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
400-888-0826

好货运客服微信

兰州市“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原文)

TIME:2022-06-01 11:32:34 HOT:0来源:兰州市人民政府
栏目分类 好货运广告 猜你喜欢

兰州市“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着眼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期,也是我市全面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


交通运输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是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促进共同富裕的坚实保障。为实现“强支撑、增效能、优其流、悦其行、集约化、强信用”的发展愿景,为积极推动“强省会”“畅交通”战略落地,高效提升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增强城市影响力、发展带动力、区域竞争力,在“三新一高”中作示范走前列,根据《兰州经济圈发展规划》《兰州市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甘肃省“十四五”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本规划空间范围为中心城区和远郊4县区,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一节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兰州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市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交通强国建设等一系列战略机遇,以“畅交通”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突破,以实施兰州道路率先畅通工程为重点,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集中开展“交通项目攻坚年”行动,扎实推进交通提升建设和交通扶贫脱贫攻坚,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成为全省唯一兼有陆港型、商贸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成功创建公交都市。“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439.3亿元,较“十二五”增长36. 7%,全市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1.高速公路建设稳步推进。


全面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和市域对外快速通道建设,景泰至中川机场、兰州南绕城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兰州中通道、兰州北绕城东段等项目加速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13公里,环兰高速公路网初具雏形。


2.普通国省道及旅游公路。


全力实施普通国省道提等升级,积极推进重点景区连接道路建设,G341中川至永登公路、G109忠和至八里湾段改建工程、S103 盐什公路、S103 海岗公路川海大桥连接线工程、S104线阿干镇至马坡、国际港务区山前路、京藏高速海石湾收费站连接线工程等项目建成通车。截止2020年底,全市普通国道达到710.5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86%;普通省道为580.6公里,普通省道中三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61.2%,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络覆盖广度、畅通程度、通达深度显著提升,实现了市域范围内4A级景区通二级及以.上公路,3A级景区通三级公路。


3.交通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五年来,全市累计新改建各类农村公路2854公里,完成重点养护工程3007.3公里、改造危桥66座、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4849.7公里。截至2020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7990公里,较“十二五”增长了45.6%。在676个建制村100%通客车通硬化路的基础上,自然村通畅率达到93.8%,较“十二五”增长了18. 8%,农村公路畅通安全水平提升明显。全市58个乡(镇)规范设立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推广设立路长公示牌,“路长制”、农村公路灾毁保险等日常养护机制得到有效维护。农村公路“七公开、三同时”制度有力落实,“建管养运”水平显著提升,路网结构有效改善,基本形成干支相连,功能完善的路网体系,为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战略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4.综合客货枢纽能力稳步提升。


客运方面,加快推进以“两中心四枢纽”为主体,长途客运、城市公交、轨道地铁等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城市客运网络建设,新汽车东站、汽车西站、榆中客运北站加速建设,客运转换更加便捷。物流方面,定远物流园、货运西站、货运北站等物流园区建成投用,城市外围物流园基本实现出城入园功能,全市物流体系建设持续推进。


5.内河水运条件进一步改善。


累计完成黄河城区段4处码头防污设施工程建设;完成疏浚航道20公里,养护100公里,美化亮化趸船码头23处,抽疏拆移趸船6艘;积极推进黄河兰州城区段航运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完成白塔山码头改造提升。


(二)运输服务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


1.公路运输量稳中趋升。


客运方面,高品质旅客出行比例持续提高,全市公路客运量累计达到4391. 86万人次,公路客运周转量达到70.45亿人公里。货运方面,全市“市-县一乡”城乡三级配送网络体系加速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等级货运站23个,三级末端配送站399个,道路货运企业达到3221家,营运货车54853 辆,年货物吞吐量达到2685.63万吨。


2.运输行业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货运西站建成“司机之家”,兰州陆港型、商贸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兰州南亚国际班列公铁联运示范工程列入交通运输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考核验收。积极推进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和零担运输等新型运输模式,取消4.5吨以下普通货运车辆审批许可,中欧、中亚、陆海新通道、南亚4条国际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加快推进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完成了3家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信息平台建设,累计整合社会车辆近800辆,完成无车承运量20万吨。持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累计完成货运“公转铁”1.2万吨。


3.城乡运输一体化进程全面加快。


积极推进城乡客运结构调整,加快远郊3县1区乡镇班线公交化改造,先后完成永登县73辆、红古区20辆乡镇班线收购工作。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布局,实现远郊3县1区城际公交全覆盖,全市累计开通城际、城乡公交线路98条,城乡公交线网总里程达到3401.9公里,基本形成了县乡村有机衔接的“全域公交”网络体系,皋兰县作为国家首批城乡运输一体化示范县通过交通运输部考核验收。持续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实现了物流中心和货运站场县区全覆盖,客运站、邮政所、农资站等物流服务设施乡镇全覆盖,建制村物流服务点覆盖率达到3成左右。积极培育“城乡公交客运系统+快递物流配送”新业态,加快推进红古区等4个公共配送中心建设,远郊3县1区培育电商物流+农村货运配送企业达到12家,建立电商货运专线33条,物流快递企业覆盖率达到80%,全面实现兰州市特色农产品全国联网直销。


4.公交优先战略深入推进。


先后编制完成《兰州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兰州市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兰州市城市公共交通 基础设施管理办法》《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规划》等一系列支持公共交通发展政策。累计新开通公交线路37条,至2020年底,全市城区公交线路120条。积极推行差异化服务,开通了金城观光公交专线等“定制公交”,不断填补线路空白,满足群众多元化出行需求。2019年,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营,日均客运量达到近20万人次;努力提升黄河水上运输能力,先后完成大峡、桃树湾、什川等水运码头建设,开通大峡库区奇峡等观光旅游航线,建成金牛街、黄河母亲等水上公交码头,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开通水运航线13条,水上巴士航线3条,通航里程达到13.2公里。2020 年,兰州市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工程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考核。


5.巡游网约出租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编制完成《兰州市出租汽车质量服务信誉考核办法》《兰州市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兰州市出租汽车经营权质量服务信誉招投标管理办法》等管理措施条例,出租客运市场经营秩序更加规范。深入优化出租客运市场结构,完成出租汽车运力评估,至2020年底,全市巡游出租车投放总量达到10766辆。强化网约车市场监管,全面实施经营许可制度,累计向首汽约车、曹操专车等13家平台公司颁发《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至2020年底,全市网约车投放总量达到2018辆,为全市网约车客运市场健康规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智慧绿色平安交通稳步推进。智戇交通发展成效显著。


建成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系统。积极推进大数据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推广应用,实现公交出租车辆智能调度和“两客一危”行业动态监控全覆盖,全市4个一级客运站全面实现联网售票。交通联合卡与全国白名单城市实现互联互通,全市公交、轨道、城乡公交实现“三卡互通,互联互充”,截至2020年底,累计发卡量达到167万余张;兰州公交实现了重点线路电子智能站牌全面覆盖,微信、支付宝、银联便捷乘车功能全面开通,900余个智能共享充值机布局一线站点,交通运输智能化管理效率和信息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绿色交通扎实推进。


全面推进交通治污任务,完成兰州市“大气十条”和“水十条”考核任务,制定《兰州市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监管联单及联合监管制度》和交通行业《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实施办法》。累计完成5条穿越水源地道路、15条穿越自然保护区道路的环保整改工作。深入开展“交通运输+绿色出行”示范创建活动,加强营运车辆尾气治理,实施车辆检测和维修(I/M)制度。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功申报成为交通部第一批绿色出行创建行动示范城市。累计建成充电桩2485个,投放新能源公交车1830辆、出租车1965辆、网约车756辆、货运车1000辆。积极开展“无车日”“节能宣传周”“低碳宣传日”“公交出行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加大“绿色交通、低碳出行”宣传力度。


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深入开展“平安车辆”“平安车站”创建活动,强化“两客一危”运营车辆管控。深入开展“平安交通”“品质工程”“平安工地”等创建工作,“安全生产金城行”“安全生产月”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全市交通运输行业未发生重大工程项目责任事故,各类公路建设项目工程质量抽检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5%以 上。全市58个乡镇全部设置了农村公路管理所,8个区(县)均列入农村公路灾毁保险试点。积极完善行业应急保障预案,累计开展大型综合应急演练10 次余,组织开展水上救援行动共计287次,共计救援400余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以“六清行动”为主线,以“行业清源”行动为重点,扎实开展问题大排查和线索大清零行动,累计核查办结涉黑涉恶线索80条,行业风气得到有效净化。


(四)法治政府部门建设统筹推进。


成立兰州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和兰州市道路水路运输服务中心。完善9大项360项政府大厅行政许可标准化配置。出台《兰州市航道管理条例》《兰州市 出租汽车管理条例》《兰州市公共 自行车租赁管理办法》《兰州市客运出租汽车 企业管理办法》《兰州市鼓励规范发展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指导意见》等交通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文件,行业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公交资产证券化(ABS)产品成功发行;G1816中通道PPP融资模式积极推广。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双公示”和“双随机一公开”要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交通领域得到深入推进。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要抢抓战略机遇,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加快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


(一)机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兰西城市群建设等国家战略,赋予兰州打造“一带一路”枢纽节点城市定位,为我市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政策空间。


(二)挑战。


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市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明显。


