鲜体系。


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建设冷链物流信息化智能化系统,促进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创新,不断提高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和效率,大幅增强冷链物流全流程监测能力。


推进农村电商物流深入发展。


加强县域乡镇商贸设施和到村物流站点建设,因地制宜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有力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农产品网上销售和电商人才培训等,提升和改善农村电商发展基础,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产业一体化供应链。


加强邮政、快递物流与特色农产品产地合作,畅通农产品“上行”通道,鼓励和引导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拓展社区服务网点,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促进订单农业、农产品直采直供、“寄递+农村电商+农特产品+农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一体化供应链。


十、优化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环境


加强物流行业重点精准招商。


用足用活各项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物流基地开发运营企业、铁路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来甘投资兴业,吸引上下游企业在甘肃开展相关业务,加快全省物流及相关产业体系构建。深入落实省政府与大型企业集团等签署的战略协议,支持各类大型物流头部企业在甘肃省设立区域总部基地或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积极开展业务,促进全省物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创新物流服务企业发展模式。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鼓励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和省内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等多种方式,组建混合所有制的物流企业集团,培育甘肃省骨干物流市场主体。引导中小微物流企业立足“专精特性”定位,深耕细分领域市场,做精做专创新服务,增强专业化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资本合作、设施联通、功能联合、平台对接和资源共享等市场化方式打造优势互补、业务协同、利益一致的合作共同体,引导物流服务企业集群发展,向多式联运经营人、物流全链条服务商转型,提升物流一体化组织效率。


促进物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加强物流标准衔接和制订修订,加强运输工具、物流设备等标准衔接,提高设施设备利用效率和物流服务运作效率。加强物流信息统计,支持和鼓励国家A级物流企业创建,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拓宽物流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等设立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建立以数据联动、跨界融合、分享共创的物流信用经济新形态,对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促进物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五章 重点工程


“十四五”期间,甘肃省现代物流业将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并充分考虑全省发展基础和现实条件,紧密围绕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紧盯亟待破解的瓶颈制约,谋划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强基固本、增强实力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作为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着力打基础、补短板、强动能、增后劲,在新起点上扎实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一、信息平台搭建工程


搭建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基于丝绸之路信息港、甘肃省物流网、甘肃省物流商务公共信息平台、甘肃省农业互联网服务体系等,推动物流相关领域公共信息平台搭建,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动交通运输、公安交管、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和铁路、港口、航空等企业单位向社会开放与物流相关的公共数据,推进政府间公共数据共享和协同监管应用。


联通区域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积极促进和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对接,推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城市间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力争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服务覆盖省内所有物流区域、节点城市、交通枢纽和经济区,全面推进丝绸之路黄金段智能物流骨干网建设,使其成为国内重要的智慧物流枢纽。


打造专业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兰州)、“一带一路”特色农产品多语言电子商务平台、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甘肃)物流大数据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广,依托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和空港建设多式联运综合体和信息服务平台,对接全国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


加强商贸物流大数据平台建设。


积极推动以兰州为中心的“一带一路”物流通道及跨境贸易枢纽与丝绸之路信息港相关平台对接,持续建设和完善商贸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平台和大数据物联网配套支撑系统,提高甘肃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贸易、物流及供应链领域的地位,促进形成区域经济跨产业协同和全新发展空间。


信息平台构建工程重点项目


1、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搭建。


以打造丝绸之路信息港为载体,构建辐射范围更广的丝绸之路信息走廊,加快形成面向沿线省份和国家的区域信息汇集中心、大数据服务输出中心。打造物流信息基础交换网络和物流信息门户,持续完善甘肃省商贸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国家与省级物流平台及相关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之间可靠、安全、高效、顺畅的信息交换、互通与开放共享。


2、供应链大数据中心建设。


在兰州建设“一带一路”供应链大数据中心,与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的信息系统实现深度对接,推动数据共享与业务联动,实现物流资源的整合和物流信息的共享,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


3、专业化信息平台打造。


推动甘肃(兰州)国际陆港物流信息中心陆港联检中心、大陆希望新能源丝路智汇港、兰州国际高原夏菜智能化交易中心、白银物流大数据平台、张掖智慧大数据平台、武威京东数字化物流港等项目建设。支持现代物流企业通过“物流中台”等数字化管理新业态,提供“云端、组件化、多主体、数据贯通”服务,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客户物流数字化需求。


