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
400-888-0826

好货运客服微信

淄博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原文)

TIME:2022-05-27 10:33:57 HOT:0来源:淄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栏目分类 好货运广告 猜你喜欢

淄博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现代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基础性产业,是优化产业组织和提升产业价值的战略性产业,是引导产业布局和业态创新的先导性产业为加快推动我市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发挥现代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快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依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0年。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将现代物流业打造成全市主导产业为目标,按照“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产业组织理念,聚焦工业、冷链、绿色、智慧等重点领域,推动全市现代物流业延链补链强链,推进供应链嵌入、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三链”融合发展,营造成本低、效率高、技术新、模式优的良好物流环境,打造智慧高效、绿色安全、开放协同、功能完备的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物流枢纽经济。


(二)主要原则


市场运作、政府引导。


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和机制,在规划引领、布局优化、政策扶持、市场监管和产业培育等方面发挥服务作用,推动物流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创新融合、智慧引领。


充分运用5G、物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以及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发展物流新业态新模式,推广新技术应用,提升创新发展水平。


突出重点、补齐短板。


围绕工业、冷链、绿色、智慧物流等重点物流领域,以国际、应急物流等为延伸,完善干支衔接和末端配送等服务网络,补齐物流智能装备等产业链环节,构建现代物流全产业链生态。


节约集约、绿色低碳。


推广节能环保物流装备和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推进运输结构深度调整,提高资源整合配置效率,提高物流运作的组织化、网络化、平台化水平,推动物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战略定位


立足区位优势,依托深厚产业基础,以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为定位,切实发挥现代物流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驱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推动物流与工业、农业、商贸业、新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工业物流供应链创新标杆城市、京津冀和长三角之间的绿色智慧冷链物流基地、绿色智慧物流标杆城市、智慧物流新场景培育地,积极融入国家物流战略布局,构建“枢纽+通道+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和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现代物流产业生态。


(四)发展目标


1.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城市。


建设以鲁中国际陆港、沣水物流小镇、海尔新星物流园和小清河淄博港为载体的铁路港、空港、公路港、水港四大物流枢纽,拓展完善公铁、铁海、陆空、空铁联运体系,打造竞争优势突出的鲁中国际陆港。积极争取国家铁路一类开放口岸(临时口岸),推动“虚拟空港”模式运用,建设口岸开放城市。依托综保区保税加工、分销优势,打造进口商品区域仓储转运分拨中心。到2025年,淄博国际物流通道承载能力和要素资源集聚水平大幅提升,“齐鲁号”欧亚班列双向常态化稳定运行。


2.打造工业物流供应链创新标杆城市。


优化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布局,推动物流业与工业深度融合,高标准推进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节点建设。促进工业物流供应链平台创新发展,发展基于核心企业的“链主型”供应链,打造工业供应链组织中心。到2025年,生产型物流节点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物流业服务工业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大幅提升,工业企业物流成本下降3—5个百分点。


3.打造京津冀和长三角之间的绿色智慧冷链物流基地。


全面推进京津冀和长三角之间的绿色智慧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形成支撑冷链物流绿色智慧运行的仓储、加工基础设施网络。打造集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冷链物流仓储加工交易中心。建设绿色智慧冷链物流云平台,建立冷链物流全程监管和溯源体系。优先布局招引建设冷链快递物流区域分拨中心,打造高端技术装备的专业冷链运输队伍,培植壮大智慧冷链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面向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后厨”“绿色车间”“智慧送达”。以数字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和延伸的农户小额信贷服务抓取农业生产流通大数据,打造全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变革的试验平台。


4.打造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绿色智慧物流标杆城市。


以新能源车在全市物流领域的推广应用为路径,以车联网与物联网双平台模式为创新,充分运用新基建、新技术等数智化手段工具,打造“物流+”的绿色物流全产业链,推动新能源车物流场景应用、城市配送管理、智能物流调度、车辆制造租赁、充换电加氢加气设施服务等融合发展。到2025年,运营新能源物流车5000台以上,基本实现全市行政村绿色物流全覆盖。


5.打造智慧物流新场景培育地。


加快推动新型基础设施、新技术装备在我市工业、绿色、冷链物流领域内的应用。抢占国内智慧物流新经济主赛道,加强与工业互联网、智联汽车、人工智能、绿色能源、数字农业、新金融、电商与新零售等新经济赛道的产业链融合,培育开放无人驾驶测试场、智慧云仓储、氢能源物流车示范应用等应用场景,建设无人化智慧物流园区,抢占国内智慧物流新经济新赛道,智慧物流新经济规模化发展。到2025年,培育建设2—3个无人化智慧物流园区,形成智慧物流百亿级产业集群。