支撑服务重大战略能力仍需增强。


“四向联通”的对外大通道不畅,东西向“大陆桥走廊”内连霍高速兰州过境段车流量较大,饱和度较高,通道支撑能力略显不足。南北向“西部陆海走廊”内乌玛高速兰州新区至兰州北段开工在建,兰州过境段还未贯通;同时兰州至临夏方向主要依托兰海高速,通道对外出口单一。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有待增强,交通支撑甘肃省会城市首位度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交通网络效能有待提升。


交通网络布局不够均衡,结构不尽合理,市域内高速公路格局仍然优化,中心城区对外交通拥堵瓶颈问题突出;永登与红古(海石湾)未有快速公路连通,路线绕行距离远;普通国道穿城而过与城市交通互相交织,难以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永登县七山乡等乡镇未实现通三级公路,全市还有约121公里的农村公路为等外公路,导致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基础不够;另外,兰州位于黄河甘肃区域黄金段,特别是中心城区段航运开发旺盛,航道等级不高的短板亟待完善。


运输服务品质和效率有待提升。


城际客运供给与兰西城市群、兰白都市圈地区不同空间尺度出行需求特征不相匹配,“地铁化”和“高铁化”的“两级”轨道交通发展模式与都市圈交通出行需求不完全适应,市域内城市公交网线布局不够优化,城市高峰期群众乘车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交通拥堵治理水平需要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与文化和旅游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还不够深入,引导产业和带动产业发展效应还不够突出,特色吸引力还不强,区域聚焦效应还不明晰。旅客联程联运比重偏低,定制化、个性化、专业化运输服务产品共给不足。货物多式联运发展仍需加强,运输结构有待优化,物流成本与中东部省会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品质仍需提升,绿色出行、出行信息化水平有待加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和均等化水平仍需加强。


智慧绿色平安交通发展水平仍需提高。


智能交通技术应用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在信息资源整合、资源共享、“新基建”赋能应用以及智能交通产业发展方面还需加强,同时专业人才缺乏,适应新技术、新基建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土地、能源、岸线等资源日益紧缺,交通运输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能力仍需提升。内河水运现代化和绿色化水平不高。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农村公路道路交通事故占比依然较高。


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仍需深化,法规制度、执法力量、执法手段有待完善和增强。全市交通建设和养护管理任务凸显,交通设施建设养护资金短缺问题亟需破解。信用交通创建有待深化,交通信用产品开发和应用不足。部分重点领域改革仍需深化,新业态新模式监管能力不足。


第三节形势分析


“十四五”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站在新的起点上,兰州交通发展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及关于交通运输工作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兰州“一带一路”枢纽节点城市优势,聚焦生态产业发展要求,发挥交通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领域和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创新融合发展,积极破解发展难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努力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篇章中做出新贡献。


要把握新发展阶段,推动兰州交通实现三个转变,支撑现代化中心建设新征程。


牢牢把握兰州步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历史方位,充分认识新阶段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夯基础、育产业、扩增量的主要任务,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实力,妥善处理好市域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过程中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之间关系,推动兰州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


要坚持协调发展,立足大通道大枢纽区位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一带一路” 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西部陆海新通道、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国家战略交汇兰州,“强省会”战略要求兰州市交通运输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努力建设发达的高速公路网、完善的国省干线网、广泛的农村公路基础网,推进枢纽场站一体化,加快黄河兰州段旅游通航,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坚持共享发展,立足公共服务均等化,担当服务乡村建设行动的领跑者。


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强公路养护管理,提升交通供给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保障公民基本出行和物资流通需求,提升出行服务品质,发展多层次多样化客运服务,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运输服务。巩固拓展交通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创新发展,立足发展动能转换,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创新引领,抢抓“新基建”风口,积极谋划传统基建转型升级,推进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加强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效能和运输服务效率。


坚持绿色发展,立足生态保护优先,努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更加注重生态优先,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交通发展的全过程,优化运输结构,倡导绿色出行,集约利用资源,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交通运输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安全发展,立足全局和长远,有效防范化解行业风险。


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推进国家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生产安全和行业安全,加快交通运输保障安全的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升军民融合交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加强应急预案和应急能力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统筹推进平安交通建设,着力排隐患、固三基、建体系,标本兼治,全力维护行业稳定。


持续改革,精准对标短板,推动行业治理现代化。


不断优化行业政府治理、完善交通市场治理。深化“信用交通”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等高质量发展体系,强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统计监测等制度体系,筑牢人才、文化、应急保障体系,提升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水平。


第四节发展特征


“十四五”期,是开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新征程、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


从需求规模和结构看,兰州全社会道路运输将继续稳步增长,私人小汽车保有量保持较高增速,全社会公路出行量仍呈上升趋势。随着运输结构调整,公路中长途客运和长距离货运占比将逐步下降。


从需求空间和分布看,兰州首位度将进一步提升,兰州与各市州城际交通联系将更为频繁,兰西城市群、兰白都市圈同城化出行将逐步显现。


从需求类型和质量看,城际间高品质、多样化的交通运输需求不断增加,城乡客运出行需求和农村物流服务需求更加旺盛;以榆中为核心的生态产业发展推动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和完善尤显重要;文旅产业迅速增长对客运服务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从发展基础和重点看,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仍然较重,“两头强、 中间弱”态势逐步缓解,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加迫切。


从发展方式和动力看,交通发展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运输组织方式、管理决策、服务模式和发展业态等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市为统领,切实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努力打造“完善结构优化一体衔接的交通设施网络,扩大多样化高品质的服务供给,塑造创新驱动融合联动的发展动能,开创高效治理开放合作”的发展局面,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力支撑兰州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经济圈,为实现经济行稳致远,谱写全面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新篇章当好先行。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聚焦经济发展,强化战略引领。


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和省上重大决策部署为出发点,以实现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国家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国家重要的综合物流枢纽、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先行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和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新高地为重要载体,全面推进各项战略目标任务细化落地,以交通服务促进人和物的有序流动,以交通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支撑国家和省上重大战略实施打好基础。


(二)强化系统谋划,引领一体融合。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存量与增量、设施与服务、客运与货运,合理确定发展规模、技术标准、建设时序,有序强化跨方式、跨领域、跨区域、跨产业一体融合,努力打造符合实际、突出特色、彰显优势路行产业集群,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动能。


(三)提升交通品味,增强发展品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交通运输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更加关注群众需求,以补短板、强基础、调结构、优服务为重点,谋划和建设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民生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优化提升交通设施网络服务能力和品质,运输服务从“基本适应”向“提质增效”转变,向高质量、高效益转型发展。


(四)凸显创新驱动,推动绿色转型。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以新科技深度賦能应用为重点,协同推进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培育发展内生动力;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推动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有效衔接国土空间规划,深入落实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要求,全力抢占生态制高点,促进全市十大生态产业各项工作向纵深、高质量发展,全方位促进交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全面加强交通运输领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


(五)坚持改革创新,激活发展活力。


全面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交通运输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技术、制度、政策及管理方式改革创新,让创新成为交通运输提质增效的根本动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激发内生动力,增添行业活力。


第三节发展思路


面对新时期、新要求、重大机遇和艰巨挑战,紧扣发展定位和兰州市情实际,全市“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思路为: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红绿灯、指挥棒”,落实到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结合兰州交通发展实际,按照“1364”发展思路,即坚持“人民交通为人民”的1个核心,聚焦“两带(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延展带)、两群(兰西城市群、沿黄城市群)、两极(榆中生态创新城、兰州新区)”3大区域,重点推进“强自身向强支撑、补短板向增效能、畅其流向优其流、便其行向悦其行、分散化向集约化、管行为向管信用”6大转型提升,逐步推进“智慧、绿色、平安、法治”4个交通发展。


第四节发展目标


至2025年,以实现“双强双畅双示范”(交通“强省会”、省会“强交通”;内部交通互联畅顺、环兰路网智慧畅达:创建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示范市、“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示范市)为目标,全面开启兰州市域“1小时圈”兰州经济圈“2小时圈”建设新征程,环兰骨干路网基本建成,交通运输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基础设施结构更加合理,运输方式衔接更加顺畅,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行业管理和支持保障能力不断升级,国家物流承载城市建设取得突破,为综合交通运输基本实现现代化打好坚实基础,为把兰州打造为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国家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国家重要的综合物流枢纽、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先行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新高地提供支撑。


(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优质。


环兰快速路网基本建成。新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约25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64公里,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253公里,普通国道通车里程达到854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90%以上,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70%以上,全市实现远郊相邻县区实现高速(一级)互通;打造“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全市农村公路路网布局、结构更加合理,技术等级显著提高,通行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实现100%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 50%以 上建制村通乡道且技术等级达到四级双车道标准;具备条件的20户以上自然村100%通硬化路。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化综合客货运枢纽体系基本形成。建成黄河兰州城区段双向航道,码头专业化现代化显著提升。


(二)运输服务更加普惠高效。


基本形成以兰州城区为中心“123”小时通勤圈。基础设施管养水平进一步提高,高速公路优等路率、普通国道优良路率、普通省道优良路率分别保持在90%、 85%、 75%以上。客运“一站式”服务基本实现、货运“一单制”加快探索。运输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定制化、个性化、专业化运输服务产品更加丰富。轨道交通新增里程达到9公里以上,中心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45%以上,500米站点实现100%覆盖,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9万个,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有效缓解。交通与现代农业、旅游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农村地区运输服务更有保障,镇村公交实现100%全覆盖,邮政快递服务行政村通达率达到100%。 面向全球的国际运输服务网络更加完善,中欧班列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三)技术装备更加智能先进。


