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
400-888-0826

好货运客服微信

吉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原文)

TIME:2022-05-24 09:31:43 HOT:0来源:吉林省发展改革委
栏目分类 好货运广告 猜你喜欢

现代物流是融合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信息、金融等功能的复合型服务业,贯穿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为切实推进“十四五”时期全省物流业更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支撑融入新发展格局,根据《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决定》,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吉林现代物流业立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强化顶层设计,推动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物流降本增效,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加强统筹协调,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物流服务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为“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1.发展规模持续扩大。


2020年全省物流产业增加值达到1450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以下简称“年均增长”)12.1%;物流产业增加值占GDP、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1.8%与22.5%,分别比2015年提高3.6个百分点与5.9个百分点。2020年,全省完成货物运输总量50547.5万吨,年均增长1.08%,其中,铁路6574万吨、公路38274万吨、民航3.26万吨、管道5696.24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2021.34亿吨公里,年均增长5.06%,其中铁路570.23亿吨公里、公路1294.81亿吨公里、民航0.42亿吨公里、管道155.87亿吨公里;全省邮政行业业务总量达到122.2亿元、业务收入100.1亿元。


2.运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2020年,我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4%,优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比2015年下降2.1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我省新开辟长春至佛山、长春至成都公铁联运线路,2020年实现公铁联运量170.6万标准箱,开通长春至大连、营口、天津3条铁海联运线路;培育甩挂运输试点企业34家,开通63条甩挂运输线路,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京东集团“亚洲一号”智慧物流园、一汽智慧物流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落地。


3.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全省共有A级物流企业99家,比“十三五”末期增加40家,其中5A级5家,4A级55家,3A级37家,2A级2家;“中国物流示范基地”和“中国物流实验基地”10个;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2个,示范企业3家。物流企业基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与制造、商贸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多式联运、标准化运载、平台整合、供应链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等增值服务不断拓展,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4.空间布局逐步优化。


长春、吉林和延边(珲春)入围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长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选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建成一批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物流集散中心,其集聚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县级物流网络覆盖达到100%,乡镇物流网络覆盖达到80%,邮政服务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2885个村实现直投到户。


5.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


截至2020年底,全省铁路运营总里程5028公里,位列全国第11位,铁路网密度268公里/万平方公里,是全国路网密度的1.97倍;公路营运总里程10.78万公里,年均增长2.07%,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15.1%,面积密度57.5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4300公里,年均增长10.39%。“长满欧”班列常态化运营,连通11个国家30多座车站,累计承运进出口货物5.8万标箱,“长珲欧”正式开通,省际国际大通道加快构建。运输机场达到6个,开辟长春-杭州等国内货运航线与长春至塔林等国际货运航线,航线布局更加合理。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北段和中段吉林省境内段建成投运,省内油气管道总里程达到5229公里,初步形成油气骨干网。


6.市场环境不断优化。


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相关专项资金通过现有渠道适度向物流业倾斜,以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物流业重点项目建设。实行冷链物流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对通行我省高速公路的2类、4类、5类和6类货车给予为期一年的通行费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效果显著,顺丰、京东、阿里、中外运、招商局物流等大型物流企业均在我省落地。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省物流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一是物流服务供给能力有待加强,仍然存在物流发展水平总体不高,资源整合不充分,铁水运输占比和标准化程度较低,低水平服务供给过剩,中高端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是物流枢纽协同效应尚不明显,物流枢纽设施骨干组织作用不足,未形成枢纽内及枢纽间的协同运作。


三是物流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仍不充分,物流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部分物流产品和服务领域存在同质化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


四是物流降本增效仍需继续深化,物流市场尚不健全,现代物流体系循环不畅,全链条效率低,运营成本高等问题仍显突出。


五是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规划统筹引领物流发展作用还需加强,工作推动机制还需完善,同发达地区相比,政府引导资金投入偏少。


六是物流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明显,以长春经济圈为核心的物流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其它地区物流发展水平相对偏低。


七是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A级物流企业数量仅占全国同类企业的1.44%,比重偏低,5A级物流企业数量没有增加,物流百强企业尚未实现零的突破,缺乏具有竞争力的领军型物流企业。


(三)面临形势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现代物流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要求提升物流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以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和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导向,发展便民、利民、为民、惠民的物流体系,改善居民生活品质,优化物流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2.新发展阶段对现代物流发展提出了新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这要求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集约高效的物流服务,更为低成本高价值的物流服务,能够创造更多附加价值的物流服务,基于供应链的综合物流服务。


