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
400-888-0826

好货运客服微信

贵阳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原文)

TIME:2022-05-11 14:19:14 HOT:0来源:贵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栏目分类 好货运广告 猜你喜欢

贵阳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前言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对于贵阳营造良好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区域产业布局竞争力,提升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创造能力,培育增量产业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实施“强省会”行动,推进“四化”建设,抢抓强大国内市场和超级经济规模带来的需求侧空间、质量结构调整以及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推动产业组织模式加速变革的契机,为地处我国内陆腹地的贵阳,开启了经济后发地区赶超发展的战略窗口,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围绕现代化建设、对接内需体系、促进开放发展,加快建设具有经济和产业发展引领能力的现代物流产业,支持贵阳经济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取得突破。应充分利用国家重构“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发展契机,精准对接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要战略,打造高质量贵阳国家物流枢纽,完善国际国内物流通道与网络体系,强化城市物流要素整合和整体发展水平,提高物流服务制造、商贸、农业等产业发展能力与水平,营造新发展格局下贵阳物流业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提升发展的双比较优势,将贵阳物流业培育成为高效的主导产业和引领实体经济降本增效、提档升级的先导产业。


根据国家《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与贵州省、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国土空间、产业布局、交通物流等相关规划充分衔接,制定《贵阳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作为“十四五”期间贵阳市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


一、发展环境


(一)形势要求


国内国际经贸格局变化,要求贵阳围绕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从战略高度打造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贵阳深处我国西南内陆腹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在我国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加快培育、全面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的背景下,在我国各个经济部门和区域互为需求的大循环建设中,贵阳将获得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新优势、新机遇。必须遵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紧扣内需大循环体系建设,精准把握贵阳为战略支点的经济产业布局和流通辐射的市场空间,融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从战略高度构建国内国际物流通道与网络,以物流供应链服务深度嵌入产业、流通、消费链条为切入点,打造内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布局和开放发展新高地。充分发挥物流在资源、市场、生产布局体系中的战略牵引作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培育贵阳物流发展新需求、新动能,推动现代物流产业高质量规模扩张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与产业组织模式变革,要求贵阳围绕现代供应链体系重构,培育创新赋能的智慧物流体系。


以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广泛应用为代表,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我国产业组织和消费方式变革,深刻改变我国产业布局逻辑、运行形态、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要求贵阳顺应产业组织网络化、智能化大趋势,发挥大数据等领域起步早、基础好的优势,以大循环、双循环国内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重构为方向,加快物流智能化改造,深化互联网+高效物流、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创新,发挥现代物流支撑引领经济循环关键作用,加快培育和构建贵阳智慧化制造、商贸、农业供应链体系,发掘创新发展动能。


国家顶层物流网络重构和城市物流功能重塑,要求贵阳加快完善城市物流体系,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物流枢纽。


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启动了“通道+枢纽+网络” 国家现代物流体系重构步伐。贵阳是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的重要承载城市,必须抓住难得的城市物流功能优化和发展位势提升机遇,提高贵阳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产业聚集发展能力。因此,要求贵阳顺应发展大势,加快城市物流空间、功能、运作整合,建设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战略支点,干线通畅、支线通达、配送通村有机衔接的高效物流网络,完善城市服务物流功能,形成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增强物流区域辐射与产业服务能力,加快融入国家物流骨干网络,提升贵阳枢纽国内国际物流服务组织地位。


实施“强省会”行动和加快“四化”建设,要求贵阳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培育有效引领全省经济产业转型的现代物流业。


当前,贵州加快实施“强省会”战略,推进“四化”建设,要求更好发挥省会城市要素集聚和带动作用,引领全省在关键和特色领域实现现代化发展突破。贵阳应着力构建服务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物流与产业联动发展系统,进一步强化物流、经济发展要素协同集聚功能,发挥物流枢纽在全省、黔中城市群等区域资源配置中的牵引作用,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等,加速农村一、二、三产业与物流服务集成性、综合性组织创新,营造城市二、三产业集群发展新生态,打造贵阳市区域经济增长极,支撑和引领全省、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二)现实基础


经济发展基础良好


近年来,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2020 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311、65亿元,增长、0%,占贵州全省比重24、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 1: 36、0:59、9。全市年末常住人口规模达到598、7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88、 26亿元,增长6、6%。 实体产业稳步发展,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522、59亿元,增长5、5%。数字经济异军突起,贵阳成为全国首批5G应用示范城市。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明显,2020 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9、99亿美元,增长44、7%,占全省比重75、9%。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为贵阳物流业发展奠定良好需求基础。


交通条件持续优化


贵阳北接成渝、西连滇中、东南向海,沟通长江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等国家重要经济区域,是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川黔、湘黔、黔桂、贵昆四条铁路在贵阳交汇,贵广、长昆、成贵、贵南、渝贵等多条高铁客专、快速铁路陆续建成,确立了全国综合性铁路枢纽地位。“内外双环、米字放射”高速公路网便利辐射周边区域,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贵阳机场通航城市达到136个,航线网络有效覆盖国内各大城市,并延伸至国际重要节点。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512、8公里,乌江基本实现全程通航,航道等级稳步提升。持续优化的交通网络,为贵阳物流发展提供坚实硬件基础。


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20年, 贵阳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72556万吨,增长18、2%。快递业务量完成1、34亿件,增长1、7%。全市物流业增加值稳步增长,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提高。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市物流设施格局基本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设施能力和运营规模不断提升,初步实现物流要素在空间、上的有效集聚。全市物流业发展空间结构得到优化,为构建高效和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物流体系提供框架支撑。


物流创新发展条件充分


依托贵阳市大数据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环境,物流行业创新发展特色鲜明并初具成果。满帮集团、通村村、长和长远、城配师、贵州马上到国际云服务物流园等一批本地物流创新服务企业,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车货匹配、车后市场、农村末端物流发展等方面,形成良好发展示范和高质量发展基础。其中,满帮集团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互联网货运交易和车后服务平台,平台认证货车司机900万人次,认证货主400万户,业务覆盖全国339个城市、11万条公路干线。贵阳入选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标准化示范基地等加快建设,为进一步创新应用技术业态模式创造发展条件。物流领域良好的创新、标准化发展氛围,有利于贵阳把握技术革命机遇,实现物流业赶超发展。


国际物流加快发展


伴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设立和中国(贵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贵阳国际物流水平加快提升,有效支撑开放型经济发展。目前,贵阳拥有贵阳综合保税区和贵安综合保税区,航空口岸已开放,铁路口岸竣工验收,为贵阳国际物流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放环境和平台。黔深欧、黔新欧、贵阳一钦州港班列等国际物流服务产品稳步发展,支撑贵阳逐步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开放大格局。贵阳综合保税区贵阳一香港“24小时直通通道”开行,不断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合作。贵阳机场国际地区航线21条,国际地区通航城市22个,支撑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高质量建设。


