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
400-888-0826

好货运客服微信

陕西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原文)

TIME:2022-05-17 10:50:08 HOT:0来源: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栏目分类 好货运广告 猜你喜欢

交通运输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是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促进共同富裕的坚实保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加快构建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部署,组织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为指导,确定了“十四五”时期陕西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是未来五年推动全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省交通运输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砥砺前行,交通运输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在“六稳”“六保”中的“先行官”作用有效发挥,为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综合交通建设实现新跨越。


“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交通投资约4600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增长15%。全省公路总里程突破1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171公里,五年新增1078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新改建普通国省道超过5000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由56%提升至69.4%,基本实现所有省级重点示范镇通二级公路,沿黄公路全线建成通车。铁路营业里程达603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1019公里,建成宝兰、西成、银西等高速铁路以及浩吉、靖神、阳安扩能、大岭铺至安康东直通线等普速铁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完成延安和安康机场迁建、榆林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开通国内外235个通航点的370条航线,其中国际(地区)通达城市74个、航线88条。汉江洋县至安康航运建设工程全面完工,航道基本达到内河V级标准。


(二)交通脱贫攻坚取得新突破。


主动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前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车、通邮。五年完善提升农村公路超过6万公里,其中,建成深度贫困村通组路4645公里,通村公路“油返砂”路段整治1.6万公里,实现100%深度贫困村集中居住30户以上自然村通沥青(水泥)路,消除了通村公路“油返砂”现象,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累计创建9个全国示范县、36个省级示范县。大力推进鄂邑、大荔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全省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基本建立,鄂邑、白河等2县(区)成功创建全国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全省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100%,宝鸡猕猴桃获评国家邮政局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


(三)运输服务水平得到新提升。


2020年全社会客货运量分别达到3. 78亿人次、16.53 亿吨。先后开通西安至榆林、安康、韩城、旬阳“绿巨人”动车组,高铁动车组和“绿巨人”动车组发送旅客占铁路发送量比重接近6成,铁路客运服务品质显著提升;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班正常率超过90%,客货吞吐量最高分别达到4722万人次、38.2万吨。提升出行服务品质,巩固星级汽车客运站、精品客运班线创建成果,全省创建五星、四星汽车站10家,三星、二星汽车站45家。推动多式联运和联程联运发展,汉中、杨凌等综合客运枢纽和延安城北、陕西商山等多式联运物流园区投入使用,西安港、中铁联集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网络货运,培育卡车航班等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大力推动中欧班列“长安号”发展,2020年累计开行3720列,开行量、重载率、货运量居全国前列。西安被命名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宝鸡、咸阳等国家公交都市建设深入推进。西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244公里,客流强度位居全国前列。运输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铁路货物运输周转量占比达50.4%,较2015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四)安全绿色创新获得新成效。


强化“两客一危”运输车辆安全监管,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严格落实“三不进站、八不出站”安全管理规定,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持续完善。强化超限超载治理,源头治超有效监管率达97%,公路平均超限超载率控制在0.12%。交通运行感知监测能力全面提升,高速公路重点路段视频监测全覆盖,干线公路流量自动监测形成网络。应急保障能力稳步提高,有力应对新冠疫情。推动绿色公路建设,加大秦岭范围内交通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监管力度,平利至镇坪高速公路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绿色公路建设典型示范工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西安、宝鸡、安康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加快淘汰更新排放不达标及老旧车等高污染排放车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行业得到深入运用,全省新增及更换公交车中新能源车辆占比达到90%。初步形成智慧交通体系,建成交通运输云平台、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12328服务监督电话系统等10余套信息系统,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基础资源“五个一”架构基本形成。实现ETC全国联网并撤销全部省界收费站。科技成果丰硕,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43项,其中一等奖7项。


(五)行业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综合交通管理体系初步构建,“三定”规定全面落实,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职能转变基本到位,综合执法改革稳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新成效,累计取消、下放或委托15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推进“证照分离”,实现线上线下多渠道多窗口受理、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认真落实绿色通道、重大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差异化收费等优惠政策,累计减免通行费超过250亿元。出台《陕西省治理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条例》《陕西省公路桥梁安全保护办法》《陕西省公路隧道安全保护办法》等一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印发《大西安立体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陕西省省级公路网规划(2018- 2035年) ),编制完成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方案,系统谋划了我省未来交通运输发展的顶层设计,跻身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交通运输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先后发行高速公路专项债券288.7亿元,于线公路专项债券6.4亿元,铁路专项债券25亿元,大幅降低融资成本;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从规划执行情况看,“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如期完成,尤其是公路领域在交通投资、主要发展指标、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均超额完成规划任务,兑现了对三秦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为开启交通强省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站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引领陕西追赶超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来审视,我省交通运输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供给质量不高。