3.新发展理念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重大发展机遇,加速推动物流的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方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同时,保持物流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改变传统物流发展观念,通过推广先进技术、管理模式、政策标准,促进物流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新发展格局对现代物流发展提出新方向。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我省物流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我省位于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地区的几何中心,是“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节点。通过健全物流运行体系,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完善区域物流网络,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将更好支撑我省“双循环”体系构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5.“两个大局”对现代物流发展提出新挑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性交汇,宏观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物流发展面临如何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关系、如何促进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有机融合、如何推动物流系统化、智慧化建设,以及如何实现物流体制创新等方面挑战,物流应胸怀大局,服务大局妥善应对新挑战。


6.产业定位提升为现代物流发展建立新高度。


党的十九大明确将物流基础设施提高到与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并列的高度。物流定位的提升为我省物流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通过构建高质量的物流体系,充分发挥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与引导性作用,将有助于我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推进东北振兴和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打造东北亚地区物流枢纽,以推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以构建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和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畅通物流通道、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融合创新发展、促进降本提质增效、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为主要任务,强化规划统筹,集聚要素资源,完善政策体系,努力推动现代物流业做大做强,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为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体,政府引导。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创新动力,提高物流要素配置效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规划统筹引领、政策引导,打造良好发展环境。


2.创新驱动,统筹兼顾。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牵引,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强化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统筹物流与制造业、农业、商贸业协同发展。以发挥区位特点和优势条件为基础,推动区域物流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


3.智能绿色,动能转换。


拓展智能技术装备应用场景,深化智能化物流设施应用,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推动智能物流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物流模式创新,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4.空间优化,便捷高效。


以物流枢纽、物流通道、物流基地(中心)和物流园区建设为抓手,优化物流网络空间布局。推进物流要素空间集聚,促进物流业集群发展。促进物流环节有机衔接,提升物流运行质量。提高物流服务韧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务保障。


5.开放合作,区域联动。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对接京津冀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区域合作、国际合作、资源共享,提升物流业开放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初步形成东北亚地区物流枢纽,基本建成通道畅通、设施完善、融合联动、智能绿色、便捷高效、开放共享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完善物流空间布局,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明显提升,国内国际影响力、竞争力显著增强,为建设现代经济体系,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1.物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降本增效成效明显。


到2025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000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7.4%。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到12%左右,与国家平均水平持平。多式联运、冷链物流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取得明显成效。集装箱单证电子化率力争达到100%。


2.物流设施布局更加合理,现代物流体系基本建立。


到2025年,“人字型”双通道畅达高效、公铁空海多种方式联动互补的大交通、大枢纽、大物流格局更加完善。加快建设5个国家物流枢纽、若干省级区域性物流枢纽;建成一批物流基地、高标准物流园区,健全城乡高效配送体系。“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基本建立。


3.物流企业得到发展壮大,发展动能稳步增强。


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物流企业和知名物流服务品牌。到2025年,全省评定A级以上物流企业数量达到130家,其中,5A级企业达到8家。


三、空间布局


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潜力、资源要素禀赋和基础设施联通度等条件,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一核心、双通道、N枢纽,简称“1+2+N”物流网络空间布局。


(一)建设物流“一核心”


“一核心”:即推动长春现代都市圈建设,围绕打造东北亚地区物流枢纽,结合长春经济圈规划,利用“环长春四辽吉松工业走廊”,提升长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汽车、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优势产业,以推动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载体,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促进物流降本增效,加快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冷链物流、绿色物流、国际物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发展物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区域、城乡物流一体化,培育壮大一批物流领军企业,逐步将长春建成国际制造业供应链组织中心,面向东北亚、联通亚欧的国际综合联运枢纽和东北地区枢纽经济发展先导区。


(二)畅通物流“双通道”


“双通道”:一是以长春经济圈为核心,通过长吉珲大通道实现“东进”,实施“借港出海”战略,对接“滨海2号”国际交通走廊,畅通环日本海国际物流大通道。以珲春为枢纽,通过俄朝港口,向北开通北冰洋航线;向南畅通内贸外运航线,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二是巩固完善京哈通道,打通白松长通至辽宁(丹东港、营口港、大连港)大通道,与长吉珲大通道形成“人字形”双通道布局。南下连通辽宁港口群,对接环渤海、京津冀经济圈,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北上利用中蒙俄物流大通道,借助中欧班列,实现与欧洲腹地物流融通。


(三)构建物流“N枢纽”


