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
400-888-0826

好货运客服微信

湖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原文)

TIME:2022-06-07 09:52:27 HOT:0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
栏目分类 好货运广告 猜你喜欢

湖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


前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领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是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共同富裕的坚实保障。“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要求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加快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先行官。湖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作用,要求全力全速推进新时代湖州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打造“重要窗口”示范样本、奋力争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先行市、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现代交通支撑。


为贯彻落实各级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湖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目标任务,依据《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省级相关规划编制要求,制定《湖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范围为湖州市域,规划对象涵盖铁路、轨道、公路、港航、航空、管道、邮政(快递)、枢纽、绿道等综合交通要素,涉及交通建设、运输服务、行业治理等全过程。本规划是我市“十四五”时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湖州交通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以高质量赶超发展为目标,全面实施“交通强市”战略,聚焦“网络交通、秩序交通、民生交通、智慧交通、阳光交通”五个交通,全力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现代化、运输服务体系现代化与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高水平完成“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实现“总体适应”的基础上,逐步转向“先行引领”,综合交通运输取得跨越式发展成就,为湖州打造枢纽门户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全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发展成就


1.枢纽门户城市功能初步显现


“十三五”是湖州交通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能力提升最多的五年,综合交通完成投资869.6亿元,是“十二五”的2.5倍,全市综合交通线网总规模达10070公里,提前实现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实现周边省市主要城市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两轴一廊”南太湖综合立体大通道。“十字”高铁骨架雏形初显。全面建成商合杭高铁,加速推进湖杭高铁,全面开工沪苏湖高铁,高铁区县覆盖率达80%,联通全国的“十”字形高铁骨架加速构建;完成宣杭铁路电气化改造,铁路总里程达301公里,其中高铁129公里。“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全面形成。全面建成杭长高速公路北延、申嘉湖高速公路鹿山至孝源段、杭宁高速公路改扩建、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等,开工建设苏台高速公路、湖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孝源至唐舍段等项目,公路总里程达8139.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18公里。“五干五支”航道网快速提升。全面建成京杭运河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基本建成长湖申线航道西延工程,开工建设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工程,实现高等级航道区县全覆盖,航道总里程达1173.7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345公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快速推进。建成安吉高铁客运站、德清客运中心等客运枢纽,便捷换乘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湖州铁公水综合物流园一期、长兴铁公水综合物流园二期等货运枢纽,衔接转换能力大幅提升。同时建成德清、安吉两个A1类通用机场,实现零突破。


2.重大创建经验全国推广


“十三五”时期,湖州综合交通发展亮点纷呈,“打造美丽经济交通走廊、推进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整合、绿色交通发展”3项工作被列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多项重大创建经验在区域乃至全国推广。高质量创建内河水运转型示范区。湖州港连续4年保持全国亿吨大港地位,内河集装箱2019年全省率先突破50万标箱,2020年达55.8万标箱,较2015年增长202%,率先发布15项地方标准,基本建成具有湖州特色、层级清晰、协调配合的内河水运转型发展标准体系,湖州经验在全国推广。高标准打造美丽公路先行区。提前完成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计划,在全省率先实现“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区)全覆盖。制定发布全国首个地市级的美丽公路总体规划和建设规范,建成美丽公路2000公里,在全国唯一获批开展“美丽公路建设先行先试”,为美丽公路建设提供了湖州方案。高水平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城市城乡公交“纯电动化、一票制、移动支付”三个全覆盖,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全域达到5A级。中心城区实现“一小时公交圈”,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98%、分担率达25%、满意度达95%。高成效创建绿色交通城市。创新建设汽修共享钣喷中心,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营运货车1948辆。在全省率先完成100-400总吨内河货运船舶生活污水改造任务;智能岸电总数达381座,实现服务区、大型码头、基层站所全覆盖。“绿色交通城市”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试点验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3.支撑经济转型升级作用显著


“十三五”时期,湖州公路水运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2.5亿人次、83亿人公里,货物运输量9.1亿吨、914亿吨公里,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3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12.3万标箱,有力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创新“运游一体”新模式。开发运游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智慧化全过程监管,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形成运游双向互济、协同融合的发展格局。引领临港产业蓬勃发展。500吨级以上码头泊位新增34个、占比达35%,建设德清临杭物流园区等大型临港物流园,逐步形成内河水运、临港产业、生态城市融合发展新模式,有力促进临港制造业、物流业和服务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兴增长极,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