二、枢纽网络优化工程


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工程建设。


围绕兰州、酒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兰州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规划建设,打造“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点节点城市带。着力推进以兰白定临一体化为核心、以兰西城市群为依托的兰州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提升枢纽网络服务能级,推进枢纽经济跨越发展。


加强综合运输枢纽站场建设。


依托国际陆港打造铁路物流枢纽,依托国际空港打造航空物流枢纽,强化铁路场站、机场枢纽、公路场站等设施的分工协作,建成一批能够承担多种运输服务功能的综合性客货运输枢纽站场,推进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提档升级。


推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


以兰州南亚国际班列公铁联运示范工程和兰州新区空铁海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为重点,推广应用多式联运运单,加快发展“一单制”联运服务。发展有竞争力的“门到门”公铁联运服务产品,增强“公转铁”市场化驱动力;培育全过程负责、一体化服务、网络化布局的多式联运经营人。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等联运转运设备连园区、接厂区,提高枢纽的铁路集疏网络效能。


增强区域物流枢纽辐射功能。


推动天水、平凉、武威和陇南等区域性物流枢纽和庆阳、张掖、金昌、定西、甘南、临夏、白银和敦煌等物流节点建设,强化协同联动,加快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全面构建铁陆航多式联运联接的现代物流体系,形成服务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物流集散中枢和纽带,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


枢纽网络优化工程重点项目


1、积极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建成兰州中川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兰州和酒泉国家物流枢纽、西部陆海新通道定西物流基地等枢纽项目建设。优化整合兰州陆港、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中川北站等物流资源,推进兰州新区辅枢纽多式联运工程,完善兰州国家枢纽布局。依托甘肃公交建嘉峪关交通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打造综合物流区、多式联运区、智慧综合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协同支撑的酒泉国家枢纽布局。


2、努力提升区域物流枢纽能级。


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货运集散中心布局为基础,依托国际空港和国际陆港,加快铁路物流中心、公路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增强产业吸引力和产业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天水、平凉、武威等枢纽工程规划项目,着力提升区域物流枢纽服务能力和水平。


3、完善物流节点物流基地布局。


依托区域经济基础、产业布局、物流设施、交通支撑等条件,统筹国家及全省重大战略、产业转型升级、居民消费需求等因素,根据各市州产业优势打造工业与化工物流、商贸集散基地和农产品物流、中医药材物流等服务体系。同步加快阿克塞至若羌公路、兰临合铁路等区域节点公路、铁路、航空配套建设,依托运输场站逐步完善商贸物流体系。


4、开展多式联运物流园区建设。


推进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多式联运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完善以公铁联运为主的多式联运方式,借助多式联运在整个运输过程中高度的连续性和协调性等优势逐步提升物流园区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园区站点资源的整合和高效联通,推动物流园区转型发展。


三、国际物流拓展工程


拓展国际物流的贸易廊道。


巩固提升东盟市场、深耕欧美日韩市场、拓展南亚市场,建设境外营销网点。筹备开通兰州至俄罗斯、阿塞拜疆、罗马尼亚等中东欧国家的国际货运班列,并在德国杜伊斯堡港、汉堡港和波兰罗兹等中欧国家城市设立代表处,将甘肃(兰州)国际陆港打造为中欧班列进口商品回程班列物流集散中心。加强兰州枢纽和天水、陇南、武威、酒嘉等节点建设,打造甘肃—广西—东南亚、甘肃—重庆—新加坡、甘肃—新疆—中西亚—中东欧贸易走廊。


提升保税物流的发展水平。


积极申建中国(甘肃)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争取设立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在符合条件的地区争取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动武威保税物流中心运营质量提升,积极发挥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作用,积极申报建设中国(甘肃)自由贸易试验区兰州片区和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推动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编组枢纽和物流集散转运中心建设,推进服务向西开放的国际陆港、空港、海关特殊监管区运营水平提升,建设向西开放发展先行区。积极探索“区港一体化”发展,推动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与兰州航空口岸、铁路口岸实现区港联动、并联通关。


积极推动国际航空物流建设。


依托兰州、敦煌和嘉峪关国际空港,积极发展国际航空物流,争取开通中西亚和欧洲重要节点城市的国际航线,开辟更多国际货运新航线,大力发展国际货运包机、国际客运航线腹舱载货等业务。完善“卡车航班”服务网络,吸引国内外快递龙头企业在兰州规划建设面向泛欧泛亚地区的航空快件分拨转运中心。