“N枢纽”:即充分发挥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基础、要素集聚能力等综合因素,考虑枢纽承载城市辐射的影响区域,按照《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着力布局建设长春、吉林、珲春3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陆港型和陆上边境口岸型5个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四平、辽源、梅河口、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敦化、延吉、集安、长春空港等一批省级区域物流枢纽。以物流枢纽为战略支撑,加快构建若干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和城乡物流配送末端网点,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畅通物流循环体系,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物流空间“新布局”


1.着力加强物流通道建设。


重点建设“长吉珲大通道”,内联省域东西、外通国境口岸,构成东北亚陆上通道重要组段。建设“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实现“通边达海”和“向南开放”,连接环渤海、京津冀经济圈。通过补齐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短板,加强枢纽集疏运设施建设,发展公铁联运、陆海联运、铁水联运等多式联运,为物流通道畅通提供能力保障;通过政策松绑、费税优惠,为通道畅通提供“润滑剂”;通过破除“堵点”,打破约束环节,为通道畅通清除障碍。推动物流通道与物流枢纽、干线物流通道与支线物流通道无缝衔接、高效中转。以物流通道衔接物流枢纽,联通省内主要产业区域,发展物流通道经济,打造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走廊。


2.着力推动物流枢纽建设。


围绕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物流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以长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程为先导,支持连续申报创建3类4个国家物流枢纽:依托长春建设陆港型及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吉林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延边(珲春)建设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到2025年,力争5个国家物流枢纽全部通过国家审批,实现枢纽互联成网,提升枢纽经济运行质量。选择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扎实、物流基础良好、区域物流支点作用突出的区域中心城市,开展省级区域性物流枢纽创建工作,优先建成服务枢纽经济能力强、具备区域产业链组织中心功能、对主要通道衔接和“泵血”作用突出的物流枢纽,促进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加强国家物流枢纽一体化衔接。


3.着力完善物流网络体系建设。


优化普速铁路网布局,加快建设吉林枢纽西环线。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提质改造,着力升级“沿边路”,打通“断头路”、疏通“瓶颈路”。完善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公路为辅助、农村公路为补充的公路网络建设。推动港口、机场货运设施改造升级,探索新建支线机场货运基础设施建设形式和支线航空货运模式创新。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交通基础设施进村入屯工程,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完善城乡物流网络节点,补充县、乡(镇)、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扩充农村物流“毛细血管”,提升全省物流枢纽网络的末端承载能力,畅通省内物流微循环。


4.着力推动国际物流体系建设。


立足“一带一路”我国向北开放重要窗口定位,打造东北亚地区物流枢纽,重点推进长春国际陆港、长春综合保税区、长春空港经济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区、珲春综保区、延吉空港经济区等物流枢纽设施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物流综合服务功能。支持物流枢纽拓展海运、空运、铁路国际运输线路,创新发展陆海、铁海、公铁等跨境多式联运运输方式,强化与国际物流节点的合作、对接。稳步扩大“长满欧”中欧班列货运量能,推进“长珲欧”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落实“借港出海”战略,力推“滨海2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加快珲春至扎鲁比诺港标准轨铁路建设、现有铁路改造及公路建设。提升长春兴隆铁路集装箱场站、长春新区铁路场站、珲春铁路口岸集装箱场站等物流枢纽集疏运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建设长春、吉林、珲春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创新国际邮件运输模式,鼓励快递企业开通货运包机航线,构建国际寄递物流供应链体系。


(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夯实物流服务实体经济“新能力”


1.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在组织协调、设施建设、业务流程优化、标准规范制定、信息资源共享等重点环节,以及大宗商品物流、物料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绿色物流、国际物流等领域协同联动、跨界融合。着力推动长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面向汽车、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粮食加工、医药、化工、冶金、建材等重点产业,整合生产服务型物流资源要素。支持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创新供应链协同模式,通过线下资源整合、线上平台对接、作业流程互融等有效途径,不断扩大制造业物流服务整体外包比例,提升产业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强化物流嵌入工业产业链的深度广度。规划大型工业园新建或扩建铁路专用线、仓储、配送等专业性工业物流基础设施。加快推广定制化物流、供应商管理库存、“线边物流”、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支持工业互联网在物流领域融合应用,增强针对柔性制造、敏捷制造、智能制造的物流服务保障能力。