二、优化物流业空间布局


(一)“两区两带”物流空间布局


依据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分布和辐射带动能力等基础条件,按照功能结构匹配、产业联动融合原则,全力释放物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应,着力打造南北两大物流集聚区,东西两条物流产业集聚带,建设“4+10+N”物流园区体系,形成“两区两带”物流空间布局。


1.两区


(1)北部物流集聚区


四至范围:南至宏达路,北至古候路,东至在建的沾淄临高速,西至鲁山大道,面积约2.3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以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基地、物流供应链总部经济中心区为定位,主要布局制造业供应链服务基地、高端物流先行区、工业互联网平台经济、标准化智慧仓储、集装箱堆场、铁路仓储等业态。


(2)南部物流集聚区


四至范围:南至汇沣路延长线鲲鹏路,北至昌国路,东至旭沣路,西至鲁山大道,面积约4.2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以大宗物资多式联运区域中心为定位,主要布局公路港、国际物流、商贸物流、物流装备制造、物流总部经济、化工物流等业态。


2.两带


(1)东部生产制造型物流产业集聚带


四至范围:沿鲁山大道,南至淄川区罗村镇,北至桓台县果里镇,东至临淄区金岭镇,西沿鲁山大道西侧一公里范围内。


功能定位:以服务石油、化工等工业原材料及农产品流通为主,提供大宗物资及果蔬的仓储、分拨、配送、交易、供应链金融服务等生产性物流功能,并配套城乡配送、冷链物流等生活性物流功能。


(2)西部生活消费型物流产业集聚带


四至范围:沿张博复线、滨博高速,南至博山区白塔镇、北至S102。


功能定位:以服务快消品、生鲜冷链产品、快递快件流通为主,提供商贸物流、农产品及新能源绿色物流、城乡配送、快递分拨等生活性物流功能。


(二)“4+10+N”物流园区体系


1.枢纽型物流园区体系


依托“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布局和“三区”建设重要纽带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物流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中的作用,促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打造枢纽经济发展高地,着力建设以“四港”为核心的现代物流枢纽节点网络体系。


(1)铁路港物流枢纽。


以鲁中国际陆港和“齐鲁号”欧亚班列为载体,加强公铁联运设施建设,在日本、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布局建设海外仓。统筹铁路专用线及场站资源,优化口岸公共服务,集货运枢纽、多式联运、贸易服务、生产服务、口岸服务、保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建设现代化铁路枢纽,在物流功能上引导与周边陆港物流、山东高速鲁中产融物流园等相互支撑、错位发展,打造对外开放物流新高地和“一带一路”重要陆港节点,承接我省对外开放功能,争创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2)公路港物流枢纽。


西部以海尔新星物流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智慧商贸,推动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的“物流+”新零售模式,打造集城市共配和生活物流为一体的智慧公路港商贸物流枢纽。东部以传化公路港为依托,集聚区域内优质的长途干线资源、省内直达资源以及城市配送资源,推动联盟整合、规模扩张,形成东西呼应的公路运输新格局。


(3)水港物流枢纽。


以小清河淄博港为载体,发挥高速通达便利条件,主动承接济南国际内陆港货运资源,科学布局散货泊位、集装箱泊位、危化品专用泊位、集装箱堆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公铁水联运物流园区,集大宗散货物流、件杂货物流、内外贸集装箱运输、危化品物流等功能于一体,打造大宗商品水港物流枢纽。


(4)空港物流枢纽。


以规划建设的淄博机场为载体,集航空货物分拨集散、快件快递业务、空铁联运等功能于一体,与铁路方面合作建设空港铁路物流园区。与济南机场、胶东机场等达成合作建立“虚拟空港”式高效联运体系,建设山东机场淄博物流运分中心,形成以省内机场国际航线为网络的空地一体化联运直通体系。


2.节点型物流园区体系


按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深度融合农业、工业、商贸业、新经济等产业,依托区域交通枢纽、产业园区、批发市场、农产品主产区、供应链基地等,布局建设10个节点型物流园区,服务全市区域发展。


3.城乡绿色智慧物流生态体系


(1)构建“1+8+50+3000”的全域物流网。


聚焦城乡“前后一公里”物流难题,充分运用市场化理念布局规划开通定点、定班、定线、定价的新能源货运班车线路。推动打通“互联网+”出村进城“起点终端”的关键物流节点,布局市、区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配送网点,打造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城乡末端配送体系,形成N个全市绿色物流智慧运行基础网络,全面开通“村村达、户户通”的物流班车线路,通过电商等互联网技术平台集聚资源,以物流活跃贸易。


