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
400-888-0826

好货运客服微信

南通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原文)

TIME:2022-06-15 10:56:05 HOT:0来源:南通市人民政府
栏目分类 好货运广告 猜你喜欢

南通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物流业是支撑南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四五”时期,是南通物流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等历史性机遇在南通叠加。在此背景下,优化提升全市现代物流产业、加快推进物流业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建设现代化物流与供应链服务体系,有助于南通积极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大局,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奋力开拓“强富美高”实践新境界。根据《江苏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市物流业整体健康发展,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规模逐年上升,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物流企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


总体规模持续增长。2020年,全市实现社会物流总额2.57万亿元,物流业实现增加值550.9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分别为5.1%和6.1%。全市集装箱公铁联运量、铁路货运发送量等核心指标完成进度位列全省第一。南通兴东国际机场吞吐量明显增加,2020年全年完成民航货邮吞吐量5.4万吨,周航班量330班;南通站开行列车50.5对,南通西站开行列车28.5对,铁路全年货运量176.7万吨,较“十二五”末增长109.6%;完成公路货运量10974.0万吨;港口货物吞吐量3.1亿吨,在全省十个沿江沿海港中排名第三;集装箱吞吐量191万标准箱;全市现有载货汽车10.8万辆。


平台载体不断完善。物流行业主体持续壮大,物流企业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全市共有省级示范物流园区5家,省重点物流企业(基地)40家,5A级物流企业1家,4A级物流企业12家。重点物流园区发展良好,海安商贸物流产业园、如皋港现代综合物流园均两次蝉联“全国优秀物流园区”称号,并入选江苏省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园区。


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多式联运体系不断完善,2020年,全市完成集装箱公铁联运量5.14万标箱,苏中大宗物资物流中心列入省级多式联运示范项目。物流智慧化步伐加快,“森通网”等网络货运平台已上线运行,建立如皋港现代物流电子信息平台。绿色物流深入发展,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


结构模式优化创新。民生物流提速发展,2020年全市快递业务量达7.46亿件,“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36%。居民消费升级带动农村物流、电商物流、快递物流、冷链物流等快速提升,南通农批中心、启东农批中心等一批农批中心加快建设,如皋市获评江苏省首批农村物流示范县。形成一定规模期货交割库群,百金汇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是上海期货交易所在苏中苏北地区设立的唯一一个有色金属(铝、锌)指定交割仓库,正盛塑料粒子期货交割库是苏中苏北地区最大的塑料原料仓储物流中心。


交通网络持续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不断突破,基本形成了长江水运、内河航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互为补充的综合交通网络。全市内河航道里程位居全省第二,建成南通港通海港区一期集装箱码头,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开工建设,吕四作业区西港池8#—11#泊位工程持续推进。海启高速、锡通高速北接线建成通车,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88公里,位居全省第三。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沪苏通铁路、盐通高铁和宁启铁路二期建成通车,铁路总里程达428公里。南通兴东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建成启用,南通新机场选址获国家民航局批复。


对外开放纵深推进。开放空间进一步拓展,南通综合保税区全面开发建设,涉外保税功能日趋完善,全市共有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5个,拥有综保区1家、保税物流中心(A型)1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2家。电子口岸建设投运,实现了不同系统之间物流文件信息交换、传输无纸化,有效提升企业跨区域合作能力和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港港通平台率先推出专业国际班列运踪查询系统,填补国际多式联运与货代业务撮合的空白。


(二)机遇挑战


当前,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带动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总的来说,“十四五”时期南通市物流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又发生新的变化。


新发展格局为物流业转型提供新方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物流空间布局与运行模式提出新要求,物流服务网络更多面向服务强大国内市场进行布局,全球供应链布局重构和开放新格局推动物流市场发生新调整。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成为基本立足点,推动物流辐射范围、流量流向、网络布局、服务组织的变革重构,为南通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新方向、开拓新空间。另一方面,货物规模扩张增速放缓,物流需求结构向个性化、品质化、精益化转变,对南通优化物流服务供给结构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国家战略叠加为物流业发展创造新条件。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战略机遇在南通叠加,省委提出南通要高起点、大手笔建好江苏开放门户,南通市被列为港口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经济集聚度、区域联通性、政策协同效率进一步提升,为全市进一步发展国际物流、打造长三角北翼重要物流枢纽城市提供了外部政策支撑,将助推全市现代物流业业态创新、加快和完善专业化体系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南通正着力消除跨区域堵点和断点,加快推进物流跨区域设施联通、资源共享、协同运作、区域共治,全面消除对外“地方壁垒”和“物流边界”。


新一轮科技革命为物流业创新提出新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供应链管理方式创新和多式联运加快发展,装卸搬运、分拣包装、配送加工等专用物流装备升级改造和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无车承运人、共同配送等新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涌现,为现代物流业融入产业链、优化供应链、重塑价值链、提高生产经营和流通效率,提供了强劲支撑。