4.行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显著。推行“网上办”“掌上办”,实现办事事项“跑零次”、办事材料电子化、电子归档、电子签章四个全覆盖。取消13项行政许可,下放55项行政审批及相关事权。办事材料整体精简75%,即办事项占比85%,办事时限整体提速95%。营运车辆网上年审在全省推广,全国首创内河普通货船“多证合一”改革获交通运输部发文推广,交通政务服务窗口获评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法治部门建设快速推进。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21个,完成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的机构设置和队伍组建,加强“互联网+”监管,推进基层站所四基四化,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突出贡献集体。平安交通建设稳步推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纵深推进“洗楼式”隐患排查见底,全面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完成G20峰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安保任务,被交通运输部评为G20峰会保障工作集体嘉奖单位。“十三五”时期安全生产亡人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5%、38%。数字交通建设深入探索。建成全市综合交通智慧中心、智慧出行一期平台和智慧海事、道路运输综合监管等一批全省试点示范项目,收集各类数据161万条、视频监控2500余路,基本掌握全行业运行状态,基本形成实时感知、瞬间响应、智能服务的现代化数字交通框架。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湖州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成绩显著,但对标全市高质量赶超发展要求和打造枢纽门户城市目标,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


一是枢纽门户城市支撑功能有待强化。南北向通道运能紧张,东西向通道功能发挥不充分,辐射能级较弱。“十”字形高铁骨架尚未形成,城市轨道交通尚未取得零的突破,“轨道上的湖州”建设任重道远;千吨级航道网络有待完善;运输机场仍然缺位。


二是综合运输服务效率质量有待提升。综合客运枢纽集疏运方式单一,衔接换乘效率不高。全域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个性化、多样化交通服务产品供给不足。铁路运输总量偏小,水路运输占比下滑,运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是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数字化应用深度不够,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应用空间仍需拓展,智慧交通、绿色交通等领域前沿技术应用有待加快,交通安全与应急保障水平仍有待提升。通道、土地、岸线等空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有待加强。


第二章发展形势与需求


一、形势要求


“十四五”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非常之变局”的加速演进期、“内外双循环”的格局重塑期、“高质量赶超”的优势叠加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州“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的新期望新要求,对标“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新任务,交通承担着重要职能,也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必须加快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


1.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加速建设枢纽门户城市。立足巩固强化区位优势,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机遇,以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和长三角“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为契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参与都市圈交通网络建设,全面接轨上海大都市圈,紧密协作环太湖经济圈,加快推进杭湖一体化和嘉湖一体化,努力打造接沪融杭、联通苏皖、辐射内陆的枢纽门户城市,引导全市产业布局更加优化,促进区域要素流动更加畅通,推动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支撑湖州由地理中心向发展高地转变。


2.聚焦交通强市建设目标,努力当好“重要窗口”示范样本“先行官”。“十四五”是落实交通强国战略的第一个五年,湖州作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省的重要承载地,必须充分发挥交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聚焦更好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和现代化先行,加快建设内畅外联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统筹推进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提升交通对经济的承载能力、对民生的保障能力、对环境的引导能力,切实以交通强市建设的新突破、新战果,为加快打造“重要窗口”示范样本当好先行引领。


3.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着力提升运输服务品质。落实争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先行市、率先打造“无差别城乡”的目标要求,必须始终坚持民本导向,紧紧聚焦民生需求,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补齐交通运输服务短板,按照“城乡统筹、路运并举、客货兼顾、运邮结合”的总体发展思路,持续抓好农村公路、农村客运、农村物流提质战增效工作,加快推进农村地区交通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推动实现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出行服务一体化、物流快递一体化”,更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和城乡经济发展需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聚集交通现代化发展要求,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落实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总要求,顺应新一轮信息技术和产业革命新趋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新方式、培育发展新动能,以更大力度推进交通运输发展理念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形成以数字化为引领,以新业态为引擎,以绿色为底色,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抓手,以综合交通产业为支柱的高质量发展体系,为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提供坚强保障,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建设的鲜活样板。


二、运输需求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相互促进,“十四五”经济社会的更高质量发展要求交通运输供给与需求更加匹配。


客运需求稳步增长。人口总量将保持稳步增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预计达到72%,产生更多的客运需求。客运结构优化调整。随着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湖州与上海、杭州等地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高铁、城际铁路的出行比重大幅提升,道路客运比重相对下降。出行方式更加多样。自动驾驶、共享出行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促使私人交通出行吸引力不断增强;旅游发展及老龄化趋势,促使特色化、个性化出行需求快速增长。


货运需求持续增加。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将稳步增长,货运枢纽的布局和功能进一步完善,临港产业不断壮大,带来更多货运需求。货运结构持续优化,根据碳达峰工作总体要求,大宗货物运输需不断转移至铁路、水路,公路运输比重进一步下降,公铁水、江海河等多式联运不断发展。运输品质持续提高。城市配送和农村物流网络不断完善,冷链运输、生鲜产品等市场持续扩大,多频次、高附加值货运需求快速增加。