确保国际货运班列常态运行。


依托兰州、天水、武威国际陆港,充分发挥内陆无水港的平台优势,形成错位发展、横向联动的推进新引擎。扩大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联程联运,促进甘肃至欧洲、中西亚的铁路货运班列和集装箱班列扩容增效,确保中欧、中亚南亚、西部陆海新通道联运等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


加强跨境贸易推动跨境寄递。


做大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重点支持甘肃省企业对外交流合作,有序规划建立展示展销中心、物流仓储平台和冷链物流配送网络,推动形成多个跨境贸易物流集疏中心。挖掘适合开展跨境电商出口的特色优势产品,巩固完善“海外仓”功能,提升“甘肃特色产品展示展销中心”运营水平,全力支持兰州国际邮件互换局建设,支撑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的跨境电商发展,推动跨境寄递。


国际物流拓展工程重点项目


1、持续推进国际陆港空港建设。


重点开展兰州陆港建设项目,完善港务区物流大厦、经贸大厦、跨境电商大厦、进出口展示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兰州国际陆港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嘉峪关国际港务区空港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培育发展航空物流运营组织能力,构建国际物流网络体系。


2、加强国际物流园区规划建设。


建设天水国际陆港、武威国际陆港、天水空港、敦煌现代物流、兰州国际物流等物流园,提升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争取将兰州列为全国多式联运综合体试点城市、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一带一路”进口商品集散分拨中心。


3、继续完善国际物流配套设施。


建设服务张掖、面向兰新通道的商贸集散基地和农产品物流节点,开展张掖国际物流园基础设施、山丹公路物流港等建设项目。同时增建武威国际集装箱场站、物流企业海外营销基地等项目。


4、注重发展口岸和通道经济。


依托国际陆港、国际空港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提升国际货运班列货物集拼能力,推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落地,在发展加工贸易、培育外向型产业、壮大外贸主体、开拓多元化市场等方面开展攻坚行动。


四、智慧物流创新工程


先进信息技术和装备应用。


加强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北斗导航、移动互联和工业机器人等先进信息技术和装备在物流领域的全场景融合应用,提高仓储、运输、分拨配送等物流环节的自动化、智慧化水平,改造传统业务模式和管理系统,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提升物流全流程、全要素资源运作水平。


现代物流智慧化设施推广。


鼓励有条件的物流枢纽和园区建设全自动化码头、无人场站、智能化仓储、全自动分拣等现代物流设施,推动实现作业自动化、过程可视化、产品追溯化、设施数字化、管理智能化、运营网络化、整体智能化。推进无人机、无人驾驶货车、自动分拣机器人、可穿戴外骨骼、智能快(邮)件箱等智能装备,以及自动感知、自动控制、智能决策等智慧管理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数字化智慧物流企业培育。


支持现代物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研发推广高性能货物搬运、物流信息编码、物流信息采集、物流载体跟踪、自动化控制、管理决策支持、快速分拣技术、信息交换、共享设备等领域的物流信息技术。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和典型应用场景,培育一批技术先进、模式新颖、服务高效的“全国数字化仓库企业”等智慧物流示范企业和智慧物流创新平台。


智慧物流创新工程重点项目


1、拓展智慧物流技术应用范围。


加强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积极改造传统业务模式和管理系统,开展合水县5G智慧物流园等项目。同步利用智慧物流技术,完善专业化物流设施设备,持续推进甘南州高原羊肚菌绿色生态产业及智慧农业等项目,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智慧物流网络。


2、打造现代综合智慧物流平台。


建设中国智能骨干网甘肃枢纽中心、大陆希望新能源丝路智汇港、甘肃省“一带一路”智慧农业产业园等项目,通过搭建智慧物流发展平台,创新货运供需信息实时共享和智能匹配,减少迂回、空驶运输和物流资源闲置。积极推进京东武威数字化物流港、兰州宝湾“智汇”物流中心等项目。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库建设,加快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


3、培育数字化智慧化物流企业。


支持物流企业提升信息化能力,建设万科智慧物流、金昌智慧物流、酒泉智慧物流等智慧物流产业园,助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结合国家智能化仓储物流基地示范工作,推广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及装备,加大头部物流企业智能化改造力度。