基础设施完善为物流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新机遇。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建成通车,通沪、张皋、海太、苏通第二等四条过江通道将新开工建设,崇海、沪崇启城际、临永通道加快推进规划研究,有效破除了沿江两岸城市物流运输屏障,市区加速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建设进一步推进,南通新机场规划建设加速实施,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铁路等铁路线规划建设强势推进,为推动解决全市跨江物流能力不足难题、实现跨江城际物流快捷流动、强化与苏南和上海等城市之间的联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南通现代物流业发展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降本增效需求较为紧迫。运输结构合理性有待提高,进出货物公路运输量仍相对较大,总体物流成本偏高;物流信息管理、电子数据交换和货物跟踪等技术尚未得到普遍应用,货运信息不畅,物流效率仍然较低。二是集装箱多式联运能力有待加强。集装箱多式联运占港口运输规模较小,港口集疏运体系还不完善;多式联运法规建设、标准完善、规划设计、装备研制、服务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连而不畅”“连而不接”等问题凸显。三是跨江融合发展通道不够畅通。已建过江通道运输能力还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货物流通需求,跨江融合的物流格局还不完善,内联外畅的综合交通“一张网”有待优化。四是服务能级提升还有较大空间。社会消费的快速增长和对物流供给需求都对现代物流供应链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疫情下应急物流保障、民生物流品质和物流业嵌入产业链深度广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新使命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依托南通“港口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级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契机,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物流业“降本、增效、提质”,立足本地、合作长三角、服务中西部、对接海内外,突出交通先导,建设畅联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推动物流基础设施跨越发展,着力推动物流业转型融合发展,着力推动物流平台载体发展壮大,全面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打造长三角多式联运枢纽、全国大宗物资集散基地、国际现代化港口建设高地,为高质量建设“一枢纽五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智慧绿色。推广应用先进物流模式和智慧物流信息技术,以技术和创新推动物流发展、提升物流效率,加快物流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深入推进现代物流节能减排,完善逆向物流体系,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推动物流业可持续发展。


配套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物流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坚持物流跨产业融合,深化物流与先进制造、现代商贸、现代农业、交通运输业融合发展,培育物流发展新动能。加强供应链应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开放共享,区域协同。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筑互利共赢的物流与供应链合作体系。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全面对接上海大都市圈,深化区域物流合作,全面打通产业链供应链。


重点突破,安全可控。坚持补短板与锻长板相结合,在航空物流、高铁物流、冷链物流、农村物流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完善应急物流体系,强化粮食、能源等战略物资保障能力,增强供应链安全韧性。


(三)发展定位


围绕建设“港口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级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总要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三角一体化,主动对接上海大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立足本地、辐射苏北及长江中上游、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着力提升全市物流数智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构建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立体物流通道网络,打造长三角多式联运枢纽、全国大宗物资集散基地、国际现代化港口建设高地。


长三角多式联运枢纽。依托通海港区、通州湾港区、如皋港区、宁启铁路、中欧班列等,提升江海联动运输能级,建成江海联运新枢纽;紧抓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建设契机,联动上海虹桥、浦东机场,壮大空铁枢纽经济,进一步提升内河航道等级,加快形成江海河、公铁水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打造长三角多式联运枢纽。


全国大宗物资集散基地。以大宗农产品、煤炭矿产、油品化工、有色金属为主要货种,推动苏中大宗物资物流中心提档升级,对接西部有色金属物流资源,打通苏中与中西部多式联运通道,构建大物流、大中转、大仓储的物流集散体系,打造覆盖全国的大宗物资集散基地。


国际现代化港口建设高地。高标准推进服务长江经济带集装箱等货物中转运输和临港工业并重的新出海口建设,优化沿海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布局,有效整合全市港口资源和中欧、中亚国际集装箱运输班列资源,建设综合保税物流园区,着力构建港口经济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航物流服务高地。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枢纽引领、内联外通、集约高效、智慧共享、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努力把南通打造成为长三角多式联运枢纽、全国大宗物资集散基地、国际现代化港口建设高地。


物流规模质效明显提升。物流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充分挖掘和释放社会物流需求,积极培育物流货源市场,全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3万亿元,年均递增5%左右,全社会快递业务量达到26亿件,集装箱和机场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500万标箱、6万吨,加快推进物流充分发展。系统性物流降本增效取得新突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2%左右。


多式联运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建成公铁水空无缝衔接的物流大通道,高速铁路里程达到23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570公里,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220公里。货物运输结构明显优化,集装箱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长10%,沿江沿海主要港口大宗货物实现以铁路或水路运输为主,铁路和水路货运周转量占比较2020年末提升2个百分点。


企业载体培育成效显著。持续推动物流园区提档升级和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1家,创建省级物流枢纽和新增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各2家、省级重点物流基地4家、省级重点物流企业8家,培育具有全球供应链组织能力的“供应链管理型”企业1家。


绿色智慧物流深入发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在物流领域的覆盖率大幅提升,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应用数字技术的比例达到80%以上、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智慧化率达到80%以上。物流绿色化水平明显提升,逆向物流体系基本建成,邮政快递全面使用循环中转袋(箱),电商快件基本不再使用二次包装,邮政快递网点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覆盖率达到100%,城市新增和更新的邮政快递新能源车辆数超“十三五”末80%。


三、主要任务


依托南通“港口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契机,紧抓国家战略机遇,突出交通先导,强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把交通优势转化为物流优势、把物流优势转化为对重大产业有吸引力的经济优势,努力建设成为长三角多式联运枢纽、全国大宗物资集散基地、国际现代化港口建设高地。