物流营商环境明显改善


结合城市发展特点,贵阳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贵州省对物流业发展相关规划与政策,相继出台《贵阳市开展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试点工作方案》《贵阳市开展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工作方案》《贵阳市物流园区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贵阳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全市物流业发展目标、改革思路、发展任务与具体的落实措施等。在设施建设、企业运营、政府管理等方面,出台资金、财税、土地、投融资等一系列政策,助推贵阳物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贵阳市物流业发展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对照新发展格局下贵阳承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使命和经济高质 量转型的发展要求,对标国内发达地区物流发展水平,依然存在发展短板。一是城市物流整体性不强,尽管形成了众多物流设施,但部分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组织层级不清晰,要素集约利用效率不高,设施间功能匹配和运作组织缺乏有机联系,物流企业主体组织能力较弱,物流服务一体化和整体运行效率亟待提升。二是区域物流枢纽地位不明显,物流组织缺乏规模运作要素支持,服务创新动能不足,通道辐射和网络服务能力偏弱,集聚要素、服务周边、干支配衔接枢纽地位有待提升。三是物流支撑引领产业布局发展能力偏弱,现代物流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物流供应链服务系统,城市物流降本增效成果不明显,支持产业规模扩张、增量产业布局、附加价值提升的物流服务体系亟待加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把握强大国内市场完整内需体系建设、全面扩大开放,以及“强省会”行动、“四化”建设等新发展机遇,以国家赋予贵阳的四大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为统领,深化智能化、标准化应用,加速推进物流新基建,创新物流要素集聚发展模式;提升一体化运作水平,重塑贵阳市物流网络规模经济发展环境,强化对全省物流资源的集聚辐射和牵引示范发展作用,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全面提升服务生产、生活的专业化和应急保障物流能力;畅通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加密辐射黔中城市群、贵州全域等的物流服务网络,完善覆盖城乡的配送服务体系,培育高效都市圈物流网络;构建高效率、低成本、强辐射、有韧性的“枢纽+通道+网络”现代物流体系,打造西南地区重要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加强物流与产业发展融合联动,完善产业物流服务功能,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和转型升级,培育西南地区重要的供应链集成组织中心;创新枢纽经济发展新范式,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二)基本原则


战略牵引,融合发展


深刻把握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精准对接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立足贵阳特色区位和资源稟赋,优化物流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对接内需、支撑开放、促进循环的现代物流体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加快物流与特色产业融合,探索枢纽经济、通道经济发展新范式,培育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支撑引领贵阳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集高效,整体发展


遵循现代物流业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发展规律,以贵阳四大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为契机,强化物流要素集聚,突出骨干网络建设,培育物流成本效率优势,全面承载“通道+枢纽+网络”国家物流体系重要节点功能。统筹生产和生活服务需求、平时和应急功能要求,结合贵阳贵安一体化、城乡协同发展等空间需要,深化全市物流和经济要素整合,优化要素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完善城市和区域物流功能体系,提升平台化配置资源能力,提高贵阳现代物流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增强物流运行韧性和发展竞争力。


智能创新,突破发展


顺应现代产业组织模式变革新趋势,突出新技术应用,培育物流发展新动能。充分利用贵阳大数据综合创新试验区建设等条件,加快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加快物流设施改造、组织流程再造和服务创新,促进现代物流和供应链体系智能化发展,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素运行效能,强化技术革命赋能,推进贵阳物流业创新赶超发展。


政企协同,合力发展


积极发挥政府在资源整合中的引导作用,统筹物流与产业、交通等发展关系,加强物流业发展顶层设计,提高规划约束力和政策引领力,优化全市物流结构。提升物流业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地位,统筹长远与当前、投入与产出、社会效益与市场收益等发展关系,完善物流建设、投融资、运行、管理等政策环境,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物流市场主体活力,实现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建成布局合理、能力强大、组织高效、功能完备、服务优质、智慧绿色、韧性联动的现代物流体系,完善内联外通的高质量通道网络系统,显著提升贵阳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地位。物流降本增效发展效果明显,物流与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形成西南地区重要供应链组织中心。物流业成为贵阳国民经济重要主导产业,对现代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幅提升。


基本建成现代物流设施网络


建成要素规模聚集、干支配一体衔接、供应链高度集成的贵阳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服务城市生产生活的专业物流中心、配送节点网络设施加快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平台资源整合效果明显,形成全市物流设施功能有机衔接和一体化运作整体系统。


形成稳定运行的物流大通道


依托国家物流枢纽,通道物流运营组织化加快推进,实现铁路、航空等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规模化、常态化运行。核心物流通道上中欧班列、海铁国际联运等服务产品逐步品牌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部湾等国内主要经济区域联系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建成联通国际、辐射全国的低成本、高效率物流通道体系。辐射贵州全省、黔中城市群、贵阳都市圈的区域分拨网络和城市配送网络持续加密,确立服务西南区域的物流枢纽地位。


现代供应链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


形成若干物流与脱贫攻坚特色产业、优势制造业、商贸业等融合发展的供应链组织平台,大宗商品交易物流、平台化商贸物流、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等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初步建立,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串接和集成能力大幅度提高,物流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辐射国内国际、带动西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供应链组织服务中心。


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全市物流规模加速扩张,物流业增加值超过70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物流业主导产业地位增强。物流市场主体规模结构趋于集中,运营质量大幅提升,培育形成3-5家支撑通道运营、整合国家物流枢纽业务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物流业务组织集中度提高,通过国家物流枢纽集中组织的铁路干线运输规模占全市总规模80%以上,多式联运比例显著提升,年均增长15%以上,运输结构持续优化。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快速发展,网络货运平台、农村物流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物流企业和物流发展模式。物流成本水平不断下降,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至12%左右,物流产业对促进贵阳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环境营造能力与水平大幅提升。


三、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


依据贵阳“城市中轴贯通、东西两翼协同、南北双向拓展、组团分步推进”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统筹“一轴一核四区多园”产业发展空间格局,以及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条件,按照契合城市功能、加强集约布局、促进规模运作、支撑通道网络构建、强化产业融合联动等布局原则,确立以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为统领,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围绕有效衔接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等关键方向,以及连接贵阳产业辐射目标市场的需求,构架贵阳物流通道和网络,打造物流与产业聚集融合发展功能区,推动形成贵阳物流“一核两翼主枢纽、-环五射主通道、六区多中心全覆盖”总体布局。


(二) 一核两翼主枢纽


一核


依托贵阳改貌现代物流园片区、双龙航空港经区等物流产业集中区,加快布局建设贵阳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改貌一双龙国家物流枢纽引领发展核心区。


两翼


整合贵阳综合保税区物流功能片区(含贵阳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扎佐商贸物流园等节点设施,联动北部产业基地,加快供应链集成嵌入,建设贵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培育城市北翼大能力综合物流枢纽和供应链组织中心。整合清镇市国家级示范物流园、贵安新区湖潮铁路货运基地、贵安综合保税区物流功能片区等节点设施,强化产业、贸易资源要素聚集和产业链拓展能力,建设贵阳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城市西翼高品质综合物流枢纽。


(三)一环五射主通道


一环


统筹城市主城区生活和商贸物流功能需求与城市周边产业布局生产服务功能需求的差异性,依托绕城高速通道空间,推进通道货运能力扩能改造,打造环状物流产业聚集團。引导服务区域干线物流、多式联运组织的物流要素集中布局,促进物流规模化、网络化运作,缓解城区交通压力,优化城市物流发展格局。


五射


围绕贵阳贯彻实施和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要求,综合考虑城市经济联系的重点需求方向,结合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走向,强化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部湾、粵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滇中城市群等五个方向的放射状物流通道联系,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亚欧大通道、黔粵通道、沪昆通道、航空物流等物流大通道。


(四)六区多中心全覆盖


六区


统筹相关区县(市)交通区位、产业发展、物流基础等条件,突出物流及枢纽经济发展对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区县(市)主要物流园区等设施布局建设,加快区域物流及产业发展要素集聚,全面推进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特色枢纽经济,推动布局建设乌当、开阳、息烽、观山湖、花溪和贵安新区等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区。


多中心


结合各区县(市)特色产业的就近物流服务需求和城乡生活配送等物流需求,合理布局建设物流中心。主要物流中心包括久长物流中心、白云物流中心、南明冷链物流中心、云岩物流中心和林歹南公铁联运中心等。


四、建设强大物流枢纽网络


(一)高品质建设国家物流枢纽


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枢纽布局于贵阳市东南区域,由贵州省物资现代物流集团园区、改貌货运中心、贵阳铁路口岸等融合形成的集中发展区,以及贵阳传化公路港片区两部分共同承载,共同打造功能互补、业务联动、一体组织、联运衔接顺畅的枢纽系统。服务贵阳经开区装备制造、现代汽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等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创造,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的物流产业聚集发展高地、陆海新通道供应链组织中心和贵阳枢纽经济发展示范区。


