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
400-888-0826

好货运客服微信

兰州新区“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原文)

TIME:2022-06-01 13:56:38 HOT:0来源:兰州新区管委会
栏目分类 好货运广告 猜你喜欢

兰州新区“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兰州新区“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依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35)》《甘肃省“十四五”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甘肃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兰州市“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兰州新区“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兰州新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等相关规划编制,是未来五年兰州新区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安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远景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兰州新区紧抓交通强国、“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围绕城市功能完善、产业园区建设、对外交往联络构建和国家物流枢纽布局等方面,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加快兰州新区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基本建成城市核心区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行业发展品质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显著提升,有力支撑了兰州新区高质量快速发展。


(一)航空建设平稳发展,西北对外门户作用凸显


中川国际机场建设稳步发展,2016年建成T2旅客航站楼,航线及国内外通航点由十三五初的100条、59座城增长至212条、119座城,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同时,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及T3连接线快速推进,预计2030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30万吨。


(二)公铁网络逐步完善,区域交通协同加快融合


铁路枢纽功能大幅增强。


兰州新区铁路建设快速发展,已建成中马铁路、朱中铁路、兰州至中川机场城际铁路等铁路线路,建成铁路里程达135公里,其中通车里程93公里;中马、朱中铁路与兰新线、包兰线相接,新区对外铁路货物运输通道持续完善;铁路专用线益海嘉里、兰粮专用线与朱马铁路有效衔接,“兰州号”等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公转铁”、多式联运等运输结构持续调整优化;中(卫)兰(州)铁路、兰(州)张(掖)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线铁路相继开工建设,铁路交通网络体系加快构建。


公路网体系逐步完善。


连霍高速、京藏高速、机场高速、G341、S101、S102等对外公路穿境而过,景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G109线忠和傅家窑立交至八里湾段改造提升工程基本建成,G341线白银至中川段主线贯通,中通道高速公路(兰州新区至兰州市区段)、T3航站楼连接线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形成快速、高效、便捷的公路交通体系。围绕“四好农村路”建设,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提前两年实现全省具备条件建制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车的“两通”目标。截至“十三五”末,兰州新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70.95公里,其中兰州新区范围内县级道路3条、总里程87.84公里,乡道2条、总里程10.22公里,村道380条、总里程372.89公里。


(三)公交优先深入实施,城市交通结构优化升级


公交设施建设发展迅猛,服务水平逐年提升。


公交线路从13条增加至50条,全省率先实现建制村100%通公交,公交模式逐步发展为由内向外,开通永登、白银等地区城际公交线路,公交场站从1座增至7座,积极开展公交卡互联互通工作,着力实现兰州新区公交卡与兰州市及全国其他城市互联互通,有效提高了跨区域、多城市、跨交通方式出行服务水平。


城市道路建设有序推进,路网骨架基本形成。


通车道路达176条、640km。通车经十五路、北快速路等快速路6条、90.5km,通车经一路、经七路等主干路30条、255.2km,通车纬二路、经二路等次干路58条、161.2km,支路通车82条、133.1km,形成“二十横十八纵”的方格网布局。


(四)通道物流产业快速发展,运输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航空方面。


2020年民航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1112.66万人次、6.999万吨。


铁路方面。


新开通兰州—德国汉堡、兰州—明斯克、兰州—俄罗斯、兰州—中亚各国等国际货运专列,兰州新区中川北站物流园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辅枢纽)。


道路运输方面。


“十三五”期间,出租行业由2家企业200辆车增长至4家企业600辆车。引进哈啰、美团两家共享电动单车近2000辆,有效解决了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旅游客运方面,由5家企业100辆车增长至8家企业279辆车,线路从县、市际扩展到省际。货运方面,公路运输周转总量由37163万吨公里增长至69000万吨公里,货运车辆由2292辆增长至3993辆。


(五)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交通管理体系日趋完善


完善出租汽车管理体系,改进出租汽车管理方式,率先试点“巡游+网约”的出租汽车运营模式。设立机场网约车之家、机场网约车专用蓄车区,规范网约车运营秩序,网约车行业管理不断规范;优化改进机场出租车排队模式,实现乘车上车就走,快速流转,有效防止了出租车挑客、拒载、议价等现象;开展出租车行业专项整治行动,规范出租车企业与驾驶员签订经营合同不规范问题,整治出租车“管理费”收费不规范、不明晰问题,切实保障驾驶员合法权益、提升行业服务质量,确保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未发生不稳定事件。道路停车泊位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六)智慧绿色平安交通加快发展,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绿色交通快速发展。


兰州新区公交企业现有公交车503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332辆,加快推进充电桩建设,解决了新能源公交车发展瓶颈,累计投入分时租赁运营车辆1237辆,投入运营站点14座,安装充电桩367个,已通电桩79个,投放新能源租赁车757辆。


平安交通持续加强。


结合兰州新区道路运输行业实际,制定《兰州新区交通运输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重点对“两客一危”车辆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进行全面整治,加大节假日、学生寒暑假、重大活动等重点时段的突击检查、联合检查力度,持续提升交通安全水平。


大力发展智慧交通。


二级以上汽车客运站实现联网售票全覆盖,交通一卡通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实现了各公交企业互联互通。重点营运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安装率100%,截至2020年年底,车辆入网总数266辆,入网率100%;车辆上线250辆,上线率93.98%。初步建成以交通管控平台、智能交通系统(包括智能卡口子系统、高清电子警察子系统、智能交通综合管控平台、智能交通集成智慧平台、交通数据中心平台等)、兰州新区大数据中心为主体的智慧交通体系,交通管理水平和城市交通信息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兰州新区交通运输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供给短板依然存在。


公路方面,兰州新区向西快速通道尚未打通,需加快推进G341线中川至河桥段工程;S101车流量较大,中保公路(中川至保家窑)线路编号调整后划入S101线,但因中保公路等级较低,现状道路安全隐患突出。机场集散交通不能与兰州新区城市交通有效衔接,影响机场运输效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仍然缺少轨道交通系统,加之兰州新区职住不平衡现象明显,造成周一、周五道路拥堵时有发生,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较高。枢纽及集疏运体系建设有待加快。


二是结构性不平衡问题突出。


区域、城乡交通一体化、均等化水平还需提升;不同交通方式之间仍存在结构不合理、衔接不顺畅、转换不方便的问题;建养管运各个环节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三是运输服务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


公交的运能运力尚显不足,公交服务保障有所滞后,且公交调度管理水平跟群众需要有差距,等车难、不准点的情况时有发生。轻质化、一体化的货运服务供给缺口较大,尚未建立规模化、系统化的城市配送体系。运输方式与现代物流业深度融合不够。城市道路设计粗放,交叉口尺度大,功能单一,缺乏精细化和人性化设计。


四是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兰州新区交通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刚刚起步,资源共享难、互联互通难、业务协同难、信息服务品质不够高等问题仍然存在。绿色交通发展制度体系还不健全,交通运输安全形势仍然严峻。


第二节 形势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兰州新区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攻坚时期。全面落实交通强国战略,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兰白都市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依托兰州新区特有区位优势,扩大向西面向新疆与中亚欧洲、向东面向京津冀晋蒙与东北亚、向西南面向青藏与南亚、向东南面向川渝黔桂与东南亚等国内重点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开放合作,全力推动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跨越发展。