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交通运输领域新基建取得重要进展,数据开放共享和平台整合优化取得实现性突破。环兰智慧路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环兰高速重要节点感知网络覆盖率达到100%,过境用户服务满意度提升30%以.上;公路ETC使用率明显提高,二级及以上汽车客运站和定制客运线路电子客票覆盖率达到100%,“两客一危”车辆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达到90%以上;公众出行信息获知更全面,覆盖出行全程,施工、事件信息发布更及时、广泛,拥堵等交通事件发布时效性不低于10分钟。


(四)发展模式更可持续。


路衍经济产业形成一定规模。交通运输领域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公转铁”比例稳步上升,绿色出行比例明显增高,清洁低碳运输工具应用比例进一步提升,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显著降低,资源要素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持续提高,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五)安全保障更加可靠。


交通设施耐久可靠、运行安全可控、防范措施到位,跨方式、跨部门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健全,交通运输安全多方共治格局基本形成。道路运输较大及以上等级行车责任事故万车死亡人数较2020下降20%。


(六)治理能力更为健全。


各种运输方式一体融合发展、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更加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实现全覆盖,业务办理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展望2035年,兰州市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公路网通达深度和技术等级进一步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和品质显著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通达程度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融合高质的交通产业体系全面形成,路衍经济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智慧平安绿色交通体系全面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支撑美丽兰州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引领全省、辐射西部、服务全国的作用有效发挥,为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态环境优美、生活品质优良、社会文明和谐、文化特色鲜明、人民富裕幸福、在西部地区具有综合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奠定基础。


第三章构建畅达优质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按照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布局,构建以综合运输通道为骨干,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支点,以高速公路网、普通国省干线网、农村基础网多层次网络为依托的交通网络。


第一节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


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目标,依托沟通沿海内地、联通西部边疆和欧亚大陆的地缘优势,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独特优势,坚持“枢纽做强、通道更快、网络互联”的发展思路,以畅通欧亚大陆桥、黄河流城城市群、兰西城市群互联水平为导向,提升兰州综合交通区位优势,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支撑打造“2横1纵1环”的通道布局,加速兰州对外开放水平。


强化“一字型”沿黄通道。


构筑沿黄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支撑和引领兰西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发展、融合发展。以中兰客专高速铁路、包兰铁路等干线铁路、京藏等高速公路为骨干,强化兰州与西宁、白银、银川方向客货运输联系。


巩固大陆桥通道。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大走廊,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大通道建设。推动兰州国际陆港、兰州中川航空货运枢纽联动发展,提升通道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充分发挥省会效应引领陇东区域、河西走廊地带经济发展。


扩能西部陆海纵向通道。


充分发挥兰州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延展带优势,补充完善内蒙一宁夏一白银(景泰)一兰州新区一兰州一临夏功能复合的综合运输通道,提升兰州至京津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互联互通水平,提升兰州与兰州新区双向深度融合发展,增强打兰州内城际交通功能。


环“大兰州”骨干通道。


高效支撑兰西城市群、兰白都市圈建设,着力促进兰州、白银、临夏、定西资源融合,打造支撑“沿黄通道、欧亚大陆桥通道、西部陆海通道”的便捷辅助通道。


第二节优化完善高速公路网


按照“巩固东联、向西为主、深耕南向、促进北拓”的发展策略,以融入兰西城市群、黄河流域城市群、兰白都市圈和“兰-白-临-定”综合城市群为导向,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提升国家高速公路网络质量,合理引导省级(地方)高速公路有序发展,规划布局“2环7射”的高速公路网。


提升东西向通道能力。


优化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布局,有效满足区域交通量快速增长需求,加快推进G30连霍高速清水驿至忠和段扩容改造(北绕城东段)项目建设,谋划实施G30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景家口至清水驿段、G30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忠和至毛茨岘子段及G6京藏高速尹家庄至河口等高速公路建设;推进G1816乌玛高速兰州过境段(九州北至兰州南),减少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干扰,缓解兰州市过境交通压力;适应城镇发展空间拓展和兰西城市群互动发展,高效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


加密南北向通道布局。


增厚发展势能,补强北南纵向通道,深层次的融合“一带一路”建设,聚焦“大兰州”城市群发展,续建G1816乌玛高速兰州新区至兰州北段(中通道),实施兰州经永靖至临夏等项目。


提升省际高速公路互联互通水平。


全力推进“321”环城路网建设,积极推进兰州南二环高速公路建设;便捷城市人民群众的出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研究推进G30连霍高速兰州过境拓展改造工程,完善市域高速公路网络布局,提升兰州市主城区与兰州新区及榆中生态创新城之间的高速公路互联互通水平,谋划实施榆中兴隆山旅游高速、河桥至海石湾等省级高速,逐步打造以兰州市中心城区为中心的1小时通勤圈。


“十四五” 高速公路网建设重点工程


(1)国家高速公路项目。


加快推进G1816乌玛高速中川机场至兰州南段(中通道)、G30连霍高速清水驿至忠和段扩容改造(兰州北绕城东段) G1816乌玛高速兰州过境段(九州北至兰州南);推进G30连霍高速景家口至清水驿段扩容改造、G30连霍高速忠和至茅茨扩容改造、G6京藏高速尹家庄至河口段扩容改造项目和G1816兰州至永靖至临夏实施。


(2)省级高速公路项目。


推进兰州南二环(柳泉至河口段)项目建设;具备条件下,开展G30连霍高速兰州过境拓展改造工程建设。开展兰州中通道南延线公路工程、河桥至海石湾高速公路项目、榆中兴隆山旅游专用高速公路、苦水至河口一级公路项目论证,待项目具备开工条件后纳入规划实施。


第三节构建高效、安全、便捷的干线公路网络


以打造“人民满意交通”为导向,围绕构建“覆盖范围广、运行效率高、服务能力强”的发展目标,启动“环兰”骨干通道建设,优先安排普通国道提质改造及通乡镇三级公路的普通项目建设,规划布局“1环12射3联”的国省干线布局。加快普通国省道低等级路段提质升级,推动实施G312清水驿至傅家窑段、G312傅家窑至苦水段、G341线中川至河桥段、G309金崖至达川公路、G312线苦水至界牌村段和S104兰州(沈家坡)至阿干镇、京藏高速公路海石湾收费站连接道路改扩建工程和S101线黄羊头至兰州水墨丹霞景区段等项目,加强对枢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有效覆盖。有序推进G109河口至红古镇段改造提升项目、G212 线兰州至摩云关段、新增国道景泰至兰州公路和新增国道武威至定西公路白银至贡井(兰州段)等项目研究,促进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服务功能有效衔接、融合,实现城市内外交通顺畅衔接。


坚持打造“人民交通”,积极推进S234通远乡至七山、S234通远乡至十字路、S233至民乐乡等乡镇通三级公路建设。


“十四五” 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建设重点工程


(1)普通国道项目。


加快推进G312线清水驿至傅家窑段、G341线中川至河桥段、G312线苦水至界牌村段、G312线傅家窑至苦水段和G309线定远至达川段项目实施;把握好建设时序,研究推进G109河口至红古镇段改造提升项目、G212线兰州至摩云关段、新增国道景泰至兰州公路和新增国道武威至定西公路白银至贡井(兰州段)等项目。


(2)普通省道项目。


实施S104兰州(沈家坡)至阿干镇段和京藏高速公路海石湾收费站连接道路改扩建工程;谋划推进S104线南滨河至夏官营段、S233海窑隧道复线、S101线黄羊头至兰州水墨丹霞景区段、S233西岔至连城、S217线平堡至园子段、S217线高崖至龙泉花寨子段、S309线甘草店至黄坪段、S101 提级改造(中川至安宁快速路)、G312 线清水驿至傅家窑公路青白石连接线等项目。


第四节升级农村公路网络


聚焦打造“四好农村路”示范市目标,深入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限衔接,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导向,统筹推进“农村公路提质工程”民生工程,推动农村公路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等建设,改善农村主要经济节点对外交通条件,全面提升兰州市“乡村振兴”交通实施品质。


全面推进农村公路提升工程建设。


以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为抓手,集中力量做好巩固拓展交通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强化农村公路与普通干线公路网的衔接,优先实施乡镇通三级农村公路建设,老旧公路改造和窄路基路面加宽改造。“十四五” 期,共实施各类农村公路提升工程485. 464公里。积极推进“十县百路”示范创建,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打造特色示范路11条。


加强农村公路对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


持续深化“农村公路+产业”发展模式,加强农村公路对旅游、农业等的支撑服务作用,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推动农村公路与农村产业项目同步建设和发展,强化农村公路对农村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建设共计约53. 7公里。


推进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工程建设。


构建普惠公平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网络,推动交通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因地制宜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十四五”期,全市共实施2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约266. 996公里。


扎实推进农村公路联网工程。


强化农村公路与普通干线公路网的衔接,按照“全面铺开、整体推进”的推进思路,坚持以县道为骨架,以乡道为支线推进与村道无缝对接,逐步形成路网结构明显的农村公路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新格局,有效提升农村公路的互联互通水平,提高农村公路的覆盖广度。“十四五”期,全市共实施农村公路联网路175. 44公里。