2.推进物流业与农业协同发展。


推进物流业嵌入农业全产业链,鼓励专业物流企业与农业生产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购销企业建立供应链联盟,构建农业供应链物流协同联动运营新模式。建立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构建云端协同、全程覆盖、开放共享的农业供应链大数据体系,建设一批全程物联、全链可溯、全域可视的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平台,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完善粮食“四散化”物流体系,推广粮食运输“公转铁”及“铁水联运”。健全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健全农特产品电商物流保障体系,加强农业物流骨干网络建设,推动农业物流设施及标准化建设。


3.推动物流业与商贸流通业一体化发展。


健全商贸物流服务网络,加强商贸物流服务网络与流通网络衔接,提升物流和流通节点协同水平。鼓励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物流服务深度嵌入供应链体系,提升市场需求响应能力和供应链协同效率。引导传统商贸企业、物流企业拓展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功能,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支持物流企业与批发零售企业整合供应链资源,构建一体化供应链物流协同平台、交易平台、贸易服务综合平台。促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鼓励电商服务站点与物流服务网点共建共享。


4.推动物流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


加大汽车、装备制造、光电仪器等领域智慧物流装备技术的研发攻关力度,推动关键物流装备制造产业化。优先发展物流终端装备、传感单元、智慧物流装备单元等高端智能物流装备制造业;内陆集装箱、标准化运载单元等集装单元化物流装备制造业;可拆解式料箱料架、周转包装等绿色减量化物流装备制造业;支持甩挂运输、带板运输、双层集装箱铁路运输、铁路重载运输等新运输模式的特需专业化物流装备制造业。


(三)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巩固物流降本增效“新成效”


1.补齐物流基础设施短板。


强化对发展不充分领域、薄弱环节、贫困边远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引导,补齐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短板。重点解决跨运输方式、跨作业环节的“卡脖子”问题,加快补齐联运转运衔接设施短板,优先建设货物转运场站、货物集装箱堆场、“不落地”装卸设施、货物快速换装设施、循环共用标准化托盘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应急保障物流相关专业化仓储设施、配送网点建设。鼓励采取多站合一、一点多用、资源共享的方式,健全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


2.加大物流资源整合力度。


鼓励传统物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消解转化存量资源和落后产能,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物流园区(中心)、铁路专用线、场站、码头、仓库等存量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资源利用率。加快建设地方物流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提供信息发布、线路优化、仓配管理、追踪溯源、数据分析、信用评价、客户咨询等服务。推动物流数据开放共享,完善企业间、平台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机制,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向物流企业有序开放。建设应用综合运输信息平台、物流资源交易平台、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等互联网平台。鼓励物流企业开展产业链合作,构建一体化物流产业链体系,优化产业链上下游业务流程,提高服务一体化水平。加大农村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商贸、邮政、电商、快递、供销等资源整合力度,培育集约型现代农村物流服务主体。


3.培育壮大物流市场主体,加快物流市场主体创新。


培育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物流市场主体。顺应现代物流与产业转型、消费升级新趋势,引导物流企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联盟化发展,打造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中小企业为基础,以中介型、平台型企业为纽带,以专业技术型企业为支撑的物流市场主体体系。采取有效举措,加大支持力度,鼓励物流企业采取整合资源、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形式,进行规模扩张和资源优化整合。聚焦国际物流、冷链物流、网络货运、供应链服务、快递物流、应急物流、城乡配送、同城速递、智能仓储、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领域,培育壮大一批“航母型”国际物流、“头雁型”专业物流和“中枢型”平台物流领军企业,推动中小物流企业专业化、精益化、品质化发展,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特色物流企业。


4.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


加快推广规格统一、质量合格的标准托盘,推动包装箱、周转箱(筐、架)、货运车厢、集装箱等物流载具标准相衔接。重点支持单元化、标准化装载器具循环共用,鼓励发展公共“挂车池”、“运力池”、“托盘池”等共享模式。加强对非标货运车辆的综合治理,统一技术标准,推广应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货运车辆。推动物流服务标准化,加强对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重点应用标准、地方性管理标准、冷链物流和危险品物流等作业标准的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建立健全物流数据采集、管理、开放、应用等相关标准规范。


(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物流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1.积极推广应用现代物流新技术新设备。


推动数字化物流新基建,加大高速光纤宽带网络和5G网络建设和应用力度,提高物流信息接收、采集终端装备引入率。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物流深度融合,推广数字化、智能化物流技术,推动大数据分析、自主决策、决策辅助支持等管理技术应用。支持建设智能化多式联运场站及转运设施。推广应用自动分拣设备、车辆运行监控、无人驾驶智能卡车、无人机、自动导引车、智能穿梭车、智能机器人、数字化终端传感单元等智慧物流设备。完善智能快件箱、冷链智能自提柜、智能充换电站等末端设施。建设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大数据中心,建立物流行业动态监控平台,提高监管效能。