(一)紧抓国家发展战略机遇,保持交通运输适度超前发展《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区域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集约发展,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支持兰州新区做精做强主导产业。充分发挥甘肃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用,提高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能力”;《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在空间布局上,将兰州定位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辐射延展带和沿线物流枢纽。“一带一路”中心线欧亚大陆桥通道和国际陆海新通道交汇兰州,这为兰州新区重塑区位发挥通道优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紧抓战略发展机遇,持续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由“基本适应”向“适度超前”跃升。


(二)深度融入城市群发展,积极推进综合交通通道建设《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以及“兰白都市圈”都对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兰州新区亟需深度融入兰西城市群建设,探索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承担起全省和兰西城市群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重任,高质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建设绿色生态秀美之地,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城,实现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全力打造兰西城市群第三极。同时,“兰白都市圈”黄金三角融合发展不仅可以解决兰州主城区扩展受地域制约的问题,也能解决白银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矛盾,三个地区的交通快速连接有助于兰白地区融合发展。紧紧围绕“着眼国家安全,立足西北内陆,面向中亚西亚,培育发展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新型城市群”总体定位,以兰州—白银都市圈为重点,积极推进都市圈快速通道建设。


(三)积极融入兰州经济圈建设,构建交通运输综合枢纽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突出兰州新区创新发展引领作用,以建设特色鲜明、功能齐全、产业集聚、服务配套、环境优良的现代化新区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兰州新区发展步伐,形成支撑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加快交通、水利、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以兰州新区为枢纽与汇集的交通集散中转点,建立健全多功能、全方位的交通运输体系。


实施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引领、科技企业孵化培育、科技金融产业结合等工程,推动产业创新集聚发展,提升要素资源吸纳承载能力,努力将兰州新区建设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集聚区,国家经济转型和承接中东部装备制造业转移先导区,“两型社会”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生态建设和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实验区,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和现代服务业扩展区,向西开放战略平台,联通全省和西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打造智能化交通综合运输体系,为兰州新区新型产业与工业等多趋势、多方面发展的社会经济提供快捷交通支撑。


(四)大力推行临空经济和空中丝绸之路,打造兰州新区功能综合型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落实国家关于临空经济示范区空间发展布局的总体要求,适应临空经济发展需求,依据《兰州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兰州新区“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以中川国际空港为核心,按照航空关联性由强到弱依次向外拓展,总体构成“三圈层”发展格局。第一圈层为机场核心圈,包括机场规划区及机场紧邻区域,重点发展航空紧密关联产业;第二圈层为港产城人融合发展圈,统筹推进空港新城建设、航空关联产业发展,以产兴城、以城聚产、港城联动,提升综合承载能力;第三圈层为产业协同发展圈,即受空港和临空产业辐射,协同发展的区域,依托高铁商务、文化旅游片区,大力发展商贸、会展、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放大空港辐射作用,带动兰州新区范围内的中川北站物流片区、现代农业片区、职教园区、食品加工等园区相关产业发展。


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要求兰州市依托欧亚大陆桥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发挥三大空港、三大陆港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功能作用,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枢纽经济和口岸经济,打造“一带一路”综合交通枢纽、物流集散中心、加工贸易基地,塑造“一带一路”西北陆海联动枢纽。新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影响甘肃交通运输、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领域,要求甘肃以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民航+生态圈”、新规民航与其他交通方式联动发展,与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上下游产业、关联产业的有机融合。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兰州新区要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先导作用,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以交通强国建设为指引,以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为抓手,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五)国家支持国家级新区和甘肃省支持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为新区发展提供新机遇,需要绿色智慧交通提供有力保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国家级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兰州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交通运输部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为兰州新区破解行政区划、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对外开放、建设管理等领域的瓶颈问题,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创造了新条件,带来了新机遇,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为兰州新区推动5G、大数据中心、轨道交通、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培育壮大实体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消费升级等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


(六)兰州市主城区推进非省会城市功能疏解为兰州新区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带来新机遇,需兰州新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进交通运输精明增长实施主城区抽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已成为兰州市实施“一心两翼多点”发展的重要战略,为兰州新区承接主城区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各类院校、商贸等非省会城市功能疏解,实现与主城区互补错位联动发展、产业集聚和城市综合功能完善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补短板锻长板,强化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增加有效供给。降低综合运输成本,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深度融合与有效衔接。提升服务品质,强化交通运输保障民生的基本职能,加强区域、城乡协调,提高交通运输均等化水平。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兰州新区交通运输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处在多重政策机遇的叠加期、弥补基础短板的关键期、缩小发展差距的窗口期,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培育产业,进一步提升兰州新区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水平。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把肩负好战略使命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生动实践,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按照全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总体要求,完善结构优化一体衔接的设施网络,强化综合枢纽功能,提升多样化服务供给,培育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能力,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好地服务兰州新区“西北地区产业发展集聚区、集成改革先行区、创新驱动引领区、生态治理示范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发展的建设。


第二节 发展原则


适度超前,引领发展。


继续贯彻“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方针,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有力支撑和引导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和功能区优化,引导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服务城市生产要素配置与三次产业联动,引领兰州新区城市发展。


强化衔接,一体化发展。


完善公路、铁路、航空“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优化配置交通运输资源,着力加强枢纽场站建设,促进各种交通方式在枢纽上的衔接配套,打破行政及地域壁垒,推动形成“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问题导向,目标引领。


着力推动兰州新区交通疏解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促协同,以城市主干路网功能定位不清晰、交通管控措施不足、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高、绿色出行条件不佳等现状问题综合治理为导向,以引导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为引领,通过多项措施推动兰州新区与周边重要组团的交通对接,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引领兰州新区城市发展。


以人为本,绿色智能。


将交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车”转为“人”,强化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人性化,结合智能交通手段,不断完善公共交通、步行及自行车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紧紧围绕兰州新区总体定位,以“宜居、宜业、宜游”为落脚点,以交通、运输、管理为主线,以提高交通运输快捷性、安全性、便民性和智能化为核心,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路网布局,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区域和城乡交通一体化,着力深化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客货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到2025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围绕兰州新区打造“西北地区产业发展集聚区、集成改革先行区、创新驱动引领区、生态治理示范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的发展定位,兰州新区未来交通地位将是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交通门户、西北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兰州经济圈新兴增长极、兰州临空经济与空中丝绸之路发展的有力支撑、兰西城市群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桥梁。


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交通门户: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围绕打造向西向南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充分发挥全省开放平台最全的独特优势,利用航空以及铁路通道的发展建设,实现对内辐射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六省区,对外联通中亚、西亚、南亚和东南亚广阔的国际市场,发挥好兰州新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作用以及兰州新区作为东西合作交流和联通亚欧大陆的重要通道作用。建立畅联发达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强化国际经贸合作,为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打下良好的交通运输基础。扩大人文交流,建设国家承东启西的国际战略通道枢纽节点和“一带一路”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西北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抢抓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统筹推进铁路、公路、航空、轨道交通建设,巩固提升陆路交通优势,打造与兰州主城区、白银市等地“半小时交通圈”,增强区域中转集散能力,扩大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范围,打造西北区域性核心枢纽节点。加快实施中川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强化机场与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建设内畅外联、互联互通、立体多元、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兰州经济圈新兴增长极: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以兰州为核心的经济片区已成为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推进,该区域将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与载体。兰州新区作为兰州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对外开放,对内联通的交通运输体系。积极融入兰州经济圈建设,优化路网格局,建立高效快速的客货运输通道,在完善的交通设施保障下,发挥兰州新区的引领作用,积极带动白银、临夏等地产业发展,促进榆中生态创新城和定西市联动发展,逐步形成紧密连接,相互支撑的产业体系。以完善的交通物流网络有效支撑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使以兰州新区为核心的新产业格局成为兰州经济圈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兰州临空经济与空中丝绸之路发展的有力支撑:


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航局《关于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立足中川国际机场和周边区域,大力提升航空运输规模效率,大力发展以兰州新区为核心的枢纽经济,构建以航空运输为基础、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相关配套产业为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引导和推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将兰州新区打造成为面向“一带一路”重要航空客货运集散地、以临空产业为特色的高端产业发展集聚地,全面提升兰州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促进兰州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贡献力量。


兰西城市群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桥梁:


按照《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未来以兰州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将逐步形成“西安—兰州—西宁”发展线。兰州新区应积极融入兰西城市群发展,充分发挥中川国际机场和铁路的枢纽作用,在兰西城市群发展的影响下,加大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度,辅助兰州市推进西北部地区发展,在主发展线北部形成“银川—白银—兰州新区—武威—张掖”发展北线,发挥兰州新区在北线发展带上的关键枢纽作用和两条发展线中的重要桥梁作用。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兰州新区管辖范围将包括国务院批复涉及的5个乡镇(已托管的中川、秦川、西岔3镇,正按程序推动托管的上川、水阜2镇),以及融合发展的皋兰县石洞镇、黑石镇、什川镇3镇,共8镇28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将达到100万、城镇化率将达到75%。“十四五”时期,兰州新区将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州经济圈建设、兰州临空经济与空中丝绸之路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机遇,把握新阶段、践行新理念、融入新格局,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加快建设内外连通道路和区域性枢纽,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效,精准优化交通路网功能布局,持续强化兰州新区交通枢纽功能,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客货运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筑立体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提升区域竞争优势,提高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结合省、市“十四五”规划,紧盯“十三五”发展短板弱项,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国家赋予兰州新区的四大战略定位,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着力推动兰州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推进交通枢纽建设,打造交通枢纽型城市


加快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实施进度,持续提升航空客运能力,打造国际货运航空港,满足多向客流进出需求。优化铁路干线网络。完善公路网络布局,加快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网络化的公路网络;新建成高速(一级)公路里程达到110公里,高速公路优良路率达到90%以上;农村公路新建改建里程达到50公里以上,积极推进自然村组道路向入户倾斜;乡镇节点20分钟上国省干线公路比例达到80%以上。


(二)加强交通衔接融合,实现功能一体化共享


推进设施布局一体化,依托综合客货运枢纽促进多网融合,实现客运枢纽便捷换乘、货运节点顺畅集散;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加强农村公路提升改造,提升农村客运服务水平;突出兰(州)白(银)都市圈建设,以兰州市主城区、兰州新区、白银市城区为重点,依托包兰铁路、兰白高速等现有交通轴线,积极推进中兰客专和沿黄快速通道建设,打通中心城市与节点城市、节点城市相互之间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加强城市间功能互补,积极推进都市圈同城化、一体化进程,形成联系紧密、分工有序的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推进运输组织一体化,提升公路作为综合运输主体方式的基础和衔接作用,强化铁路在货运及区域中短途客运中的功能,鼓励公铁联运、空铁联运等运输组织;推进管理机制一体化,加强不同运输方式和行业板块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加强区域管理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统一。


(三)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推动运输高质量发展


运输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定制化、个性化、专业化运输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城区公交线路运行速度达到25km/h以上,500米站点实现100%覆盖,城区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达到90%以上。农村地区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快递企业乡镇网点覆盖率达到100%,建制村直接通邮比例达到90%以上。


(四)推进交通发展建设,实现交通高水平管理


建设平安交通。重点关注“两客一危”运输组织,着力完善交通安全制度、提升监管水平、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到2025年,化工园区初步建成适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需要的安全管理与应急保障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运输安全服务保障。


建设法治交通。加快构建较为完备的交通运输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交通运输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交通运输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交通运输法治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交通运输法治体系。


(五)大力发展临空经济、空中丝绸之路,构建智能化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按照统筹协调、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力争经过15年左右的时间,临空经济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为有效带动甘肃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助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融入和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与支撑。


建设功能综合型交通。中川国际机场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与中川国际机场配套的交通运输、口岸功能、航空物流、商务服务等设施更趋完善,衔接国际国内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善,机场枢纽集散与开放门户功能显著提升,成为西北地区骨干国际客运航空枢纽和货运航空枢纽。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形成具有西北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临空产业体系,产业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绿色低碳、智慧高端、开放创新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效益与质量进一步增强,有效带动西北地区开放型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成为引领西北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


(六)打造路衍经济产业,推动交通运输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围绕交旅融合、通道物流、智慧交通、乡村产业及其他业务等领域,推动交通运输与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完善兰州新区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利用兰州新区产业发展优势,探索“交通+”多种经济发展方向,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将交通通道转化为经济通道,建立规模型、集聚型产业园区,融合沿线具有潜力的产业发展点,打造系统性产业链条,充分发挥兰州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带动性与示范性作用,创造以集群产业为核心的兰州新区独有特色路衍经济新模式,建设绿色交通。优化交通能源结构,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全部实现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不断完善公共交通、步行及自行车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城市交通绿色出行分担率达到80%,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80%以上。建设智慧交通,分阶段开展智慧交通系统设计和智慧示范工程建设,为未来智慧交通系统建设打好基础。


展望2035年,初步建成便捷、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带动沿线路衍经济初具规模。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高品质联运服务网、新一代智能交通网总体框架基本建成,“交通+”融合模式普遍应用,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路衍经济新模式成为兰州新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使新经济发展模式更具优势与竞争力,为兰州经济圈与“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章 重点工作


第一节 强化枢纽能级,稳固兰州新区门户地位


(一) 建成区域航空枢纽


打造国际空港枢纽。


强化以兰州中川机场为核心的直航旅游航班,完善干支航线网络布局和组织。开通、加密省内机场至国内外主要客源城市的航线航班,形成连接省内外旅游客源地的航空网。依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等级公路等构建“快进”交通网络,实现游客远距离快速进出目的地。持续推进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完善机场面向区域的集疏运系统,重点推进兰张三四线中川国际机场至武威段、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线铁路项目、中通道高速、T3航站楼连接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轨道交通5号线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启动实施建设,强化空铁联运、空陆联运,有效完善中川机场综合交通体系,扩大枢纽辐射范围,进一步突出中川机场西北对外门户作用。强化机场与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高效衔接﹐积极发展航空快递物流、跨境电商、高铁轻货快运等业务,提升空港中转换乘(载)和区域辐射能力。


提升机场服务水平。


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机场信息枢纽。推进机场与航空公司、海关、联检部门等驻机场单位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建立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民航和铁路等信息资源,推进换乘旅客出行信息联网,推广安检互认、信息共享和空铁联运“一票制”,为旅客提供综合交通运输信息的互联互通、实时更新、及时发布和便捷查询;建设空铁联运售票系统,提供机票、火车票联程联网售票服务,帮助旅客智能选择民航航班与高铁衔接时刻,实现无缝换乘;完善空铁联运运力保障系统,结合机场航班淡旺季及日高峰时段需求,合理安排调配城际铁路时刻,实现旅客快捷换乘。同时,完善机场长途大巴客运站等配套设施。