(一)紧扣高效畅通,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构建


强化区域物流通道建设。围绕打造“畅联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协调公铁等不同过江功能需求以及桥梁、隧道等不同过江形式,推动过江通道功能复合,提升区域间互联互通水平。以铁路专用线建设为发力点,打通铁路货物运输“最后一公里”,积极推进北沿江高铁、如通苏湖城际、通苏嘉甬如东延伸段、沪通城际4条铁路和机场快线、江海快线2条快线建设。


重点加快通沪、张皋、海太等过江通道建设,推进疏港铁路专(支)线建设,提升长江黄金水道效能。优化公路体系布局,构建“三环五射”高速公路网,织密干线公路网络。打通干线航道瓶颈,畅通内河集装箱运输通道,针对局部浅段、碍航桥梁等瓶颈环节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重点运输通道建设工程


1.铁路:


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铁路(含如东延伸段)、如通苏湖城际、机场快线、江海快线,实施新长铁路扩能改造,规划研究沪通城际、沪崇启铁路、宁启铁路二期复线、如皋港区铁路专用线改造,加快建设南通港通海港区至通州湾港区铁路专用线一期工程、南通港洋口港区至吕四港区铁路联络线工程。


2.过江通道:


开工建设通沪(含北支公铁两用通道)、张皋、海太过江通道,力争开工苏通第二过江通道,规划研究崇海、沪崇启、临永过江通道。


3.高速公路:


加快建设沪陕高速平潮至广陵段扩建、南通至无锡高速公路海门至通州段、洋口港至南通高速公路洋口港至如东城区段工程,开工建设沪陕高速公路南通西站互通、常乐互通工程、长江互通工程、启扬高速公路增设河口互通以及通常高速、通沪高速工程。规划研究临海高速公路。


4.干线公路:


实施 G345、G228 南通改线段(含机场南部快速路)、G328 海安段、S222、S226、如城至如皋港快速通道工程,以及乐海大道、S356、S335 快速化改造等。


5.内河航道:


加快建设通扬线通吕运河段、通海港区至通州湾港区疏港、通扬线南通市区段航道整治工程,规划建设通扬线如皋段、通州湾港区、洋口港区疏港航道整治工程。


6.通海航道:


开工建设吕四作业区西港池 10 万吨级进港航道,小庙洪上延航道、三夹沙南航道、网仓洪 10 万吨级航道(一期、二期)、网仓洪 20 万吨级航道工程。


加密区域物流运输网络。加快完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等基础设施衔接,推动铁路、公路和内河航道建设,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优势,健全物流多式联运运输体系。借助海运直达、江海转运、内河集散三大运输体系,推进东灶新河—通州湾一港池水域相当A级航区、通州湾港区江海直达特定航线报批,加快江海河联运工程建设。探索实施“公转铁”“公转水”等新型环保联运方式,实现集装箱运输河海直达、海铁联运,支持开通海铁联运班列,加快南通现代化物流发展进程。


高标准建设布局物流枢纽。以“港口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为核心,串接省内其他类型物流枢纽,有效联结物流园区、货运场站、配送中心、仓储基地等物流设施,参与构建协同发展的区域物流枢纽体系。充分发挥南通市“海进江”“江出海”的优势,推进长三角区域港口群深度合作与互通互联,融合上海自贸区、江苏自贸区,提升枢纽集聚辐射能力,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对外开放的新出海口。以南通新机场为核心,高起点建设高效衔接、功能完善的空铁枢纽,通过北沿江高铁与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相连接,打造“轨道上的机场”。


依托新机场建设空铁枢纽


推动南通新机场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浦东机场、虹桥机场“三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共同构成上海多机场体系主枢纽,配合提升浦东机场货运功能,增强区域航空服务能力。锚定“轨道上的机场”建设目标,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推进北沿江高铁、如通苏湖城际、沪通城际、江海快线、机场快线、城市轨道引入机场,形成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及城市轨道多种轨道交通方式接入的综合交通枢纽。依托空铁枢纽,推动南通建设临空贸易区,集中复制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深化沪通空港物流合作,发展壮大空铁枢纽经济,打造成为长三角北翼空铁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和跨江融合发展的新动力源。


(二)聚焦现代产业,提高全供应链物流水平


做强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体系。大力提升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服务水平,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物流分拨、营销服务于一体的供应链服务体系,鼓励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鼓励大中型制造企业把现有的采购、供应、储存、销售、分拣包装等非核心业务实行外包,推动物流服务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支持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与物流领域融合应用试点和项目,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向供应链集成服务商转型,构建采购、分销、仓储、配送、金融于一体的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依托南通港口物流优势,重点培育沿江临海高端绿色制造产业。


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发展方向


1.打造配套服务型重点物流园区:


支持和引导专业市场主辅分离,推进资源整合和经济集约发展。重点发展一批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产业为依托,配套服务齐全的物流园区(中心)。深入推进南通综合物流示范园、南通综合保税区、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区国际物流园、海安东部家具配送中心等建设。


2.培育招引供应链服务企业:


大力发展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供应链物流,积极引进培育将上下游嵌入供应链体系的“链主型”供应链服务企业,不断壮大供应链物流企业集群。


3.强化供应链物流管理:


支持各地大力发展以智慧物流为代表的供应链管理与服务,积极培育壮大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配套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为本地及周边地区提供集商品物资集散、仓储运营、城市配送、信息处理、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集成化综合物流服务。