集中发展区


加快存量设施整合和现代化、智能化改造提升,补足口岸通关、商品车分拨配送、保税物流、流通加工、多式联运等方面设施短板,聚焦铁路干线班列、大宗物资贸易、铁路口岸等业务,承担枢纽铁路干线物流、公铁联运、智慧信息、国际物流等基础服务功能,延伸钢材建材等大宗物资交易、供应链集成服务等。


贵阳传化公路港片区


聚焦铁路干线接取送达、多式联运及公路货运专线等业务,承担国家物流枢纽分拨配送、智能物流信息匹配等区域网络服务功能,延伸日用消费品等供应链集成、供应链金融等功能。


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枢纽布局于贵阳市东南区域,由贵州双龙口岸综合经济区和航空物流园组合构成枢纽空间,围绕航空千线运输、区域辐射联运及航空产业物流配套服务, 形成功能匹配与联动发展。


贵州双龙口岸综合经济区


无缝对接龙洞堡国际机场,主要聚集中高端制造及消费品流通产业,满足区域强大内需市场与进口商品国际物流组织需求。加快国际快件中心(含国际邮件互换局)、保税物流中心(B型)、国际货运中心及海关监管中心“一局四中心”等设施建设,提升航空口岸货运功能。充分利用贵州(双龙)检验检疫试验区优势,做大做强水果、肉类、冰鲜水产品、种子种苗等进境产品指定口岸进口规模,推进保税物流、国际航空快递、跨境电商物流、航空物流信息服务、国际支付结算等功能完善,争取航空口岸“离境退税”政策,打造西南地区主要航空货运枢纽。


贵阳航空物流园


加快与口岸综合经济区业务联动、协同发展,拓展枢纽产业联动融合发展空间,加速产业集聚发展,推进跨境电商、冷链物流、商贸物流及中高端制造和消费品流通产业等项目落地,促进流通加工、贸易产业与检验检疫试验、保税物流无缝对接,推动临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枢纽布局于贵阳市北部区域,由贵阳综合保税区物流功能片区(含贵阳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扎佐商贸物流园等设施空间共同构成,围绕干线运输、国际功能、制造业供应链、农产品生产流通集成等功能,形成业务有机联动的一体发展格局。


贵阳综合保税区物流功能片区


着力加快域内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铁路作业场站、专用线及仓储设施等建设,创新铁路班列、区域小运转、公铁联运等组织模式,提升铁路干线服务质量,有机集成北部铝精深加工、橡胶制品、电子信息、特色食品等产业供应链,开展粮油、钢材等大宗物资储备调度,推动产业依托通道网络服务规模扩张发展。结合动车所建设,加快配备专业物流设施设备,创造便利操作条件,创新协议运输、急特件运输、定时运输等多种高铁运输组织方式,发展高铁物流服务。打造以多式联运为核心,集仓储集散、货物贸易、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物流信息、城市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智慧物流园区。加快贵阳综保区口岸物流片区与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区港一体化发展,用好海关监管特殊功能,突出围绕强大国内市场需求崛起,促进物流集聚,强化集聚辐射效能,加快发展壮大跨境电商、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及保税服务等业务,围绕国际化产业布局发展,打造外向型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核心区”。


扎佐商贸物流园


域内贵阳农产品物流园聚焦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物流集成服务,加快贵州省农副产品进出口交易集散中心、畜禽肉类冷链储备项目等建设,稳定壮大贸易规模、种类,提升农产品干线物流组织、区域分拨组织、城市物流配送、流通加工、电子商务、交易结算、冷链物流等服务能力,打造服务全市、面向全省、辐射西南地区的农副产品重要商贸物流集散地和供应链组织中心。突出产业脱贫发展战略,发挥贵州农产品销售扶贫专区渠道优势,联动特色农副农畜产品种植养殖、流通加工和农产品上行“最先一公里”预冷、分级冷链物流等,推动农副产品线上线下一体销售模式创新发展。东方(公海铁联运)物流园、首钢贵钢公司配套仓储加工等项目重点提升大宗物资仓储、贸易、交易结算等功能,集并产业供应链物流需求,完善铁路干线运输、公铁联运、区域分拨、冷链物流条件,服务周边钢铁、橡胶制品、医药食品、新材料等产业发展。


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枢纽布局于贵阳市西南区域,由清镇市国家级示范物流园,联动贵安新区湖潮铁路货运基地、贵安综合保税区物流功能片区共同构成发展空间,强化枢纽内不同片区间铁路干线运输服务衔接组织,集聚商贸流通发展要素,壮大商贸流通规模能级,推动国际物流服务功能一体化建设,共同打造支撑区域商贸流通和经济顺畅运行的高质量物流枢纽。


清镇市国家级示范物流园


加快推进铁路集装箱、铁海联运、粮食储运场站等设施建设改造,依托成熟的商贸市场,推动家居建材、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日用消费品等重点货物的商贸物流组织集成,加快铁路干线、公路分拨、共同仓储、城市配送等一体发展,打造贵阳西部有效集成商贸物流供应链、对接公铁联运干线服务的重要枢纽。


湖潮铁路货运基地


围绕服务贵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居民高品质生活,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及设施改造,联动新区特色生态食品加工产业园、高端纺织及粮食储备基地,提升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特色食品加工等产业供应链服务水平,加快连接粵港澳通道、“一带一路”亚欧大通道,密切与主要产品辐射区域联系,服务本地产业降本增效发展。


贵安综合保税区物流功能片区


突出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特色食品加工等国际化发展物流需求,强化保税加工、保税仓储、供应链金融等功能发展,拓展国际贸易展销、跨境电商等业务,对接和融入枢纽铁路干线平台,联动建设区域分拨网络,支持发展壮大和打造区域国际产业集群。


(二)打造一体化物流组织平台


推动物流产业聚集发展


引导区域物流资源要素向国家物流枢纽和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区集聚,加快创造区域干线及分拨配送等物流服务规模化、一体化组织条件,深化干、支、仓、配平台无缝衔接,形成以各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贵阳物流规模网络经济发展环境。创新平台化要素组织模式,突出贵阳大数据物流平台优势,支持和培育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关键平台及核心企业发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扩大要素组织规模和范围,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加快供需两端协同聚集,推进大型网络型贸易、电商、跨境电商以及中高端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面向西南地区的商品区域分拨集散中心布局贵阳,促进物流供需资源规模化集聚、智能化精准对接。


建设枢纽物流组织平台


以各国家物流枢纽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干支配仓业务联动发展为核心,密切与物流园区、中心等层级设施的业务对接,突出不同类型枢纽功能特色,整合全市、区域物流资源,加快打造信息开放、服务串接、一体运作平台。加快各国家物流枢纽运营主体培育,结合干支仓配业务整体推进需要,以及区域制造、商贸等产业供应链集成组织需求,选择有关核心企业,采取资产整合、业务联盟等灵活方式,培育协同融合发展的枢纽统一运营主体,顺畅枢纽平台化经营管理关系。


完善专业化资源交易平台功能


依托各国家物流枢纽综合信息平台间互联互通整体协作环境,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围绕干支仓配市场供需匹配,细分物流信息交易市场,打造铁路运输、公路物流、航空物流、航运物流、仓储、物流资源交易、多式联运等专业化业务平台,拓展特色农产品、中医药等商贸物流交易平台。强化专业平台信息开放与互联互通,对接物流云、贵州省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满帮车货匹配信息平台等既有信息数据平台,实现存量及增量物流资源的高效组织整合。


搭建全市物流公共服务平台


推动各国家物流枢纽平台信息和业务互联互通,加强功能的差异发展与有机对接,突出专业化功能平台的资源整合作用,完善枢纽间市场化协作分配机制,以陆上、空中等干线运输集成效率,区域网络资源共用效能,各类产业供应链集成价值等为动力,打通枢纽间业务组织关系,实现资源全面、有效配置,提高关键业务发展水平,培育统一业务品牌,逐步形成公共性的全市物流组织服务平台。强化政府关联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建立服务并对接各类枢纽平台的交通、公安、海关、市场监管、气象等政府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创造平台物流服务基本条件。集成物流交易运作大数据,加强与行业管理部门信息连接,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手段,建立完善的物流市场主体信用评级机制,构建物流交易信用体系,优化物流服务市场环境。积极与金融服务企业或具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物流供应链企业协作,拓展物流交易环节供应链金融服务功能,打造物流交易结算服务中心和投融资平台,为创新物流业态、提升产业价值提供平台支撑。