五、现代供应链打造工程


提升全物流链条的价值创造水平。


聚焦服务甘肃省电子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等领域,构建物流产业复合、上下游企业集聚、物流功能叠加的物流生态体系,强化园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服务配套功能。鼓励发展以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资源高度共享为特征的虚拟生产、云制造等现代供应链模式,开展“快递进厂”、“嵌入式电子商务”等典型项目建设试点,提升全物流链条的价值创造水平。


加快构建制造业供应链服务体系。


以供应链理念提升全省物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以技术模式业态和组织等创新确保全省物流业的科技含量和发展质量,并形成大平台、大融合、大物流的发展格局。鼓励和支持石油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等重点企业,加快构建集原材料采购、产成品销售、区域分拨、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一体的制造业供应链服务体系。


深入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


总结推广试点成功经验和模式,提高资金、存货周转效率,促进现代供应链与农业、工业、商贸流通业等融合创新,加快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全球化的现代供应链。推动感知技术在制造供应链关键节点的应用,鼓励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智能仓储、智能配送,开展“共享云仓”等模式创新试点。


持续优化和整合供应链信息平台。


依托兰州“一带一路”供应链大数据中心,优化整合西部省份已有物流场站基础运营平台信息与资源配置,联通周边省区集拼集运物流信息平台,贯通行业信息,创新供应链协同共建模式,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国际物流的智能化综合运营平台。


现代供应链打造工程重点项目


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开展提升产业链水平攻坚行动,围绕重点产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整体设计和推进实施,促进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培育一批现代供应链创新示范龙头企业,推动供应链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产业上下游延伸、左右链配套,优化整合各类要素资源,提升企业、产业和区域间协同发展水平。


2、持续推进现代供应链基地建设。


建立以兰州市交通产业园为代表的现代化供应链基地,实现物资流通、商业流通、信息流通、资金流通四个过程,形成集原材料采购、产成品销售、区域分拨、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一体的现代供应链服务体系,优化物流企业的货物流通过程,促进物流业的提质降本增效。


3、创新发展供应链协同共建模式。


推动现代物流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从简单的服务外包向供应链物流集成转变,发展网络货运平台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现代物流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积极组织参与网络货运平台企业和供应链服务企业评估,引导供应链内部管理向供应链外部服务转变,创新企业增长新范式。


4、推广现代供应链体系试点范围。


以兰州入选全国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构建优化和打造推广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和现代供应链体系,推广试点范围,有效促进商贸物流经济提质增效降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六、电商物流推进工程


构建完善电子商务区域分拨网络。


结合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物流园区、商业设施等建设,整合配送资源,支持物流企业、互联网企业依托通道建立完善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平台,构建“1+87+N”(1个省级优质电商平台为龙头,86个县区和兰州新区建设县区级同城配送平台为支撑,辐射N家商超实体店为支点)全省电商同城配送体系,完善区域分拨网络。


助推跨境电子商务建设提质增速。


以中国(兰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在兰州新区开展以“一站式进出口供应链服务”为核心的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建设兰州跨境电商“城市商店”,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运作。支持兰州市和天水市加快建设跨境电商综合示范区,助推高新区和兰州新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加快建设,落实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相关政策,引导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手段开拓国际市场。


促进物流企业数字化新业态发展。


通过电子化、数据化方式采集物流交易和物流活动信息,推广应用电子单据、电子合同等数据化物流活动信息载体,引导物流活动数据化。加强电子商务供应链和服务链体系建设,以“上云用数赋智”为主线,发展数字商务新业态,培育数字消费新模式,推进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


推进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协同发展。


支持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转型升级,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网络体系,推动区域网货供应中心和前置仓建设。引导全省电子商务与高铁快递物流、航空快递物流等对接融合发展,推动现有服务网络体系降本增效。


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建设。


结合农村创业需要,发挥供销社和邮政等物流体系在农村的网络优势,发展农村物流服务合伙人。实施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引导快递物流企业优势互补发展共同配送,鼓励实体商业和电商快递的物流协同,推动消费品、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统仓共配。依托京东电商物流平台、淘宝“甘肃特色馆”等信息平台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农村物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强化县域农村快递配送服务功能,建立资源共享的县域农村快递公共分拨配送体系。


电商物流推进工程重点项目


1、规划电商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打造西北快递物流集散中心,开展韵达甘宁青新(兰州、定西)快递电商总部基地、兰州新区金融仓储基地等项目建设,优化电子商务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加强电子商务营运中心、集散中心和基层网点等网络节点建设,深入实施全省县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推动农村产品上行、完善快递物流体系、创新电商扶贫新模式。