第三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抢抓交通强国、长三角一体化、全省“四大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聚焦交通强市建设,加快构建内畅外联、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枢纽、大上海都市圈西翼门户”枢纽门户城市,为全市加快打造“重要窗口”示范样本、奋力争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先行市、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当好“先行官”。


二、基本原则


开放融合,一体化发展。立足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着力推动长三角“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综合交通建设,积极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推进多层次轨道交通网建设、公路网络深度互联、内河水运优势发挥,实现交通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综合立体,高效化发展。立足构建立体多元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及内部融合发展,提升综合交通衔接转换效率,实现各种方式便捷衔接、高效互联。


创新引领,数字化发展。立足提升现代化水平,深化技术、政策、管理等全领域创新,提高新技术、新业态应用水平,推动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系统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


生态集约,绿色化发展。围绕奋力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示范区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注重集约节约,着力优化交通基础设施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能力、质量和效率,重点推进运输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模式。


人民满意,品质化发展。聚焦增强人民出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提供普惠优质的出行服务,促进区域交通协调发展、城乡交通统筹发展,提高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高水平交通强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枢纽门户城市基本建成,形成“369交通圈”(30分钟通达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60分钟通达长三角主要城市,以及苏锡常都市圈;90分钟通达长三角所有地级市),实现基础设施强、运输服务强、创新动能强、治理能力强。


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互联互通。全市综合立体交通网更趋完善,实现县县通高铁、镇镇通高速,每个区县通三条以上高速公路,三层集装箱船舶通江达海,高铁枢纽、综合货运枢纽区县全覆盖,接沪融杭、联通苏皖、辐射内陆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优质高效。形成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现代客运系统和以信息化为引领、覆盖多领域的现代物流体系,促进人流便捷高效、物流降本增效,打通双循环堵点,推动“交通+产业”融合发展。


高质量发展体系更趋完善。构建覆盖全市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行业运行等全领域全过程的数字交通公共平台。基本建立以低碳、清洁、高效、安全为特征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低碳交通“湖州模式”。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和应急响应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交通行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效率明显提高,高素质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行业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整体智治的现代化行业治理体系基本建立。


到2035年,建成高质量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外开放、枢纽门户经济、绿色生态产业、美丽宜居建设等走在全国前列,全面打造枢纽门户样板城市。


第四章重点任务


一、加快构建立体互联交通网络,提升枢纽门户城市新能级


紧抓交通强市建设高潮,统筹铁轨公水空管邮枢廊九种方式,通过大投资、大建设,充分发挥综合交通集聚辐射作用,持续加快湖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步伐,更好支撑湖州打造枢纽门户城市。


(一)建设“四网融合”轨道交通网,基本建成“轨道上的湖州”


加快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积极构建多式一体、通勤高效的轨道交通发展格局。


构建快速高效的高铁通道。以构建联通全国的铁路网络为核心,重点建设“十”字高铁主骨架,补齐东西向长三角核心区辐射安徽等中西部地区的通道短板,强化南北向宁杭通道功能,完善长三角高铁网络布局。“十四五”时期,重点加快建成沪苏湖高铁、湖州至杭州西高铁,开工建设宁杭高铁二通道、盐泰锡宜至湖州高铁。


构建便捷绿色的通勤网络。以加快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支撑嘉湖一体化为方向,加快推进城际、市域铁路和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十四五”时期,建成如通苏湖城际铁路、江南水乡旅游线、杭州至德清市域铁路等;积极推进宜兴至长兴城际铁路前期研究;协同嘉兴积极谋划湖州至嘉兴城际铁路;协同杭州、宣城两地,利用既有宣杭铁路开行城际列车;积极对接杭州都市区市域(郊)铁路网络规划,深化湖州至德清、湖州至安吉铁路的前期研究;开工建设中心城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


(二)优化“内畅外联”现代公路网,无缝对接长三角公路网络


完善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普通国省道为次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的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现代公路网。


布局“五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完善提升对外开放“主动脉”。聚焦“畅通省际、扩容通道、完善网络、优化衔接”,重点推进省际断头路建设,积极推进繁忙通道扩容研究,强化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支撑。“十四五”时期,全面建成申嘉湖高速公路孝源至唐舍段、湖杭高速公路、苏台高速公路、德安高速公路、申苏浙皖高速长兴西至界牌拓宽工程;开工建设合肥至温州高速公路湖州段、杭宁高速公路湖州市区联络线、长兴至广德高速联络线(浙江段)。同时,建成杭长高速公路南北庄互通、练杭高速公路德清雷甸互通改扩建、杭宁高速公路德清南互通。