全省“米”字型高铁网中西安至重庆、西安至十堰、西安至鄂尔多斯等通道尚未打通。省境内京昆、包茂、福银等早期建成的高速公路日趋饱和,高速公路网迂回连接、城市过境等支撑功能还需进一步强化。普通国省于线公路技术等级偏低。城市出入口交通拥堵现象日益突出。


二是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明显。


农村公路仍需继续向进村入户倾斜,通往乡镇和重要建制村的道路技术等级标准偏低,农村客货运输服务品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民航运输呈现枢纽强、支线弱,国内强、国际弱的发展现状。汉江未实现真正通江达海。快递通达深度有待提高。


三是一体化融合发展水平偏低。


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尚未充分发挥,通道集约高效规划建设仍需加强。综合客货运枢纽建设仍需加快,枢纽一体化水平和转换效率有待提高,对外集疏运体系仍不完善。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水平不高,各运输方式信息资源共享开放不足。四是体制机制改革仍需深化。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仍需深化,运行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等重点领域改革仍需加快,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人才队伍体系还需完善,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仍显不足。


二、形势研判


(一)形势要求。


“十四五”时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更加复杂严峻。从国际看,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正在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城经济布局、国土开发保护格局、人口结构分布、消费需求特征、要素供给模式等发生深刻变化。从陕西看,“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期,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期,是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战略机遇期,对全省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着力增强交通运输支撑保障功能,服务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来陕考察时,对我省新时代工作提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等“五项要求”,强调要加大交通等领域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省面临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机遇,交通运输发展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深入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城乡交通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为支撑重大战略在陕落地实施提供坚强的交通运输保障。


着力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官”作用,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交通运输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必须担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更好发挥先行引领作用。陕西作为连接东西、纵跨南北的枢纽省份以及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要在构建双循环格局中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加快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畅通对外运输大通道,增强机场、铁路站场等枢纽辐射带动能力,提高综合交通网络效率,持续降低运输成本,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空间顺畅流动与合理配置,努力把我省打造成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竞争力强的要素聚集地。着力推动交通运输实现“三个转变”,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深入推进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努力实现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要进一步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整体效能,实现通道综合立体布局和枢纽顺畅衔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融合发展,推动新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新基建和交通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切实增强我省交通运输高质量、一体化和创新发展水平。


着力提升安全智慧绿色发展水平,增强三秦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办好人民满意交通,要求将安全发展贯穿于交通运输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全力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交通,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提高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改善人民出行体验,培育交通运输新消费;扎实落实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运输装备结构、运输组织方式和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加快建立完善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协作的现代化交通运输治理体系。要按照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进一步深化全省“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普通公路建养管体制机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国有企业整合重组改革等,建立更加成熟规范、运行有效的交通运输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市场治理现代化,持续优化行业营商环境,深入推进要素市场配置,激发市场活力,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交通运输领域,提高项目效益,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稳步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交通运输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格局。


(二)阶段特征。


“十四五”时期是交通强省建设的起步期,是推动交通运输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是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结构、推动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期,坚持高质量发展,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持一定规模的基础上,要把握好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节奏和建设重点,培育新的有效投资和消费需求,持续加大事关民生福祉的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推动交通运输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三)需求分析。


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省客、货运总量年均增速分别为3%、4%。从空间分布来看,以西安为中心的辐射通道运输需求持续提升,关中平原城市群交通需求快速增长,省内三大片区间交通联系日趋紧密。从类别特征来看,客运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特别是节假日客流高峰效应更加明显。大宗物资运输稳定增长,小批量、多频次物流需求快速增长。从方式特征来看,铁路、航空的运量将稳步提升,特别是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铁路运输比重还将进一步提高,运输结构将持续优化。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建设交通强省为总要求,着力推动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三个转变”,加快构建高品质综合交通网、打造一体高效综合枢纽、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提升安全智慧绿色发展水平、增强综合交通治理能力,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建设,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官”作用,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二)发展原则。


服务大局,开放融合。


紧紧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坚持服务大局、服务人民、服务基层。推进一体化融合,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推动综合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推进陕西全方位扩大开放。


优化供给,提质增效。


坚持以提高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从高投入、高速度向高质量、高效率转变,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优质供给、增强有效投资。统筹传统和新型交通发展,提高居民出行便捷性、舒适性、安全性,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交通运输的期待。