2、持续推动电商物流园区升级建设。


依托苏宁甘青宁电商物流产业园等龙头企业项目建设,促进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与快递物流园区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3、稳步推进跨境电商建设提质增速。


开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子商务合作,扩展兰州市、天水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项目建设,为物流企业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促进传统物流企业走向国际化。


七、农产品物流带动工程


建设特色农产品网货供应基地。


依托甘肃省农产品资源优势,通过省市县三级联手展销、区域联动扩销、业态融合促销等模式,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和订单农业,建设特色农产品网货供应基地,推动物流运输资源整合,积极推进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结合产业集聚和发展,加快完善冷链物流等基地建设。


创新农产品物流带动组织模式。


完善县域农产品集散、采购体系,支持区域仓、前置仓建设,提升农产品物流规模效应。认真总结推广陇南“电商网店带动、产业带动、创业带动、就业带动、入股带动、众筹带动”模式、环县“互联网+订单农业”模式、广河县“电商+扶贫车间”模式。运营好甘肃县域电商品牌孵化中心,为深度贫困地区打造“网红”品牌,积极参与“直播带货”,推广天水市农产品“公铁空”立体快递配送新模式。


优化农产品供应链和物流服务链。


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全链条发展,鼓励物流企业、农业合作社与区域性集散中心、县域市场体系融合发展,资源共享,提质增效。深化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全国知名电商大平台合作开展网络营销,开设线上“甘肃原产品旗舰店”和线下农特产品直营店体验店。培育壮大本土电商平台,鼓励物流企业、农业合作社与电商平台合作,引导省内传统企业开展线上线下营销,逐步完善拓展农产品供应、销售、运营、配送、服务产业链。


加强辐射全国的农产品产销合作。


继续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建立巩固帮扶合作长效机制,拓宽特色优势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规模。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推动设立特色产品营销中心、线下体验馆等,提高“甘味”品牌影响力,提升市场认知度。


农产品物流带动工程重点项目


1、打造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区建设。


开展陇南东盛物流园、甘肃邦农现代农业产业物流园、张掖城区物流产业园等一批具有多模式运输手段、多状态作业方式、多方面运行系统、多角度城市需求、多体系服务手段等多种功能的现代物流园区建设项目,促进对经济社会及物流企业的发展,完善区域物流系统和城市物流功能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2、推进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


发挥兰州国际高原夏菜副食品采购中心、西北大宗农产品物流集散和加工中心等具有农产品采购、集散以及深加工等项目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功能,建设农产品智能化集配中心,实现农产品物流与信息物流、资金物流的有机结合,带动整个区域发展。


3、完善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建设。


推动天水市江南市场、武威综合农贸市场等全省农产品物流体系的集散节点建设,发挥集聚能力强、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优势,推动甘肃省高原夏菜、中药材、牛羊肉等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八、冷链物流提升工程


延伸冷链物流全链条服务。


积极融入国家冷链物流网络,在陇东、河西、兰州定西等地争取国家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有序推动仓储服务、线上交易、共同配送等物流服务资源集聚,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由基础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加快国际冷链物流产业布局。加快建立覆盖冷链物流全链条的动态监测和全程追溯体系,切实保障生鲜食品消费安全。


推动冷链物流新模式发展。


鼓励企业建设面向城市消费的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开展冷链共同配送、打造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发展“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和“田间—餐桌”等冷链物流和农产品产销新模式,满足城市消费升级和多元化需求,提高冷链物流和农业产业供应链创造价值能力。


构建产地冷链销售网络体系。


在市场化运作基础上,鼓励邮政快递企业、供销合作社和其他社会资本在农产品田头市场合作建设预冷保鲜、低温分拣、冷藏仓储等设施,从而构建产地大中小配套和采收、周转、托底、外销有机衔接的冷链物流体系,形成功能完善的产地市场销售网络体系。


创新冷链联农带农为农机制。


推广龙头企业经营、贫困村专业合作社持有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经营这三种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模式,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为农机制,满足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冷链物流提升工程重点项目


1、推进冷链物流园区建设。


以智能冷链物流综合枢纽及京东产业园、金昌江楠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园等项目建设为依托,聚集省内众多冷链物流企业强强合作,实现果蔬及畜产品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建立集食品加工,冷冻、冷藏保鲜、食品批发经营、食品进出口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物流园区。引导商贸流通企业改善末端冷链设施装备条件,提高城乡冷链服务网络覆盖水平。