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供应链体系。积极打造物流与农业协同发展、满足新消费升级的产业协同联动模式,强化物流业对农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创新农产品物流发展方式,培育一批全程物联、全链可溯、全域可视的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平台,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聚焦农业产业集聚区、特色农业强镇、特色农业基地和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布局,推动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和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围绕“四青”作物、鲜嫩蔬菜、农(渔)产品等现代农业,加快农产品物流业整合发展,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带动较强、技术水平较高的农产品物流基地。


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建设重点平台载体


1.海安商贸物流产业园:


重点建强多式联运、期货交割、保税物流等核心功能,推动冷链物流加速扩张,打造长三角“国家物流枢纽城市”“铁路货运区域中枢”“大宗物资产业源头”“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以及“物流实践创新先锋”。


2. 叠石桥家纺产业园:


围绕家纺产业上下游资源,进一步健全完善集电商、第三方服务商、分销商、制造商、仓储物流服务商等于一体的新型家纺电商产业供应链体系,高标准建设集运输、仓储、装卸、配载、配送、停车食宿、物流信息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物流中心,力争打造国家级 5A 物流基地。


3. 如皋港现代综合物流园:


以港口物流为龙头,围绕现代供应链管理中心,重点打造煤炭、矿石、成品油、化学品、咖啡豆、红酒等大宗商品专业市场,做强多式联运和冷链物流、智慧物流,培育工业品和快消品跨境贸易,构筑物贸总部集群。


4. 南通综保区现代智慧物流园:


加快发展服务城市功能提升的冷链物流、日用消费品配送物流和跨境电商物流;大力发展服务于江海联运的集装箱物流、多式联运物流。


5.崇川通农物流商城:


结合金融支付、生鲜冷链及上下游供应链,面向多元商业主体构建农副产品网络营销平台以及同城智慧配送平台。


6.通州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鼓励区内连锁超市与顺丰、申通等品牌快递企业组建商业物流联合体,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共同配送。


7. 如东县渔业交易产业园:


依托刘埠渔港和洋口渔港的冷链物流建设,打造具有展示交易、价格发布、信息交流、电子商务等一体化物流服务功能的商贸物流基地。


支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深化“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强化商贸物流服务网络,聚焦特色商业街区、商贸功能区、中央商务区等城市重点区域,着力完善面向不同类型采购商的网络化仓储配送体系、面向网商的便捷化供应链物流服务体系、面向小品牌的共同配送服务体系。围绕智慧商圈打造,推动整合商圈物流资源,整合和改造提升现有商贸物流专业批发市场、仓储设施,推动物流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共同打造一体化供应链服务体系。着力改变商贸物流流通方式,推动有条件的运输、仓储和代理等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发展冷链物流电商业务,培育“冷链仓储—电商—冷链配送”融合产业链。


(三)加大开放力度,推动区域物流协同发展


全面融入上海都市圈物流发展。积极对接上海大都市圈,统筹港口、铁路、航空、公路等交通枢纽资源,开拓国内国际物流市场。全面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体系,加强与上海港合作、合资建设港口码头,开辟上海—通州湾港区的支线运输,通过异地通关,实现海关对接。对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时跟进投资管理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开放创新试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领域的创新试点,协同开展自由贸易创新试验。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海门、通州重点建设南通综合保税区、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区、南通高新区等六大载体,成为接轨上海前沿阵地;海安依托宁启铁路二级编组站机遇,与上海铁路局合作建设海安物流基地。


主动融入区域物流一体化。立足国内大循环,积极推进物流业跨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加快形成便捷通畅、经济高效、协同运作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积极对接江苏省物流产业创新中心等省内重要资源,开展交通、科技、人才、产业等全方位合作。加强南通与南京、无锡、苏州、徐州、连云港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协同发展力度,围绕物流设施共建共享、网络互联互通、行业共管共治,开展港口物流、园区共建、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合作,推动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


积极加大国际合作力度。主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深度推进与沿线国家港口、物流、商贸合作,在临港产业带与有关国家(地区)共同推进双边、多边海洋经济合作试验区建设,提高南通物流服务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强化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保税物流、转口贸易等功能,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枢纽口岸。鼓励南通兴东机场国际(地区)客货运发展,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业务,做大做强临空经济。推动海安—东盟中欧班列提质增效,到2025年中欧班列年开行量达60列。加快通州湾港区、通海港区、如皋港区外贸集装箱运输发展,构建外贸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


(四)坚持低碳环保,推动物流产业绿色发展


创新绿色物流发展生态。全面提升物流设施、技术、模式绿色化发展水平。推进绿色物流枢纽、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强土地和存量资源的集约利用,推广应用绿色节能物流技术装备,提升绿色化发展水平。推动绿色运输、仓储和包装等环节协同运行,实现物流全链条绿色化发展,推广普及电子面单、环保袋、循环箱、绿色回收箱,实现物流企业与制造、商贸企业包装循环共用,推广使用循环包装和生物降解包装材料,推行实施货物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