“十四五” 农村公路基础网建设重点工程


(1)农村公路提升工程:升级改造农村公路485.464公里。


(2)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全市实施53.7业路旅游路项目。


(3)自然村组路:全市实施266.996公里自然村组路硬化项目。


(4)农村公路联网工程:全市实施175.44 公里农村公路联网路。


第五节打造高效转化的公路枢纽体系


以兰州市优越的区位优势及作为国家陆港型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着力打造功能完备的枢纽节点体系,优化综合交通枢纽- -体衔接服务功能,谋划实施一批开放式、立体化的综合客运枢纽和具备多式联运功能的综合货运枢纽。


打造功能完备的客运枢纽。


优化铁路客运站、公路客运站和城市交通枢纽布局,鼓励同站布设,加强同城市交通系统有效衔接,打造一体化客运枢纽,对网络衔接功能重要、运输需求潜力大的客运枢纽,做好衔接通道用地和空间预留。规划构建“2+3+6"的市县(区)乡镇三级客运体系,重点推进兰州西综合客运枢纽站等综合客运建设;继续完善县(区)县农村客运站,实施兰西客货运综合枢纽中心、榆中三角城客运站、和平客运站、皋兰县客货运枢纽中心等县级客运站建设;加强长途客运、城市公交、轨遒地铁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融合,优化主城区客运站场布局,构建“两中心四枢纽”城区客运站布局,推进实施兰州客运中心片区综合提升改造、兰州新汽车东站及新汽车北站,着力打造内外客运交通无缝衔接的兰州市城市客运网络;新改建的综合客运枢纽(场站)换乘距离原则上不超过300米,换乘时间不超过5分钟。


打造全方位发展的货运枢纽(物流园区)。


以建设陆港型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契机,以“交通+物流+产业”的发展思路,整合既有物流园区资源,加快推进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和开放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具备多式联运功能的综合货运枢纽建设,拓展冷链物流等服务功能。重点推进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多式联运物流园、永登货运物流中心、和平货运枢纽站建设,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辐射西部、通达全国、连接欧亚的物流网络,打造辐射区域广、集聚效应强、服务功能优、运行效率高的国家综合物流枢纽。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探索枢纽与现代产业体系协同发展新路径。


“十四五”客货运枢纽建设重点工程


(1)综合客运枢纽。推进兰州站综合客运枢纽改扩建项目、兰西客运综合枢纽中心和兰州新汽车北站项目实施,重点为兰州新汽车北站做好用地和空间预留。


(2)县级综合客运站。实施兰西客货运综合枢纽中心、永登综合客运枢纽中心和皋兰县客货运枢纽中心等项目。


(3)乡镇级普通客运站。实施生态创新城夏官营客货运枢纽、榆中三角城客运站、和平客运站、皋兰县忠和镇客货运站、平安综合客货运枢纽站、皋兰县黑石镇客货运站和窑街综合客货运枢纽站等项目。


(4)城区客运站。推进兰州客运中心片区综合提升改造、新汽车东站、汽车北站综合客运枢纽3个项目实施。


(5)多式联运工程。继续推进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多式联运建设。


(6)公路货运枢纽。永登货运物流中心。和平货运枢纽站、榆中物产集团公路港。


第六节打造高效畅通、衔接融合的黄河航运体系


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要求,统筹推进黄河兰州段干流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和分段通航,“十四五”构建“一主多支,点线覆盖”的水上航线布局,规划实施黄河兰州城区段航道提升改造项目,不断提升黄河兰州城区段干流航道能力,积极改善城区交通和群众出行条件。深入推进码头资源整合,实施码头奥体中心、黄河楼码头、圆通桥快艇码头、盐场堡码头、名城广场水上公交码头等7座建设,改造提升现有码头12座(趸船码头9座,斜坡及其他码头3座);强化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在黄河航道及重点码头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北斗)等部署,逐步实现黄河智能综合信息高效便捷服务。利用好黄河干流兰州段黄金通道优势,持续加快水上公交发展,加强休闲度假游船和中短途休闲游、观光游特色游轮船型研发,大幅增加水。上公交船舶和停靠站点,努力构建与公交车、出租车、轨道交通等形成一体化兰州市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体系。


“十四五”水运网建设重点工程


(1)航运项目。黄河流域兰州段航运项目;


(2)配套设施。开展观光游特色游轮船型研发。


(3)码头建设。奥体中心码头、黄河楼码头、圓通桥快艇码头、体育公园码头、盐场堡码头、名称广场水上公交码头、雁滩码头。


第四章扩大优质运输服务供给


充分考虑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不同发展趋势和阶段特征,兼顾基本需求和品质需求,提供更加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客运服务,提供一体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货运物流服务,着力支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服务兰州市现代经济体系建设。


第一节提升旅客出行服务品质


优化道路客运服务品质。


精准研判高铁对城际道路客运影响,秉承优势互补理念,打造城际道路客运与铁路客运的错位发展新格局。构建以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等大容量快速客运系统为骨干、以高速公路和民航为补充的区际城际客运服务体系。探索开展道路客运长途班线分段式接驳运输,有序发展兰州中心城区与郊区之间的通勤化客运。积极推进汽车租赁服务,丰富人民出行手段。


加快旅客联程运输发展。


积极发展公铁旅客联程运输服务。加强协调市域内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干线公路与地面公交等设施有机衔接,充分发挥道路客运机动灵活、“门到门”的比较优势,强化公路客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联程接驳,推动公路客运与铁路、民航、水路旅客的联程联运与联网售票,大力推进客运“一票制”联程运输服务。推进跨方式出行信息互联互通,鼓励客运联程联网第三方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公路运输企业因地制宜开展公铁、空巴等联程运输服务。


发展高品质客运服务。


推进“公共交通+定制出行+共享交通”多元化出行服务。鼓励管理水平高、经营效益好的客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组建线路公司等方式拓展企业规模,以线路专营或区块专营为目标,提高资源配置和运输服务效率。鼓励现有通乡班线、包车企业试行商务车取代客车“以大换小”的运营方式,探索并线、并班、一车多资质、循环经营利用等模式,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输效率。围绕春运流、暑运流、节日流、学生流、公务流、商务流、休假及旅游流的特点和要求,鼓励企业积极发展景区专线、通勤包车、校园包车等定制客运服务,鼓励共享单车、网约车、汽车分时租赁等持续优化服务供给,积极发展定制服务新业态。推进房车营地发展,加快内河观光旅游发展,依托汽车客运站拓展旅游集散功能,培育体验式交通消费新模式。


提高客运服务普惠均等水平。


持续巩固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成果,因地制宜建设改造农村客运站点,拓展站点客运、货运物流、邮政快递等功能。结合地区实际,采取微型客车、网约出租、定点班车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立体多层次客运网络,推动农村客运转型升级。加强客运服务人文关怀,推进客运场站无障碍设施改造,强化老弱病残孕等群体服务保障,推广应用低地板公交车。提升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服务水平。依托高速公路,以城际直达公交加强远郊区县与中心城区的快速联系;依托国省道干线,以城际公交加强沿线乡镇、城乡结合部与中心城区的联系;依托国省县乡道路,以城乡公交加强县城与各乡镇及沿线农村的联系,依托现有城乡公交覆盖网络,进一步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向周边延伸。鼓励支持城乡客运在现有基础上创新发展,对客流较少的偏远地区,通过电话预约、手机APP预约等定制式、个性化服务,加快推进农村“微公交”,保障农村居民村到村、村到乡镇的出行需求,继续发展预约班、学生班、周末班、赶集班等客运服务,切实提高农村公交覆盖率。


第二节构建高效货运物流服务体系


建设高效物流网络。


建设与产业布局、消费格局相适应的物流网络,强化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物流骨干通道建设。提升道路货运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完善以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城市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加强与干线运输、区域分拨有效衔接。全面推动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节点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快递进村”工程,完善末端农村物流节点,畅通农产品进城、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生活消费品下乡,形成“场站共享、服务同网、货运集中、信息互通”的城乡物流一体化服务。实现农村公路建管养和客货邮信息共享对接,基本建成“多站合一、资源共享、统一调度、服务高效”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鼓励榆中、皋兰参建国家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和榆中、红古、永登等参建省级农村物流示范县创建。


加快货运多式联运发展。


强化不同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强化多式联运枢纽与关联产业的联动发展,支持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多式联运枢纽站场和集疏运体系建设、运输装备升级改造、信息互联共享。深化和扩大兰州南亚国际班列公铁联运项目示范效应,整合优势资源,以甘肃(兰州)国际陆港为示范,加快培育兰州市内多式联运经营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推动联运装备改造升级,推进运载工具标准化,加快推进集装箱、厢式半挂车等标准化运载单元的推广应用。加快多式联运信息共享,推进不同运输方式标准规则衔接,推进单证票据标准化,推广应用货运电子运单,加快发展“一单制”联运服务模式,实现货物“一站托运、一次收费、一单到底”。


发展专业化物流服务。


打通农副产品等主要产销地件冷链运输通道,按照“特货专存专运”的原则,鼓励与农产品产地建设规模适度的预冷、贮藏保鲜等初加工冷链设施,加强专业冷链设备应用,解决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难题,补齐冷链物流集配装备和仓储设施短板,构建分级分类精准监管体系,不断提升冷链物流服务品质。推动大宗货物储运一体化,推广大客户定制服务。统一货物危险特性分类标准,创新危险品运输跨区域联网联控技术手段和协同机制,推广智能化储运监控、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应用,推动实现全程无隙监管。优化重点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组织,提升交通运输对智能制造、柔性制造服务支撑能力。推动邮政快递业转型升级,大幅度提升寄递服务供给精准化、智能化程度。