2、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临夏综合冷链物流项目及九合冷冻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冷链物流与“中央厨房+互联网”建设项目,建立跨区域冷链物流快速配送处理中心,加强产后预冷、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移动冷库等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有效提升全省鲜活农产品流通配送现代化水平。


3、加强冷链物流冷藏加工技术。


开展临夏经济开发区甘肃西南部综合仓储物流中心、甘肃元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果蔬保鲜库等冷链物流仓储中心项目建设,进行冷藏库扩建及技术改造并建立冷链物流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提高省内优质林果、蔬菜、牛羊肉等特色农副产品的食品的保鲜能力及运输效率,实现冷链物流的降本增效。促进流通加工技术、储运技术与包装技术、冷藏冷冻技术的集成,推广先进冷链装备技术应用。


九、城乡物流配送工程


完善优化三级城市配送网络。


深入推进快递物流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城乡配送网络协同和资源整合共享,完善以综合物流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三级城市配送网络,优化城市配送车辆通行停靠管理,强化城市快递末端服务体系。鼓励推广共同配送、集中配送、统一配送、分时配送、夜间配送等集约化配送组织模式,积极推动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建设。


提高配送规模化协同化水平。


加强物流资源与电商、快递等企业的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共享衔接,提高配送的规模化和协同化水平,推动即时配送、旅游物流等发展。鼓励电商、快递等企业与实体店、小区物业等开展末端配送服务合作,完善前置仓配送、门店配送、即时配送、网订店取、自助提货等末端配送模式,进一步释放快递市场活力,提高“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


创新城乡快递配送服务模式。


打造上接县、覆盖乡(镇)和下联村的农村物流节点,不断拓展末端物流网络,建立健全以县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和村级末端公共服务站点为支撑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大力推进“快快合作、快邮合作、交快合作、交邮合作、快商合作”,推广“多站合一、资源共享”的乡村综合服务站模式,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快递下乡”,扩大“快递进村”覆盖范围,打造“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深度融合”的城乡配送服务网络,提升城乡配送循环效能。


加快农村寄递物流创新发展。


引导农村物流与特色产业、生产加工、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健全全省“交邮共建”“部门联建”“交商同建”“交农合建”“班线专建”“一体统建”六大农村物流发展模式,总结推广“农村客运+农村物流”“汽车客运站+电商门店”经营模式,支持围绕“互联网+寄递+服务业”创新创业,培育全国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和农村物流服务品牌,推动形成“场站共享、货源集约、服务同网、信息互通”的农村物流发展新格局。


城乡物流配送工程重点项目


1、优先发展特色农副产品配送服务。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立畅通高效、安全便利的特色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着力解决兰州市高原夏菜(西固)等特色农产品物流经营规模小、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的问题。


2、积极推进综合快递物流基地建设。


建设西和县海通现代物流园、甘肃南部(临洮)物流中心、广河县电商配送投递中心等一批不同规模层次的物流结点,提高快递配送的规模化和协同化水平,全面提升快递物流基地的调节、仓储、配送等功能。


3、持续加强村镇末端配送设施建设。


综合利用乡镇客运站、电商服务中心、邮政局(所)和农资站等,升级改造建设乡镇农村物流服务站点,加快推进城乡快递物流末端配送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形成城市干线运输与乡村末端配送的高效衔接与双向流通,补齐县乡村共同配送基础设施短板,提高物流服务覆盖广度和深度。


4、创新推进高铁快递服务发展模式。


在兰州建设集收发、集散、分拣、仓储、包装、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高铁快递物流基地,打造“丝路高铁快运”和“丝路专递”等品牌。鼓励电商、快递等企业参与高铁物流枢纽建设,就近或一体化布局电商快递分拨与配送中心,完善与高铁物流高效衔接的分拨、配送服务网络建设,提高货物转运效率。


十、应急安全保障工程


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


充分考虑“平急两用”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在各市(州)和部分重点县(市、区)搭建应急物流配送平台,形成以省级库为支撑、市县两级库为依托、乡镇储备点为补充,纵横联动、布局合理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提高物流体系韧性和抗冲击能力。


构建高效应急分拨配送系统。


支持物流、快递企业和应急物资制造企业深度合作,研究制定应急保障预案,开发应急物流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形成高效的应急物流分拨配送系统,提高紧急情况下关键原辅料、产成品等调运效率。应急和储备部门协调完善物资调运相关机制,拓宽调运保障渠道。