优化“六纵五横”干线公路网,推动实现路网等级大提升。以提升网络化水平、优化路网等级结构为重点,实施普通国省道新改建工程。“十四五”时期,普通国道方面,重点实施318国道湖州市区段,104国道上莘桥至刘家渡段、长兴李家巷至湖州施家桥段、埭溪段,235国道长兴泗安至安吉长弄口段等工程。普通省道方面,重点实施S302南浔区练市至和孚段、S213南浔区南浔至练市段、S216长兴县泗安至和平段、S304德清县雷甸至对河口段等工程。


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努力打造全国示范市。深入实施全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聚力建设环太湖“四好农村路”一体化全国示范路,重点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提升路网等级,推进农村公路互联互通,完善农村公路服务站等交通节点的服务功能;重点实施行政村通双车道提升工程。


(三)提升“七干七支”内河航道网,打造世界级内河枢纽港


立足湖州优越的水网资源禀赋,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契机,结合国土空间与产业布局,以通江达海、链接全球为目标,打通骨干航道通航瓶颈,打造河海直达、区域成网的河海联运网络,重点推进三级航道建设。“十四五”时期,全面建成长湖申线航道西延工程、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工程湖州段、东宗线湖州段四改三航道整治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杭湖锡线湖州段四改三航道整治工程等项目,共同构建长三角内河水运网络,深化实施内河水运转型高质量发展3.0版本。打造集约高效现代化内河港口,以集约化、大型化、现代化、专业化为方向,深入推进港口岸线资源整合,整治散小码头,有序有效推进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重点建成长兴铁公水港口工程(二期、三期)、安吉数字物流港码头工程等项目,谋划推进南浔综合物流园码头工程等项目,结合江南水乡古镇、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建设加强旅游客运码头、内河游轮码头建设。


(四)构筑“多级一体”综合枢纽网,实现多种方式高效衔接


加快构建多级综合客、货运枢纽体系,以推进铁公水联运枢纽建设为重点,提升联程联运和多式联运水平。构建“2+4+N”客运枢纽网,全面建设区域交通主枢纽。综合交通枢纽重点建成湖州东站、南浔站,结合盐泰锡宜至湖州铁路建设,同步推进湖州站、长兴站扩容改建,优化提升枢纽能级;普通客运站重点推进德清城西公交换乘枢纽、长兴煤山公交枢纽等项目建设。巩固“1+3+N”货运枢纽网,全力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重点建设湖州铁公水物流园、安吉数字物流港、南浔经济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等项目。


(五)打造“互联互通”通用航空网,争创国家通用航空综合示范区


以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的定位,结合本地客货流特征,努力补齐民航机场发展短板,谋划争取民用运输机场落户湖州,推动八三机场军民合用。积极创建国家通用航空综合示范区,完善提升德清莫干山、安吉天子湖通用机场服务功能,建成德清莫干山通用机场二期扩建工程,积极推进南太湖、吴兴等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加快构筑互联互通的通用机场网络。


(六)构建“普惠便捷”邮政快递网,打造浙西北快递物流节点城市


以打造浙北快递物流节点城市为目标,加快完善快递配送网络结构,推进快递物流园区、营收网点及末端配送设施建设,提升快递网点覆盖率。“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湖州快递分拨园区等快递专业类物流园区、快速集散中心。


(七)完善“互联多元”油气管道网,全面衔接国家主干管网


以衔接国家主干管网为方向,完善石油管道布局,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优化配套设施布局,推进天然气向乡镇延伸。


(八)织密“诗画韵味”城乡绿道网,打造全域美丽交通新样板


加快建设特色多样、功能完备、诗画韵味的城乡绿道网,提升服务品质。以环南太湖、沿运河带等为重点,大力推进交通绿道、滨水绿道、城镇绿道、乡村绿道、森林绿道以及文化旅游、健康体育等多类型绿道建设,推动绿道贯通城乡、串联成网,打通南浔-乌镇、安吉-临安等省级绿道。


二、更好满足美好生活交通需求,打造综合运输服务新体系


(一)打造舒适普惠的出行服务体系


聚焦人享其行,以公共客运为主导,以联程联运为目标,推进城际、城市、城乡客运协调发展,持续优化客运结构,提升客运服务便捷化、多样化、均等化、一体化服务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美好出行需求。


1.完善城际客运服务功能


以高速铁路与城际铁路客运为核心、公路客运为补充,优化各方式客运功能定位,推进形成高速、快速、普速配置合理的多层次城际客运体系。围绕高速连通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等城市群,扩大高铁网络覆盖面,增强高铁客运供给服务能力。围绕杭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嘉湖一体化等区域,大力发展以城际铁路客运为主体的大容量、快速捷运系统,利用既有宣杭铁路开行通勤列车。优化完善公路客运线网布局结构,实施毗邻地区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鼓励探索高品质、定制化客运班线,开展个性化、品质化的中高端城际客运服务。