(二) 提升兰州新区铁路枢纽地位


加快铁路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高效的客运铁路网,完善货运铁路布局,优化区域铁路运输组织,积极疏解兰州主城区铁路枢纽压力,承接非主城区功能疏解。优化铁路干线网络,建成中兰客专、兰张三四线,积极推进中川城际铁路提速改造,筹划建设兰州市郊铁路(轨道5号线)和客运东环线。“十四五”期间,形成“一环两横两纵”的铁路骨架路网,提升兰州新区铁路枢纽地位。远期至2035年,构建由机场铁路环线为一环,中马朱中铁路、中兰客专形成两条横线,中川城际铁路和兰张三四线、轨道5号线、包兰铁路、客运东环线形成四条纵线的“一环两横四纵”的铁路骨架路网。同时,谋划加快推进中川城际铁路提速改造项目,进一步缩短兰州新区与主城区之间的通行时间,打造兰州新区和主城区“半小时交通圈”,提升与主城区的通达性和同城化水平。加快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等“公转铁”重点项目建设。


推进铁路物流发展。


抢抓建设兰州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机遇,以“交通+物流+产业”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实施中川北站多式联运提升工程、高家庄站改扩建工程等多式联运项目,构建“一主、两辅、多点支撑”的北部物流通廊(一主:中川北站物流园为主;两辅:以高家庄物流园和西小川物流园为辅;多点支撑:公航旅金融仓储基地、有色金属交割库及其他各类物流园区、物流站点的多点支撑)。加快实现中马、朱中铁路入网,货运铁路通过中马铁路、朱中铁路形成铁路货运主骨架,优化铁路货运组织,进一步提升铁路货运水平。继续常态化开行“兰州号”等国际货运班列,争取国家将兰州(含兰州新区)列为全国中欧班列编组枢纽,将兰州新区作为经兰州至阿拉山口出境的中欧、中亚班列的货源集散和编组运营中心。加强与阿里巴巴、菜鸟、京东、圆通等快递公司对接联系,依托兰州新区南站发展高铁快运及电商快递班列,谋划建设快递物流园,打造区域快递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发展城市快递共同配送业务,提高配送效率。


提升兰州新区铁路枢纽地位


1.形成“一环两横两纵”的铁路骨架路网


到“十四五”末,形成“一环两横两纵”的铁路骨架路网。“一环”: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线铁路。由兰州新区站-新建中川机场T3航站楼-中川机场站(T2航站楼)及既有中川城际铁路构成的环线运输通道。线路起自兰州新区站,经中川机场T3航站楼向北接入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按城际铁路双线120公里/小时标准设计。“两横”: 中马朱中铁路、中兰客专。扩建朱中铁路辅线,增强铁路运输能力,共设西小川站、中川北站以及高家庄站,打造向西开放的多式联运示范枢纽;中兰客运专线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之一,在树屏分方向引入中川城际铁路兰州新区站,全线设计速度250公里/小时,在兰州新区设兰州新区南站。“两纵” :包兰铁路和中川城际铁路及兰张三四线。其中兰张三四线铁路自既有中川城际铁路中川机场站引出,设计时速250公里/小时,同时提速改造中川城际铁路。


2.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加快推进中川北站多式联运设施提升工程-物流园补强工程、高家庄站改扩建工程多式联运等项目建设。


3.兰州新区铁路建设项目


有序推进中卫至兰州铁路(甘肃段)、兰州新区石化铁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金红石化工业园区西区牵引线、兰州新区中马铁路入网提升改造工程、兰州新区中川北站货13、14 线等项目建设。


(三)加强综合交通枢纽衔接


优化综合交通枢纽一体衔接服务功能。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的目标,加强枢纽内外交通、城市内外交通衔接,注重新建枢纽布局优化和各方式衔接,强化提升各种运输方式间的联程接驳效率,完善综合客运枢纽内的接驳引导,避免重复安检。加强综合客运枢纽与区域内高速公路、国省干线等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旅客运输提供优质的一体化客运服务。重点推进中川机场T3航站楼综合客运枢纽等项目建设,建成兰州新区南站,改建兰州新区站、中川机场站,加强配套建设,形成机场T2站、T3站、兰州新区站、兰州新区南站四个综合交通枢纽。


按照货运“无缝隙衔接”的目标,重点建设一批具备多式联运功能以及线上线下结合、干支衔接的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综合保税区、国际口岸等,推动“一带一路”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打造服务西北、面向“一带一路”的多式联运网络主骨架,切实提升货物运输效率,努力实现“铁、公、空、海”等多式联运无缝衔接,推动枢纽与城市综合一体开发,有力推动高铁经济、空港经济、枢纽经济发展。


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1.以航空为主要交通方式的综合客运枢纽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综合客运枢纽。依托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和相关铁路、公路项目建设,打造集航空、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于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推动构建空港、产业与城市“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城市综合体,承接区域产业聚集和阶梯式产业转移,进一步提升兰州都市園交通枢纽地位。


2.以铁路为主要交通方式的综合客运枢纽


兰州新区综合客运枢纽:依托兰州新区城际站,综合布局公路客运站、城市公交枢纽,形成布局于兰州新区西部的综合客运枢纽。


兰州新区南综合客运枢纽:依托新增铁路南客站,综合布置公路客运南站、城市公交枢纽,服务兰州新区对外中长途公路客运和铁路客运。


3.以公路为主要交通方式的综合客运枢纽


兰州新区北综合客运枢纽:依托兰州新区公路客运北站,配套城际公交、城市公交等多种集散方式,服务兰州新区对外中长途公路客运和公交集散。


4.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


推进兰州新区保税区跨境电商物流园、中川北站多式联运设施提升工程-物流园补强工程、高家庄站多式联运改扩建工程-货场工程和兰州新区中川北站集散配送区项目等建设。构建空港、中川北站和高家庄三个货运枢纽。空港枢纽依托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形成公路、铁路、航空多种方式衔接的面向国际的现代化综合物流枢纽;中川北站枢纽作为服务西北地区工业制造产品及原材料等大宗货物集散及生活消费品交易流通的综合型商贸物流园区;高家庄枢纽以高家庄站为依托,并建设公路货运站,发展中欧列车编组站及铁路口岸功能。


第二节 完善路网体系,加快现代城市交通发展


(一)完善现代公路交通体系


构建运行高效、服务能力强的干线网。以提高普通国道二级以上、省道三级以上公路比重为重点,推进普通国省道提级改造,完善干线网络结构,加强城市与乡镇间的路网衔接,充分发挥干线网对快速网的补充及不同层级路网间的联通集散作用,提升运输通道的保障性。完善公路网络布局,加快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网络化的公路网络,全面提升公路管养水平和服务品质。到“十四五”末,建成通达的高速公路网和跨界通道顺畅衔接、高等级公路广域覆盖的普通公路网,基本建成服务品质一流的现代公路交通体系。