2.创新发展物流服务新业态新模式。


推进物流业态模式创新,探索“集约化+产业化+专业化”综合物流新业态,培育建设产业链整合型和技术创新推动型物流服务“双创”平台。深化开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等试点示范,推动多式联运“一站式”和“一单制”服务。开行冷链生鲜、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电商零售等一批特色产品专列。推广网络货运、带板运输、农村公交化货物运输、班列化运输、铁路重载运输、高铁货运、内陆港、无水港等合理化运输和联运创新模式。推广化工产品、粮食、汽车商务车和零部件等大宗货物运输铁水联运、公铁联运。推广以汽车行业为代表的制造业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开展制造业供应链物流运作模式创新示范,鼓励制造业物流服务整体外包,探索精益化、定制化、柔性化、敏捷化的服务新模式。


3.大力推动供应链体系创新。


结合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创建工作,打造综合程度高、应用范围广、技术创新能力强、行业特色鲜明的优势供应链物流体系。依托汽车、装备制造、粮食、化工、制药等重点行业供应链核心企业,建设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综合供应链平台。鼓励供应链物流体系创新发展,打造基于核心企业的“链主型”供应链、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型”供应链、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互补型”供应链、基于区域内分工协作的“区块型”供应链、基于资源共用的“共享型”供应链。发展虚拟生产、动态联盟协作、云制造、云采购等现代供应链合作模式,支持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鼓励采取融通仓、质押仓等形式为企业融资担保,推进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4.深入开展物流机制体制创新。


创新物流合作机制,鼓励建立多种形式的物流联合体,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平台化运行机制,推广共建共管、共同开发、股权互换、资源共享等长效合作机制,促进合作,实现共赢。创新物流协调机制,鼓励组织、契约、利益协调机制创新,重视物流联席会议、领导小组、中介组织、纠纷仲裁机构的建设,探索建立解决涉外物流纠纷的协调机制,促进物流协调发展。创新物流市场监管机制,优化行政审批办理流程,推进物流领域审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试点推行“一照多址”、“多证合一”、“先照后证”等证照办理模式。加大降税清费改革力度,探索大宗商品仓储设施土地使用、批量运输等税费优惠政策,加强整治乱收费、乱设卡,科学合理确定车辆通行收费水平。创新物流信用机制,健全物流信用记录,完善信用信息采集机制,强化物流企业主体责任,完善守信激励措施,实施失信惩戒,开展守信企业评选认证工作,规范物流市场秩序,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创新物流行业统计评估机制,研究制定全省物流整体运行指数、物流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吉林省物流发展水平、运行状况评价工作。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学会等作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开展吉林省物流数据统计发布工作。


(五)聚焦重点领域物流发展,打造物流产业“新高地”


1.大力发展冷链物流。


科学编制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国家冷链物流发展“十四五”规划具体落实举措。推动国家、省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申报和创建工作,推进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中物联星级冷链物流企业评级。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建设一批先进的大型冷链物流园区、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现代化冷库等设施,加快建设农产品初端预冷、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移动冷库等产地冷链物流设施。支持引入智能冷柜、移动冷藏车、冷藏包装机等专用设备。着力在医药、生鲜农产品、食品等领域培育专业化冷链物流运营主体。建设面向城市消费的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发展“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新模式。培育发展直供大型电商、连锁商贸企业及消费终端的冷链物流业态和服务模式。推广从初期预冷,到末端消费环节,全程冷链不断链的物流服务保障模式。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全程监控平台,推动冷链物流信息与食品供应链可溯源体系互联互通。建设全程冷链监督管理机制,制定推广不同品类冷链物流的行业规范和操作技术标准,规范冷链物流作业。


2.积极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物流。


全面推动物流业数字赋能,将公共性数字化、智能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基建项目规划,提升全行业数字化水平,以数字化、智能化促进我省物流提质。推动对内陆港、空港、口岸、货运场站、物流园区(中心)、大型仓储设施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打造智慧港口、智慧口岸、智慧园区、智慧仓库等设施网络。大力发展网络货运产业,鼓励支持宝奇智慧物流、一汽解放汽车、车悦科技等网络货运企业做大做强。推广“互联网+”数字仓储、“互联网+”城市配送、“互联网+”物流全程监管等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物流新模式。加强人工智能、自主性决策、远程控制等智能化控制技术,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激光识别等物联网感知技术,5G、北斗导航、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信息技术与物流融合。鼓励引入智能机器人、智能货柜(快件箱)、智慧化终端物流设备。建立城市物流智慧大脑、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数据交换平台,促进物流数据与其他行业数据有效对接、整合共享。