持续推动降低物流成本。


降低物流制度成本,完善证照和许可程序,加强与铁路部门沟通,持续优化完善铁路货运价格灵活调整机制。降低物流要素成本,保障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降低物流税费成本,规范和降低公路运输等物流收费,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积极落实好国家和省.上物流领域税费优惠政策。


推动运输装备应用升级。


深入推广甩挂运输、创新货车租赁、挂车共享、定制化等货运车辆发展模式。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鼓励发展符合国家标准的中置轴汽车列车、厢式半挂车,促进非标道路货运车辆更新淘汰。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配送车辆车型、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技术管理,推动城市配送车辆的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加大对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推广力度,加强政策支持并给予通行便利。加快推动城市建成区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鼓励物流园区、产业园、配送中心等地集中规划建设专用充电设施。


第三节加快发展先进 邮政快递服务


提升寄递服务品质。


实施邮政快递枢纽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邮政普遍服务和快递处理中心等设施建设,与铁路、公路等枢纽加强统筹。加快推进快递“进村”,完善县乡村寄递物流体系,强化资源共享,推动共同分拣、共同运输、共同收投,基本实现建制村直接收投邮件快件。推进快递“进厂”,发展入场物流、线边物流等业务,拓展快递服务制造业规模。加强航空、班列等国际寄递通道建设和利用,提升寄递企业跨境-体化服务能力。


完善寄递末端服务。


加快城乡快递服务站、智能收投终端和末端服务平台等布局建设和资源共享。推动城市居住区和社区生活圈配建邮政快递服务场所和设施。建设集邮政、快递、电商等功能于一体的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支持推广无人车、无人机运输投递,发展无接触递送服务。


“十四五” 运输服务品质提升行动


(1) 客运服务提质升级。


推动具备条件的公路服务区向交通、生态,旅游、消费等复合型服务区转型,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景观式,体验式公路服务区,建设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示范工程。改扩建一批具有集散换乘、信息咨询等功能的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一批“多站合一”的多功能乡镇综合服务站。总结皋兰县城乡公交示范县经验,有序创建一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2)旅客联程运输发展。


积极探索组织开展旅客联程运输试点,开展行李直挂、安检互认等服务,鼓励不同运输方式共建共享设施设备,加快推进联运票务一体化、行李服务便利化、信息资源共享化。


(3)多式联运提速。


深入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快推进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建设,强化国家物流枢纽多式联运功能。组织开行一批公铁联运班列。引导多式联运经营人以及各方式运输企业开展跨方式信息互联互通、协同运作。


(4)专业化货运物流培育。


以榆中高原夏菜为试点,推广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5)城乡货运配送提质。


建设城乡共同配送平台,实施兰州市红古区邮政快速枢纽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县乡村共同配送发展。实施城市配送、邮政快递等标准化行动。推动快递末端网点智能化改造。完善城市配送节点网络,推进城市配送全链条信息交互共和组织模式创新。巩固拓展兰州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试点。


第四节持续推动养护管理高质量发展


精心谋划、精准施策、精细落实,推动公路养护管理提质降本增效,强化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养护,加强基础设施运行监测检测,增强设施耐久性和可靠性,统筹推进设施数字化、养护专业化、管理信息化、运行高效化、服务优质化,打造富有兰州特色的养护品牌体系。


稳定提升路况水平。


以路网监测结果及安全能力提升为导向,全面改善公路路况通行质量,切实提升公路安全防护能力。注重提升已通车运营的高速公路本质安全水平,针对运行10年以上的高速公路开展路面养护和安防能力提升工程。对超期服务、路况服务水平低的等级公路进行升级改造。重点推进G6、G22、G30、G75等国家高速公路,S13等省级高速公路线路养护和G109、G212等普通国道,S201等普通省道养护。注重养护四新技术的传承和发展,重点推广公路养护科学决策成套技术等。及时开展日常养护,大力实施预防性养护,按需实施修复养护,积极探索“修复性养护+预防性养护”向“预防性养护”为主的全寿命周期养护理念。加快推进“互联网+智慧养护”平台建设,提升在役交通基础设施检查、检测、监测、评估、预警和养护决策、作业的快速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监管。


以“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示范市创建为抓手,进一步落实县(区)人民政府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主体责任,将农村公路工作成效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并明确和落实乡镇政府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保护以及管养资金筹措等职责,健全“县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农村公路养护长效机制。建立农村公路技术状况监测机制。定期对全市农村公路技术状况进行检测,编制农村公路技术状况分析报告,提出养护管理对策建议。统筹管养质量和经济性要求,结合农村公路功能探索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有效投放养护资金和资源。


持续完善航道养护管理。


完善内河航道常态化养护管理跟踪分析机制,提升养护管理水平,优化服务水平和通航效率;推进航道养护工作规范化,保障航道日常养护与基础设施的工程养护资金,加强养护计划定额组织实施;推进航道养护工作现代化,坚持科学养护,加强日常监测维护,利用新技术提高预测预报能力,实施精准养护,提高航道、航标维护工作效率;顺应生态航道和绿色养护相关规范要求,倡导使用环保设备,推动航道养护绿色发展。


深化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优化养护管理体制,推进公路养护事权与支出责任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普通公路分级管养事权。建立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养护运行机制,分级建立路网资产管理机制,实现公路服务品质的提升和道路资产管理的最优化;建立养护科学决策机制,把养护管理工作延伸到项目建设初步设计环节;建立“以奖代补”养护绩效考评激励机制。逐步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养护生产组织模式,积极探索全生命周期养护方式,引导养护作业单位整合技术资源和力量,加大规模化投入、集约化实施力度。完善养护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养护、设计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有序竞争、充满活力的养护市场。


加强路政执法监管。


积极推广不停车称重检测系统应用。加强货物装载源头监管,在物流园区、沙场、石料厂等重点区域设置联合检查点,加大违法超限超载运输行为整治力度。健全多部门联动治超机制,完善车辆超限超载检测点布局。按照事后处治的要求,对各类安全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事故进行分析总结,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完善超限超载联合惩戒机制,实施部门间超限超载违规信息抄告共享。加大“互联网+”监管、非现场监管及科技执法等手段在治超中的力度。加强公路路产路权保护,推进公路养护、路政执法、交通管理等部门间的联动和路产路权保护机制建立。


第五章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现代化


紧抓“一带一路”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机遇,支撑“一心两翼”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分层分类完善交通网络,加强互联互通和一体化衔接,推动兰西城市群、兰白都市圈和城市交通运输协同运行,率先推进兰西城市群、兰白都市園等交通运输现代化。


第一节强化兰西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为骨干,提升兰州与西宁城际运输通道功能,实现兰州中心城区与远郊四区1小时通达,与新区、定西、白银、临夏、西宁等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强化兰州同西宁省际畅通。


以完善路网结构,畅通兰州向西出口为重点,加强兰州与西宁省际出口通道连接和与周边省区区际联通,逐步加密一般干线公路联网,实施G341胶南至海晏中川至河桥段、G6京藏高速尹家庄至河口段和马聚垣湟水河大桥和翠泉湟水河大桥等项目建设,努力构建兰州向西开放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


推进兰白都市圈快速通道建设。


以兰州市主城区、兰州新区及白银市主城区为重点,依托包兰铁路、兰白高速等现有交通轴线,结合在建的中兰客专,重点推进S103沿黄快速通道建设。依托交通轴引导兰白都市圈人口集聚,强化中心城市间联系,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活力。


构建副中心榆中生态创新城交通率先发展。


围绕榆中生态创新城“绿色生态宜居、功能配套完善、营商环境一流、创新活力迸发的新兴经济增长极”的功能定位,按照“布局导向、功能分层、路网分级、有序衔接”的发展要求,优化完善省域副中心对外联络的公路主通道布局,积极推进G30连霍高速清水驿至忠和段扩容改造(兰州北绕城东段)、兰州南二环高速公路、G312线清水驿至傅家窑段、兴隆山旅游专用高速项目及S104 线南滨河至夏官营段等项目实施,加快构建“四高一快一环三干线”的骨干公路网络体系,加快建设高品质快速交通网,提升对外交通联络和延伸辐射。以提升副中心发展潜力、优化城市结构为重点,构建“一轨串联、多支辅助、三心六枢纽”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体系,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形成副中心与主城区组团式、集群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发挥整体优势。


第二节打造城市现代交通系统


打造轨道上的大兰州都市圈。


加快大兰州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衔接,加快推进在建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项目,开展轨道交通1号线东西段延伸研究,适时推进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申报及项目建设,支撑榆中生态创新城发展,开展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研究,加快地铁站点周边综合立体开发。


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


提升国家高速兰州段服务,实施G30连霍高速兰州过境拓展改造工程,重点对G22青兰高速与北环路、雁北路、佛慈大街(原G109)等立交改造工程,提升G30连霍高速与城市间的衔接转换的效率。优化快速、主干、次干、支路比例加强城市微循环和支路网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道路建设。分类分区优化停车设施供给,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和精细化服务水平,加强资源共享和措施开放。补齐远郊县区城市道路、公路客运站设施短板,稳步推进县城老旧小区、医院、学校、商业聚集地等区域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提高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的连续性和畅通性,在商业办公区域、公共交通站点、旅游景区等场所增加非机动停车设施,改善行人过街设施条件,营造安全、连续、舒适的城市慢行交通体系。