(2)推广新能源物流车。


推动工业、冷链、商贸物流企业使用新能源物流车,形成市场“共振”。领先推广快递领域新能源物流车应用,打造无人配送车生产应用场景。加大政策引导和政府协调力度,制定新能源物流车运营奖补政策,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在城乡物流领域的通行管理政策。推动新能源物流车生产制造与运营企业紧密合作,促进新能源车辆地产地销,推动制造、运营和管理等产业链环节融合协同、敏捷反应。


(3)建设充电桩加氢站等新型基础设施。


深度应用以物联网、大数据、5G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加速形成智慧物流、智能交通等融合的基础设施。以“1+8+50+3000”的物流网为脉络,加快布局能源供给服务设施利用率在80%以上的充换电、加氢等公共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吸聚充换电设备制造及运营、氢能制造和储运等企业,为新能源物流的高效运行提供能源保障。


三、建设通达内外的物流通道体系


以综合交通运输通道为依托,以物流需求为导向,“十四五”时期,重点打造“两横一纵”国家级物流通道、“五横四纵”市级物流通道及市域环状物流通道,满足我市与主要经济区、城市群、沿海港口及重要国境门户之间的沟通联系,并依托“一带一路”走廊向外延伸,实现与国际物流通道的有效衔接。


(一)国家级物流通道


1.“一横”:


欧亚铁路物流大通道。东至日韩,西经中亚,连通欧洲,主要依托胶济铁路,开行淄博—中亚、淄博—俄罗斯、淄博—欧盟、淄博—东盟的国际铁路班列及淄博—日韩、淄博—东盟、淄博—澳新的国际海铁联运班列等运输线路,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国际物流贸易,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货运联系。


2.“二横”:


青银公路物流通道。东起青岛,西至银川,主要依托青银高速、瓦日铁路等运输通道,发展区域性物流,强化与西安、太原、银川等中西部地区间的货运联系。


3.“一纵”:


京沪公路物流通道。北起北京,南至上海,主要依托滨莱高速和辛泰铁路,实现与京沪通道的联通,发展区域性物流,衔接京津冀地区及长三角地区,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发达地区间的货运联系。


(二)区域级物流通道


1.“一横”:济淄青物流通道。东起青岛,西至济南,以济青高速、胶济铁路为主要运输通道,串联青岛、潍坊、济南等城市,强化与鲁西、胶东地区的货运联系。


2.“二横”:济淄潍物流通道。西起济南,东至潍坊,依托济潍S102作为主要运输通道,串联济南、潍坊等城市,强化与潍坊、济南的横向货运联系,疏解济青线的部分货运压力。


3.“三横”:济淄烟威物流通道。西起济南,东至威海,依托G309作为主要运输通道,串联济南、潍坊、烟台、威海等城市,强化与沿线地区的货运联系。


4.“四横”:青淄聊物流通道。东起青岛,西至聊城,依托青兰高速作为主要运输通道,主要串联青岛、济南、聊城、泰安等城市,强化与沿线地区的货运联系。


5.“五横”:济淄滨东潍物流通道。西起济南,东至潍坊寿光,依托小清河航道作为主要运输通道,串联济南、滨州、东营、潍坊等城市,发展大宗原材料及工业产成品物流、化工物流及陆海联运,打造化工物流新通道。


6.“一纵”:滨淄济物流通道。北起滨州、南至济南市莱芜区,以滨莱高速、与滨州、莱芜G的20货5物为交主流要。运输通道,串联济南市莱芜区等地,加强7.“二纵”:滨淄临物流通道。北起滨州,南至临沂,以沾淄临高速、S231等为主要运输通道,串联滨州、临沂等城市,加强我市与沿线地区的货运联系。


8.“三纵”:淄泰临物流通道。北起淄博,南至临沂,以为主要运输通道,串联泰安、临沂等城市,强化与沿线地区的G纵20向5货运联系。


9.“四纵”:淄滨东物流通道。北起东营、南至淄博,以张东铁路为主要运输通道,串联滨州博兴、东营、烟台等地市,发展铁路货运,强化与沿线地区的货运联系。


(三)主城区环状物流通道


以综合交通运输通道为依托,以物流需求为导向,重新规划全新的外环运输线路,将原山大道规划为全市组群间南北货运通道,将昌国路及G309规划为组群间东西货运通道,东西货运线路承载全市过境货运通道及内外衔接的货运通道,形成货畅其流、经济便捷的跨区域物流大通道。统筹推进市内交通运输线路建设,构建多条高速通道,布局完善制造业、危化品运输线路。加快推进济南—淄博—潍坊高速公路、经十路东延、小清河复航等项目。