提升物流安全监管智能水平。


强化危险品物流安全,构建涵盖危险品生产、存储、运输、销售全过程的综合监管与服务平台,健全全流程监测追溯体系,实现危险品物流供应链的实时可视化全程无隙安全监管。推动寄递安全监管“三项制度”全面落地,提升寄递安全能力。


应急安全保障工程重点项目


1、完善应急物流综合储备体系。


整合医疗、煤炭和应急保障企业的物流资源,建立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快甘肃省物资储备体系、救援体系、煤炭应急保障中心的建设。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争取兰州新区建设西北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国家区域(西北)救援中心和西北地区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信息平台。


2、构建市州应急分拨配送系统。


充分利用社会物流资源,形成高效的应急物流分拨配送系统,保障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及时物流服务,加快兰州、白银、张掖、金昌、陇南等应急物资储备库或储运中心的建设。加强兰州、金昌、天水、陇南等市州成品粮油应急保障中心(储备库)项目建设,发挥应急调控作用确保粮油供应,同时补齐医疗等应急物资储备设施短板,完善医疗等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3、加强县区应急保障节点建设。


管好用好市县两级粮食储备,大力推进现代化粮食储备仓库项目建设,改善仓储基础设施条件,更好发挥国家粮食储备“稳定器”和“压仓石”的作用,同时加强粮油加工、储运、配送、供应各环节的正常运转、有效衔接,积极推进榆中、皋兰、卓尼、临夏等粮油应急仓储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能力,支持偏远县区建设卫生等应急物资储备库、道路运输等应急救援中心。


十一、绿色物流强化工程


推进物流企业绿色低碳改造。


深入推动货物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鼓励企业研发使用可循环的绿色包装和可降解的绿色包装材料。加快推动建立托盘等标准化装载器具循环共用体系,减少企业重复投入,推动绿色化低碳改造,协同推进快递包装绿色供应链管理。


完善逆向物流服务回收网络。


鼓励企业针对废旧物资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逆向物流服务平台和回收网络,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低碳化处理。推广兰州、天水、平凉等地再生资源回收服务平台建设经验,创新逆向物流服务模式和典型场景。培育专业化逆向物流服务企业,加快建成甘肃省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企业体系。


推动物流产业绿色生态转型。


通过不断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提升货运效率,减少排放。结合矿产和资源特征,积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推动物流全链路绿色发展,促进物流生态转型。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推广循环能源技术,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创新,健全绿色物流体系。


绿色物流强化工程重点项目


1、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延伸。


持续完善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循环经济主导产业链,推动建设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西部地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区域性集散交易中心,加快“无废城市”打造。


2、绿色物流设施推广应用。


推动创建一批绿色枢纽、绿色园区、绿色基地等绿色物流基础设施,推动应用绿色技术装备,提升设施绿色化水平。加大货运车辆适用的充电桩、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布局规划建设力度,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货运车辆在现代物流特别是城市配送领域的应用。


3、城市逆向物流体系建设。


针对产品包装、物流器具、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汽车等废旧物资及电商等退货产品搭建回收网络,促进产品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城市逆向物流服务水平。


十二、行业标准完善工程


加快物流标准化建设步伐。


大力推广标准化运载单元和货运车辆等标准化物流装备使用,减少搬运倒装,鼓励企业建立标准化载具租赁服务平台。加强甘肃省特色产业如农副产品和食品、特色制种产品、装备制造产品物流运作与服务的标准化。积极推广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等强制性国家标准。


发挥行业协会的主体作用。


支持物流领域行业协会、科研机构提供产业政策、规范标准、行业动态、市场信息和技术培训等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企业在制订物流标准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制(修)订物流技术、装备、流程、服务和安全等标准,提升物流规范性。


加强物流行业诚信文化建设。


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构建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机制,大力推进实施“信易贷”等“信易+”工程,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通过信用能力创造物流新价值。


完善物流统计信息综合服务。


完善社会物流统计报表制度和地方物流统计监测制度,研究建立物流重点行业统计分类标准,加强物流领域统计分析,提高物流统计质量。依托行业协会和重点联系企业,加强物流运行监测分析及信息发布工作,提升统计信息综合服务水平。


行业标准完善工程重点项目


1、加快制订物流行业急需标准。


推动制订《甘肃物流企业诚信评价指标》、《甘肃物流行业术语标准》、《甘肃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及方法》以及甘肃特色陇药(中成药)、清真牛羊肉、玫瑰制品、百合及制品,制种产品等急需的标准规范,提升物流规范性水平。