改革创新,安全绿色。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激发行业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加强交通科技创新,推动北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开发应用,推进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安全保障升级,强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促进交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统筹协调,突出重点。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交通运输与经济、产业、区域和城乡协调联动,统筹建设、养护、管理、运营、服务各环节,努力实现行业全面协调发展。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货运物流高效化、出行服务便捷化、交通装备智能化、交通运输治理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构建起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全省综合运输通道和一体化、多层次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基本形成,国际运输大通道和门户枢纽地位基本确立,经济高效的物流网络基本建立,运输服务品质显著提升,供给能力更加充足,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运输方式间衔接更加顺畅,安全智慧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基本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快速交通网、民航航线网、中欧班列、创新绿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交通强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交通运输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交通网络布局更加优化。


高效率交通基础设施覆盖全省所有县级以上节点。全省公路总里程突破1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7000公里,省际出口数量达到29个;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75%,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70%; 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比重力争达到90%,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重力争达到85%。铁路营业里程力争达到65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力争突破15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突破400公里。全省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到8个。汉江安康至白河黄金水道基本畅通。


客货运输服务更有品质。


更加优质、更加多样、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客货运服务覆盖城乡、普惠百姓。关中平原城市群初步形成《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旅客换乘舒适便捷,农村物流网络更加健全,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现代物流发展成效显著,运输装备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公路运输专业化、 组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铁路动车组完成客运量比重达到70%。确保实现所有地级市通“绿巨人”动车组。航空网络覆盖更加广泛、航线质量大幅提升、空中交通服务更加顺畅,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7000万人次,其中咸阳机场突破6700万人次,全省货邮吞吐量突破80万吨。积极发挥水运在服务群众出行、水上旅游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农村寄递物流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物流快递全覆盖。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贸易通道开放水平全面提升,中欧班列“长安号”聚集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运输网络和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航城市达到40个。


创新绿色发展更显成效。


交通运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明显提高,道路客运电子客票系统得到广泛应用,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增强,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20项以上。交通运输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绿色发展水平西部领先。货运结构更加优化,铁路承担货运周转量比例进一步提升。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植被保护工作取得更大成效,高速公路服务区、机场等枢纽站场污水处理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交通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稳步推进,老旧柴油货车淘汰更新工作基本完成。公路建设领域节能环保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成果显著。


安全应急保障更为有力。


平安交通建设不断深化,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增强,高标准的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高速公路优等路率达到95%以上,普通国道、普通省道优良路率分别达到85%、72%以上,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力争达到85%以上。应急指挥调度和救援能力明显增强,道路运输较大及以上等级行车事故万车死亡人数下降率达到20%。重点领域北斗系统应用率达到100%。重点水域水上安全应急保障及搜救体系基本建成,水上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四)远景展望。


到2035年,全面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交通强省。枢纽省份地位全面提升,建成西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宝鸡、榆林、安康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构筑起“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中心、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辐射全国、通达世界能力显著提高。交通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与东部大体相当,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基本建成,多层级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更加完善,各种运输方式有序发展、优势互补、衔接顺畅。高速铁路通达全国,普速铁路运力充足,支线铁路衔接高效;高速公路县县畅达,地级市高效过境,美丽于线路连接乡镇,“四好农村路”普惠乡村;机场群规模效应充分释放,航空网络辐射全球;汉江国家高等级航道通江达海;邮政服务高效覆盖,集散西部。基础设施运行效率、智慧科技应用水平、绿色安全发展能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全面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图”,有力支撑我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坚持量质齐升,构建高品质综合交通网


以综合运输通道为主干,推动综合交通网络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形成面向“一带一路”、辐射全国、引领西部的高品质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有效支撑构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


(一)构建现代化快速交通网。


强化高速铁路枢纽地位。


按照“完善骨架、强化周边”的思路,推进“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建设,加快包海等国家高速铁路通道在陕路段建设,实现关中、陕南、陕北要素流动快捷畅通。巩固枢纽地位,实施绥德至太原等高速铁路项目,推动与周边省份高铁连通。


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品质。


大力推进国家高速公路扩能改造工程,有效缓解早期建成的京昆线、西兴线、福银线等高速公路局部路段拥堵现象。全面建成省境内既有规划的国家高速公路,畅通与重庆、甘肃、河南等周边省市高速通道,进一步提升路网开放度。建设鄂邑经周至至眉县、西安外环高速东段等项目,加快构建西安都市圈高速公路环线体系,促进西咸一体化及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持续推进延安东绕城等区域中心城市高速公路环线建设。提升路网衔接转换和迂回连接水平,提高路网可靠度和抗灾能力,建设韩城至黄龙、澄城至韦庄等一批高速公路加密线。