打造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


巩固兰州“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创建成果,鼓励有条件的县级市参建“公交都市”。推进兰州中心城区重要客流走廊快速公交系统建设,规划新建东方红广场-盐场-九州、兰州站-碧桂园、小西湖-彭家坪、兰州西站-西固快速公交。优化公交线网布局,以“分区、分级、强化枢纽”的公交网络服务发展模式,构建以轨道交通运输为骨干、常规公交运输为基础、多方式协调利用的城市公共交通综合服务体系,优化完善调整与轨道交通走廊重叠公交线路,增加和平组团、定连组团、金来组团、夏官营、三角城内部等与轨道衔接的公交线路,填补公共交通服务盲区。积极推进公交停保(车)场建设,缓解外围组团公交停车矛盾。支持有条件的道路增加港湾式、深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和施划公交专用道,“十四五” 期,规划启用双向100公里的公交专用道。


优化巡游出租车营商环境。


极力破解兰州市“打车难”问题,优化兰州市出租车供给。结合兰州交通枢纽、大型居民区、中心商务区和娱乐场所、主要风景区、城市道路等客流较密集区域规划布设一批出租车停靠泊位,在城市道路内侧设置出租汽车停靠站(招呼站),方便出租车停靠上下客。围绕兰州火车站,优化完善出租车专用乘车区,持续开展出租车规范运营行为综合整治。推广巡游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推广应用95128约车服务电话覆盖率。


积极推广网约车发展。


按照“以巡游出租车为主、约租车(网约车)为辅,在价格上要层次分明、竞争有序”的发展原则,结合市场需求,“十四五”时期,兰州市累计投放网约车数量约为5000辆,至2025年底,全市网约车总量控制在7000辆;同时加强行业监管和执法力度,着力破解网约车规制“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监管困境,开展适应新服务新模式技术经济特性的监管体系研究,进一步加大对非法运营的打击力度,监督平台公司全面清退不合格网约车司机, 让用户拥有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网约车体验。推动主要网约车平台公司开通电话叫车服务,优化约车软件,增设方便老年人使用的“一键叫车”功能。


城市群都市圈交通现代化建设工程


(1)兰西城市群一体化。


实施G30连霍高速北绕城东段、兰州南二环高速公路、兴隆山旅游专用高速、G341胶南至海晏中川至河桥段、G312 线清水驿至傅家窑、G6 京藏高速尹家庄至河口段和河桥至海石湾高速及S104线南滨河路至夏官营机场、S103兰州经靖远至景泰沿黄快速通道等项目建设,择时推进民海地区网约车平台(互联网+交通)服务项目)。


(2)城市交通建设。


完成在建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项目;开展轨道交通1号线东西段延伸研究,适时推进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申报及项目建设。新建东方红广场-盐场-九州、兰州站-碧桂园、小西湖-彭家坪、兰州西站-西固4条快速公交。增加和平组团、定临组团、金来组团、夏官营、三角城内部及与轨道街接的公交线路;优化调整轨道平行公交线路。围绕南北滨河路、西津路、白银路、金昌路以及轨道1号线全线配套改造和建设公交港湾式停靠站。


(3)公交停车场建设。


建设九州、彭家坪、西固、安宁、东岗、碧桂园、九合、保利、沈家河、东部科技新城、河口南11个公交停保(车)场,实施红古区公共交通综合服务品质能力提升项目。


第六章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推动路衍经济新业态发展


致力于充分发挥交通运输行业聚集关联资源的纽带作用,加快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现代物流、数字经济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交通+”产业生态体系,推动兰州市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拓展高速公路辐射范围和服务功能。


以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合理新增、提质改造、局部优化等手段,不断拓展高速公路覆盖面,提升高速公路通畅能力和防灾减灾应急保障能力,服务产业提质增效,服务人民群众便捷出行,切实发挥好高速公路服务和支撑区域经济的作用。


新增存量高速公路出入口,扩大高速公路服务覆盖面。


以满足现行技术标准及路网通行安全为前提,结合沿线地形,交通需求情况,合理增设高速公路出入口并简化形式,重点推进G6京藏高速平安镇出入口新建项目、G2201兰州南绕城高速黄峪镇出入口、G2201兰州南绕城高速八里镇出入口等项目实施,提升乡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重要节点便捷通达高速,推进人口密集区便捷联通高速公路,持续扩大高速公路服务覆盖面,助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改造既有高速公路服务区,拓展高速公路服务范围。


以保证既有高速公路服务区满足过往司乘人员就餐、休憩、如厕、购物和车辆加油、辆维修等基本功能为基础,因地制宜拓展服务区“新空间”,树立“门朝两边开”的开放式经营理念,积极开发“服务区+”业务,推进G75兰海高速公路太石服务区改建(交旅融合)项目、G22青兰高速公路接驾嘴服务区升级改造项目和G312清傅路忠和动物园主题服务区、G312清傅路杏花村水墨丹霞主题服务区建设,打造一批主题服务区、旅游目的地型服务区,提升改造老旧服务区,推进服务区加油站建设。


完善现有高速公路网络,提高高速公路整体运行效率。


提质改造既有高速公路互通及连接线,推进实施兰临高速公路长下坡改造处治工程,不断高速公路通畅能力和防灾减灾应急保障能力;实施谋划推进G30连霍高速兰州过境拓展改造工程,提升高速公路互通及周边路网的快速集散能力,提升路网通畅水平;新增部分高速(一级)公路联络线,规划实施G312线清水驿至傅家窑公路青白石连接线新建项目,提升兰州主城区与榆中生态创新城区域内快速畅通,提高路网整体运行效率。原则其接线属于普通国省干线及通往重要交通枢纽节点的,原则上采用二级公路标准建设;属于农村公路的,原则上采用三级公路标准建设。


全面拓展高速公路辐射范围和服务功能工程


(1)新增存量高速公路出入口,扩大高速公路服务覆盖面:推进实施G6京藏高速平安镇交通综合体改造项目、G2201兰州南绕城高速黄峪镇出入口新建项目、G2201 兰州南绕城高速八里镇出入口新建项目。


(2)改造既有高速公路服务区,拓展高速公路服务范围:推进G75兰海高速公路太石服务区改建(交旅融合)项目等项目。


(3)完善现有高速公路网络,提高高速公路整体运行效率:谋划实施兰临高速公路长下坡改造处治工程等项目。


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加快旅游交通集散体系建设。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对旅游发展的支撑,推进国家高速落地兰州,推进对旅游产业布局具体重大意义的高速公路建设,构筑兰州市城区为中心,有效联通高等级景区、旅游度假村、特色小镇构建便捷高效的“快进”交通网络。推进S101线黄羊头至兰州水墨丹霞景段项目建设;依托沿线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构建“畅安绿舒美”的生态旅游公路,实施兰州沿黄旅游公路和兰州市七里河“旖旎风光”旅游公路等项目,增加公路旅游服务设施、慢行设施、信息解说设施、景观设施等,完善集“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于一体的“慢游”交通网络。


拓展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


鼓励在有条件的服务区增设旅游信息、景区票务、休憩娱乐、医疗急救等服务功能及房车车位等自驾游设施。择时推进兴隆山驿站、榆中兴隆山露营地和永登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露营地等项目实施,高效支撑全域旅游发展。


推进交旅融合产品创新。


挖掘公路沿线文化旅游资源,依托服务区、露营地等项目,串联兰山公园、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祥龙生态园、营盘岭战役遗址公园、沈家岭战役遗址、马衔山风景区、老家浪街田园综合体、李家庄田园综合体,打造兰州城郊生态游憩环。结合黄河流域特色旅游资源,深挖黄河旅游文化内涵,推进在黄河兰州城区段等旅游航道示范项目建设,在保障运输服务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统筹岸线资源集约利用,打造吃、住、行、游、购等一体化的旅游航道和码头服务体验。


交旅融合工程


加快旅游交通集散体系建设:


推进实施“兰州城郊生态游憩环”交旅融合综合体示范项目:依托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谋划推进S101线黄羊头至兰州水墨丹霞景段.兰州沿黄旅游公路和兰州市七里河“旖旎风光”旅游公路等旅游公路项目实施;择时推进兴隆山驿站、榆中兴隆山露营地和永登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露营地和红古区山台地交旅融合+产业等项目实施。


纽带衔接,打造通道物流“新高地”


依托综合交通通道布局,充分发挥兰白都市圈区位优势,依托甘肃(兰州)国际陆港,推进实施兰州服务片区、榆中创新城服务片区等-批综合型公路港枢纽,大力发展公铁多式联运,健全多式联运、信息交易、零担快运、仓储配送、政务管理、配套服务等服务。在具备条件的服务区和交通沿线闲置土地场地,依托太石、兰州北、永登等服务区,建设满足城乡集配功能的驿站型公路港、集散货物中心、中转换装基地、往返接驳站,与综合型公路港枢纽、基地型公路港形成有效衔接,高效协同的物流网络体系。


通道物流工程


畅邇物流大通道:


加快推进“二横一-纵”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加快推进新发展兰州城市快递分拨中心项目建设;谋划实施兰州城区服务片区、榆中创新城服务片区、太石复合驿站型公路港、兰州北功能性驿站型公路港、永登功能性驿站型公路港等项目实施。