1.持续推进路网建设


(1)完善兰州新区对外连接通道


围绕兰州新区“东拓南下西连北接”的区域联通定位,全力推进对外交通一体化建设。“十四五”期间,抢抓交通强国、“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以融入兰西城市群、兰白都市圈,积极融合黄河流域城市群,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推进高速公路瓶颈路段扩容。“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十三五”在建项目,包括:G1816乌海—玛沁高速中川机场至兰州南段(中通道)、中川机场T3航站楼连接线等高速公路、G341线胶南至海晏公路白银至中川段,强化兰州新区和主城区、白银市的联系通道,促进兰州新区与兰州市区、白银的融合发展;实施建设G341胶南—海晏公路中川至河桥段和S102线中川至龙泉公路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生活区路段改线工程,发挥国省道对高速公路网的有效补充和连通作用,提升区域运输通道保障能力;谋划建设中川至安宁快速通道、中川至石洞至什川公路、中川至水阜至忠和至盐池片区(新东线)建设工程等项目,强化兰州新区与安宁区、石洞镇、水阜镇及什川镇等周边区域的快速联系通道。


同时,开展兰州新区对外交通系统综合规划研究,测算对外交通承载力,统筹协调对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1)基于新的发展要求,结合兰州新区发展条件和特色,适应兰州新区规划目标定位提升和空间布局变化,提升整合交通基础设施。(2)研究确定兰州新区交通发展模式与发展目标,统筹协调兰州新区对外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布局。(3)落实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初步可行性,为兰州新区近期开发建设提供边界条件。(4)提出近期交通建设计划和实施时序,制定统一的行动计划。


完善兰州新区对外连接通道


高速公路: C1816 乌海一玛沁高速中川机场至兰州南段(中通道)、中川机场T3航站楼连接线;国省道: C341 线胶南至海晏公路白银至中川段、G341 胶南一海晏公路中川至河桥段、S102 线中川至龙泉公路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生活区路段改线工程;快速通道:中川至安宁快速通道、中川至石洞至什川公路。


(2)优化公路网衔接布局


加强公路与航空、铁路、城市道路的衔接。


公路与航空衔接方面:增加机场与各片区(区域)的直达连接线路,保证连接线道路等级不低于三级;积极开展空巴联运,随着机场客运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大巴频次以及线路数。


公路与铁路衔接方面:加强货运公铁联运,在流程上,提升公铁联运的办理效率;在交通上,改善货运站货车出入口的通行秩序和流线组织,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时,提高通行效率。


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方面:在进出城干线公路预留改扩建空间,为后期发展,提升公路通行能力打好基础;在出入口附近规划货车中转场,以供货车临时停车或装卸换小车进城使用;加快推广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提高用户安装、使用便捷性。


(3)推进城镇过境段公路建设和改造


保障普通国省道路网整体服务能力,强化普通公路网和城市交通网的有效衔接,推进普通国省干线穿越城镇段公路治理,重点改造普通国省道城镇过境段和城市出入口路段,分离过境交通和城市交通,缓解过境车辆对城区交通影响,提升过境交通运行效率。


2.提升农村公路管养水平


结合区县融合发展契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目标,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以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为重点,强力推进“最美农村路”创建工作,按照农村公路“路网通达、节点覆盖、平安提升”要求,完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农村交通通达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加强农村公路对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


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优化农村公路与普通干线公路网的衔接,加快县乡村公路中等级偏低、通行条件较差瓶颈路段的提升改造进度,提升乡镇至城区、乡镇之间、乡镇至干线路网间的县乡公路技术等级。创新“农村公路+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推动农村公路与农村产业项目同步建设,加快乡村旅游示范村对外连接公路提档升级,达到四级以上标准,强化农村公路对农村经济社会和小城镇建设的支撑作用。以产业路、园区路、旅游路为重点,改建一批农村经济干线,打造“特色致富路”,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2)打造品质农村公路样板


促进农村公路与美丽乡村建设、特色经济、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有机融合,打造一批样板农村公路。进一步提升公路承载力,采取兴建驿站节点、公交站亭、慢行系统等方式提升出行品质,并在沿线结合乡村特点建设游园节点、旅游景点、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


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形式,采取农村直播带货等方式,提升农村商品知名度,拓宽商品消费渠道。积极搭建农村旅游平台(或应用程序),进一步提高自驾、骑行等旅游吸引力。开展“乡村赶集搬进城”活动,鼓励村民主动宣传自己的商品或特色旅游资源。


(3)提高农村公路通达通畅深度


以巩固交通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提升交通建设项目惠及更多的农民群众为出发点,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在完成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的基础上,推进人口密集自然村(30户以上)通硬化路,重点向进村入户倾斜,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对县、乡、村道进行升级改造,支持贫困地区对重要节点通达道路拓宽改造,重点推进农村联网公路改造。“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建农村公路50公里、改扩建50公里、农村公路安防工程50公里。


(4)提升基础设施和装备安全防护能力


推进公路生命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加强普通国省道、县乡道安全隐患路段排查,完成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县乡之间和通镇村公交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改造,有效解决急弯、陡坡、线形指标不协调问题,清除视距不良路段遮挡物,在傍沟临崖必要路段增设公路护栏、防撞墙等安全防护设施。完善公路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提升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设计、建设、养护一体化管理水平。


(5)深化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养护运行机制,分级建立全路网资产管理机制,提升公路服务品质和道路资产管理水平。建立养护科学决策机制,统筹建设与养护管理,把养护管理工作延伸到基本建设的初步设计环节。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逐步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养护生产组织模式,积极探索先进的养护承包方式,引导养护作业单位整合技术资源和力量,加大规模化投入、集约化实施力度。完善养护市场监管机制,建立养护、设计企业诚信体系信用考核和评价机制,培育有序竞争、充满活力的养护市场。


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建立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资金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采用资金补助、先建(养)后补、以奖代补、一般债券等多种方式保障农村公路资金供给,按规定用好税收返还等相关政策,争取金融机构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优化“路长制”管理模式,明确管养方案和资金使用计划,建立“以奖代补”的养护绩效考评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建养管运水平。探索农民群众参与农村公路管养模式,通过“一事一议”、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村道管养工作;通过设置多种形式的公益性岗位,吸收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参与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将村道日常养护交由农民群众承包,鼓励农民群众参与配套设施的经营维护,帮助农民群众创收增收。


(二)发展公交优先的城市内部交通


以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实现城市交通转型为导向,全面加强公交建设,着力推进轨道交通发展,强化常规公交主体地位,发挥出租汽车个性化服务功能,完善路网结构和载体功能,加强停车设施建设,改善慢行交通环境,完善交通管理措施。到“十四五”末,形成以城市公交为主体,城乡公交为延伸,出租车、网约车、共享电动车等其他方式为补充的多元化公共交通系统。


1.完善城市路网体系


(1)城市道路路网体系建设


以“外联内畅”为导向,构建城市路网体系。进一步梳理城市道路功能定位,构建城市内外快捷高效的交通体系。推进西快速路、南绕城快速路(纬十五路)、经十五路、北快速路(纬二十八路)、纬五十四路东延段等通道快速化改造,打通交通“最后一公里”。完善天山大道(经一路)、祁连山大道(经七路)、北斗路等南北向主干路及货站北路等东西向主干路,持续优化干道网络系统。


(2)开展主干道及快速路交叉口型式研究


根据交通组织、快速通行、周边项目出入口开设等通行需求,结合工程投资,研究城市立体交通布局、型式、建设必要性及相应改造管理措施,提高快速通行能力。进一步优化平交节点交通组织,合理优化交通信号、交通岛、标志线,加强交通疏导。


(3)加强道路养护维修


坚持“建管并重”原则,完善公路养护制度体系及标准化养护模式,提高道路养护水平。加强道路、桥梁检测和日常养护巡查,保障道路养护资金,提升道路养护精细化水平。加强交通标志标线、隔离护栏以及信号灯等交通设施养护管理,加大道路巡查和执法检查,加大涉路违法行为查处力度。