2.推进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创建


积极推进国家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创建,巩固国家“公交都市”创建成果,纵深推进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完善城市慢行交通体系,构建由城市轨道、中运量快速公交组成的快速通勤系统,强化公交场站与轨道交通的一体化衔接,加快公交换乘枢纽、公交站场、公交专用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国领先、区域示范的“生态+”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生态友好、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绿色出行环境明显改善,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显著提高,绿色出行主体地位基本确立。


3.推进城乡公交服务一体化


加强城乡公交基础设施、运输服务资源共享和衔接,推动城乡公交服务一体化,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使城乡居民行有所乘,共享交通运输发展成果。持续深化“城际、城市、城乡”三位一体全域公交体系建设,深化“村村通公交”发展成果,深度优化“城镇-镇村”二级城乡公交网络;积极推广发展城乡微公交,鼓励开展预约式、定制化等个性城乡公交服务,完善城乡公交在票价、税费、补贴、互联等方面政策机制。


(二)构建经济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


聚焦货畅其流,以运输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多式联运为重点,优化多式联运组织模式,促进物流降本增效和创新发展,助力打造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供应链体系。


1.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


做大海河、海铁联运市场。以打造浙北铁公水多式联运中心为目标,依托铁路物流基地、公路港和内河港口等,推进多式联运型和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探索联运业务“一单制”模式。探索运输服务联动机制,开展多式联运一体化运输组织全过程作业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推进航运、港口、铁路企业之间在票据单证格式、运价计费规则等方面的规范统一及各流程有效衔接。


2.统筹城乡配送协调发展


优化城市配送网络布局,补齐城市共同配送发展短板。加快建设一级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二级公共配送中心和三级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网络。加快构建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创新集约化运输组织模式,大幅度提高城市配送效率。健全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优化农村物流配送平台。构建物流园区、县级物流中心、乡镇配送站、农村货运网点等多级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引导与农业、商务、供销、邮政等深度融合,构建“一点多能、一网多用”的农村物流发展格局,提升农村物流的综合服务能力。


3.鼓励专业物流创新发展


积极引导网络货运规范发展。鼓励创新运营服务形式,探索网络货运,建立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机制,探索网络货运平台税收抵扣模式和优惠政策。加快推动冷链物流创新发展。加快研发新型冷链物流装备技术,积极培育本土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建设冷链食品追溯系统,实现对进口肉禽类、水产品等重点冷链食品的全链条闭环追溯管理。深入推进供应链物流协同发展。支持货运物流企业融入供应链体系,发展定制化货运物流服务。引导培育以新能源电池、地板建材、机械装备等产业为依托的供应链服务型物流企业,构建采购、分销、仓储、配送、金融于一体的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


(三)建立开放有序的综合运输市场


1.壮大运输市场主体


大力发展内河集装箱“车港船”一体化运营模式,实现内河港口企业、船公司、集装箱卡车公司一体化运营。鼓励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A级物流企业,促进重点物流领域创新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铁路集装箱骨干企业,与杭州、义乌、西安等地中欧班列开展业务对接,拓展国际班列和海铁联运功能。通过资本、业务合作等形式,引进沿海大型港口企业参与内河集装箱码头投资开发和业务经营。鼓励港口、铁路、公路等运营主体深化业务合作,提升跨运输方式货运组织能力,鼓励企业开辟内河集装箱专线。


2.强化运输市场监管


聚焦安全码、全路段精准限速管理、全方位隐患排查管理、全环节运输过程管理、全覆盖市场秩序管理、全链条部门协同管理六大板块,依托现有危货运输智控平台基础框架,拓展至两客、重载普货等重点运营车辆领域,通过汇聚、运用“人、车、企、路”等大数据,加强“两客一危”重点营运车辆管理。率先推出一批数字化改革场景。


(四)探索“交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推动交通运输“上下游、左右向”产业融合联动,提升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应用和发展水平,为新消费提供坚实支撑。


1.培育港产城协同新动能


优化完善临港产业空间布局。加强对港口集疏运体系、物流园区的空间优化和用地保障,推进城市景观岸线与港口生产岸线协调发展,形成集约化港区、临港物流园区、临港各类产业园区“三位一体”集聚发展模式。做大做强临港制造业。以智能和绿色制造为方向,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序推进临港建材、家居、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推广“内河码头+配套园区+物流服务”模式,支持水运物流企业向船、港、货、金融等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探索面向货源企业的定制化水运服务。积极培育临港服务业。鼓励发展金融商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市场等增值性服务,提升发展船舶、口岸、后勤、临港信息等基础配套服务业,全面提升临港生产性服务和航运服务能力。