3.加快发展绿色物流。


完善物流行业绿色治理体系,创新碳规制下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建设物流企业主要参与的,由绿色采购到绿色制造、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以至废弃物回收等全程供应链绿色监管机制。建设环境友好、能源低耗、资源节约、材料环保的绿色低碳化物流园区(中心)、仓储设施、货运场站等。在大宗商品运输、集装箱运输等领域开展绿色低碳联运服务,提高清洁运输方式的应用比例,鼓励企业更换新能源货运车辆,推进老旧柴油车淘汰;在物流园区、货运中转站建设充电桩、加气站、加注站等新能源货运车辆辅助设施。构建低环境负荷的循环物流系统,推广应用循环周转箱、标准化料箱料架、绿色包装盒、生物降解包装袋、电子面单等绿色包装,建设绿色可循环包装物回收中转设施。开展一批绿色食品供应链建设项目,推动食品行业绿色物流服务与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实现食品供应链数据信息全程透明化、全程可溯源。


4.健全应急物流保障体系。


科学谋划建设“1+2+10+N”全省应急物流保障体系,逐步构建以省物资储备管理中心智能化综合物资储备基地为龙头,地市(州)及区域节点城市应急物资储备库为支撑,重点市县应急物资储备库为补充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形成应急物资的战略储备、各地区储备、重点领域专项储备的三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统筹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储存仓库(库区、库位),推动建设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投资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补充建设一批医疗应急物资储备仓库,支持对大型公共仓库应急物资储备功能增项以及平急两用弹性改造,探索应急物资库存控制模式创新。建立救灾物流保障力量紧急动员机制,建立应急资源临时征用、调配工作机制,更新关键应急物流设施清单,建立应急物流保障重点企业名单制,加强运输、仓储、配送等方面的应急物流能力储备。建立健全应急保障部门主责、多社会运营主体运作、第三方组织监督的应急物流协同管理保障机制,做到政企结合、军民结合、平急结合、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结合。建立应急预警和发布机制,做到灾情及时预警、及时发布,应急物资保障及时组织、及时动员、及时投送。


(六)构筑便民惠民物流服务体系,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新品质”


1.创新发展城市配送。


深化城市配送网络建设,新建或升级改造一批与干支运输网络布局相协调、具备公共服务性质的综合物流园区(中心)、集中配送(分拨)中心等城市配送支点设施;进一步完善末端配送网点、配送停靠(装卸)站、社区服务站等城市配送端点设施,力争在主要城市建成要素齐全、功能完备、集约高效的城市配送网络体系。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发挥仓配一体化优势,开放自身物流资源,整合末端配送资源,开展共同配送、共享配送服务;支持企业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及大型企业客户开展有计划的集中配送服务;鼓励企业探索开展夜间配送、众包配送、无人化配送、“公交化”配送、定制化配送、同城即时配送等新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广纯电动轻型配送车辆、智能货柜、智能快件箱、智能信包箱等高端城市配送设备,鼓励试用无人配送车、配送无人机等,探索无接触式配送模式。


2.加快发展农村物流。


大力推进落实“邮政在乡”、“快递进村”、“新网工程”、“城乡高效配送”等工程,重点支持交通运输、农业、供销、客运、电商、邮政快递系统网点资源整合,统筹建设以县、乡(镇)、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一体化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优先建设一批集仓储、集散、配送、分拨、交易、信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县级农村物流中心,作为农村物流与城市物流衔接的关键中转站,发挥农村物流支点和“引擎”作用。加快县域农村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建设,推广应用预冷加工、低温分拣、冷藏包装、冷库储存等相关物流设施设备,加强产销两地冷链物流衔接,建成农村冷链物流体系。强化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推广农村“货运公交”运作模式,畅通农产品进城和消费品、农资产品下乡“双通道”。


3.健全逆向物流体系。


优化逆向物流网点布局,开展逆向物流中心(站)建设项目,重点建设回收站点、集中分拣(处理)中心等关键节点。开展第三方逆向物流服务业务,推动建立闭环供应链物流体系。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创新再生资源回收模式,鼓励建立基于供应链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平台,探索“互联网+”旧货、“互联网+”资源循环等促进循环消费的物流模式,提高资源回收、商品维修及召回等逆向物流运作效率和参与便利度,畅通城市物流的“静脉”系统。