2.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1)加快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启动实施轨道5号线


规划建设的轨道5号线是沟通主城区与兰州新区的市域快线,规划线路南起兰州火车站,依次串联城关区、忠和、水阜和兰州新区。“十四五”期间,全力推动轨道交通5号线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启动实施,加强兰州新区与主城区的快速交通联系,推动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同时,围绕各站点进行土地高强度开发,提高轨道站点周边土地利用效率。


(2)优化常规公交系统


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力争到2025年,公交线网覆盖率、出行分担率、车容车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运行公交线路达到80条,公交车数量达到800辆,核心城区公交平均速度不低于25km/h,与外围产业组团间公交平均速度不低于30km/h,公交准点率达到90%以上,快线公交准点率达到95%以上,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m内全覆盖。


建设公交场站建设管理,持续完善公交基础设施。“十四五”期间,推进舟曲公交场站、现代农业公园移民安置点公交场站、东南片区公交场站、上川镇公交场站、石洞镇公交场站和黑石镇公交场站等项目。同时,围绕公交场站建设,建立交通设施与土地协调机制,推动土地深度开发利用。


加快乡村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优化公交线路、站点设置,严格公交运营管理,加强车辆运行动态监管,强化服务质量考核督查,公交营运更加安全便捷、服务更加优质。


完善公交线网规划。以交通枢纽、城市主副中心、组团中心为重要节点,构建公交“快干支”三级线网,降低线网重叠度,满足多元化出行需求。公交快线系统(大站快线,频率10—15min)沿城市主要客运走廊布局,服务组团间出行,沟通各区域客流集散点;公交干线系统(频率5—10min)以公交普通线路为主,进一步提高地面公交网络覆盖率和站点服务范围,服务组团内出行;公交支线系统(频率<5min)穿梭于城市支路间,优化线路、站点布置,合理确定线路长度,深入社区,承担零星客流运输。


提升公交换乘节点效率。按照缩短换乘距离、减少换乘时间、确保行人换乘安全的原则,采用同台换乘方式,困难条件下可对两条线路进行适当绕行处理,减少步行换乘绕行距离,提高换乘便捷性。


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公交运力。推进公交车辆更新,提高新能源车辆比例,力争到“十四五”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达到80%。


探索发展定制化公交(MaaS响应式公交)。针对产城之间公交需求点固定、出行时间规律的实际,探索新型公交组织模式,选取公交需求量较大的区域为示范区,开展响应式公交服务,开通定制公交线路,提升公交服务的灵活性。


健全公交运营补贴体系。明确公交社会公益性服务定位,制定科学的公交企业补贴政策,研究出台政策性亏损政府补贴办法,并在税费方面给予优惠,减轻公交企业税费负担。鼓励公交企业“以副养主”,通过发展客运相关业务、旅游、物业开发等有效益的相关副业,实现企业增收、政府增税,使有限的投资效益最大化。加强对公交运营数据的收集整理,对公交服务进行多维度评估(线网合理性、服务水平、运营收入等方面),不断提升公交服务水平。


公交场站建设


实施舟曲公交场站、现代农业公园移民安置点公交场站、东南片区公交场站、上川镇公交场站、 石洞镇公交场站和黑石镇公交场站等项目。


(3)推进出租车行业健康发展


深化出租车行业改革,统筹发展巡游出租车和网络预约出租车,依托线上网约平台统领线下车辆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品质化、多样化的运输服务,有效解决群众“打车难”问题。根据新区城市特点、社会公众多样化出行需求,综合考虑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出租车里程利用率等因素,科学配置出租车经营权,合理平衡出租运力,到2025年,出租车规模达到20辆/万人,便利城乡群众日常便捷经济出行。


提高出租车行业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出租车区域经营,逐步规范目前出租车尚未覆盖地区的客运市场;统筹合理布局,加强硬件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出租车综合服务管理中心、出租车临时停靠站点;引导规范经营、优质服务,严厉打击非法运营、出租车不打表、拒载等行为,提升出租客运行业整体形象。


3.改善慢行交通系统


(1)保障慢行交通路权


推进自行车专用道建设,新建、改造自行车道,提升自行车出行环境,规范共享单车停放,提高自行车在中短距离出行、延伸公共交通服务方面的比例。强化自行车专用道管理,逐步取消机动车占用自行车道设置停车位,打造安全的自行车通行网络。完善过街设施,保障行人与学校、医院、商场、公交车站、公园、广场间的顺畅连通;合理设置、改造隔离护栏、隔离墩、阻车桩等设施,确保行人安全;推行“多箱合一”“多杆合一”“多井合一”,集约设置人行道上各类杆体、箱体、地下管线等,细化人行道铺装设计,适当配置休憩设施、街道小品等,改善步行环境。


(2)建设慢行交通示范区


结合兰州新区实际及未来发展情况,选择南站片区、职教园区和栖霞湖周边区域作为试点,开展慢行设施改造,优化道路断面布置,改善步行环境,营造充满活力的街道空间,提升城市品质形象。


(3)推动共享(电)单车有序发展


加强共享(电)单车管理,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解决城市短距离出行和公交“最后一公里”。电动单车方面,短期内共享电动单车投入数量控制在4—6辆/千人,分批投放。共享单车方面,按照共享单车投入数量控制在20—30辆/千人,分批投放。加强每批次投放后运营数据收集统计,及时进行评估,指导后续投放时序和数量。


第三节 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综合运输服务升级


以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为发展方向,强化不同运输方式衔接,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衔接顺畅、服务优质、支撑有力、管理协同”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打造客运更便捷、货运更高效、服务更优质的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区。


(一)推进运输结构调整


1.促进物流运输现代化发展


优先发展商贸物流。


依托中川北站物流园,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向西开放战略机遇,发挥兰州陆港物流枢纽铁路口岸及综合保税区优势,完善铁路口岸功能,拓展国际班列货源,稳定开行中亚南亚欧洲及南向通道班列。试点开行直达国内主要枢纽的直达班列,满足大宗货运点到点运输需求。发挥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公航旅仓储基地等资源集聚优势,积极开展供应链全程服务,加强货运“五定班列”服务能力,满足生产制造企业物流运输需求,将中川北物流园区建成西部生产资料集散中心和采购供应基地。


加快发展航空物流。


依托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促进航空物流运营组织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力发展卡车航班一体化物流联运业务,试点开展航空高铁快运邮件联运业务。积极拓展航空货运包机目的地和腹舱带货航线,力争到2025年,新增5条国际货运包机航线、10条国际客运腹舱带货航线。鼓励航空快递企业入驻航空物流园区,建设区域性快件分拨中心和跨境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引进有实力的航空公司设立货运基地公司,依托直飞货运航线资源,大力发展“卡车航班”等多式联运,实现航空客流、货流的无缝衔接。


持续发展保税物流。


依托综合保税区,形成以保税物流产业为主,保税加工产业为辅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进一步完善保税仓储功能,持续发展保税物流。


建设供应链创新服务基地。


吸引省内外物流高新企业落户兰州新区,开展供应链咨询、新装备研发、新技术推广等业务,建设西北地区供应链物流研发基地,加快物流新技术自主研发,提高物流装备现代化水平。