2、加强物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针对运输、仓储、代理等不同行业和不同运输方式分别制订信用考核标准,鼓励社会信用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结合物流业实际,建设具有监督、申诉和复核机制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信息档案,纳入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进一步理顺物流行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完善物流行业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建立物流业重大推进事项联席会商体系,加强对物流业相关规划、重大政策、企业发展、物流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物流资金整合等的指导协调,提升物流行业管理和服务效率。深化物流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宽物流相关市场准入,注重各项工作、各个环节、各种要素的关联性,增强政策配套和制度衔接,破除物流行业发展壁垒。进一步强化行业协会作用,健全企业诉求反映和政府政策传导高效联动机制,推动行业协会深度参与行业治理,协调解决物流行业管理突出问题,发挥社会监督职能,完善政府决策,加强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助力规划落地推进。对标一流标准,持续推动营商环境大提升,以诚信高效、公平竞争、开放合作、透明安全的营商环境吸引物流企业集聚。


二、创新政策支持


完善有利于物流企业做强做大的扶持政策,充分发掘现有政策潜力,整合各种政策手段,强化用地等要素供给,巩固减税降费成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把政府的既有政策充分用足、用活,真正取得实效。深化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深化物流领域国有企业改革,创新政府监管机制,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政务信息开放共享。开展“一照多址”改革,推动物流领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证照互认制度”,深入推进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优化大件物流审批程序,鼓励物流全程一体化服务创新,实施“一口价”。综合运用法律法规和政策手段,实现土地、财税、金融、价格和行政管理等政策手段的有机统一,形成有利于现代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和产业融合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合力,促进甘肃省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


三、深化交流合作


通过“新华丝路”一带一路国家信息服务等大型平台,打造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的交流平台,依托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和“空中丝绸之路”等国际物流通道提高国际物流运行效率。建立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市协同发展的区域协作机制,推动和相关省份战略框架协议中促进物流发展政策的落地实施。加强与国家部委关于物流规划、政策、标准的对接,积极将物流项目纳入国家和地方重大建设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并实施动态管理,支持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设立现代物流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政策研究,指导规划科学实施。支持物流协会、物流学会与其他相关协会成立专业联盟,开展现代物流领域专业活动,分享典型经验做法,共享科研成果,促进项目对接和业务合作。


四、拓宽融资渠道


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加大对骨干物流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拓宽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引导和支持资金流向创新物流企业。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物流企业特点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推动发展新型融资方式;鼓励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增强金融普惠性,依托核心企业加强对上下游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对标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政策,加大中央资金争取力度,加强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设立通道物流等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基金并加大对其投入力度。搭建投融资平台,汇聚项目资金池;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用投资补助、贴息等方式,对物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予以支持,支持物流枢纽和园区等项目纳入重点项目。


五、强化人才保障


实施物流人才培养与引进工程,把物流人才队伍建设纳入规范化轨道,坚持多渠道培养与高起点引进的举措,积极吸引国内外高级物流人才来甘创业和发展,鼓励物流企业采用中长期激励方式引留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推动行业企业参与物流教育培养体系建设。加强现代物流有关学科和专业知识培训,积极与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合作开展电子商务、危险品运输、城市配送、快递等专业物流人员的培训。促进物流人才的流动配置与合作交流,提升现代物流发展实践的人才保障能力。依托重大工程、重点科研项目、重点科研基地,支持科研骨干开展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打造一批行业急需的高水平创新团队。


六、加强组织实施


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加快推进工作任务。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会同相关部门切实担负起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牵头管总责任,确保规划落地见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交通运输厅、应急管理厅、邮政管理局、民航机场集团、海关和铁路等主抓部门要积极担当、主动作为,落实牵头协调、主抓推进职责。省自然资源厅、财政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和统计局等相关配合部门要各司其职、主动配合,共同发力做好各项工作。各市州要加强组织协调,结合实际制定推进落实方案,着力抓好行政区域内纳入省级规划的重大工程推进、重点园区建设、重大项目实施和重点企业培育等,形成统筹协调、分工合作、执行顺畅、上下联动、推进有力的工作合力,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和完成。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二一年十一月

好货运客服微信

本文网址:http://www.hhbwlhy.com/a/406.html 编辑:好货运,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