规划构建外环及区间货运通道,规划建设市域外环线路,全长约171公里。一期环线为:北环,由S29滨莱高速桓台北连接线、新建东北外环组成。东环,由凤凰山路、新建凤凰山路至旭沣路连接线、旭沣路改建及南延、S231张台线改线组成。南环,由S510泉王线改线组成。西环,由G309青兰线、新建西北外环、利用G233克黄线组成。


四、构建“六位一体”现代物流体系


充分发挥现代物流对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驱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聚焦存量环节转型升级、增量环节新动能释放,推动供应链嵌入、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三链”融合,着力构建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示范引领、整合集聚,智慧赋能、高效降本,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赋能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物流+”工业深度融合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立足周边石化、精细化工、钢铁、水泥、陶瓷、纺织、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布局建设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的物流枢纽园区,打造区域性产业供应链组织中心和生产服务型骨干物流枢纽。


1.建设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园区。


立足化工产业基础,发展精细化工基础原材料、原油、煤炭、甲醇等专业化大宗商品物流,推动供应链条上制造、商贸、物流、金融等企业联动发展。围绕“四强”产业,建设配套程度高的专业化物流园区。依托优势产业集群及集聚区,建设集高标仓(无人仓)、智能化装卸搬运、循环式加工包装、高效共同配送、数字化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链条环节齐全的专业化物流园区,延伸与沿海港口、周边航空口岸等互通互联,建设区域性生产服务型骨干物流枢纽。


2.创新发展产业供应链组织新业态。


依托大宗商品,以网络货运、供应链平台企业为主体,积极招引国内龙头平台企业,平台化组织货、仓、车、司机等物流要素,平台化链接代理服务商、设备制造商、行业协会、行业媒体、法律咨询、保理保险、金融机构等资源池,打造集购分销、配供配送、增值服务、期现结合等功能集成的服务平台,发展能够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仓储、加工、分销、运输、配送、金融、信息等一体化供应链集成服务业态,打造区域性产业供应链组织中心。


3.推动物流与工业企业协同联动。


发展高品质、专业化定制物流,鼓励正本、彤泰、中汇、付山铁路等传统物流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引导物流企业为制造业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服务。支持物流企业与制造业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创新供应链协同共建模式,依托制造业核心企业,整合产业链上采购、物流、分销销售、金融等环节,力争实现在共性、通用性产品上的协同采购、协同物流、协同分销,培育一批制造业与物流业深度融合标杆企业。


(二)加快冷链物流数智化发展


打造冷链物流全产业链集群依托国家级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建设,构建与数字农业相融合、与民生需求相匹配、与线上线下相衔接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培育形成冷链物流全产业链集群,打造京津冀和长三角之间的绿色智慧冷链物流基地。


1.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包括数字化冷链仓储、净菜加工、不断链冷链运输等协同融合的绿色智慧农产品冷链流通设施体系。支持产地预冷设施建设,依托基层网点、电商服务站、农民合作社等渠道,大力推广智能化移动式预冷库应用,打通冷链“最先一公里”,鼓励果蔬、畜禽屠宰企业选购适用性的预冷设备。提升智慧冷链仓储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皇城蔬菜、沂源苹果、博山猕猴桃、高青黑牛等一批冷链加工交易中心和物流园区。


2.培育冷链电商产业集群。


发挥冷链仓储基地集聚效应,推动自有电商平台集聚,打造“本地农产品+本地电商+本地冷链物流”的农产品冷链产、供、运、销“一条龙”。优先布局招引建设冷链快递物流区域分拨中心,整合乡域及以下邮政、快递服务资源,加强与农产品电商、农业产业化龙头、专业合作社等合作对接,打造农产品出村进城“绿色通道”和电商快递进农村的淄博样板。


3.壮大冷链市场主体。


培育壮大服务生鲜农产品、乳制品、医药等的冷链物流市场主体。鼓励传统道路运输企业向专业化冷链运输转型。强化果蔬、肉类、奶制品等重点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做大乐物食材一体化物流供应链、海月龙宫生鲜水产供销一体化冷链物流、万创物流新能源+城乡冷链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规模,推动阿里巴巴山东仓、淄博智慧城乡冷链仓储物流综合示范产业基地、淄博内陆港智慧冷链、高青正茂农产品仓储及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等项目加快投产达效,满足城市多元化消费需求。支持制药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大型自动化医药配送中心,自建专业化医药冷链物流体系,提升医药产品仓储管理水平和集约化配送效率,开拓专业化第三方医药冷链服务。