加快推动物流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推动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发展,鼓励物流园区向“仓干配”市场运营转型,传统企业实施平台化改造,探索共享物流、众包物流等新兴模式。加强冷链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药物、食用水生动物、果蔬、花卉等不同类型农产品及工业品对冷库的差异化需求,建设包括高中低温及冻结冷库等专业冷链仓储,构建布局合理、设施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网络。


2.促进运输服务一体化


(1)加强客运协同发展


加速传统道路客运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定制客运试点。有序开通火车站、中川机场到周边区域班线客运、(旅游)包车客运和城区公交等业务。加强火车站、机场的执法工作,严厉打击交通运输违法违规行为。


制定节假日职教园区学生客流快速疏解方案,合理安排与中川机场之间的直达不停站班车,充分运用铁路和机场疏解客流;推广预约出行应用,有序组织出租车和网约车疏解客流;实行师生组队乘车,有效提升疏解效率。


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打破部门、区域和行业分割,统筹规划城乡道路客运服务设施和运营线路,合理调控城乡道路客运资源。明确各类公交功能定位、线网布局、换乘体系、发展规模、运营方式、监督考核机制等,推动城镇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行,实现城镇客运班线与城市公交、城乡公交的紧密对接,完善城区与周边乡镇紧密联系的城乡公交系统。


(2)开展兰州新区货运交通组织规划


根据兰州新区快速路网规划建设,结合货运交通发展态势,开展货运交通组织规划,梳理主要道路货运组织流线,降低过境货运交通压力;优化邮政快递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应急物流等货物运输组织方式,推进货运信息化建设,提升货运效率。结合对外交通和货运通道布局,优化城市主要出入口区域服务功能布局、运行管理和交通组织。


(3)加大交通邮政深度融合


积极推进“交邮融合”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邮政和快递处理中心等基础设施与铁路、公路、民航、场站枢纽的同步建设,吸引大型快递物流企业集聚,大力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推进交通、邮政领域融合发展。


(二)促进运输服务升级


1.提升运输产业发展质量


(1)壮大运输市场主体


做强做优道路运输企业,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的龙头运输企业,促进规模化、专业化经营。重点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整合企业现有资源,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引导企业加强联合,着力打造实力雄厚的综合性运输企业和产品专而精的新型运输企业。


(2)强化运输市场监管


加强运输服务过程监管,强化经营主体责任,完善承运人首问责任制度,建立企业运输服务标准公开和监督制度。加强信用考核评价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行业管理部门、第三方机构、社会公众等多方参与的服务评价考核机制。制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建立跨区域、跨行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完善综合运输服务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健全运输安全生产、重点物资运输、节假日旅客运输、应急保障运输等重点环节的风险预警监测和风险管控、评估等制度。


(3)提高运输装备水平


持续推进车型标准化,加快老旧车辆更新,鼓励车辆安装自动防撞预警系统,推广使用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农村客运车辆,提升运输装备自身安全性能。到2025年,力争中高级营运客车比例达到70%以上,重型车、专用车和厢式车占营运货车比例分别达到30%、5%和20%。持续推进营运车辆联网联控,“两客一危”、应急保障车队车辆安装智能监控警示系统,提高重型载重货车、半挂牵引车卫星定位装置安装率,不断完善机动车服务体系。


2.完善运输便民服务


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


优化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网点三级城市配送网络体系,创新城市共同配送服务模式,提升社区物流服务水平。引导运输企业利用“互联网+高效物流”开展城市共同配送、分时段配送、夜间配送等集约化方式,提升城市配送效率。


补齐农村物流短板。


加快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推动仓储配送中心、乡镇物流服务站、村级物流服务点建设,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完善农村物流末端网络。鼓励交通运输、商贸、供销、邮政、农业等服务设施的综合使用,拓展农村客运站场的物流服务功能,推广“多站合一、资源共享”的乡村综合服务站模式。


优化运输市场经营环境。


强化市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客运市场违法违规经营,加强城际之间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协同监管,完善城际、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执法协作,优化经营环境。加强运输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行业诚信考核体系,构建长途客货运信用管理平台。健全运输行业纠纷调解和投诉处理机制,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推进机动车维修转型升级。


创新理念和机制,打造现代化机动车维修市场体系,鼓励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形成品牌效应,优先发展机动车维修连锁经营模式,搭建覆盖全区域的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逐步实现与全国三级汽车救援网络平台共享。鼓励企业升级设施设备,拓展新能源汽车维修业务,建立机动车维修废弃物回收管控体系。加强维修质量纠纷调解,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


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汽车租赁制度体系,完善汽车租赁行业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鼓励企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安排部署行业发展方向及规模,加强行业监管,研究开发汽车租赁监督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


第四节 提升管理水平,推进平安法治交通建设


(一)重点推进平安交通建设


加强道路安全整治,完善交通安全制度,提升安全监管水平,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需求的安全管理与应急保障体系,为兰州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运输服务保障。


1.加强交通安全制度建设


(1)健全交通行业安全标准


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规范和行业标准,深入推进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切实加强各类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考评工作,健全交通运输各类规章制度。到2025年,从业人员安全技能、职业素质培训达标率达到100%,涉危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覆盖率达到100%,各类驾驶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2)加快安全责任体系建设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力量,全面做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强化部门安全监管责任,严格审查危化品运输等重点领域经营许可,严把企业市场准入关,加强交通工具、设施安全检测,严格从业人员资质发放审核。创新安全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企业经营安全生产信誉考核机制,加强安全督查,严格事故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


2.提升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1)加大安全监管投入力度


加快完善执法机构设置,充实行业安全监管力量,不断加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力度,逐年安排专项资金,有效整治交通运输行业公共安全事故隐患,不断提高安全保障水平。严厉打击各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健全多部门联动治超机制,合理布置车辆超限超载检测点,探索非现场监管及科技执法在治超中的应用。完善超限超载联合惩戒机制,实施部门间超限超载违规信息抄告共享,全力打造良好的交通秩序环境。


(2)提高设施运行监测能力


推动基础设施监测系统与运载装备监测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强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联防联控,强化预警预控和过程监管。建设化工园区危险货物停车场及作业视频监控网络,确保化工园区危化运输企业监测覆盖率达到100%。“两客一危”营运车辆入网率、上线率均达到100%,高速公路运行实时监测覆盖率达到100%,普通国省道重要节点运行实时监测覆盖率达到75%以上。


(3)加强安全培训教育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业培训教育,提高业务能力、辨别安全隐患能力、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通过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作用,加强新闻媒体宣传力度,跟踪报道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活动,营造良好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氛围。


(4)规范道路交通安全标志标识


按照行业有关标准及道路实际情况,加快解决部分村庄、学校周边、道路交叉口等重点区域交通标志标识设置不完善、不规范等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强化部门联动,建立跨区域、跨行业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联系制度。健全公路监测预警和信息收集机制,提高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事故灾难的应急处置效能和效率,健全公路应急抢险体系,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救援预案,确保重大交通突发事件快速应急响应。


(二)逐步完善法治交通建设


到2025年,形成完备的交通运输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交通运输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交通运输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交通运输法治保障体系。


1.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


严格交通建设领域规范性文件制定运用程序,严把起草、审核、发布、备案、清理等各个环节,认真执行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及时公告发布等制度,定期清理规范性文件,形成规范性文件清理长效机制。


2.建设交通运输法治实施体系


严格行政执法公开公示制度,主动向社会公开行政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程序、办件时限、监督投诉电话等。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考核,从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议考核机制、突出考核成果运用等方面入手,深化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全面考核各单位履职尽责情况,严格执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3.加强交通执法队伍建设