优化绿色物流设备设施。优化运输结构,合理配置各类运输方式,加大新能源货运车使用率。加大货运车辆(船)适用的LNG加气站、充电桩、岸电设施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物流企业采取以租代购的方式,与相关车企签订新能源汽车使用协议,逐步推动城市配送车型向标准化、专业化、厢式化、清洁化转型,到2025年,城市新增和更新的邮政快递新能源车辆数超“十三五”末80%。着力发展绿色仓储,合理规划布局仓储选址。鼓励企业采用绿色、节能、环保、标准化的物流仓储设备和技术,采取措施强化对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放射性等物品的仓储管理,切实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构建逆向物流体系。倡导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的生态物流理念,鼓励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汽车、快递包装、医疗废弃物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废弃产品回收活动,优化城市逆向物流网点布局,完善城市社区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加大废弃物回收物流处理设施投资力度,提高回收物品处理水平,推动废弃物拆解、拆卸、加工等行业发展,实现废弃物的妥善处置及循环利用,避免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创新逆向物流回收模式,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逆向物流服务平台和回收网络。推动第三方物流开展逆向物流业务,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物流服务。


(五)加快数字转型,实现物流模式改革创新


全面推广物流数智化应用。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应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条形码(BC)智能标签、电子数据交换(EDI)、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等新技术,提高企业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水平。到2025年,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应用数字技术比例达到80%。围绕园区智慧化改造,建成一批作业自动化、过程可视化、产品追溯化、设施数字化、管理智能化、运营网络化的智慧物流示范园区。到2025年,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智慧化率达到80%。推动物流枢纽、港口码头、货运场站等物流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打造一批数字仓库、全自动化码头、无人场站。


着力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建设森通网、铭源物流网络货运数字产业园等汇集物流信息资源、沟通其他物流信息平台的一体化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提升物流信息服务水平,建强全市智慧物流体系。整合现有通关系统资源,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打造“大通关、大口岸、大物流和大商贸”的口岸公共智慧信息化平台。加快港口综合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推动建设智慧港航,实现码头作业、货物运输、口岸监管、航运服务等信息化和自动化。鼓励和支持各物流企业上云、上平台,建设一批物流资源交易平台、现代供应链协同平台等物流垂直领域信息平台,实现传统运输及仓储资源整合。


持续强化物流数字化管理。完善智慧物流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技术、装备应用集成的智慧物流产业生态,完善物流业务基础数据的采集管理,推动物流数据开放化,不断提高安全监管标准。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重点,打通信息壁垒,促进部门间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公、铁、水、空等不同运输方式之间信息高效衔接,构建安全高效的物流基础数据共享机制。加快推进物流领域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信用约束、精准实施、分类扶持、协同监管的智慧化治理体系。


(六)围绕民生需求,提升城乡配送循环效能


健全城乡配送网络。加快构建城乡物流配送一体化网络,建设城乡配送公共信息平台,推动农村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形成功能完善、双向通达、智慧高效、绿色安全的城乡物流体系。优化城市物流空间布局,推进物流资源集聚集约发展,构建形成“物流园区(分拨中心)—配送中心—末端网点”三级城市配送网络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布局一批村级公共服务网点,推动完善乡镇收货站点、智能快递柜、社区信包箱、智能充换电站等末端网点设施网络。


末端配送型物流园区建设工程


大力发展末端配送型物流园区,提高城乡居民物流配送的服务能级。重点发展南通综合保税区、南通综合物流示范园、海安快递产业园、如东高新区商贸物流中心、如东栟茶商贸物流中心、通州景瑞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物流配送中心、海门港综合保税区、叠石桥空港自贸区、通州湾华东国际商贸城、崇川区淡马锡丰树现代物流产业园。


创新城市共同配送模式。推进城市配送网络化、集约化、标准化,积极发展“互联网+同城配送”,推动平台型企业整合同城货源和物流运力资源,加强配送车辆的统筹调配和返程调度,推广“货的”“定制化配送公交”等新型末端配送模式。将快递服务纳入城市配送体系,引导快递企业与城市社区、小区物业等合作,共建快递服务中心,力争2025年完成快递业务量26亿件。引导城市农产品流通由供应原料为主向供应成品、半成品为主转变,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模式。


健全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健全乡村两级工业品、消费品下行“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的双向物流服务网络,到2025年,建成城市快递服务中心(公共服务站)800个,主要品牌快递建制村通达率100%。推进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建立“种植基地+生 产加工+电商平台+快递物流”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产运销一体化的农村物流服务。推广如皋农村物流示范县建设成果,以点带面构建符合乡村实际的乡村配送网络;完成全市农村物流达标(示范)县建设。


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建设


1.海门区有效整合全区“四通一达”主流快递企业配送资源,完善“区—镇—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全力推进农村物流示范县(区)创建。


2.通州区围绕打通城乡物流“最后一公里”总目标,持续探索城乡物流融合发展新模式,提升空港物流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家纺市场物流园服务能级。


(七)突出重点领域,强化专项物流服务能力


发展冷链物流体系。围绕更好满足生鲜农产品生产流通规模化、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品质化等专业化需求,大力优化城乡冷链服务,全面提升冷链物流发展水平。大力推动冷链物流与农业融合发展,以农产品保鲜储藏、冷链配送为核心,形成集收购加工、冷藏保鲜、包装储藏、冷链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冷链物流网络。加快冷链物流干线运输建设,围绕高铁集装箱冷链、航空冷链等,打造一批冷链物流高端服务品牌。推广应用冷藏集装箱、冷藏车、低温物流箱、移动冷库等标准化设备,改善前端和末端冷链设施装备条件。发挥启东吕四港、海门港靠海优势和海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打造以“港口”为依托的冷链物流产业核心集聚区和以地方产业为支撑的冷链物流基地。鼓励海安商贸物流产业园等重点物流园区积极申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十四五”期间,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1家。