(2)拓展交旅融合新优势


完善“快进慢游”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依托高铁、高速公路、国省道等构建“快进”交通网络,建设具有湖州城市品牌的交通站场和服务区,支持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慢游”交通网络。推进文旅交通产品创新。加快建设环太湖省际水上客运航线、长兴城区通太湖旅游航道等特色旅游专线;打造自然风景线、历史人文线等美丽交通走廊;联动舟山等海岛旅游资源,鼓励发展通用航空等低空飞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品质。鼓励开通至景区景点旅游专线、旅游直通车,推进游客联程联运,提供多样化交通出行、旅游等综合信息服务。


(3)构建枢纽经济新模式


建设大型站城综合体。围绕湖州站、湖州东站、南浔站等综合客运枢纽,着力提升枢纽立体空间功能的复合化,建设集交通、商贸金融、旅游餐饮、购物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站城综合体。打造TOD轨道经济圈。利用快速、大容量的轨道交通线路引导城市扩张方向,通过轨道站点上盖及周边土地的混合开发和高效利用,形成用地紧凑、功能均衡、环境宜人的城市生长点。预留临空经济发展空间。谋划研究八三机场军民合用,依托枢纽带动片区的差异化发展,打造站城一体的航空枢纽,引导重塑城市空间格局。


三、主动适应未来交通发展趋势,探索更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一)推进数字交通建设


1.构建数字交通公共平台


推动全市交通基础设施感知网络全覆盖,强化对交通量、客流量等动态数据的运行监测,进一步丰富交通数据覆盖面,加强跨层级、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加强互联网、社会化数据采集利用,构建覆盖全市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行业运行等全领域全过程的数字交通公共平台,为进一步提升交通政务服务、行业治理、出行服务数字化水平奠定基础。


2.加快智慧交通工程建设


加强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北斗系统等新基建设施的布局和应用,加快智慧高铁、智慧高速、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慧物流和城市级自动驾驶道路建设,推动港口码头、货运场站、物流园区等智慧化改造,推广自动分拣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应用,完善智能快递箱、冷链智能自提柜等末端设施。


3.提升行业数字治理能力


全力推进行业管理流程化、数字化,加快构建交通运输数字化治理体系。推广应用基于BIM技术的数字化交通工程质量控制技术。加强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推动与横向部门的数据交换和监管联动,大力推进非现场执法在线化、现场执法移动化、执法装备标准化,提高执法精准度和执法处置效率。加强省市县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信息化共建共享,提升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动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推行“数字化+政务服务”模式。


4.提高智慧化出行服务水平


聚焦公众出行信息需求,促进交通出行相关政府数据信息与社会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与深度融合,提高出行信息服务数据来源的全面性和精准性,优化和提升城市出行、城际出行、出行定制等线上个性服务,积极探索推动多方式“一票制”联程运输服务,公众出行多领域“一卡支付”,引导交通信息服务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丰富、更权威、更高品质的出行信息服务,打造全市交通出行信息实时可查、多种出行方式全面对接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


(二)促进绿色交通发展


1.持续优化运输结构调整


围绕交通领域碳达峰目标,持续优化运输结构调整。推进大宗货物“公转水”。推动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等实施“公转水”示范工程,强化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大港合作。提高船型标准化率,提升船舶的实载吨位,积极发展内河三层集装箱运输。推进干线运输“公转铁”。完善铁路运输支线网络,鼓励码头作业区、工矿企业、物流园区与铁路开展合作,打通铁路货运“最后一公里”。提升铁路货运潜能,继续扩大既有货场运输规模,做大做强“海铁”联运班列,拓展至陕西、新疆、云南等地快速直达班列。创新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加强货源组织、末端共配等合作,发展“轨道+仓储配送”的铁路城市物流配送新模式。


2.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


推动运输装备新能源化。采取资金补助、政策激励等措施,引导提升公交车、客运出租车新能源化比例,内河客运船舶清洁能源化比例。加快锂电池动力客船、公务船及64标箱纯电动集装箱船舶的研发。强化高排放车船管控。全面淘汰国三及以下营运重型柴油货车;新增或更新柴油货车全部达到国六排放标准;全面实施汽车I/M制度,制定更加严格的船舶排放控制区标准与高排放货车限行政策。强化港口船舶污染防治。强化港口船舶污染防治。加快实现船e行全面覆盖应用,深化推进船舶水污染物闭环管理;持续推动港口岸电建设,开展船舶岸电系统受电设施改造。