全面落实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积极探索“一体化+智慧执法+信用监管”执法新模式,信息化移动执法和非现场执法。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强交通运输执法监督,构建统一的交通运输执法监督网络,努力打造一支公正严明的交通运输综合执法队伍。


4.加强交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宣传,推动交通运输法律法规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让广大群众深刻接受交通运输法律法规教育,营造安全、和谐的交通秩序,有效减少和避免交通运输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五节 打造路衍经济,推动交通运输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公路资源及交通企业核心业务优势,通过综合施策、资源开发,促进相关经济要素在沿路沿线区域集聚、融合和扩散,形成产业集群,自内向外衍生、由近及远衍射、从量到质衍化,派生出更加开放、更宽领域、更具创新力的新生经济业态。在产业范围上从公路建设运营管护向关联业务、关联产业辐射,在路径方式上从相对独立发展向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型。


(一)构建“交通+”发展模式


聚焦公路沿线资源、公路空间场地资源、公路资源后市场开发“三大维度”,围绕交旅融合、物流、“服务区+”、能源及原材料等方向,盘活资源存量,扩大业务增量,逐步形成公路主业和衍生业务良性互动发展的高质量产业布局。


1.推动交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服务功能。推进枢纽场站与景区景点公共交通运营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在枢纽站场到景区之间增设停车场,提供景区接驳服务,构建有机统一的“零换乘”枢纽旅游运营组织体系。以“交通+”发展模式强化交通与全域旅游开发的有机融合,发掘生态康养、休闲度假、户外运动、非遗体验等新业态消费潜力,积极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探索公路运营企业与文旅企业合作投资模式,发展共享汽车、自行车租赁等共享服务新业态,提升个性化服务品质。


2.探索交通与沿线生产性资源综合开发


推动交通运营企业与资源性生产企业融合发展,围绕构建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按照煤炭南运、国际矿产原材料北上加工等产业分工,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积极参与原材料加工产业合作,以产运融合提升通道运输规模,为生产企业提供物流与运输便利,实现产运双向互济、协调发展。


(二)打造通道物流“新高地”


围绕运输场站,建设物流基地,把“交通通道”转化为“物流通道”,变“节点枢纽”为“通道经济”。


1.完善交通网络提升通道能力


空中丝绸之路通道。提升兰州中川国际机场航空枢纽地位,拓展国内外航线,打造高能级国际航空枢纽、高水平临空产业集聚区、高品质生态空港新城,促进港产城人融合发展,打造民航业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互促互进、共荣共兴的引领典范。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空港型物流枢纽建设,构筑辐射全球、高效通达的货运航线网络体系和运输通道,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打造“空中丝绸之路”,畅通“空中贸易通道”。


2.发挥区位优势构建枢纽经济


围绕交通路网,强化空港和陆港园区互联互通,依托枢纽场站及通道出入口,充分挖掘现有交通潜力,根据区域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干线物流、区域物流、城市配送物流等三大体系,建设交通物流园区。巩固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功能,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壮大枢纽高端服务产业。以兰白都市圈区位优势为基础,依托中川机场空港物流园区,发挥自有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铁路、公路、航空多式联运,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 稳步推进智慧交通建设


“十四五”期间,按照《甘肃省智慧交通建设工作方案》,重点推进智慧交通体系框架建设,实施智慧交通示范工程。


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对接省、市相关部门,实现数据信息和平台工具互联共享,推动跨部门、跨层级综合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充分汇聚、有效共享;建设交通情况调查数据采集服务系统和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构建交通运输全栈智能系统,打造智慧交通。全面探索5G在机场安全、运行、服务、物流、交通等方面的应用场景,积极推进兰州中川机场“5G+智慧机场”建设,实现机场航站楼、综合交通中心等区域5G网络全覆盖,为旅客提供更加智能、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务。探索开展无人驾驶相关研究和实验基地建设,建设甘肃省智慧交通与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应用示范基地(兰州新区建设部分)。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构建交通运输全栈智能系统,打造智慧交通体系。


2.建设甘肃省智慧交通与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应用示范基地(兰州新区建设部分)。


2.强化新技术与交通融合应用


推动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服务、监管、路网运行监测、安全应急搜救等领域的应用,重点围绕“军民融合、运输服务、完善标准”等方面,推动北斗系统的深层次应用,促进运输服务高效发展。充分利用高分遥感广域覆盖、图像更新较快等技术特点,开展在交通规划、建设监管、行业执法、道路养护、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应用。在现有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升级建立片区车道级高精度地图,完善道路设施管理。


3.加快构建智慧交通体系框架


加快智能交通信息系统建设,推进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在线集成与共享,形成“大交通、大平台”格局,为各种运输方式、各项业务应用提供支撑。积极开展智慧交通顶层设计,搭建未来智能交通基本体系框架,包括应用支撑平台、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运行监控平台、网络安全系统等基础支撑系统。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优化各类智能采集终端在公路、火车站、机场、客运场站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


4.推进智慧化示范工程建设


(1)推广智能出行应用


搭建“互联网+公交”服务平台。推进定制公交服务,探索建设MaaS系统,通过信息集成、运营集成、支付集成,优化资源配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全链条综合出行服务。推进重点区域智能公交候车亭建设,改善居民的候车环境,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利用公交车载设备,构建公交智能调度平台,收集数据,充分利用信息手段,提升公交运营调度水平。


(2)完善物流信息服务


加快多式联运信息系统建设,构建综合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物流数据安全、高效交换与共享,实现“一站式”对外信息服务和“一单制”全过程物流信息服务。


(3)开展“智慧交管”建设


通过升级改造并补充完善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备,逐步统一交通信号控制设备型号,实现信控路口全部联网可控,并扩大道路交通监控覆盖面,增加新型电子警察及交通流采集点位,合理布设交通信息诱导屏,形成道路交通运行“感知—监控—发布”网络,为区域性的道路交通主动管控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抓手。


推进智慧交通建设


开展公交候车亭电子智能化改造项目、交通情况调查数据采集与服务系统和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建设。


第四章 保障机制


第一节 加强规划组织领导


各相关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工作职能,各司其职、加强沟通、统筹协调,落实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统筹协调推进重大项目,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加强跟踪评估,严格开展规划实施跟踪分析、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规划落实。


第二节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管理职能,落实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职责,持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交通运输领域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完善清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工程建设、道路运输等领域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推进铁路航空管理、公路建设养管、公共交通运营、公共停车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出租车行业管理等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行业发展内生动力。


第三节 落实监督考核


细化分解目标及重点任务,将重点任务、重点项目纳入政府督查和绩效考核体系。明确责任,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强化对约束性指标、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考核。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及时开展规划执行实时评估,开展规划动态调整,充分发挥规划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作用。


第四节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按照国家、省、市对交通运输建设发展的资金投入导向,特别是国家对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优惠政策与补助措施,统筹谋划重点交通运输项目资金筹措,最大限度争取国家和省上资金支持。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拓宽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信贷资金,采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等多种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强化对交通建设项目的规范与管理,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优化交通投资分配,合理确定交通投资项目建设时序,确保投资效益最大化,避免项目建设时序不合理造成浪费及政府债务。


兰州新区管委会办公室


2021年12月22日

好货运客服微信

本文网址:http://www.hhbwlhy.com/a/530.html 编辑:好货运,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