建强电商物流体系。依托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供销合作网络,完善电子商务物流布局,构建连接城乡、覆盖全市、面向长三角的电商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社区电商和农村电商,完善社区自提柜、冷链储藏柜、代收服务点等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推进县到村的物流配送网络和村级配送网点建设,实现社区具备社区自提柜、冷链储藏柜、代收服务点等服务功能。推动跨境电商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南通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发挥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优势,优化跨境电商通关环境。崇川区加快推进江苏正远物流与中远海运共建跨境物流集货仓,打造跨境电商标杆园区;通州区依托南通兴东国际机场和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区发展需求,适时开展跨境电商物流园规划设计;海门区充分发挥家纺产业优势,加快推进深圳跨境电商离岸孵化中心建设,依托南通市跨境电商综试区海门产业园叠石桥跨境电商产业中心,打造多式联运跨境电商集聚区;如皋市发挥如皋港保税物流中心现有优势,积极打造跨境电商集聚发展生态链;海安市围绕海安保税物流中心和跨境电商产业园,积极探索前店后仓、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电商物流模式。


优化保税物流体系。紧抓南通新机场与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契机,重点发展南通市陆港、水港、空港的口岸物流服务功能,完善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省内出口商品通关单直通放行等制度,推进电子口岸、大通关以及通关一体化建设,提高口岸服务水平以及服务能力。加强对南通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科学规划与布局,拓展商品展示、贸易服务等增值功能。加大南通综合保税区建设力度,加快区港联动,推动南通综合保税区与通海港区协同发展。依托南通兴东国际机场航空产业,规划发展以航空物流、维修等为主的空港物流园;推进海门港综合保税区、如皋和海安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在通州湾港区吕四作业区、洋口作业区、通州湾作业区等沿海作业区先行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保税监管仓库、保税堆场等满足保税物流需求;加快推进如皋综保区、如东综保区、启东综保区规划建设。


强化航空物流体系。进一步完善南通兴东国际机场航空物流货运设施,新增国际国内货运航线,建成南通及长江北翼重要航空货运枢纽中心。推进京东物流全球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强化南通现机场和新机场航空物流功能,提升国际指定口岸功能,如航空快递、航空冷链等,拓展卡车航班等业务。推进机场物流与临空经济区、南通综合保税区高水平联动,支持海门港新区建成海门港综合保税区,实现区港一体化运营。培育航空物流市场主体,加强政策培育支持力度,加强物流行业龙头企业项目推进力度,加快发展南通空港物流园区。


布局高铁物流体系。利用已建成的新长铁路、宁启铁路、海洋铁路物流通道以及拟建铁路项目的物流运输能力,推进铁路沿线各枢纽(节点)的高效互联。发挥高铁准时、高效、运量大的优势,加快构建与现代化铁路网相匹配的高铁物流服务体系。加强高铁场站功能设施改造升级,完善与高铁物流相配套的硬件基础设施,强化货物安检、快速接卸货、分拣、存储、转运等功能建设。鼓励电商、快递等企业参与高铁物流枢纽建设,就近或一体化布局电商快递分拨与配送中心,完善与高铁物流高效衔接的分拨、配送网络。


建立应急物流体系。围绕保障各类、各级突发公共事件的物资供应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平战结合、响应快速、安全高效的应急物流保障体系。加强应急仓储、中转、配送等基础设施投入,提升设施设备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提高应急物流效率和应急保障能力。依托物流枢纽、示范物流园区和重要交通物流节点,布局建设一批应急物流基地、应急物流转运场站。构建多元参与、互为补充、协调联动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提高应急物流系统韧性。


壮大大宗物资物流体系。构建苏中与中西部煤炭、棉花、粮食等大宗物资公、铁、水多式联运通道,实现大宗物资仓储服务功能和现代化物流服务功能。探索开通棉花棉纱铁路专线业务,将苏中大宗物资物流中心建设成为国储棉储备库、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管理指定监管仓库以及棉花期货交割库群。利用苏中国际集装箱码头进境粮食口岸功能,打造以长江经济带为核心、辐射全国的粮食内贸和外贸一站式交易平台。加快海安有色金属集散中心建设,加大与西部有色金属原材料产地合作力度,打造集有色金属仓储运输、质押担保、金融服务为一体的区域性有色金属现货交易市场。建设以如皋港区、通州湾港区通州湾作业区为重点的煤炭、矿石等大宗散货集散地和以通州湾港区洋口作业区、吕四作业区为重点的石化品集散地。


四、重点工程


(一)先进运输方式推广工程


打造通州湾江苏新出海口。依托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建设契机,全面畅通铁路、公路、水运等江海联运物流通道,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通海港区现代化集装箱码头加强与中远海运等大型航运企业合作开展集装箱业务,汇聚集装箱运输资源,促进港产城共同发展。完善海运航线航班,结合货源需求,着力发展密度高、成本低的优势航线,与上海、香港等国际知名集装箱干线港合作,实现航班无缝衔接,提升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充分利用内河航道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内河集装箱码头建设工作,加快海安凤山港集装箱码头二期以及铁路物流基地第二货场建设,推广应用大型化集装箱示范船,着力构建全市内河集装运输体系,为全市江河海联运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基本建成高质量一流强港,形成“铁路连港区、内河到码头、港口通大洋”的新格局。