优化升级民航发展结构。


加快健全“干支结合”的民用运输机场体系,以建设现代化国际一流航空枢纽为目标,建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持续提升榆林机场航空枢纽功能;推动宝鸡、府谷、定边等支线机场建设以及汉中、延安机场扩建,优化支线机场布局。进一步加密航线网络,构建以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的国际航线网络,打造向西开放新高地;建设覆盖广泛、深度通达的国内航线网络,强化于支机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枢纽地位。有序推动通用机场建设,推进空域精细化管理工作,争取全域低空空域开放试点。积极开展飞行培训、农林作业、应急救援、旅游观光等通航业务,打造旅游、培训飞行网络,培育一批骨干企业,促进临空产业发展。


快速交通网建设重点任务


高速铁路。


推进西安至延安、西安经安康至重庆、西安至十堰、延安经榆林至鄂尔多斯、绥德至太原等高速铁路建设,实施西廷高铁引入西安站联络线工程,五年高速铁路建设规模约1100公里。适时启动西安经韩城至侯马高铁、西安铁路枢纽南环线等相关工作。


高速公路。


效能提升工程。推进京昆线蒲城至涝峪、包茂线曲江至太乙宫、西兴线西安至兴平、延西线西安至钢川、福银线西安至永寿等既有国家高速公路扩能改造。通道畅通工程。建设岚皋至陕渝界、吴起至华泡(陕甘界)、洛南至卢氏(陕豫界)等商速公路。中心强化工程。建成西安外环商速(南段),推进鄂邑经周至至眉县、西安外环高速东段、西安大环线乾县(或礼泉)至周至段、延安东绕城等建设。加密连通工程。有序实施眉县至太白、麟游至法门寺、马家堡至泾阳、高新至鄂邑商速复合通道工程(西商新至天桥)等商速公路建设。五年商速公路建设规模超过1800 公里。


民航机场。


完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宝鸡、府谷、定边等支线机场以及汉中、延安机场扩建工程,推进渭南、商洛机场前期工作;实施靖边、神木、蓝田等通用机场建设。


(二)完善便捷化干线交通网。


提升普速铁路运输能力。


进一步完善普速铁路网络,有序推进能源外运通道建设,提升东出南下运输能力;实施繁忙线路复线改造,推动西平铁路增建二线建设,进一步提升通道运能,更好服务运输结构调整;实施一批电气化改造工程,推动既有普速铁路具备“绿巨人”动车组开行条件。


推动国省于线提质增效。


实施城际通道、资源运输通道新建及提升改造,按需推动省际末梢路段升等改造。着力提升沿黄公路综合服务能力,强力推进沿黄公路榆林、韩城、渭南境内部分路段升等改造,积极推动沿线重要乡镇、产业园区、旅游景点等与沿黄公路便捷连通。优化提升连接重点产业园区、重要能源基地、4A及以上景区等经济节点的干线公路技术等级,提升于线公路综合服务品质。进一步优化普通国省道局部网络,推动县城过境公路和人口较多乡镇过境公路建设,加快推进西安周边国道过境环线建设,加强普通国省道与城市道路有机衔接,合理布局进出城道路,解决国省道城镇过境段出入口路段拥堵问题,促进公路与城镇有机融合发展。对早期建成、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未完全达到设计标准的路段,因地制宜优化设计指标,开展原级改造。实施一批国省道路面整治工程,提升通行能力和安全服务水平。


大力提高水运发展水平。


按照“畅通汉江”的思路,协调推进旬阳、蜀河、白河等水电枢纽通航设施建设。按照“保护黄河”的理念,有序推进黄河旅游航道建设,积极发挥黄河水运对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百姓出行等的支持服务功能。按照“治理渭河”的思路,推进渭河旅游航道建设前期工作,探索交旅融合发展。以服务民生为重点,按需推进便民交通码头建设及改造提升,不断提升水路运输服务品质。


干线交通网建设重点任务


普速铁路。


建成神木至瓦塘铁路、浩吉铁路与包西铁路联络线,实施西平铁路增建二线,推动成铜铁路、梅七铁路部分路段电气化改造,五年普速铁路建设规模约400公里。适时启动陕甘川渝能源新通道(彬长矿区经宝鸡至汉中段)、汉中至巴中铁路(陕西境)、梅七线前河至曹家峪铁路、西安枢纽第二货运北环线等方案研究工作。


国省干线。


通道提等开級。加快G210西安过境、G310眉县青化至渭滨商家镇、G337神木至盘塘等城市群城际通道及资源运输通道新建及改造。城镇过境改建。推进G108洋县县城过境、G341志丹县城过境、G338中鸡镇过境、G108武功县城过境等县城及乡镇过境公路建设。原级改造整治。推动G211岚舉苍水至青坪(陕渝界)、S516麟游良舍至凤翔姚家沟等建设时间早、低标准二级公路的原級改造,以及G341延水关至郭家河等路面整治。五年普通国省干线建设规模约3000公里。