(三)完善干支配衔接设施网络


加快专业物流设施建设


围绕“六区多中心”基本格局,加快推进各类专业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为相关区县的制造业、商贸业等产业聚集区就近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完善覆盖区县、多层级的服务设施网络。乌当、开阳、息烽等服务周边制造业为主的专业物流设施,依据产业组织特征需要,密切生产组织供应链环节对接,着力完善相关铁路、公路场站设施条件,提升大宗工业原材料、工业品仓配设施等能力。观山湖、花溪、贵安新区等侧重商贸产业服务的专业物流设施,强化区域性粮食、农产品、生活用品等商贸流通仓配设施能力,加快布局电商、快递城市二级网络服务节点,兼顾区域应急物资储备补充能力建设等。


推进专业设施对接国家物流枢纽


加快专业设施与业务相关国家物流枢纽开展能力、功能、运作的系统对接。以制造、商贸等产业供应链的全链条有机协同为导向,统筹国家物流枢纽顶层供应链仓配设施能力与物流园区、中心的区域性就近产业物流服务能力关系,完善枢纽干线集成功能与专业设施间的区域支线网络运输功能关系,强化与国家物流枢纽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构建全市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要素合理配置关系。


专业物流设施体系建设工程


1、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程


以貴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为契机,贵州省物资现代物流集团园区重点实施仓储分拨、公铁联运、托盘标准化基地、信息系统等改造工程,新建汽车分拨配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项目。贵阳铁路口岸抓紧建设二期查验场、三期流通加工区、金融服务区等。贵阳传化公路港加快建设二期区域分拨中心及部分多式联运中心和智能服务中心配套设施,提升枢纽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加快建成高质量国家物流枢纽。推动贵州双龙口岸综合经济区和航空物流园功能提升,加快贵州(双龙)检验检疫试验区以及“一局四中心”设施建设,推动顺丰电商产业园、圆通贵州智创园、宝能物流中心。博凯医药物流困等落地,适时申报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贵阳综合保税区口岸物流片区、贵阳农产品物流园、东方(公海铁联运)物流园、首钢贵钢公司配套仓储加工等项目重点工程改造及新建,细化枢组空间布局、功能体系、设施体系、运作体系、主体培育等前期工作,适时申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清镇市国家级示范物流园等资源整合,加快湖潮铁路货运基地货场及铁路专用线建设,完善贵安综合保税区物流片区功能,适时申报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2、物流专业化设施提升工程


推动乌当、开阳、息烽、观山湖、花溪、贵安新区等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区,和久长物流中心、白云物流中心。南明冷链物流中心。云岩物流中心。林歹南公铁联运中心等专业物流设施建设。


3、枢纽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工程


以贵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主要载体,有效联动满帮等市场既有成熟的运营平台,对接行业管理开放数据系统,整合铁路、公路、航空、水路、仓储、供应链等供给资源和生产、商贸等需求资源。充分考虑后续与其他国家物流枢纽平台的街接与合作关系,加快数据中心、互联接口等建设,打造枢纽智慧物流云服务综合平台。


五、提升物流通道辐射服务能力


(一)畅通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


加强物流通道组织能力建设


以贵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主要载体,加强与商贸服务型和生产服务型枢纽干线运输协同,突出强化铁路通道组织能力。着力完善城市内部多枢纽协同的铁路干线开行机制,强化市场主体利益整合,集中全市铁路运输需求,统一对接铁路供给,打造一体化铁路运输服务平台,提高铁路干线运输组织效率。突出贵阳地处西部陆海新通道主通道优势,巩固与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通道方向连接,兼顾对长三角、滇中城市群等经济区联系要求,推动与铁路开展中长期协议运输,积极开行点对点班列、专列运输,提高铁路通道运输稳定性和时效性,提升通道组织服务质量。


促进骨干通道网络协同


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各国家物流枢纽运营企业与处于贵阳主要外向通道上枢纽企业形成常态化沟通协作和业务联动机制。遵循市场化规律,以整体效率提升、互利共赢为原则,在业务合作框架、业务操作规范、平台信息互联互通等方面,形成合作安排,签订有关协作协议。发挥各国家物流枢纽干、支两级网络一体化运行条件,以枢纽运营主体为统一对接对象,以信息化的业务平台为对接渠道,推动与其他国家枢纽在跨区域网络业务上互为利用,创新多式联运服务模式。积极参与国家物流枢纽联盟,重点与贵阳具有关键供应链产业链关系的重庆、广州、钦北防、成都等地国家物流枢纽,开展枢纽运营主体对接,建立企业层面沟通机制,强化干线网络开行对接,共商开行枢纽间班列业务,打造高品质干线业务,融入全国网络。


加快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


积极协调和联动通道沿线主要节点城市,加快交通、物流设施协同建设,打造大能力、高效衔接的基础设施系统。密切与沿线重庆、成都、南宁、钦北防等重要国家物流枢纽间通道业务协作,高质量开行重庆-贵阳-北部湾班列,稳定对接国际海运航线,提升通道国际物流服务功能,培育海铁国际联运核心服务产品,加强与通道边境口岸和东南亚海外节点合作,延伸发展国际铁路联运、国际公铁联运、国际公路货运班车等物流通道服务,打造串接通道沿线、延伸国际联运的出海出境物流大通道。加快依托物流大通道的供应链组织水平培育提升,围绕内需体系建设,积极扩大东盟地区水果、海产品等消费类商品,以及相关资源类商品进口规模,建设辐射区域的国际商贸、大宗商品交易和物流组织中心。发挥国际海铁联运通道低成本条件,提高本地农产品、特色工业制品海外市场辐射能力,形成通道发展与产业规模扩张互促生态,有效支持大循环双循环发展。


对接亚欧国际物流大通道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北向、西向连接中欧班列,南向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利条件,发挥陆海新通道运营贵州有限公司整体对接通道物流供需的平台组织作用和贵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等的运作支撑作用,强化与重庆、成都等地“黔渝新欧”“黔成新欧”班列对接合作,延伸中欧班列服务功能,加大品质农产品、奢饰品、美容护肤、婴儿产品、健康护理、服饰、彩妆、红酒、美食等中高端消费品以及木材、高端装备、医疗器械等工业制品的进口规模,实现“一带一路”沿线班列往返均衡和价值增值。强化与中西亚、俄罗斯、欧洲和东盟间国际产能和产业合作,组织双向货源,打造双向物流营销体系,实现“黔新欧”班列常态化运营。挖掘本地国际贸易资源,集聚外向型产业国际物流需求,吸引省内外贸货物在贵阳集中发送以及俄罗斯、欧洲、东盟进口货物在贵阳集散分拨,推动贵阳申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拓展连接“一带一路”亚欧国际物流大通道作用。


拓展国内物流骨干通道网络


发挥贵阳地处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沪昆通道等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走廊重要交汇点优势,加快推动东南向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东西向与长三角、滇中城市群等对接,以铁路通道网络为核心,构建联通全国主要经济区的骨干通道网络。突出与粤港澳大湾区联系方向,加强与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及沿海港口合作,提高铁路干线联系能力与水平,优化海铁联运组织模式,加密海铁联运班次,形成能力强大、运行稳定的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积极拓展与长三角、滇中城市群等地区的产业合作,夯实通道发展流量基础。形成北接成渝、西连滇中、东南向海,沟通粵港澳大湾区、北部湾、长三角、滇中城市群等经济圈的重要物流通道网络格局。