建设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


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设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加强智慧化、现代化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铁路连港区、内河到码头、港口通大洋”集疏运体系,共同组成打通“海进江、江出海”的江海联运枢纽,加快开工建设通州湾港区网仓洪 20 万吨级深水航道,推进通州湾 30 万吨级码头及航道前期研究,起步港区、主体港区开港运营,进一步提升江苏新出海口江海联动运输能级,建设江苏远洋集装箱运输核心港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点发展港区,打造成为江苏出海新通道和江海联动新引擎。


开展多式联运和直达运输。针对不同的产业发展及货源需求,加强与苏中、苏北周边水网地区码头、公路货运场站、产业园区等对接,积极开展直达运输和海河、江河、公水等多式联运。将通州湾主体港区打造成大宗散货江海直达运输集散基地,为长江经济带向东开放提供新的出海通道。通州湾港区洋口作业区建设区域LNG资源配置中心,加强中亚、西亚油气及南亚、中东海上进口LNG直达运输。如皋港区大力发展外贸进口铁矿石、海进江煤炭等大宗散货海运直达,承接上海港罗泾港区大宗散货江海联运转移,推动与长江中上游地区重点港口、大型工业企业合作,提升发展大宗物资江海联运,通州湾港区海门作业区大力发展绿色精品钢等重型物资内陆运输,提升江海河、公铁水联运水平,加快建设新能源货运园区。到2025年,集装箱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长10%,大宗物资铁路和水运货物周转量占比提升2个百分点,实现机场货邮吞吐量6万吨以上。


(二)物流产业培育壮大工程


开展物流产业精准招商。实施精准招商,积极招引城市配送、冷链物流、供应链金融、物流科技创新型等企业,强化无地招商、税源招商等方式。加强与大型港口物流企业有效对接,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码头运营商、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投资落户南通,强化与上海、宁波等大港口的合作,坚持先进物流技术和运营管理理念,推动形成以通州湾深水港口为依托、集装箱和大宗散货并举的港口物流特色。把握全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重大契机,大力招引京东、苏宁、顺丰、阿里巴巴等国内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在南通设立区域总部、采购中心、分拨中心、配送中心,提升本地电商物流发展等级。


推进物流企业培大育强。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重点培育、动态管理”原则,鼓励南通港(港口)集团、林森物流等大型运输、仓储、货代物流企业通过扩大经营、延伸服务链、与龙头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等形式或途径,加速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鼓励中小型物流企业开展“专、精、特、新”特色服务,满足多样化物流需求。加大重点物流企业行业品牌培育力度,鼓励支持企业创建A级物流企业、江苏省重点物流企业等国家、省市级物流品牌及申报物流专项示范项目。“十四五”期间,新增省级重点物流企业8家。


加快物流产业链供应链延伸。加快传统仓储、运输型物流向两头延伸、向综合型智慧供应链物流、专业性第四方物流业态方向转型升级,延伸物流产业链。鼓励发展物流金融产业,发挥物流企业货物监管优势,与货主和银行合作,开展代收代付、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物流金融服务。积极推动本地物流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开展海外仓、边境仓等物流设施建设,推进境外物流网络布局,建立全球物流供应链和境外物流服务网。鼓励有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作共营等方式开展国际化运营,拓展国际物流服务领域,提升跨境物流全球配送能力。


(三)港区功能布局优化工程


提升港口供应链服务能力。围绕全市港口功能定位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需求,加快布局和建设配套性临港物流园区,拓展增值性物流功能,推动港口开发从功能开发向资源配置转型,从单一的运输、仓储等分段服务,向原材料采购、产成品销售到消费者全过程的物流供应链服务转变。重点推进船舶与海洋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石化和家纺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拉长产业链并延伸港口物流服务。发展水产品、光伏、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通过临港工业集群为港口带来巨大的吞吐量并实现吞吐货种结构调整优化,拓展港口功能和服务能力。


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重点载体


1.通州湾作业区:


围绕矿石、煤炭、集装箱、钢材和建材等大宗商品物流服务,大力开发综合性物流园区,开展洗配煤初加工、配载配送、商贸交易等现代物流服务功能。


2.洋口作业区:


以 LNG、石油等液化品为主,发展液化品专业化物流基地,开发液化品商贸交易中心和 LNG 期货交易平台,建设成为华东地区油气资源配置中心。


3.吕四作业区:


以矿石、棉花、粮油、糖等大宗散杂货物流服务为主,推进吕四港物流园区开发建设,建成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粮油运输中转基地。


4.通海港区:


围绕集装箱运输,加快建设通海港区物流园区,拓展拆装箱、配载配送等集装箱物流服务,培育集装箱集散联运中心,延伸集装箱现代物流服务。


5.如皋港区:


围绕矿石、煤炭、化学品等大宗物资,加快建设综合性现代物流基地,培育货运物流中心、仓储加工中心、城市便利中心、总部经济基地物流研发与培训等功能项目,发展大宗物资现代物流服务。