4.发展冷链物流全产业链生态。


推动临淄区、博山区、高青县等区县以智慧冷链物流综合园区项目建设运营为抓手,搭建农产品产地直供电商平台,延链招引培育智能化冷链设备及零配件生产集群,就近形成冷链加工包装产业集群,探索发展新能源冷链物流配送模式。培育具备全渠道标准化分级农产品供给的经营主体,推动形成“2B2C”双渠道融合的农产品产地供应链组织模式。


(三)创新绿色物流发展,实现循环可持续


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有限资源利用率,贯穿“绿色、低碳、循环、节能、集约”,以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改造和整合物流管理流程,实现物流环节和结果的“绿色化”,加快提升循环可持续发展能力。


1.大力发展绿色运输。


依托全市新能源汽车生产、运用、能源供给等产业链环节的不断完善,加速氢能、电能车在物流领域推广使用。市域层面,开通定点、定班、定线、定价的新能源班车线路,配套完善充(换)电、加氢加气、综合能源港等配套设施布局,有效扩大新能源车辆运输半径。省会经济圈组群间开行氢能源物流车,试点青岛港—淄博的氢能运输路线。完善新能源、氢能源物流车辆“标识统一、管理统一”,优化城市货运绿色车辆在停车、充电、路权等方面的便利度,为新能源物流车辆便利通行提供政策保障。


2.积极发展绿色包装。


推进盒马鲜生、宝能电商等生鲜企业在同城配送中应用可循环配送箱、可复用冷藏式快递箱等。鼓励企业研发使用可循环绿色包装和可降解绿色包材,支持托盘、周转箱等标准化装载单元循环共用,促进包装减量化、再利用。依托沂源苹果、高青黑牛等“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效应,打造绿色统一包装。做精做优液氮、泡沫箱等链条产业。发展快递绿色包装产业。


3.鼓励发展绿色仓储。


推动新建物流园区、大型仓储设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使用绿色建筑材料、仓库屋顶光伏发电等新材料新技术。推动物流基础设施共享,增强仓储、加工、包装、配送、运输等多环节多企业的联合协作,实现仓储资源利用最大化。鼓励应用冷库节能技术、电动叉车等新设备,运用能源合同管理等节能管理模式,降低仓储能耗。


(四)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


构建高效顺畅物流网络体系提高物流组织效率,大力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网络,构建高效便捷的城市物流网络体系,补齐城乡物流短板,降低末端成本,构建便捷顺畅的物流体系。


1.打造高效降本的公铁水多式联运物流体系。


加速推动公路运输模式方式技术提升,形成危化品运输国内领先、整车零担联盟壮大、冷链运输高层级发展的公路运输体系。加快推进鲁中国际陆港、山东高速鲁中产融物流园等重点多式联运项目建设,培育多式联运“一单制”标杆企业。做大做强公铁多式联运,充分发挥铁路、公路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选择最佳路线和最优方式组合。规划建设主城区外环物流通道,合理规划市内物流节点,实现物流枢纽、工业园区与国家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的高效衔接,推动干支线高效衔接。以小清河复航为契机,高水平策划配套公铁水联运物流园区项目。加大对公铁、铁海、陆空等不同运输方式的转运场站和“不落地”装卸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一体化转运衔接能力和货物快速换装便捷性,提升物流整体运作效率。


2.健全完善城乡物流配送。


强化干支线与末端配送衔接,推动特色工业产品在干支线和末端配送无缝衔接上形成示范,推动形成干支线、分拨、配送紧密衔接的配送物流服务网络。铺设中心城区、区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配送网络,依托骨干物流枢纽,构建城市配送分拨基地;依托物流中心、批发市场、快递集散点等,构建区县物流配送中心;以镇(街道)、村(社区)为节点,支持万铁新能源、乐物等城乡通网点建设;加强商贸、交通、邮政、快递、供销等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立以“县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村级末端公共服务点”为支撑的农村配送网络,构建末端全覆盖的配送网络。搭建绿色智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货、车、司机、路径、能源供给等数据信息资源要素的智慧化管理。完善城市配送车辆标准和通行管控措施,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和连锁超市等开展共同配送。


3.积极发展电商快递。


引领快递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重点在高青县布局建设快递服务体系,发展电商快递共同配送。加强区县、镇(街道)、村(社区)配送设施建设,健全快递末端网络布局,新改建农村电商服务站,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工业品顺畅下乡。鼓励推广电商智能终端投递设备应用,逐步推进菜鸟驿站、丰巢等电商智能终端投递服务站的共享共用。