3.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加强土地岸线资源利用。处理好交通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三条控制线”的关系,优先布局制式多样、多层立体的复合通道,进一步节约集约用地。提高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大力推广疏浚土、建筑垃圾等废弃材料的利用以及劈裂块等新材料的应用。推进沥青路面循环再生利用,回收处置率、循环利用率均实现100%。推进低碳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使用太阳能、电能等绿色能源,着力推进高速公路、水上低碳服务区建设。合理推进充电站(桩)设施布局与建设,严格落实新建码头和船舶同步建设岸电设施要求。


4.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将生态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严格实施生态修复、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土地复垦。细化生态选线选址,强化生态环保设计,避让耕地、林地、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尽量少填少挖,追求取弃平衡。落实生态补偿机制,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修复工程,降低交通工程造成的生态影响。


(三)强化平安交通保障


1.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三个必须”行业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完善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大隐患的问责追责机制。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水平,构建风险管控预防体系,建立健全风险研判、评估、防控协同、防控责任等机制,推进可视化、精准化、动态化管理。深化分类分级管控,建立重大风险清单管理机制,实现重大风险全过程动态科学管控。增强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执法力度,开展隐患治理整改效果分析,推动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隐患清零。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强化“两客一危”、港口危险货物作业、水路客运、公路水运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加大违法、违规情形惩治力度,坚决扼制重大安全事故。


2.提升交通本质安全水平


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力度,推进专业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养护,深入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提升桥梁隧道、长陡下坡、事故多发点段等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加大公路危桥等隐患改造整治,四、五类桥隧和国省道高边坡灾害当年处置率100%。完善航道助航安全警示标志配布,降低船舶碰撞桥梁风险。全面淘汰57座及以上卧铺客车,依法强制报废超过使用年限的船舶。完善现代化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升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建设管理水平,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充分运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增强综合交通运输各领域运行监测、事故感知、预测预警、安全监管,全面增强交通设施、设备耐久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3.强化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构建“平时服务、灾时应急、战时应战”的韧性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开展相关建设标准、网络规划、载运装备和运行管控机制研究,建立省市县联动、水陆协同、军民融合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提升智能应急救援水平,推进综合交通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常态化应急应战演练,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以及交通运输企业每年至少开展1次应急演练,积极推进无脚本、实战化的应急演练。加快推进应急保障基地建设,优化应急装备配置,建立应急资源统筹共享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高水平交通运输应急队伍,强化第三方抢险力量,分专业、分行业配置安全生产和应急专家队伍。


4.夯实行业维稳安保基础


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围绕道路运输、公路水运工程等重点领域以及营运车辆司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深入开展常态化摸排,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责任实。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整治,巩固交通运输行业专项整治成效。完善反恐风险防范机制,将反恐工作有机融入交通运输领域各项业务管理范畴。全力做好建党100周年、亚运会等重大活动、重大时期、敏感阶段维稳安保工作。


四、持续深化体制机制转型升级,激发交通行业治理新活力


(一)纵深推进行业改革


深化推进行政审批“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着力减事项、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减成本。充分依托数字赋能,推进跨部门、跨条线审批相关数据信息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互联互通,大力推行“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信用办和异地办”等审批服务模式,着力打造“掌上办事部门”,建立掌上申报、掌上审批、掌上领证的便捷办事通道,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广应用电子证照,推动长三角“一网通办”,落实信用审批承诺制,不断优化便民利企服务举措,提高行政审批效能,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群众企业办事的便利度和获得感。


(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精准对接“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任务,全面加强各领域、各专业、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性技术人才培养。围绕交通强市和“轨道上的湖州”建设,加强规划研究、工程管理、运维管理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强紧缺型技能人才招录。积极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加强应急救援、危化品运输、内河船舶驾驶等紧缺型技能人才招录。加强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每年向运输服务市场输送蓝领工人,工程建设领域劳动大军保持万人常量。加强高素质管理人才引进。对接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加强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分析,积极探索创新高级管理人才和团队引进机制,引领企业做大、产业育强。


(三)提升法治交通水平


全面深化法治政府部门建设,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全面启动“四基四化”建设,打造全省基层站所示范样板。启动客运出租车地方立法工作。持续深化交通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规范执法内外部流程,全面落实执法监督职能。实施数字化转型提质增效,推进互联网+监管,提高执法精度和效率。聚焦行政执法的源头、过程、结果等关键环节,推动诉源治理化解行政争议。


(四)完善交通信用体系


强化交通运输信用支撑,推广完善“1+N”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全面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加强信用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建设,推进信用数据共享公开,推动信用评价、联合奖惩和信用修复,加强信用信息安全管理,开展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依法依规加强告知承诺和容缺受理。制定完善交通运输信用承诺制的项目清单、办理清单。扩大承诺范围,在政府采购、资质审核等事项中,充分发挥公共信用服务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作用。