提升航空物流大通道


以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主体,依托龙洞堡国际机场既有国际国内航线基础,引入大型航空公司货运基地项目,推动开行航空货运专线,加快航空货运组织规模化、轴辐式发展,织密腹仓带货航线,提高面向国内主要经济区的航空物流服务能力,积极拓展欧洲、北美、东南亚、澳洲等地区的国际货运航线,争取第五航权开放,构筑覆盖国内、联通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打造航空货运主通道,培育西南地区重要航空物流枢纽。加快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培育临空产业集群,打造供应链组织枢纽,为中高端制造业、消费品、跨境电商等产业扩张提供支撑。


(二)构建区域辐射物流服务网络


推广千支衔接组织模式


以各国家物流枢纽为关键载体和组织平台,强化支线网络与骨干通道网络的有效对接,形成干支规模互促、网络合理分层的运输服务模式,营造支线网络建设的规模化、网络化条件,提升服务效率。加快依托各枢纽综合信息平台,推动干支配业务信息对接,着力完善公铁、陆空等多式联运体系,提高干支衔接运作效率,降低衔接成本。发挥多式联运低成本优势,加速区域辐射支线成网。


加快区域网络资源聚集整合


加快吸引全国重要公路运输平台、零担、专线、快递配送等企业,依托贵阳建设全国性、区域性集散中转网点。加快市场化区域支线网络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公路运输平台作用,发挥各国家物流枢纽的要素空间集中条件,推动支线运输网络的公共化集成,提高供需资源对接效率,提升公路运输标准化单元生成能力与整车组织效率,打造区域辐射运输组织中心。


织密圈层式物流集散网络


发挥贵阳全省地理中心位置特点,以200公里左右经济合理分拨半径,构建贵阳对全省主要城市的辐射分拨支线网,提高各类专线运行的稳定性与能力,扩大贵阳枢纽辐射服务覆盖空间,提升省会城市经济发展引领力。围绕贵阳都市圈、黔中城市群,联动以修文-乌当-贵定-龙里-惠水-长顺-平坝-清镇-修文高速公路环线建设,加强贵阳联系周边县市的区域网络运营水平,着力加密班线、织密网络,促进城市经济圈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密切与贵阳市域及贵安新区直管区有关物流节点之间的联系,打造全面覆盖的高密度物流集散网络,提升城市经济整体发展质量。


(三)打造城乡一体配送服务网络


完善城市三级配送网络


依托各国家物流枢纽,集中布局面向区域和城市的顶层商贸、电商、快递等配送资源。利用枢纽干线运行低成本环境和统一配送能力,合理分离和集中城市商贸物流的实物组织环节,打造日用品、家居、食品、冷链等多领域城市配送集中运作和组织中心。探索各国家物流枢纽区域分拨资源积极对接贵阳都市圈、黔中城市群等主要城市配送体系,完善区域“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城市配送”一体服务体系,构建高度组织化物流配送中心。推进城市配送分层分级网络建设和运营,完善国家物流枢纽一级配送中心、城市二级配送节点、社区和乡镇配送服务网点、自提箱等设施配套能力,加强各级配送网络的信息串接和服务衔接,构建层级合理、高效率、低成本城市配送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智能化共配体系


以大型网络化电商、快递、商超、城市配送等企业为主体,鼓励共建城市配送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车联网等技术,高效整合城市配送需求,优化运力资源供给,推进城市配送供需精准匹配,打造共同配送服务系统。鼓励快递、配送、电商等企业深化城乡配送网络协同发展,引导企业共建、共用末端设施网点,利用公共平台,加强业务合作,发展交叉共同配送服务,推广“同仓共配、末端共享”等智能配送模式,扩大共同配送市场规模,提高网络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通道网络建设工程


1、通道网络设施建设工程


建成贵阳至南宁高铁,推动责广铁路达速,加快黔桂铁路增建二线推进工作,研究论证新渝贵高速铁路建设时机。加快都拉货运站专用线、沪昆线湖潮货场粮食专用线及附属设施设备工程、贵阳至南宁铁路引入贵阳枢纽站前工程项目、金中经永温至瓮安货运铁路、市城铁路西南环线(贵阳枢纽小碧经清镇东至白云联络线)、贵阳经金沙至古蔺高速公路、贵阳至黄平高速公路、上海至昆明国家高速公路贵阳至安顺(普定)段扩容工程、贵州省乌当(羊昌)至平塘高速公路、乌当(羊昌)至长顺高速公路、开阳至瓮安高速公路、环城高速酉扩线、乌江航道提等扩能工程等项目建设,提升物流通道网络交通基础条件。


2、重要通道服务培育行动


依托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运营主体,以及有关铁路通道运输、公路网络运输组织企业,强化企业问业务联系。以灵活方式加快组建贵阳铁路运输组织平台。加强内部铁路通道运输组织协同,平台化集成国家枢纽干线组织资源,创新多点开行干线模式,提高贵阳组织铁路班列的规模水平,增强班列稳定性、提高开行密度,发挥枢纽效应。强化对接沿海港口、海外节点的国际联运组织,提升国际物流通道组织水平。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等战略实施,依托贵阳铁路运输组织平台,强化与有关地区通道运营平台协作,突出“黔渝新欧”、“野成新欧”,“重庆-贵阳-北部湾”、“贵阳-粤港澳”等关键方向,高质量开行铁路班列,培商贵阳通道服务品牌。


六、培育物流产业融合发展新动能


(一)构建引腼发属的供府链体系


加快完善现代制造业供应链服务系统


打造制造业供应链平台。突出贵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供应链集成服务功能,依托各型国家物流枢纽产业服务功能区和有关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区,培育引进领先供应链物流服务企业,打造供应链物流集成组织平台。强化制造业物流环节集成。利用国家物流枢纽干支仓配一体的公共物流服务能力,引导物流与制造企业深度对接,加快实施快递“进厂”,在设施设备、业务流程、标准规范、信息资源等方面加强协同与衔接,紧扣供应链关键环节加快集成服务,推进统一运输、集中仓储、


个性仓配等组织服务,强化供应链数据协同与智能化创新,打造既集中运作满足降实体经济成本要求,又智慧运行满足现代生产个性化要求的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服务系统。延伸供应链服务功能。以制造业的物流环节集成化、规模化组织为基础,加强供应链信息、贸易、金融等功能嵌入,培育共同采购平台、贸易平台、进出口国际服务平台、结算平台、统一售后服务等供应链服务新功能、新业态,深入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创新拓展产业价值领域。


构建大宗商品供应链服务体系


建设大宗物资集散中心。加快推动大宗商品供应链服务体系与区域工业体系对接,依托供应链组织平台,聚焦整合区域钢材、建材、粮油、磷煤矿产、商品车等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存储、中转、商贸流通潜在需求,积极对接各国家物流枢纽干支配仓服务能力,加快枢纽规模化集中储备设施资源建设与整合,配套专业物流设施,拓展保税交割等功能,构建符合区域产业特色的大宗物资仓储物流保障体系。优化组织模式。推进大宗物资物流嵌入国家物流枢纽服务系统,完善干支仓配组织功能,推动共同采购、集成干线运输、集中仓储、智能分拨等公共性物流服务发展,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大宗物资物流组织方式,有效降低区域工业运行物流成本。提升服务功能。延展提升大宗商品交易功能,加快供应链金融、信息咨询服务增值发展,形成“大宗商品市场+电子交易+物流+金融+信息”于一体的线、上线下融合的大宗物资供应链服务体系。