(五)完善国际物流服务体系


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城市依托淄博综合保税区,高质量、高水平打造竞争优势突出的鲁中国际陆港,补足补齐我市出口平台载体和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打造大通关、大物流、大开放的国际化物流枢纽平台,全方位提升国际物流通道承载能力和要素资源集聚水平,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城市,进一步提高经济外向度和国际化水平。


1.完善口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快复制推广先进地区海关监管创新制度,提高通关便利化,增强进出口货物集散能力,打造国际物流分拨配送中心。升级改造农中站设施设备,建设铁路集装箱作业中心,推动农中站升级为铁路一类货运站。积极申建铁路一类开放口岸,围绕国际食品冷链产业园、国际医药(中欧)供应链中心和国际产能合作经济高地、国际新材料供应链中心、跨境电商产业园,按需申建进境肉类、水果、粮食、木材等指定监管场地,拓展提升口岸功能。推动保税物流中心(B型)迁址并成功申建。


2.构建国际物流通道体系。


与山东港口集团、长三角港口群等合作建立公铁海、公海等大宗、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通过鲁中国际陆港建设、欧亚班列常态化开行、点对点班列、设立海外仓等建立公铁一单制多式联运体系;与山东机场集团等达成合作建立高效联运体系,形成以省内机场国际航线为网络的空地一体化联运直通体系;加强与川渝、云贵、陕甘等地区的物流合作,拓展公铁联运物流通道;依托济青高铁、淄博北站和临淄北站布局建设高铁物流园,形成东联日韩、西接欧亚、南至东盟、北达俄罗斯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3.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


坚持以物流筑通道、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围绕鲁中国际陆港、保税物流园等对外开放平台载体主要发展的实体产业,打造“N+1”的实体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齐步走”发展模式,建设集高标仓(无人仓)、智能化装卸搬运、循环式加工包装、高效共同配送、数字化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链条环节齐全的专业化物流园区,延伸与沿海港口、周边航空口岸等互通互联,打造集疏运体系健全的多式联运园区枢纽。建设济南、青岛等省内机场的集疏运分中心,打造“虚拟空港”。


(六)建立健全应急物流体系


增强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充分发挥交通、运力、信息等物流基础设施潜力,充分盘活整合社会存量物流资源,加强应急物流网络、设施、运力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各类物资储备设施和应急物流设施在功能、运行等方面的相互匹配和有机衔接,构建保障有力的现代应急物流体系。


1.完善现有应急物流设施。


根据不同应急物流场景,制定相关应急保障预案,依托现有或在建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冷链物流基地等,合理布局物资储备、规模及结构,建立市级重要商品储备、区县应急物资储备、专业应急物资储备三级网络,推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更加高效安全可控。健全应急物流通道网络,增强多节点、网络化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实现应急物资跨区域快速调运。


2.加强应急物流中心建设。


以政府控制为主,市场补充为辅,有效整合现有资源,按照常见突发事件辐射区域,分别类、分区域共建覆盖各区县的应急物流中心。根据应急标准,搭建等级完备、高效精准的应急物流设施网络,推动“互联网+应急物流”模式发展,充分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强化仓储、运输与配送的统一科学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应急物流省时高效。


3.培育专业化应急运输队伍。


发挥全市邮政、快递等企业专业优势,指导并鼓励各类企业依托自身优势,成立运力充足、搭配合理的应急物流运输车队,做好应急物资运输保障工作。建立应急物流企业资质档案,加强应急物流调度员、信息员、理货员、司机等的专业培训,建立资质档案,提升应急救援服务能力。优选相应各类车辆进入信息库,统一定位监控,统筹车辆定期安检、维护、保养,对更新更换车辆及时报备入档。


4.形成高效的管理工作体系。


建立健全政府组织统筹、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管理工作体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整合采购、运输、储存、配送等多种功能,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所需的应急物资和调度活动进行高效组织、实施和动态监控,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更加高效安全可控。


五、开启物流“新经济”时代


研发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孵化新业态、推广新模式,推动物流向融合化、数字化、智能化、集聚化转型升级,实现以物流智能、物流服务、物流衍生、物流总部等智慧物流新经济规模化发展。