推进交通与能源建材融合发展。


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公路加油加气站服务网络,推进充电桩、加氢站等新能源网络布局,打造新能源充电汽车全面友好的服务体系;重点推进永登武胜驿砂石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改性沥青、高品质商砼、砂石料绿色矿山等交通建材产业,切实发挥交通企业发展“黑白料”保供稳价的行业担当,推动砂石料及固废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精品砂石产业转型升级,布局建设皋兰石洞镇丰水村王家沟建筑用石料矿项目,保障重点交通工程建设,推动砂石骨料行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交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


以“发展智能建造,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为方向,大力推进装配式产业基地和智慧产业园建设。新建装配式产业基地,基本解决市域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分散、规模小且能耗高的问题,实现产业主体空间聚集,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充分利用路域资源,以智慧产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建设兰州高新区智慧制造产业园示范项目,强化先进制造业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关联度更高、层次更深、分工更科学的交通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


“交通+产业” 工程


重点推进皋兰石洞镇丰水村王家沟建筑用石料矿项目实施,具体条件后,推进永登武胜驿砂石基地,永登、皋兰标准化加工基地,清傅路固废商混站项目等项目建设。


第二节推进智能技术深度应用


坚持创新驱动,抢占“新基建”新风口,积极推进先进技术装备应用,构建泛在互联、柔性协同、自主可控的智能交通系统,培育创新发展基础,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治理能力。


夯实信息基础设施。


以5G为抓手,加强同通信运营商合作,逐步推进5G等网络通信设施在公路、水路交通沿线及枢纽节点等逐步实现连续覆盖,增强信息传输覆盖度、实时性和可靠性,交通行业专网形成标准统一、运维一体、互联互通和稳定可靠的一张网络。


整合优化交通运输信息平台。


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业务支撑与决策、内部事务管理四大类应用,构建兰州市交通智慧政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覆盖行政办公、行业监管、政务服务与政策引导等全要素的一体化协同政务办公服务平台。


赋能传统基础设施。


融合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综合交通枢纽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构建智能交通融合基础设施体系,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提升基础设施安全和效率。推进G312清水驿至傅家窑项目“5G+智慧公路”试点建设,谋划G30连霍高速清水驿至忠和段扩容改造(兰州北绕城东段)、G312 线傅家窑至苦水等一批基础好、潜力大的“智慧公路”项目,打造环兰智慧路网。开展兰州北、兰州南等智慧服务区建设,为公众出行提供全过程智能服务,促进服务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兰州西综合客运枢纽、兰州站综合客运枢纽等有典型代表性的综合枢纽,运用新技术强化智慧停车、客流监测、室内定位与导航系统等建设,鼓励建设智能联程导航、自助行李直挂、票务服务、安检互认、标识引导、换乘通道等服务设施。进一步推进新能源和新材料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城市物流配送、汽车租赁、邮政快递等领域的应用。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国省干线服务区、交通枢纽等布设新能源充电桩设施规划建设。推动农村公路“互联网+建管养运”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打造智慧化出行体系。


强化旅客联程运输公共信息服务,打造高效的出行即服务(MAAS) 平台,鼓励运输企业以及各类信息服务主体利用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手机APP、微信等手段,向旅客及时公布旅客联程运输班次运行信息、换乘时间预估、延误预警等信息,提高服务信息发布的时效性、精准度和综合性;有序推进各类第三方出行服务平台整合不同运输方式信息资源,为旅客提供客票信息查询、跨方式出行规划、联程客票代购等“一站式”出行服务,以客运站、高铁站等枢纽场景为重点,整合公路联网售票、定制客运线路、铁路时刻及票务、民航时刻及票务等信息。


推进城市客运服务智能化。


鼓励智慧公交、智慧地铁等创新运营模式探索,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管理调度的应用,实现基于供需态势精准识别的灵活组织,推进跨区域运营机制创新完善,推动多运输方式协同调度。深化客运大数据分析应用,精准挖掘客流时空分布规律,推动客运监管体系升级。积极推广智慧公交与地铁管控调度系统。


构建智慧化物流体系。


推进以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多式联运物流园为试点的多式联运“单一窗口”,实现交通、海关、口岸等相关部门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多部门合力推进实现货运“一单制”服务;鼓励“互联网+”高效物流发展,支持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物流信息平台创新发展,实现供需信息精准匹配、线上线下高效协同;推进智能收投终端和末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广邮政快递转运中心自动化分拣设施、机械化装卸设备。推动兰州榆中高原夏菜等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智慧化发展,建设智能冷库、智能运输和快递配送等冷链基础设施,发展无人配送的冷链物流配送新业态,开展冷链物流配送新模式,着力解决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以科创群体为服务对象,持续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交通科技创新中心、智慧交通重点实验室、新基建智慧交通产业港建设,争取行业科研平台纳入国家和省.上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工程


(1)夯实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兰州市交通智慧政务平台。


(2)赋能传统交通基础设施。实施G312清水驿至傅家窑、G30连霍高速清水驿至忠和段扩容改造(兰州北绕城东段)等智慧化改造和新建工程;实施兰州北、兰州南等智慧服务区建设;打造兰州西综合客运枢纽、兰州站综合客运枢纽等智慧枢纽;累计布设充电桩250个左右;搭建农村公路“互联网+建管养运”基础设施平台。


(3)打造智慧化出行体系。构建出行即服务(MAAS) 平台


(4)打造智慧化物流体系。实施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多式联运物流园“单一窗口”。建设城市配送中心智能收投终端和末端服务平台:推动兰州榆中高原夏菜等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智慧化发展。


(5)整合优化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构建兰州市交通大数据中心及搭建兰州市交通智慧政务平台。


第三节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全面推进兰州市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养护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形成绿色低碳发展长效机制,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国土空间布局。


强化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衔接,坚持“多规合一”要求,系统评估兰州市域交通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合理确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布局,加强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住建等部门的衔接,做好重要通道、重大设施和重要项目的空间预控。充分考虑兰州市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强化兰州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兰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衔接,强化生态选线选址设计,综合考虑公路、城市道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水路、港口对周边地区声环境的影响。强化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农村公路路侧绿化设施、野生动物通道等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依法合规确定穿(跨) 越自然保护区选线,并在公路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推进配套建设道路林网。


持续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


持续推动大宗物资运输“公转铁,深化运输结构调整,逐步构建以铁路为主的中长途货运系统,以低排放车、新能源车为主的短途货运系统,至2025年,力争火电、钢铁、石化、化工、煤炭、焦化、有色等行业大宗货物通过铁路、新能源或国六货车等清洁方式运输比例达到80%以 上。优化“门到门”物流服务网络,以取缔非法改装车辆为重点持续强化超限超载质量。巩固强化兰州市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建设和城市生产生活物资公铁联运,整体提升兰州市绿色出行水平。


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交通运输装备。


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城市配送、邮政快递、货场等领域方面应用,力争至2025年,全市城市公交基本实现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化。提高黄河旅游船等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比例。加快推动充换电网络建设。


加强重点领域污染防治。


严格落实车用油品质量标准,全面实施轻型车和重型车国VIb排放标准。大力推进老旧车船提前淘汰更新,至2025年底前,基本淘汰国III及以下柴油货车,鼓励淘汰其他高排放车辆。持续强化源头排查,推动柴油货车尾气排放深度治理,全面实施汽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修制度(I/M 制度)。进一步加强船舶码头污染物接收、粉尘防治、水污染防治、油气回收治理等设施的建设,并加强对相关设施运营维护的,监管。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将绿色发展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养护管理全过程。将保护修复黄河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进兰州“一区两廊”公路绿化行动,加快实施G1816乌玛高速中川机场至兰州南段(中通道)公路绿化行动。积极推进绿色公路(美丽公路)、绿色航道、绿色码头、绿色枢纽场站示范工程建设,构建交通绿色生态廊道。强化和巩固黄河流域兰州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工程成效,推广生态绿色航道建设。严格环境保护,严控施工污染,优先采用低碳、环保、节能的新材料、新技术。到2025年,建成绿色公路60公里、绿色航道38公里和绿色港口2个。


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节约优先,统筹交通线路、枢纽等设施布局,集约利用土地、通道线位、岸线等资源。鼓励建设集市政道路等功能复合型跨河通道,推动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与综合开发,统筹黄河码头岸线资源有序开发与利用。大力推行节地技术,鼓励标准化设计及工厂预制,提高继续利用或再利用废旧材料的比例,推动废旧路面、沥青、航道疏浚土、码头疏浚土等资源再生综合利用,推进邮件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


加强绿色出行宣传力度。


联合各类媒体积极宣传绿色出行在环境改善、能源节约等方面的显著效果、营造绿色低碳出行的浓厚舆论氛围。结合地方特色,通过互联网及线下活动等载体,鼓励社会公众分享传播绿色出行的理念和知识。利用公交车载视频终端循环播放绿色出行主题短片。


第四节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优化安全管理体系(事前,源头)。


依法依规制定并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责任规范,建立安全生产权责清单,厘清和明晰各级管理部门职责边界。建立和完善长大桥隧运营、公路、水运建设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等领域双重预防机制标准体系,完善企业或在建工程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标准、评估机制。提高诚信体系建设对安全生产的基础保障作用,建立一体化的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平台。提升交通参与者安全素质与意识。规范关键岗位从业人员安全行为,建立关键岗位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操作规范。研发危险货物道路水路运输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知识库,建立从业人员终身安全培训教育平台,实现交通运输从业人员的终身教育培训。