五、十大重点工程


聚焦物流基础网络、重点领域建设,强调物流与工农业融合发展,注重培育主体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十百千”计划:十大重点工程,百个重大项目,千亿级投资规模。


(一)物流通道建设工程


加强建设与主要物流通道关联的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重点建设路桥及辅助设施、现代化货运场站、货运信息平台等。进一步完善联运转运衔接设施,计划集中投资200亿元,依托联运枢纽城市,建成8-10个具备现代化联运转运衔接能力的物流园区(中心)项目。计划投资100亿元,建成一批现代化国际物流节点设施,强调快速通关、国际货物便捷转运、保税物流加工及包装、跨境电商物流服务保障等功能建设。针对主要物流通道的“堵点”和“瓶颈”,开展“清障”计划,重点完成断头路修通、港站使用权获取、通道与枢纽无缝对接等项目落实。


(二)物流枢纽网络体系建设工程


依托一汽智慧物流园和长客物流基地,建设长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优先建成仓储类物流设施、铁路干线运输组织体系、联运转运衔接设施等功能分区,完成东山铁路站场扩能、铁路疏运线增建、核心区周边路网扩建、园区智慧化升级改造等规划项目。对重点物流园区(中心)、货运场站等整体运行情况进行系统摸排,引导具备条件的物流园区(中心)通过整合存量资源,升级改造,联建、扩建等,提升经营规模、经营质量,达到国家级、省级物流枢纽的申创要求,为各级物流枢纽的创建提供项目储备。结合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项目申报,开展省级物流枢纽建设及运营试点示范,省级物流枢纽经济示范等项目。


(三)智慧物流建设工程


加强数字化物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智能化交通控制设施、城市智能化物流端点设施、物流大数据中心、数字化物流监管平台等,提升公共领域物流信息全方位感知能力。投资30亿元规模,建设一批智慧物流园区(中心),支持具备条件的物流园区(中心)、配送中心、大型仓库等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自动分拣机器人、无人机、无人仓、无人驾驶货车、智能货柜(快件柜)等智能化物流设备引用率。探索增设一批基于智慧物流发展理念的物流新业态新模式试点示范项目。


(四)冷链物流建设工程


以四平万邦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为试点,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项目。计划投资100亿元,建设一批现代化冷库及其他冷藏设施,鼓励建设公共型外租冷库、绿色节能冷库、具备流通加工能力的冷库或冷藏设施、移动冷库等,以此为基础,重点培育一批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储备项目。支持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重点围绕蔬菜、水果、优势特色品种农产品,开展预冷库、通风库、机械冷库、气调库保鲜设施建设。


(五)快递物流建设工程


统筹规划各级快递网点建设,重点支持建设公共性配送中心、分拨中心、快递站点、社区存取点、智能快件柜等。引导快递企业通过共建共用快递网点,开展共同配送等形式整合物流资源,提升作业效率。完善我省快递行业管理机制,制定快递作业规范、服务标准,严格安全监管,加强对快递从业人员统一管理,打造安全迅捷、大众满意的快递物流体系。引入京东物流、顺丰、中通、申通等全国知名快运企业、快递企业、同城配送服务企业在我省注册落户,设立区域性物流基地、转运中心、配送中心、分拨中心、中转仓库等。


(六)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体系建设工程


计划投资30-50亿元,统筹建设一批制造业物流基地(园区)、专业化仓库、“线边库”等制造业物流基础设施,优先在长春建成汽车产业物流园区,在吉林、松原建成石化产业物流园区,在通化建成医药产业物流园区,结合我省产业布局,形成专业化集聚型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保障体系。围绕汽车、石化、医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开展标志性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体系建设项目。聚焦全产业链,联动工业产区、园区,整合制造业物流服务核心要素,建立公共型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服务基础设施平台、信息平台和组织体系。重点推出供应链物流整体外包服务,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的高端制造业物流服务,“量身定做”的定制化物流外包服务等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示范。


(七)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建设工程


计划投资100亿元,新建、改建一批粮食储备基地、粮食物流园区、交易中心、仓库等专业化粮食物流设施,统筹建设一批针对果蔬、肉类、花卉、食用菌、人参等特色农产品物流园区。支持物流企业整合农产品物流服务核心要素,建立公共型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服务基础设施平台、信息平台和组织体系。在具备条件的地域、领域,开展基于全产业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高效透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