加快现代商贸供应链物流体系建设


培育区域辐射性商贸物流中心。发挥贵阳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的供应链集成功能,充分整合各类国家物流枢纽商贸服务功能区,以及有关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区,围绕生活消费品贸易,积极引入大型网络化、平台型电商物流企业布局区域分拨和配送中心,突出贵阳既有农产品商贸交易物流等基础较强领域,发挥枢纽干支配仓协同体系和低成本辐射能力,强化通关、报检、退税、结汇、物流、金融、保险等流通功能建设,打造辐射全省的商贸物流组织中心和服务平台,扩大商贸产业辐射能级,提高发展规模和质量水平。加快推进商贸供应链体系再造。同步推进传统商贸市场转型和供应链重构,合理分离商贸过程中的物流操作环节,按照城市物流枢纽、区域节点、末端网络的层级空间和网络运作结构,构建规模运作、全面覆盖的商贸物流网络系统,强化商贸供应链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推动实体网络、渠道网络精准对接,培育线上贸易平台、线下展示、物流网络协同支撑的发展新模式,打造现代化商贸产业供应链。


(二)打造产业融合枢纽经济区


优化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布局


加强规划协同,统筹物流与相关产业发展空间和运作关系,以贵阳四型国家物流枢纽、六大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区为核心空间,延伸周边产业承载空间,引导有关产业突出空间集聚、合理选点布局。鼓励物流设施运营主体与有关实体企业,围绕仓储、配送等环节的设施布局、能力、功能等,强化物流场站运作和生产组织流程对接,实现供应链运行层面高度对接协同。加快完善铁路专用线、集疏运交通网络设施等连接设施,为产业集聚区对接物流服务创造良好环境。围绕主要枢纽和产业联动发展区,加快配套城市功能,推动枢纽、产业、城市一体发展。


打造物流枢纽经济区


以四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空间,所在地区和周边区县的关联产业功能区为拓展空间,拉开城市发展格局,分别在东南、北部、西部方向,集中布局居于供应链顶层的产业或产业功能载体,打造以实体经济和平台型经济为支撑,具有产业发展扩张性和成长性的物流枢纽经济区,培育城市经济增长极。强化各国家物流枢纽特色整合能力,围绕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重点引导对铁路干线利用要求较高的相关产业集中布局;依托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引导临空型经济布局;依托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现代制造业集中布局发展;依托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提高区域辐射性强的商贸企业聚集水平。加强国家物流枢纽间运作平台互联互通和功能层面的有机协同,共同支撑城市不同枢纽经济区的高质量发展。


建设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区


依托扎佐物流园,联动网营物联(智慧)供应链运营总部项目、首钢贵钢东方物流园、合力智慧生态物流园、扎佐铁路物流中心等项目,围绕首贵特钢基地、扎佐工业园、久长粮食物流基地等产业集聚区,推动物流供应链服务嵌入本地特钢、橡胶制品、医药食品、新材料等产业,集并供应链物流需求,打造修文物流工业联动发展区。依托乌当医药食品工业园,推动物流服务升级,加快本地特色医药、食品、酒业等产业以产品设计及营销为牵引,带动生产加工,配套上下游原材料采购、包装、物流、互联网营销等全产业链,打造服务全产业链乌当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区。加快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基地等大宗物资集散区域物流设施以及开阳港等港口设施补短板,联动磷煤化工、铝及铝产品深加工、新能源材料、富硒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推动与开阳港水陆联运,加快物流功能完善和提档升级,建设开阳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区。围绕息烽县磷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等产业园区大宗物资物流需求,推动物流设施补短板及功能完善,联动磷煤化工、绿色建筑、食品药品等产业,建设息烽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区。依托京东、苏宁等电商物流园,加快建设完善智能物流中心、电商运营中心、本地商品采购中心跨境电商运营中心等,推动企业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物联网等技术升级线上线下、商贸物流一体服务,打造观山湖物流商贸产业联动发展区。依托花溪农产品物流园等,推动电子商务、交易结算、共同配送、等功能升级,建设花溪物流商贸产业联动发展区。依托贵安特色生态食品加工产业园、恒力(贵安新区)智能化新材料产业园、苏贵产业园等,加快重点专业物流设施建设,联动电子产品、特色畜禽肉制品加工、绿色果蔬茶、新材料及饮料等产业,完善产业物流及供应链集成功能,补足特色冷链、大宗商品专业物流服务短板,推动区域产业链延伸和集群打造,建设服务大宗物资集散的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区。


(三)培育产业联动融合发展生态


发掘产业融合发展新动能


依托各国家物流枢纽和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区,提高物流、产业要素协同集聚规模,以物流枢纽营造的低成本、高效率干支网络为支撑,有效推动实体经济扩大产业组织和市场辐射空间范围,实现产业规模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与物流有机融合,以多维度产业服务功能要素协同聚集为基础,打造综合性产业发展功能平台,提高发现需求、培育需求、优化供给的能力,推动平台经济发展,创新产业组织模式,培育新型业态,提升经济发展的价值创造力。


加快培育“物流+” 产业生态


依托枢纽和平台,深化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间联动整合、产业组织功能环节集成整合,寻求合理的发展切入点,培育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场景,加快形成物流+制造业、物流+商贸流通、物流+现代农业、物流+旅游、物流+金融、物流+信息、物流+供应链等生态格局,培育产业集群协作创新、互促提升的发展环境。


推动通道经济一体发展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亚欧国际大通道,以及黔粤、沪昆等对外联系通道,密切与通道沿线主要城市和枢纽产业联系,形成基于产业链连接关系的大循环双循环新格局,打造通道经济走廊,培育通道物流新需求。重点引导物流通道发展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发挥各国家物流枢纽干线辐射能力,针对性强化与区域物流网络融合,营造产业共用的整体物流服务环境。聚焦支持化学药、新能源汽车、特色食品、电子信息制造业、动力电池、氢能、铝及铝加工、磷煤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协同发展,深化供应链整合服务,形成产业协作规模效应与互补发展格局,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落地实施。


物流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1、制造业重点供应链优化行动


围绕中高端制造、医药食品、铝及铝加工、橡胶及塑料制品等产业,建设公共供应链物流服务系统,提升原材料进口、产成品出口、集中采购、区域分拨高端仓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供应链金融等集成服务和延伸服务能力。


重构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产业专业物流供应链服务系统。适应行业配套产业多、产业链长需求特点,推动专业汽车物流服务商供应链合作,整体串接吉利汽车、恒大新能源、比亚迪智能制造等主机厂、整车厂原材料采购供应、生产制造、终端销售等全链条,联动周边产业配套,创新集中采购、供应商管理库存、准时制配送、整车运输,集成后服务等全产业统一供应链组织模式,营造产业供应链集聚整合发展环境,吸引上下游整车配套厂商、独立品牌零件制造商、其他品牌整车制造商等落地,引导形成产业集群。


2、商贸市场改造工程


加快整合,改造和转型升级既有市场群。对贵州农产品物流园等部分选址合理、辐射基础较好的市场,根据需要补足补强公共仓储、冷链,多式联运中转等必要物流设施,推动智能化改造,提升仓配一体服务水平,扩大市场辐射能力。对拓展空间受限,但具有扩张发展属性、承担区域辐射功能的大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商贸市场,结合城市空间规划,有序引导向主要物流枢纽及节点布局,推进大型生产及生活资料市场与物流融合发展、合理布局和提档升级。原则上,具有扩张发展属性的大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批发市场宜布局于易于开展干支配仓一体服务的国家物流枢纽和产业联动枢纽经济区范围内。


3、商贸业重点供应链优化行动


做强做大商品车商贸流通服务,依托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已形成的商品车物流发展基础,紧扣国内汽车生产与消费市场空间结构。團绕服务贵州全省及西南方向需求,密切联系各主要汽车品牌厂商,开行商品车班列,形成规模性集结,打造西南主要铁路商品车干线运输和分拨配送中心。加强商品车贸易、信息、金融、物流、后服务等有机融合,延伸壮大商品车供应链服务链条。


拓展跨境电商物流服务网络,依托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枢纽节点,发展壮大“野铁陆港城”等跨境电商服务平台,集聚大型跨境电商企业、进出口供应商、跨境贸易商、国际物流、保税物流、支付结算、大数据处理、咨询研发、培训孵化、报关报检等产业发展要素资源,推动跨境电商货物快速通关、高效中转集散,拓展境内外双向互动开放发展、服务国家“优进优出”需求的国际跨境电商物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进口消费品物流服务,及时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空货运通道化组织。推动境外品牌企业在海关特殊监管区设立保税仓库等,打造进口商品区城分拨和配送中心。