提升基础设施和装备安全防护能力(基础)。


推进公路生命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加强普通国省道、县乡道安全隐患路段排查,完成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县乡之间和通镇村公交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改造,改善急弯、陡坡、线形指标不协调路段的线形,清除视距不良路段遮挡物,在傍沟临崖的必要路段增设公路护栏、防撞墙等安全防护设施。提升渡口基础安全性能,优化整合黄河码头渡口渡线设置,继续开展乡镇渡口渡船质量提升行动和渡船标准化工程,完成所有乡镇渡口渡船的更新改造。完善公路水路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提升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设计、建设、养护一体化管理水平。


提高安全监管水平(事中)。


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属地管理、社会参与为原则,公安、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形成联合治超长效工作机制。加快推动治超信息化建设和部省联网,提升公路违法超限运输治理能力,加强公路源头治超、科技治超。建设公路水路基础设施运行安全平台,推进重大危险源智能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推动高速公路养护安全智能装备开发与应用,提升公路水路基础设施运行安全管理水平。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开发安全监控平台。


强化交通应急救援能力(事后)。


构建分层次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联动机制,完善应急处置指挥的联动机制。加强交通运输应急物资及装备库建设。建立突发事件智能调度与辅助决策平台,完善道路水路网络运行监测、应急队伍、应急资源与装备一张图。建立和完善重大灾害、防疫、安全等突发事件交通应急预案体系,提升应急管理与决策支持的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水平,定期开展演练演习。健全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适应的交通保畅和管控机制。到2025年,公路应急响应启动时间缩短至45分钟。


推进交通运输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充分考虑和交通基础设施贯彻国防需求,在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用运载工具建造中积极落实国防功能,增强战时综合运输保障能力。重点支持部队进出道路等设施建设,支持综合客运枢纽、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供军人休憩、集结和军队物资储藏转运。


第七章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聚焦制约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优化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打造“信用交通”。


第一节深化交通运输改革


深化交通运输部门制度改革。


健全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公路、水路、民航、邮政、地方铁路等管理,研究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重大问题,共同解决交通运输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大交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结合全市交通运输工作实际,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从经济性、社会性等多个层面,开展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律性研究。


深化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改革。


深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规范高效”的投融资管理体制,构建投资、融资、建设、经营、偿债良性循环机制,促进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公路投资体制,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多样化,积极推进高速公路按照PPP、BOT、F-EPC和专项债券模式建设,探索Retis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国省干线公路由省、市两级政府共同投资建设,国省干线主要通过车购税、-般债券筹措资金实施;农村公路主要按“国省为主,市县补助”,按照“固定切块”和“以奖代补”投资方式建设。改革公路融资体制,发挥政府交通融资平台作用,保障公益性较强的公路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充分发挥省公航旅集团、省公交建集团等省属企业融资作用,积极推进“ABO (授权-建设-运营)”融资模式,强化全市重点公路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加强与省公路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融资功能,保障全市普通国道公路项目资金需求;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公路建设。


深化公路财政事权体制改革。


严格按照《兰州市交通运输领域市与县(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改革方案》,落实交通运输领域有市、县(区)政府支出责任。对属于市和县(区)政府并由各级政府分别组织实施的财政事权,原则上由各级分别承担支出责任;对属于市级与县级共同财政事权,根据基本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影响程度,区分情况确定市和县(区)各级支出责任及承担方式,其中将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且具有地域管理信息优势但对其他区域影响较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确定为共同财政事权;跨区域的交通运输建设项目,由各县(区)政府和市级政府按合力比例承担。


深化公路建设及养护管理体制改革。


明确省、市、县三级公路建设事权,省交通运输厅负责国家高速公路和国道建设,兰州市政府负责地方高速公路和省道建设,县(区)政府负责农村公路建设。鼓励参与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道建设。有条件的公路建设项目可实行代建制、设计施工总承包等建设模式。完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公路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根据国家财税体制改革要求,建立事权清晰、分工合理、运转顺畅、科学高效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积极推进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国省于线养护专业化、农村公路养护社会化改革,积极推进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公路养护组织模式高效发展,处理好养护公益性服务与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关系。


深化交通企事业单位改革。


稳步推进兰州市属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交通企业改制脱钩步伐。科学界定事业单位类别,明确功能定位,实行分类管理。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内部体系和运行管理模式,加强综合绩效考核。以理顺产权关系和管理体制为主线,推进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和综合考核,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


第二节推进法治政府部门建设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全面精简交通运输行业行政审批事项,切实减少交通运输建设投资、生产经营领域的审批项目和环节。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完善联合审批制度,积极推进网上审批。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强化行政问责。


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加强执法能力体系建设,逐步推进信息化执法进程,应用科技手段,建设运政、路政、水运非现场执法平台,积极争取整合各相关部门执法平台资源,形成联合执法机制,提高执法效能。


推进法规制度建设。


根据行业管理需求和改革进程,及时修订交通地方法规规章。研究出台相应政策文件,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管理,进一步完善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备案审查制度和定期清理制度,及时做好现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及公布工作。


坚持依法科学决策。


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和决策公布等法定程序。建立健全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和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加快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完善法律顾问工作规程,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法治政府部门建设中的参谋助手作用。


第三节提升综合交通管理创新能力


完善交通运输标准体系。


推进运输服务、工程建设与养护、信息化、安全应急、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标准、计量、质量“三位一体”建设,强化标准的实施监督,夯实质量基础。加强标准的宣传、贯彻、培训力度,通过质量监督抽查、质量认证、市场准入、工程验收、标准符合性审查等形式,完善交通运输标准化实施的监督机制,切实提升标准化的执行力。


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


大力推广先进信息化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方面的应用,积极构建集政务、科技创新等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有效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促进综合交通管理能力创新提升。


提高行业文化建设。


提升交通运输文化影响力,深化新时代交通运输文化品牌建设工程,通过文化品牌创评,树立一批在全行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优秀单位,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人文地域特色的交通运输文化,推进文明行业建设,不断提高交通运输行业在我省的影响力、群众的满意度和社会美誉度;强化交通故事凝聚力,构建新时代交通运输话语体系,讲好“黄河兰州故事”“金城故事”。


加强交通文明建设。


实施交通文明行动,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提升全体交通参与者的法治素养、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道德观念,引导文明出行。严格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管理,维护良好交通运输秩序,加强交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交通诚信档案、“黑名单”制度和多部门联动的文明失信惩戒机制。


第四节强化信用交通建设


建立健全行业信用制度标准。


建立健全行业信用法规制度,研究制定重点领域信用监管制度。围绕信用信息归集、公开、共享、评价、应用、管理等重点环节,推进相关标准规范制修订,积极推动信用交通有关内容纳入相关法律法规。


推进交通信用信息共享。


打破行业信息归集共享内部壁垒,加快与发改、公安、铁路、民航等部门沟通协调,努力实现“大交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在交通出行与物流领域加强信用建设,开展重点领域失信行为专项治理。建立跨部门交通运输从业企业和人员相关信用数据共享与交换机制,加强联合奖惩。


推动交通信用综合监管。


推广事前信用承诺制,依法依规加强容缺受理。鼓励交通运输市场主体主动向社会做出信用承诺,推动事中各领域信用评价,应用信用评价结果,逐步实施信用分类分级监管。突出强化事后联动奖惩,建立健全信用修复机制。鼓励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参与信用评价和信用修复培训。


加强信用产品应用力度。


鼓励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加强对交通行业公共信用信息和非公共信用信息的整合,提供多样化的信用服务产品,加强第三方信用报告或信用承诺在行业准入和行业管理中的应用。创新应用交通运输信用产品,推出“信易行”“信易贷”“信易保”等“信易+”系列产品与服务,引导市场主体在商务合作、经济往来等活动中使用信用信息和产品。


第八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协调,保障规划实施


规划实施过程中建立多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加强与市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的合作,明确权贵分工,确保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有序推进。明确交通领域建设工作主体责任和管理原则,加强领导、协调、协作,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办共同参与的现代化交通管理和治理体系,加快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大交通”格局。


第二节创新融资渠道,强化资金支撑


紧跟宏观政策动向,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交通投入机制。抢抓国省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机遇,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撑。根据交通运输领域财政事权划分方案,视财力逐步强化财政性资金对交通领域的投入力度。协调争取车购税补助资金,加大专项债争取力度,积极探索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方式,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社会法人、境外企业、甘肃大型企业以多种模式参与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凡符合开放条件的公路、桥梁、隧道、运输枢纽、物流园区等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均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控股、参股、BOT+EPC、PPP、ABO、F-EPC等融资方式建设运营。加强资金监管,有效防范化解交通债务风险。


第三节加强人才培养,提供人才保障


提高交通运输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拓宽用人渠道,稳定行业队伍。以高层次人才及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培养。加强交通养护和执法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专业技术队伍人员岗位培训,努力实现交通养护执法队伍正规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加强完善干部考评体系和人才培养选拔机制,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政策,加强人才储备队伍建设,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加强交通运输体系人才保障。依托重大工程、重点科研项目、重点科研基地,支持科研骨干开展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打造一批行业急需的高水平创新团队。


第四节强化科技创新,增加发展活力


鼓励和引导交通运输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引导高端化、智能化的先进运输装备推广应用,协调争取国家、省、市各级科研配套资金,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化建设,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协同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协同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建设智慧绿色平安交通中的引导作用。


兰州市人民政府

好货运客服微信

本文网址:http://www.hhbwlhy.com/a/528.html 编辑:好货运,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