(一)物流智能经济


1.智慧物流系统建设。


以重点物流园区、多式联运枢纽、企业自有仓库为试点,推进基于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的智慧内场操作监控、智慧月台、智慧外场管理系统、无人分拣设备等智慧物流系统建设。依托市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引导中小微物流企业运用平台提升信息化水平。充分运用5G、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围绕物流配送、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系统等领域,鼓励企业紧抓现代物流发展趋势,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提高全市物流企业信息化单点应用水平,推动向流程优化、综合管理迈进,逐步实现规模以上物流企业信息化运用全普及。


2.仓储智能化设备。


推动仓储设施与配套设备体系智能化。培育无人化智慧物流园区场景,积极推广自动引导车(AGV)、自主移动机器人(AMR)、智能货架、分拣机器人等智能化专业仓储物流装备集合应用,创新作业模式。加大对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和利用,依托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等物联网技术和装备,实现智能分拣、智能调度等模式,优化物流运作流程。支持企业对现有仓储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提高重点物流项目智能化投资占比,新建一批智能化物流集散中心。规划打造智能仓储技术装备产业园,构建“产品投入场景—场景培育市场—市场带动集聚”的产业组织模式。


3.智能物流配送设备。


紧盯物流智能技术装备前沿,推进智能末端配送设施、城市无人配送等新技术新场景应用发展。打通配送“最后一公里”堵点难点,利用小型无人机、快递机器人、可穿戴外骨骼等载具灵活快捷优势,彻底突破人工的体力局限,提高轻量化货物在交通拥堵、地形复杂条件下的运输速度,降低货物在途的时间空间成本。


(二)物流服务经济


1.智慧仓储服务。


搭建绿色智慧冷链物流云平台,依托淄博智慧城乡冷链仓储物流综合示范产业基地、阿里巴巴山东仓、乐物中国智慧物流港、京东海月龙宫绿色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园等重点冷链物流项目仓储的建设运营,形成“智能云冷库”体系,发展水果、蔬菜、肉类、水产等生鲜农产品的专业化存储和加工产业,推动业内独有的猕猴桃专属库内冷藏加工包装等技术的产业化。推广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应用,融合区块链技术推广电子仓单、电子运单,发展数字货仓。


2.回收物流服务。


聚焦新能源物流领域示范,研究建设全市物流回收体系。依托新能源物流车生产和新能源汽车运营项目,发展“电池回收—梯级利用—资源化回收—材料再造—电池再造”的退役电池回收利用新模式。招引金属资源再生利用、电池循环利用、电池无害化处理等行业重点企业,推动报废动力电池有价元素高效提取,构建“零部件制造—整车生产销售—回收拆解—资源利用”的固废循环产业链。


3.物流大数据服务。


以重点打造要素集聚、信息互联的绿色智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构建运力池大数据,对人车货、加氢站、充(换)电站等进行精准定位,科学制定最优路径,实现公共运力标准化供给、解决方案精准化订制、客户需求柔性化满足的精准匹配。提升对供应链上各环节运行数据的抓取能力,借助数据可视化追踪宏观层面货物流向,及时体现消费者对商品数量、品质等需求信息并反馈至企业,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商品生产,柔性化生产和生产服务化创造条件,为物流企业开展高度组织化、网络化的物流服务奠定基础。以更加高效的供需对接方式,提高库存周转和商品的流通速度,促进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大幅度提高。通过应用场景积累海量数据,为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需求预测、影响因素分析、发展战略决策、供应链风险评估和控制等提供有力支撑。


(三)物流衍生经济


1.物流金融服务。


推进现代物流业与金融业联动发展,鼓励物流企业、供应链平台企业与银行、保险、融资租赁等行业融合发展,构建完备的物流金融体系。一是利用产业链供应链核心链主的金融授信,扶持链上企业发展壮大,形成“链主引领—链条企业金融赋能—链条企业链主化发展—新链主引领”的金融赋能循环壮大发展生态;二是发展以仓储金融为核心的融资服务,包括仓单质押、保税仓、融通仓等,支持中外运齐鲁物流集聚园、正本物流、齐锦程等围绕仓储开展供应链金融、期货交割等增值业务,加快培育一批以仓储为核心开展商贸、金融等增值服务的企业;三是以齐通、能链物流、海旺达、齐鲁云商等供应链平台企业为基础,搭建覆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在线授信、交易结算保理等多样化服务的金融支持型平台。


2.物流培训服务。


充分发挥高校院所、驾驶培训机构、淄博市物流协会等作用,完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综合采取专业培训、岗位实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物流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高校特色优势物流专业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专业物流人才梯队。深化物流学科领域建设,加强现代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熟悉物流业务管理、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创新拔尖物流专业人才,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依托企业打造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物流公共科研服务平台,推动高校与行业领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开展定向人才培养,全面提升现代物流业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