(八)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工程


统筹建设以县级农村物流中心、乡镇级农村物流服务站、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为代表的农村三级物流基础设施网络,重点提高农村物流服务网点的覆盖率。探索“货运公交”、“客运带货”、共同配送等城乡高效配送运作模式,注重需求创造、货源发掘,平衡城乡配送上行与下行货量,提高整体配送效能。引导快递企业依托供销、传统零售、客运、电商、邮政等网点,在农村建站设点,探索末端配送集约化运作手段,创造共同利益驱动的农村快递“下乡”、“进村”新模式。


(九)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工程


计划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投资等20亿元规模,重点推进国家应急物资东北基地建设,完善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库体系,补充建设一批医疗、粮食、能源及救援保障物资应急物资储备库。建立详尽的平急两用应急物流资源清单,建立应急物流保障重点企业名单,建立应急物流组织机制和动员机制。


(十)物流企业重点培育工程


重点支持规模以上物流企业在行业协会组织的评级中提升品级,实现A级企业达130个,5A级企业达8个。支持物流企业参与诚信企业、星级冷链物流企业等评级,完善物流企业评级创优机制。组织培训,提升物流企业人员专业管理水平、作业水平。重点支持物流企业在新技术引用、智能化升级、嵌入式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冷链物流服务、绿色物流服务等领域的创新项目。引导物流企业参与行业企业间联盟协作、供应链一体化合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省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统筹推进和政策指导,协调解决规划落实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省直有关部门要依据职责分工,按照“五化”工作法要求分解细化任务,明确完成时限,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各项任务落地实施。各地方要落实配套政策,积极开展物流新模式与新业态创新,大胆推进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及时总结经验,复制推广。健全物流发展的跟踪监测机制,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开展规划实施的评估工作,总结实施经验,纠正实施偏差,确保重点工作有序推进、规划有效贯彻落实。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建立省现代物流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重大问题调查研究和政策研究,为规划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助力政府部门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营商环境。


继续深化物流领域“放管服”改革,放宽物流相关领域市场准入,着力“减证照,压许可”,推动证照电子化,实现注册、变更与注销等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简化审批流程,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进一步优化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制定物流车辆市区通行分类管理措施,加大对配送车辆便利通行的支持力度,放开新能源货运车辆的通行限制。落实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努力降低物流通行成本。清理运输企业、机场企业收费,制定收费目录清单制度,继续推进各类物流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鼓励物流企业整合资源、加强协作,增强竞争实力,减少无序竞争。鼓励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申请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三)规范市场秩序。


探索制定规范物流业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为物流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健全我省物流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物流领域制度规范,推进物流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物流设施、物流载具、物流服务等标准的制定,提高标准化水平。强化物流市场监督检查,做好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引入数字监管手段,推动物流市场数字化治理。充分衔接现有各类平台,加强物流运行监测、预警预测、追踪追溯,提升我省物流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物流市场运行的风险管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统领作用。加大风险因素筛查力度,重点关注项目建设的投融资风险、物流网络连通风险、国内外疫情变化带来的管控风险等,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与化解措施。


(四)强化要素保障。


做好与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加强物流用地支持,优先保障纳入国家和省级规划的重点物流项目。盘活闲置土地资源,鼓励利用高速公路收费站、工商企业旧厂房、仓库建设物流设施或提供物流服务,支持依法合规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物流业。推动物流用地统一规划,确保物流用地长期稳定。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重点支持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物流普惠金融,通过财政贴息、政府担保等方式,提高金融机构对我省物流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与大型物流企业设立物流产业投资基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探索适合物流发展特点的新型信贷形式和服务方式。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吸引风险投资、引入战略投资、发行债券、民间借贷、融资租赁、私募股权、海内外上市等方式进行融资。


(五)强化人才培养。


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省外高端物流人才来我省创业,创造有利于物流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打造东北地区高端物流人才集聚高地。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需求,发挥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围绕国际物流、冷链物流、智慧物流、绿色物流、供应链物流等重点领域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一批掌握物流技术、熟悉物流管理、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创新物流人才。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训基地、实验基地和人才孵化基地。鼓励相关企业设立物流研究中心、智库平台建设,组建物流企业联盟,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积极引进和培育物流应用创新型人才。


吉林省发展改革委


2021年10月18日

好货运客服微信

本文网址:http://www.hhbwlhy.com/a/461.html 编辑:好货运,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