航道码头。


加快推进白河、旬阳、蜀河等水电枢纽通航设施建设,推进黄河黄洛渭三角区旅游航造、壶口至禹门口、府谷至吴堡航运工程建设。实施港口、码头标准化改造,提升服务能力,消除安全隐患。


(三)建设普惠化农村交通网。


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革命老区为重点,持续优化农村公路路网等级结构,着力提升保障能力和服务品质,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工作,五年完善改造农村公路规模约6万公里。


村组通畅工程。


按照“交通建设项目尽量向进村入户倾斜"的要求,有序实施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统筹完善路网连通路,满足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将“幸福小康路”建设向纵深推进。


提档升级工程。


以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为重点,因地制宜升级改造关中平原城市群、陕南平川区和陕北经济条件较好县区路网连通性好、带动作用强、产业效益高的县乡公路,提升通行能力,适应大型农产品运输车辆通行和日益增长的农村交通需求,铺就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康庄骨干路”。


产业服务工程。


以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开发、服务农民增收为重点,支持建设通道功能较强、社会效益较好、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支撑的产业路、园区路、旅游路,逐步改善市级及以上批复的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矿产资源开发区等乡村重要经济节点的对外交通条件,打造一批“特色致富路”。


安全提升工程。


有序整治县乡公路中的特坏路,提升道路通行质量,以陕南、陕北为重点,新建农村公路桥涵,解决沿河沿沟群众出行不畅问题。以通客车、通校车路段和临崖临水、长大陡坡路为重点,改造危桥险路,扎实推进“平安放心路”建设。


(四)打造多元化城市交通网。


建设高效的都市图轨道网。


加快完善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推动西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推进干线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多网融合,合理推动轨道交通跨线运营。积极利用干线铁路提供通勤服务,充分利用富余运力开行市域(郊)列车,鼓励高峰时段公交化运营,进一步提升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程度和覆盖水平。


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


强化城市道路与干线公路衔接,优化快速、主干、次于、支路比例,加强城市徽循环和支路网建设。分类分区优化停车设施供给,加强资源共享和错时开放,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和精细化服务水平。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提高非机动车道、步道的连续性和通畅性,改善行人过街设施条件,营造安全、连续、舒适的城市慢行交通体系。打造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巩固西安国家公交都市创建成果,深化咸阳、宝鸡等城市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科学布局公交站场,优化公交线网,提高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和服务水平。构建西安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地铁8号线、10号线一期、15号线一期、16号线一期、1号线三期、2号线二期、6号线二期等,推进西安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编制报批。


五、强化立体融合,打造一体高效综合枢纽


以立体融合为要求,统筹综合交通枢纽与综合运输通道的有机衔接,完善综合客货运枢纽布局,强化枢纽间、枢纽内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打造一体高效的综合枢纽。


(一)构筑全省多层次枢纽节点。


加快形成“三级立体、陆空联动”的枢纽发展格局。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港,畅通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对外通道,拓展多元化交通网络,提升西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球互联互通水平。优化宝鸡、榆林、安康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内客货中转设施、集疏运网络及站场间快速连接系统,积极创建延安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强化综合交通衔接,发挥集聚辐射和运输组织作用。增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衔接转运能力,强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实现不同层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间功能互补、设施连通、协同运行。


(二)提升综合客运枢纽一体化水平。


优化综合客运枢纽布局,提升公路、铁路、机场和城市交通网络的衔接转换效率。推动综合客运枢纽立体布局换乘设施、鼓励同台换乘设计,实现新建综合客运枢纽平均换乘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推动各种运输方式换乘区、候车区、售票区、停车场等功能区合并布设,以及安检设施设备共享共用。加强各交通方式的导向标识信息设计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推动具备条件的综合客运枢纽向城市综合体转型发展。


(三)促进综合货运枢纽集约化发展。


支持西安国际港务区打造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高效串联国际国内物流通道和节点,完善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服务网络,畅通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建设集约高效的货运枢纽及物流园区,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衔接、一站服务、设备共用,加快货物多式联运发展。统筹公路、铁路、机场、邮政等设施布局,强化各类型枢纽在设施设备、运输组织等方面的有效衔接。支持西安打造全球性邮政快递枢纽,推进邮政快递分拨中心、仓配中心以及县级共配中心建设,全面提升物流基础设施水平。