(四)物流总部经济


1.物流电商服务。


完善电商物流基础设施,促进电商与物流协同发展。推动临淄区、博山区等以智慧冷链物流项目建设运营为抓手,搭建农产品产地直供电商平台,改善农村电商发展环境,打通“互联网+”出村进城“起点终端”的关键物流节点。充分利用现有仓储设施资源,布局建设一批服务就近地区产品销售的电商总部产业园,集成保管、理货、财务、包装、发货售后等服务功能,承接生产制造企业非核心业务,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2.物流平台经济。


促进“垂直价值链条”转向“多边平台网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各类资源从“聚合”到“聚变”。以打造产业链供应链平台为重要载体和最优路径,培育发展新优势、提高产业链发展控制力、打造供应链产业组织中心、培育“物流+”枢纽经济。


(1)产业链精益组织平台。


运用平台集聚整合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产业链上各环节资源,实现数据信息的组织协调、敏捷反应。运输环节,推动网络货运总部经济发展,领先发展多式联运平台。仓储环节,建设冷链物流“云冷库”、城乡物流统仓共配平台。装卸搬运环节,整合人工、设备、方案定制等资源和服务,策划建设装卸搬运第三方服务平台。加工包装环节,策划建设可循环物流包装共享租赁平台。配送环节,建设集货、车、充换电和全流程追溯于一体的绿色智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回收环节,加强新能源动力电池余能检测、残值评估、重组利用、安全管理等服务延伸,策划建设溯源管理平台。信息处理环节,鼓励开发面向制造业企业的物流大数据、云计算产品,打造协助提高市场捕捉力、反应力和敏捷调整力的物流数字化服务平台。


(2)供应链管理提升平台。


坚持本土培育和对外招引双向发力,发展覆盖产业链上下游,集交易、融资、物流配送、进出口代理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型平台,争取供应链组织服务主动权。发展以需求端为导向,提高采购、生产、物流等各环节协同融合和敏捷调整的产销协同型平台。发展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在线授信、交易结算、保理等综合服务的金融支持型平台,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嵌入链主企业供应链条,享受供应链金融服务。


六、完善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一)加强统筹协调。


市推进物流强市建设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各区县、功能区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在规划布局、通道畅通、设施衔接、配套完善、政策争取等方面形成强大合力;市物流产业发展中心要切实发挥好协调服务作用,积极研究探索全市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各项政策统一落实兑现的工作机制,统筹谋划好各区县现代物流业发展主攻方向和路径措施,形成全市上下建设现代物流产业体系的大合力。


(二)推动物流标准化建设。


支持物流企业积极主导和参与团体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提升企业行业话语权和市场竞争力。加大物流标准化建设引领企业培育力度,积极推广物流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置、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以及包装、装卸、运输等分领域的工作标准应用,以物流标准化水平提升带动降本增效。


(三)提高服务企业效能。


强化企业和企业家在加快推动全市物流业发展的公共决策作用,建立常态化的政府企业间互动对话交流制度。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淄政办字〔2021〕4号),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准独角兽”企业,不断壮大全市A级物流企业队伍。


(四)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


完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校企结合,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骨干企业联合建立物流培训和试验基地,推动形成“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淄博职业技术学院、淄博技师学院等,积极探索开设货车、危化品运输驾驶员专业,缓解特殊人才市场紧缺压力。坚持市场化“招才引智”,充分结合市场、企业发展需要,引进复合型高级物流人才,不断充实全市物流业专家智库,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五)健全社会物流统计制度。


建立健全能够反映全市现代物流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高质量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按照不同区县、不同规模选取样本形成重点监测企业库;充分发挥市物流协会、危化品物流分会等在企业组织方面的优势,不断提高统计工作覆盖面。


(六)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物流行业组织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支持相关物流协会参与规划政策制定、规范市场行为、人才培训、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强化协会组织的行业自律促进作用,支持其积极开展企业信用承诺、司机评价等工作,切实约束企业经营行为、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加强物流行业组织建设,实现与国家级、省级物流协会的业务对接与交流合作。


(七)加大规划监测评估。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和方向,细化工作措施,完善配套政策,压紧压实工作责任,高效推进规划实施;要加强对规划落实情况的监测和成效分析,及时总结工作进展,注重紧盯前沿动态,适时调整工作措施;要加强调查研究和检查指导,发挥物流产业智库等专业资源作用,适时组织开展评估,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淄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3月6日

好货运客服微信

本文网址:http://www.hhbwlhy.com/a/497.html 编辑:好货运,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