4、物流产业生态培育工程


创新“物流场景应用+制造"


发挥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和场景应用对于冷链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的引领作用,培育冷链车辆、冷链列车、冷链船、冷链仓储冷链集装箱等增量冷链装备制造产业以及农产品冷链加工产业。完善“城市配送+新能源车制造”发展新模式,推动形成新能源车物流场景应用、城市配送管理、智能调度物流发展等物流服务与本地吉利、恒大、比亚迪等新能源车制造产业培育一体互促、融合联动发展。


培育农村“物流平台+产业生态”新体系


发挥贵阳农产品资源稟赋条件和建设全国重要“菜篮子”生产基地优势,充分利用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形成的平台组织化条件,通过平台对接和物流网络建设,拓展消费渠道,丰富产业品类,引导增量贸易、产业扩张发展,做大平台经济规模,创新物流支撑下的分散农业规模化发展路径。结合“黔酒”“黔茶”“黔药”“黔银”“黔绣”“黔珍”“黔菜”“黔艺”“黔织”“黔景”“黔节”等“黔” 系列产业品牌打造。强化物流服务对农产品辐射支撑和综合服务支撑能力,完善集农产品交易、仓储,区域分拨配送、流通加工、专业冷链服务、电子商务等综合服务功能,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产业生态,加快一、二、三产融合,落实推进“黔货出山”、“海货入黔”等发展策略,引领国家扶贫攻坚高品质发展。


七、加快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一)推动多式联运发展


以贵阳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多式联运转运组织核心载体,其他具备铁路专用线、内河水运条件的物流专业设施为补充,加快完善各枢纽和专业设施铁路专用线、联运转运设施与场站等基础设施,加强枢纽内作业组织,优化流程,提高公铁、公空、公水等联运活动物理衔接水平。加强枢纽干支配仓业务平台建设,提高供应链企业、各方式运输企业间信息互联互通水平,创新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积极发展甩挂运输,提高环节对接效率,优化联运组织模式。积极培育多式联运服务市场主体,以供应链整体协同组织为指向,以物流运输全程组织的成本效率优化为目标,突出集装箱多式联运关键领域,创新全程门到门联运服务。建设设施衔接顺畅、环节组织高效、服务全程通达的多式联运系统,发挥不同运输方式比较优势,提高大通道的降本增效作用,提高贵阳物流辐射能力与范围。


(二)巩固提升农村物流


巩固现有农村物流发展成果,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深化农村物流发展创新,提升农村物流的成本效率水平和服务农业发展能力。加密农村末端物流网络。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加快实施快递“进村” 工程,引导交通运输、邮政、供销社、电商、快递等各类物流企业,推动建立合理覆盖乡村的物流服务网络,加强与城市配送网络协同,畅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双向渠道。加强末端网络集成组织。推进农村物流网络化组织模式创新,建立平台化的农村物流、运输资源整合中心。推广“通村村”资源整合模式,高效率调度分散资源,优化运输线路网络结构,协同客货功能关系。支持“贵电商”物流优化融合发展模式,加快农村物流快递驿站等公共性设施的集并建设,在节点上形成一定层级的物流集中规模运作,有效对接贵阳国家物流枢纽及国家骨干网络, 降低农村物流末端成本,扩大农村消费,支持农产品提升辐射空间。加强农村产业供应链建设。鼓励培育龙头性的乡村产业组织主体,依托农村物流网络与平台,开展企业主体间的深度合作,积极对接电商平台、大型超市等流通和消费渠道,有效指导生产安排,集成和规模开展物流、信息、金融服务,打造产销对接、规模生产、流通高效、物流支撑的农村产业供应链发展生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三)加快发展国际物流


加快完善国际物流基础设施,推动各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国际通关、监管、保税等国际服务功能区,提高贵阳综保区、贵安综保区、空港经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国际物流设施能力,夯实贵阳国际物流业务开展基础条件。加快国际物流通道建设,着力完善铁路、空港等交通大通道基础设施,依托各国家物流枢纽平台,培育国际联运服务功能平台,推动快递“出海”,深化与大通道沿海、沿边、内陆国际物流枢纽互联互通,加快海关国际服务功能衔接,提升国际联运一体化组织水平,突出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国际通道、黔粤出海通道及空中国际通道等方向,培育海铁联运、铁路国际联运等国际物流通道服务产品,提高贵阳利用国际资源、辐射国际市场的能力。依托国际物流通道网络,加快完善国际供应链,强化各类产业物流发展平台的国际功能嵌入,鼓励发展跨境电商平台,提高国际物流服务支撑区域经济循环发展效能。


(四)创新发展智慧物流


加快推进物流基础设施与装备智能化发展,鼓励企业利用贵阳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良好条件,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北斗导航、移动互联网、5G、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物流领域应用,推动贵阳国家物流枢纽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创新基建智慧内涵,完善智慧物流发展基础。着力推进物流组织智能化,以国家物流枢纽综合信息平台为基础,以枢纽规模化要素聚集条件为智慧物流场景,推进干支配仓环节快速对接,提高业务智能化生成能力,打造智慧组织枢纽,加强各枢纽平台间的有效联通,建立有关业务协作和统筹的市场机制,打通全市物流资源配置链条,加快形成区域物流运行大数据,统筹推进全市干线开行、区域分拨、共同配送、仓容使用等资源配置大平台,提高全市物流运作整体效率,促进物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积极打造智慧供应链系统,加快搭建农业、制造业、商贸业供应链信息平台,加快产业物流大数据建设,引导产业组织快速响应生产、消费,促进形成大循环、双循环发展格局。


(五)完善冷链物流体系


着力提高冷链物流能力结构合理化,开展冷链基础设施的分类、分层建设,以布局于国家物流枢纽内和周边为空间指向,打造有效利用社会化物流通道网络的冷链物流聚集区,服务区域分拨和统一开展城市冷链物流,围绕城市消费和商业集中区,以及农产品生产聚集区,加快建设中等规模的公共化冷链物流设施,加快服务冷链物流的集中存储等物流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末端冷链服务网络,加快田头冷库、移动冷库配套,支持完善农产品生产冷链网络。提升冷链物流运输服务能力,依托枢纽千支配网络,推进铁路冷藏集装箱干线运输服务发展,加快冷链区域分拨配送与社会化能力的衔接,加强冷链专业设备标准与铁路、公路运输和末端配送服务的衔接,提高冷链物流效率。积极引进和培育网络型、平台型冷链物流企业,聚集服务资源,加强与商贸平台、农业供应链的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冷链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培育冷链物流市场,构建冷链商贸交易、冷链物流、冷链流通加工、现代农产品生产等协同的产业生态。


(六)构建应急物流体系


加快应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贵阳各国家物流枢纽,推动应急物流功能的有机嵌入,加快贵州省应急物资(医药)储备保障中心及各类应急转运、隔离仓等专业设施能力改造建设,强化枢纽设施干线大能力、快速、多向调运作用,完善储运一体、跨区域调度、分拨配送等功能,打造应急物流组织中心。推动各类储备合理布局,围绕国家物流枢纽及周边区域,加快布局建设或迁建辐射全省、贵阳市和贵安新区直管区的重要粮油、医疗物资等战略物资储备能力,根据需要在区县推动有关应急储备灵活布局,完善区域全面兼顾、政企能力整合、快速网络协同的应急物流储备结构。提高应急物流服务能力,完善市场主体参与应急物流机制,明确紧急状态下,参与应急物流的专业力量和市场企业。优化贵阳应急物流组织与管理,以有关枢纽干支配仓平台为基础,叠加应急运作组织功能,整合应急物流资源,统筹打造贵阳应急物流组织平台,对接上级应急管理平台,完善供需衔接机制,开展贵阳特征应急场景为指向的预案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平时演练,提高应急物流运作能力。落实物流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八、加强政策保障