推动沿海港区产业集聚发展。实施特色化、多元化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战略,确定沿海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建设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按照“优江拓海”的发展战略要求,有序引导沿江船舶、海工、重化工等制造业及其关联产业向沿海前沿区域转移。重点明确通州湾港区通州湾作业区、洋口作业区、吕四作业区等三个作业区的临港产业布局,推动实现协同发展。着力发展能源、石化、海工船舶、重装备等产业,打造海洋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培育能够引领江苏沿海开发方向、对全市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现代海洋经济集聚带。充分发挥大通州湾沿海集聚效应,建成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打造国家级海工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强化内河港口支撑。围绕通州湾新出海口水运支持体系打造,合理布局内河港区、作业区,推动内河港口向“等级标准化、集约节约化、功能多元化、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优化干线航道沿线码头布局,提高内河港口对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以千吨级的码头泊位建设为主,积极推进内河码头与航道工程共建,加快推进公用码头、专业化码头、集装箱码头建设,基本形成集内河中转、商贸物流、临港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内河港口。


重点码头建设工程


开工建设通州湾新出海口主体港区码头及配套工程(一期、二期及后续工程)、通州湾港区内河转运区码头工程、洋口作业区金牛码头配套航道及主体防波堤工程、通海港区码头二期工程,积极推进中天钢铁内河码头建设,加快建设吕四作业区西港池 8#—11#泊位、海门作业区一港池 5 万吨级码头、通州湾作业区三港池码头、一港池产业码头、三夹沙作业区临港产业码头、洋口作业区液体化工码头二期工程。


(四)物流示范建设深化工程


推进重点示范物流园建设。重点建设航空物流园区、国际集装箱港口物流园区两大国际性枢纽物流园区,加快建设海门北部新城物流园、海安铁路散货物流园区,进一步完善各县(市、区)重点物流园区规划布局和建设。鼓励物流园区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多式联运和集疏运体系,提高仓储、中转及配送能力,拓展服务功能,提升园区经营管理水平,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加强与外部交通网络的有效连接,实现联动发展,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示范园。


开展智慧物流示范工程。鼓励由物流集团联合先进物流供应商或运营团队,高标准建设机械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功能项目,打造降本增效示范工程和智慧物流先行工程。推动政策引导和资金保障,按照国家提高物流仓储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以点带面推动传统仓储转型升级的要求,开展智能化仓储示范工程。重点支持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感应技术在集装箱、危险品、农产品、食品和医药冷链物流等领域仓储运输环节应用,优先选择高端纺织、化工、生物医药、生态农业、船舶制造、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行业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物流降本增效示范工程


1.深化物流环节降费减税。


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优惠政策,免收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通行费,进一步降低冷鲜猪肉等鲜活农产品运输成本。严格执行对通过船闸的集装箱货运船舶免收过闸费政策,开辟涉航企业“绿色通道”。严格执行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政策。


2.加强物流信息智慧互联。


推进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大力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运力优化、运输协同、仓储交易等新业态、新模式,提高运输服务供需匹配效率。推广先进供应链管理经验,支持海安市以建筑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改革试点为蓝本,推动商贸物流企业加入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3.优化物流营商环境。


强化物流领域收费行为监管,完善收费目录清单,严格执行收费项目和标准公示制度。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持续推进南通海关“两步申报”改革。优化证照和许可服务模式,开展执法场景下长三角地区电子证照应用,实现南通交通运输执法微信公众号长三角扫码。


推进运输工具标准化集装化。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推广使用中置轴汽车、厢式货车等专用货车,促进货运车辆标准化、轻量化。适时启动不合规平板半挂车等车型治理工作,有序推进车型替代和分批退出。大力推动甩挂运输发展,培育一批甩挂运输企业。深化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加快推广内河集装箱船型、绿色环保船型再利用。加大老旧运输船舶的拆解和改造力度,持续推进船舶LNG动力系统整体更新改造,支持运输船舶更新为LNG动力示范船。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加强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规划组织实施的各领域全过程。充分发挥规划在物流基础建设、调控物流运输发展的引导作用,提高规划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并加强与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综合性规划有机衔接和协调统一。加强年度计划落实,完善规划动态评估、跟踪、预警机制,健全规划评估体系,严格规划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


(二)夯实工作基础


推进物流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信用记录建设,及时、准确地记录各类物流企业的基础信息和信用记录,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健全货运车辆违法超限超载“黑名单”管理制度和严重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健全物流标准化体系。强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规范指导行业发展,依托物流行业协会、示范物流园区、行业龙头企业等,在冷链物流、物流园区、智慧物流等领域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


(三)强化政策扶持


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建设项目用地用海管理的相关政策,加快市域(郊)铁路、公路网规划和市域公路项目建设。统筹安排物流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需求,对纳入国家和省级示范的物流园区新增物流仓储用地给予重点保障。支持和推进重点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智慧物流企业创建、物流统计体系建设、特色物流项目、物流业发展人才培育等。


(四)夯实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南通科教人才优势,推动物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技工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鼓励校企共建物流实训基地和实验基地。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供应链管理、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子商务物流、跨境物流、金融物流等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鼓励从业人员参加国家物流人才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强化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物流管理能力,构建多层次的物流教育培训体系。


(五)拓宽资金渠道


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加大对物流领军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资金流向创新型物流企业。建立物流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等设立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发展现代物流业。创新物流基础设施融资方式,鼓励利用收费公路、铁路专项债券、企业债券、PPP等方式,拓宽重点物流场站项目建设资金来源。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月27日

好货运客服微信

本文网址:http://www.hhbwlhy.com/a/620.html 编辑:好货运,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