(五)加强建设市场监管


创新品质工程管理机制,在招标文件中落实品质工程相关要求。深化交通建设领域信用管理,完善交通建设工程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推动交通建设领域信用评价结果在保证金优化减免、执法监督方面的应用。加强工程质量安全检查,研究推广无人机检测等先进技术,提高监督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强化智慧监管,完善质量安全远程视频监控云平台,推广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搭建质量安全物联网,提升监督智慧化水平。


(六)扩大行业文化影响


围绕持续拓展交通运输影响力、美誉度目标,加强交通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交通运输金名片。书写“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交通篇章。深化公共场所服务大提升行动,统筹推进服务设施升级、服务模式转型,努力把车船、站所、园区打造成美丽湖州重要窗口。提升“文明交通”创建水平。统筹推进交通领域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确保实现省级文明单位全覆盖,文明创建整体水平走在全省交通系统最前列。助力“爱你一路”品牌建设,加强弱势群众、特殊群体志愿服务供给。实施文化阵地提质工程。精心布局建成一批全面展示综合交通发展、行业精神风貌的文化阵地,常态化组织交互性展示活动,全面增强系统活动,树优对外形象。


(七)深化清廉交通建设


对标清廉湖州重要单元、行业清廉示范标杆职责定位,持续纵深推进清廉交通建设,全面保驾护航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深化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聚焦工程建设、执法审批、资金管理等重点领域,谋划推进系列专项整治,纠治突出问题、形成长效震慑。完善清廉交通制度体系,坚持务实管用原则,以系统思维加强制度建设,新增、修订、废止一批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加强制度执行监督检查,建立科学完备的清廉交通制度体系。形成湖州特色标识成果,以数字改革赋能清廉建设,立足流程再造、模式重构,主动创新关键环节领域监督监管模式,努力形成具有湖州交通特色的创新性、标志性清廉建设成果。


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


本规划紧紧围绕生态优先,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生产、行业管理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注重集约节约、绿色发展,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水平。


一、影响总体评价


规划实施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占用、生态影响和污染排放等方面,会相应消耗一定的物资资源,对局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通过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本规划项目符合三条控制线的相关要求。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也会向周边环境排放废气、污水、噪声等污染物,但通过建设绿色生态基础设施、推广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和发展集约高效运输组织,规划实施后能耗指标明显下降,环境质量不会受到较大影响。


二、预防和减缓措施


一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减少污染。优化供给结构,通过既有设施改造、扩容等手段提高利用效率,尽量减少土地(水域)特别是耕地占用,实现对能源、资金、土地和环境等的集约节约利用;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全面推进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应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车船,减少环境污染;优化交通运输组织结构,提高铁路和水运承运比重,积极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


二是强化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合理确定项目线位走向和场站选址,注重生态保护,避绕水源地、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和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一批绿色公路、绿色航道,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观赏性和抗灾能力,防止水土流失。开展环境恢复和污染治理,做好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做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等工作。


三是健全完善项目环境管理体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节能审查制度,严格规划、土地、岸线、环保等准入制度;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做好规划项目施工、运行阶段的环境监管。建立完善绿色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改善制度环境,提升服务与管理能力。


第六章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在市交通强市领导小组基础上,成立“轨道上的湖州”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协调解决项目建设重大问题。按照“市级统筹、各方协同”的原则,建立市县联动、部门互动、区域一体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规划实施。加强与财政、自规、生态等相关部门的衔接,共同研究制定加快全市综合交通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加强与周边地市的衔接,协调解决统筹规划、同步建设、运营模式等问题。建立规划实施事中事后监管和动态评估调整机制。


二、强化政策保障


进一步加强行业法制研究,逐步理顺和完善行业管理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政策层面的支持和引导,制定综合性的优惠和扶持政策,通过法律规范和相应政策积极引导规划顺利实施。完善规范项目管理制度,创新审批方式,优化审批流程,积极指导重点项目建设单位完善各项手续,保障项目尽早开工。


三、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用地保障。充分利用国家土地审批权下放的“窗口期”,积极争取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级规划重大项目库,充分借助国家和省级平台解决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深化项目方案研究,尽可能以1:2000精度套叠国土空间规划,并确保规划的综合交通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平台,做好用地预留。


强化资金保障。对铁路、高速等经营性项目,进一步开放投融资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用好“专项债券+市场化融资”政策;推进存量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腾出融资空间;进一步做强市、区县交通投融资主体,全面提升市场融资能力;加强铁路用地综合开发,鼓励积极为项目配置经营资源,探索“交通+资源”、“交通+旅游”等捆绑开发机制,提升对社会资本吸引力;政府投资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补助。


湖州市人民政府


2021年9月16日

好货运客服微信

本文网址:http://www.hhbwlhy.com/a/558.html 编辑:好货运,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