(一)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管理体制


进一步明确物流行业管理部门在规划、建设、协调、对外联系等领域的管理职能和基本架构。发挥枢纽经济指挥部管理协调作用,强化统筹管理机制建设,建立由贵阳市领导挂帅,多部门、各区县参与的全市物流发展统筹协调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物流发展中需要统筹协调的重点领域、推进办法等,形成政策整合环境,提高物流发展的系统性、针对性,适应现代物流跨领域、跨区域发展特征。


加强规划协同


深入推进多规合一,强化城市物流规划与贵阳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衔接,推动现代物流精准融入城市发展整体战略,科学聚焦发展战略方向。加强物流规划与综合交通、制造业、商贸业、农业、旅游业等产业专项规划对接,统筹供需双侧发展要求,精准优化物流发展空间格局、功能体系、服务模式等,提高物流发展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加大要素保障力度


优化土地供给


提高城市物流用地保障水平,明确优先保障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用地政策,对纳入规划的物流项目设施用地,享受工业用地政策,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应从土地储备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内积极予以保障。加强与上级部门协调,对国家物流枢纽、国家和省级示范物流园区等,争取利用国家、省级土地计划。统筹当前与长远发展,围绕物流降本增效导向,实行优惠物流用地政策,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政策。加强土地使用管理,推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物流用地的空间集中性,确保国家物流枢纽、城市配送场站等设施用地性质长期稳定。


加大资金支持


明确贵阳市“十四五”物流发展重点工程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建设资金支持,做好申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城市共同配送试点、货运枢纽(物流园区)投资补助项目、公路甩挂运输试点、全国示范物流园区等项目申报工作。视财力适当安排一定物流发展配套资金,明确对基础开发、信息平台、应急物流设施、军民融合设施、铁路专用线及联运转运设施建设,和标准化推进、先进技术和绿色装备应用,以及关键物流通道运营补助等方面的支持细则。


创新融资服务


建立透明规范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放宽投资准入,做好项目征集、筛选和投资价值评估,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建立政府投资平台与市场企业共同开发,市场主体主导运作的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营模式。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平台的作用,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快枢纽建设基础性设施建设,探索熟地投入市场的开发模式。支持物流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和上市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和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对信用记录好、市场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优先提供信贷支持。


培育物流市场主体


重点围绕国家物流枢纽申建运营,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加快引进和培育具有国内国际物流组织能力的网络型物流企业,支持平台运营、通道运营、枢纽运营、区域分拨、仓配一体化经营等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方式进行规模扩张和资源优化整合,培育强大的具备国家物流枢纽运营能力的主体企业,积极申建国家SA


物流企业。加大细分市场专业化物流企业和代表未来技术方向的智慧型物流企业引进培育力度,引导中小微物流企业发掘细分市场需求,做精做专创新服务,增强专业化市场竞争力,提高规范化运作水平。支持网络化、专业化龙头物流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紧密对接,畅通物流末端微循环,共同打造优势互补、高效协作的物流企业生态。


(三)引导资源聚集整合


吸引要素聚集发展


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继续执行有关物流企业补助、奖励政策,营造优惠和便捷的物流企业进驻、运营政策环境,加大物流企业引入力度,吸引物流要素加快集聚,创造物流组织规模效应。加强对贵阳物流要素引入的有效甄别,梳理贵阳物流能力短板和战略重点需要,突出对具备重要方向上物流通道网络整体运营能力,和供应链集成能力企业的精准招商。创新要素集聚路径,结合贵阳优势和特色产业,提前开展物流与产业融合的业务生态系统谋划,形成物流发展、产业发展的整体运营方案,以供需双侧的运营实际效益,提高吸引要素聚集能力。


鼓励集约规模发展


以土地、资金等支持引导为手段,强化物流要素在城市空间内的集约发展。重点推动物流要素向国家物流枢纽空间有效聚集,提高集约布局、协同运作、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创新物流资源规模运作发展模式,着力发挥贵阳大数据发展基础优势,继续加大平台化企业发展支持力度,形成实体要素和信息要素依托枢纽与平台的空间、运作双整合,有效实现物流规模经济发展。


促进资源高效整合


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推进多种形式的资源整合发展,鼓励加快信息整合,依托枢纽信息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广泛整合物流供需信息,千、支、配、仓等多物流环节信息,及海关、金融等物流关联服务信息,夯实资源整合基础。加快推进物流业务整合,围绕物流全链条业务、物流服务关联业务,以整体效率与成本优化为导向,营造良好的业务创新政策环境,支持各类业务依托枢纽形成有机整体系统。支持国家物流枢纽深化资产整合,在业务联动基础上,加大金融针对性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间开展资产并购、重组,形成符合共同利益的资产结构。


(四)营造创新发展环境


推进“放管服”,支持业务创新


对于通道化组织与服务、供应链集成化服务、智能化物流发展领域,加强政府管理与服务创新,支持企业创新发展。重点营造有利于物流通道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大通道运营早期集聚要素过程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统筹产业发展利益与物流投入的关系,形成物流环境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增值等一揽子发展机制。对于复合型业态的创新,放宽行业审批条件,加速审批流程,形成快速响应市场变革的管理服务能力。加强与创新业务相关的管理手段和政策配套改革,继续加强公路超载等监管力度,灵活提高城市配送等管理水平。


强化区域协同,支持跨区域通道网络建设


针对贵阳枢纽地位不突出发展短板,加大区域间协作力度,快速构建骨干通道网络。由市发改委牵头,沿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通道、粵港澳方向通道等,建立政府层面物流政策沟通、管理对接协调机制,重点协商物流通道的开行管理,围绕多地联动组织、共同支持通道运营、加速平台化协作、促进要素便捷流动等,完善政策体系。依托贵阳国家物流枢纽运营主体,积极参与国家物流枢纽联盟,推动重要通道上企业间的业务合作联盟,共商物流通道业务合作模式,加快骨干通道快速成网运行。加强市场合作、政府协同体系的有效沟通,形成围绕通道、网络业务发展的快速政策反应机制,政企合力加速发展。


引导产业融合,加速供应链创新


加强政府层面对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与物流环境营造的统筹管理和有效政策激励。依托物流发展统筹协调会议制度,鼓励形成围绕产业发展的产业与物流综合运营方案,对具备一定规模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开展物流与产业整体项目管理,并形成模块化的政策激励措施。一方面针对制造、商贸、农业等产业,加大对按照分离、外包物流等组织环节,改造产业组织链条的政策支持,引导实体经济开展供应链结构创新。另一方面,针对与增量产业配套引进、存量产业转型支持的供应链集成物流服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速环境营造过程。


(五)改善发展基础条件


健全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推动落实社会物流统计制度,成立由市发展改革委协调,统计部门负责,主要协会、龙头企业参与的统计机构,研究制定对接国家社会物流统计、反映贵阳实际及特点、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高质量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完善统计监测办法,加强统计数据分析,为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有序推进物流标准化


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采用物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鼓励在枢纽业务、平台业务的规模集成、环节对接条件下,开展企业间协商,深化标准的对接磨合,兼顾存量与增量、当前和长远、投入与效率,加速形成符合贵阳特色的各类物流载具、装备、设施、管理的标准化。支持核心企业,特别是全国性资源整合平台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提高贵阳物流标准化发展能力与效率。


加强物流人才队伍培育


完善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构架产学研合作平台,密切联动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贵阳及有关大专院校资源,针对贵阳物流领域特点,优化学科设计与专业方向,组织开展专业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多领域、多层次物流人才培育能力,以及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制定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鼓励政策,对本地企业引进物流优秀人才,政府在落户安排、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有关支持,建设物流人才数据库,营造良好人才引进环境。


贵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8月

好货运客服微信

本文网址:http://www.hhbwlhy.com/a/350.html 编辑:好货运,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