(四)完善街接顺畅的集疏运体系。


优化完善综合客货枢纽集疏运体系,加强枢纽配套道路建设,强化高速公路出入口与枢纽高效连接,提高联运疏解效率。推进具备条件的大型工矿企业、货运枢纽等建设铁路专用线,打通货物运输的“最后一公里”。在机场、公铁客货运站场、物流园区等建设邮政快递接驳、仓储、处理等设施功能区,推进交邮融合。


综合客货枢纽建设重点任务


综合客运枢纽。


建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东航站区综合客运枢纽,完成西安铁路枢纽西安站改扩建工程,推进西安东站、宝鸡城南、大荔等综合客运枢纽建设。


综合货运枢纽。


开展西安、宝鸡、榆林、安康等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货运体系建设方案编制,完善西安港、西成空港货运枢纽布局,建成靖边海则滩多式联运区城物流中心,实施安康无水港等多式联运型货运枢纽建设。


集疏运网络。


推动西安绕城高速公路与西安北站的快速连接,推进成阳机场、西安北站、西安东站等综合客运枢纽间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快捷衔接。提开福银、机场专用等高速公路服务机场通行保障能力,支持西安规划建设西安港快速连接线,强化港务区集疏运公路建设。推动货运量150万吨以上新建货运枢纽引入铁路专用线。


六、增强循环效能,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


以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交通运输效能为导向,提升客运出行品质,增强物流服务效率,提高运输装备水平,创新运输发展模式,引导交通产业发展。


(一)大力提升客运服务品质。


完善公路客运服务体系。


按需推进汽车客运站建设改造,提升道路运输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调整道路客运结构,减少超800公里长途客运班线。在西安、咸阳、西咸新区试点发展城际公交,推动关中城市群城际道路客运公交化运行。完善通村客运“通返不通”动态监测和应对防范机制,积极推进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工作,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拓展“绿巨人”动车组覆盖。


充分利用既有普速铁路运能,加快开行西安至宝鸡、渭南、商洛、咸阳、汉中、铜川等地的“绿巨人”动车组,并有序向重要县级节点和周边省市延伸。保持公益性“慢火车”的开行数量,持续改善站车条件,为群众出行提供多样化选择。


促进航空服务优化提升。


提升中转服务能力和中转服务体验,支持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打造中国最佳中转机场。落实中国民航服务品牌战略,延伸和丰富陕西特色服务产品,打造高品质航空生态服务圈。优化航空服务网络,提升枢纽机场网络覆盖,拓展支线机场航线网络,推进干支网络有效衔接。


提升出行服务品质。


鼓励公铁航旅客联程联运,打造全出行链新业态。发展“高铁无轨站”“城市候机楼”,提供行李直挂服务,创新安检、票检模式,加强各种运输方式在运营时刻、组织调度、运力安排等方面的协同衔接和应急响应。普及应用道路客运、水运电子客票,推动公共交通“移动支付”“一码通乘”。


鼓励规范新模式发展。


适应客运多样化需要,创新服务理念和手段,支持新业态发展。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延伸服务范围,鼓励和规范遒路定制客运、网约车、分时租赁、共享单车等新模式发展,提供“公共交通+定制出行+共享交通”多元出行服务。鼓励“站商结合”,引导支持汽车客运站拓展旅游集散功能,提供旅游宣传展示、信息咨询、旅游预订等服务。发展内河水上客运,促进水运休闲旅游发展。


(二)推进现代物流高效发展。


推动多式联运发展。


推广甩挂运输,创新货车租赁、挂车共享、定制化等发展模式,研究推进集装箱、标准化托盘在不同运输方式间共享共用。围绕煤炭、矿产、建材等大宗物资开展多式联运业务,研究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创新运单互认标准与规范,推广应用集装箱多式联运运单和电子运单。加强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推动西北国际货航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西安港建设“一带一路”内陆中转枢纽陆海空多式联运项目和中铁联集“陆海联动、多点协同”的集装箱多式联运智能骨于网建设全国示范工程,组织开展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工作。


推动创新集约发展。


创新集中配送、共同配送模式,优化城市内部共同配送节点。支持中欧班列“长安号”、航空公司与跨国电商企业加强合作,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鼓励物流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物流全链条服务商转型,扩展服务范围和深度。促进网络货运等道路运输新业态规范稳定发展,鼓励航空、铁路、邮政快递等运输企业与网络货运企业合作,提升集约化水平。完善以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城市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加强与干线运输、区域分拨有效衔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提升产供销一体化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快递进村”工程,推动寄递物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跨境电商融合协同,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整合交通、邮政、快递、供销、电商等资源,构建“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的农村运输发展新模式。


(三)提升运输装备发展水平。


加快运输装备标准化,稳步开展超长平板半挂车、超长集装箱半挂车等非标货运车辆治理工作,推广应用轻量化挂车。推进道路客运车型小型化,以及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鼓励发展环保、实用的城市配送和农村物流车辆。加强智能客货运装备的研发应用,推广应用智能检测和运营维护技术。加速淘汰技术落后和高能耗低效的运输装备,推广使用经济、安全、实用的农村客运乘用车车型。加快淘汰高排放货运车辆,推广环保车型。积极推进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发展。


(四)着力做大做强交通产业。


依托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充分发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第五航权优势,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产业。加快西安国际港务区集疏运体系建设,依托口岸、保税、中欧班列等优势资源,打造空港陆港产业集群。支持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推进路衍经济发展,优化公路、铁路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支持政策,创新服务区管理模式,延伸交通服务产业链,盘活交通基础设施存量资源,壮大自身造血功能,全面提升服务品质和经济效益。新增及改造一批高速公路出入口、服务区,支撑沿线城镇、产业等高质量发展。发展“站场+物业”开发模式,建设上盖综合体,鼓励枢纽站点、地下交通空间、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综合开发。推动传统交通运输与信息、旅游、金融、商贸等行业深度融合,聚焦交通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交通特色旅游、交通金融等关联服务业发展,培育形成增长新动能。


交通运输转型升级重点任务


客货站场。


建设凤翔、兴平等汽车客运站,改造澄城、留坝等老旧汽车客运站,建设一批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扶风新贸、安康江南、旬邑等公路货运站。


交通产业。


推动柞水等具各条件的公路服务区向交通、生态、旅游、消费等复合型服务区转型。开行“东方红号”等旅游专列,开展华山、壶口空中旅游观光。新建连霍线兴平西、京昆线南郑龙岗等高速公路立交,实施一批收费站改扩建项目。


七、筑牢安全底线,推进智慧绿色交通发展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守红线底线,增强安全应急能力。厚植创新优势,推动可持续发展,大力提升交通行业智慧绿色发展水平,推动交通运输发展向数字化、集约化、低碳化转型。


(一)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提升安全发展水平。


实施公路危旧桥梁改造行动,扎实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承灾体普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加强新型材料及建造技术研发,提高基础设施使用寿命和抗灾能力,提升设施设备本质安全水平。加大铁路、公路和机场安全设施投入力度,完善水运工程安全设施配套。强化秦岭隧道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加强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持续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严格实施“两客一危”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控,鼓励12吨以上普货车辆应用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落实运输企业动态监控主体责任。科学布局危化品运输通道,通过实施分道行驶、完善安防设施、建立联合安全检查站、强制限速行驶、强制落地休息等措施,全面加强危化品运输安全监管。


完善安全治理体系。


强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实现企业全员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责任追究机制。推动安全生产信用管理,建立安全生产“黑名单”和责任保险制度。严格开展安全考核评价,提高安全生产能力。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完善治理超限超载长效机制。加强对道路客运、水上客运、危险货物运输、城市公共交通、公路运营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管控,加快推进机场净空、电磁环境保护地方立法工作,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惩治力度。提高安全生产数字化监管监察、研判评价和业务协同能力。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提升交通运输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运行协调和应急指挥平台。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进国家区域性公路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和省级公路应急保障基地建设,健全全省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一批路网运行监测站点。完善重点水域市县水上应急搜救指挥体系,推动建设应急搜救中心、搜救站点。全方位、多层次排除高速铁路沿线安全隐患,逐步推动普速铁路线路全封闭、道口“平改立”。完善全省交通运输系统预案,编制交通运输系统预案汇编和应急管理手册。加强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应急物资装备配备,定期开展应急演练,试点并推广“双盲”演练,强化非预设场景应急演练和实战演练,不断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在机场、铁路客运站、地铁站等公共场所普及医疗急救设备。


(二)强化科技智慧创新引领。


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


深度应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推动既有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强新建设施与感知网络同步规划建设,提升规划、设计、建造、管理、养护、运营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水平。构建省级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深化交通公共服务和电子政务发展,加强运行监测、应急指挥、业务办理、安全监管、决策分析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提升行业治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打造人民满意数字化出行助理。


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提升高速公路建设运营智能化水平”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智慧公路、智慧枢纽、交通信息基础设施、交通创新基础设施等建设行动。加强公路长大桥隧、高陡边坡智能监测预警、动态巡查和运行状态实时管控。优化5G等网络通信设施布局,稳步推动在交通运输行业优先覆盖,统筹推进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于线重点区域的沿线覆盖。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北斗系统高精度导航和位置服务能力,加强北斗系统在公路水路、通用航空等领域应用。


促进交通科技创新。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规划、行业管理、运输服务、安全监管等全面融合。利用“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等平台,持续推动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动智能网联高速公路、服务区、重大基础设施智能联网监测与预警、高速公路自由流收费等运营管理技术的试点应用。充分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完善交通科技创新体制,促进交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行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和交通智库。


(三)推动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资源集约利用。


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土地资源,合理规划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空间布局,提高通道运输集约效用。加大公路建设领域节能环保技术研发,积极推广预防性养护关键技术,提高旧路材料回收循环利用率。推进邮件快递包装减量化、绿色化、可循环。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推进交通运输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发展长效机制。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黄河流域、秦巴山区等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修复。优化运输结构,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开展铁路、公路两侧绿化建设,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积极发展绿色水运,配置汉江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趸船。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建立经济高效、绿色低碳的道路货运服务体系。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行动,加快老旧车辆淘汰更新,推广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运输装备。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整体提升城市绿色出行水平。联合生态环境部门深化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与维护(I/M)制度实施。


平安智慧绿色发展 重点任务


平安交通。


建成集日常运行监测、协调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为一体的“陕西省综合交通应急指挥调度中心”。推进省交通运输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及监测预警平台、省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和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系统、隧道主动防控和应急智能管控系统建设。建成靖边国家区域性公路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推进渭南、安康等应急保障基地建设。


智慧交通。


实施西安绕城高速智慧扩容,推进高速公路ETC门架深化应用、关中环线智慧交通示范、S219 智慧公路示范、智慧客运枢纽示范工程。开展G70福银商速西安至永寿段智慧高速公路工程、G5京昆商速秦岭隧道群智能化工程、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一体化建设。


绿色交通。


开展西安、宝鸡、安康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鼓励新增和更新替换的城市公共交通、出租、城市物流配送、环卫车辆采用电动或清洁燃料车辆。加快实施绿色出行“续航工程",提升商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充电设施覆盖率。推进绿色铁路、绿色公路、绿色机场、绿色航道、绿色枢纽建设,推动既有设施绿色化改造。


八、深化体制改革,增强综合交通治理能力


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激发行业内在动力,提升行业软实力,进一步夯实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有效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向深化改革开放要动力,不断增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后劲。加强综合交通立法研究,不断完善综合交通法规体系。落实交通运输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全面梳理并修订完善配套制度。推进公路收费制度和养护体制改革,研究制定并落实新增国省道建设和养护管理政策,全面推进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制定并组织实施全省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方案,持续推动降本增效。进一步厘清交通行业政府和企业关系,推进交通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等改革。深入开展行政执法“四基四化”建设,整合交通运输行业执法资源,深化交通运输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研究探索交通运输新业态、新领域监管政策。


(二)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持续深化交通投融资改革,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风险可控的资金保障机制。加强与交通运输部沟通对接,积极争取中央车购税等资金支持。完善重大项目建设决策机制,加强交通债务管理,推动交通系统企业做好债务风险防控工作,利用长期债务置换短期债务,严控新增债务增长,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大力创新投融资模式,探索交通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规范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模式,支持开发性金融、民间资本充分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做好外资利用工作,加大与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合作力度。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事中事后监管长效工作机制。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加快“互联网+交通政务”建设,提供网上申报、办理、查询等一站式服务。全面推进运输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常态化、制度化。利用大数据、信用评价等手段依法加强监管,建立透明、规范、高效、协同的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健全公共决策机制,鼓励交通行业组织积极参与行业治理,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


(四)强化行业队伍建设。


加强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培养,强化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交通铁军。依托长安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实施素质能力提升、重点人才培养、顶尖人才引领和青年人才储备等四大人才战略工程,建立综合性交通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扩大人才资源总量、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培育跨界融合的交通智库,为陕西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传承优秀交通文化,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弘扬“两路”精神,增强行业凝聚力、战斗力,推动交通文明程度全方位提升。依托红色旅游路、秦直道等文化资源,讲好陕西交通故事,做优陕西交通品牌。全方位提升交通参与者的文明素养,营造文明交通环境。


九、建设交通强省,扎实推进试点示范任务


扎实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以交通运输部确定的5项交通强国试点任务为抓手,强化任务举措、坚持示范引领,争取在试点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引领陕西交通强省建设,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陕西力量。


(一)建设现代化国际一流航空枢纽。


补齐航空枢纽设施短板,加快建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积极引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有序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打造立体综合枢纽,提升枢纽辐射能力。积极推动航空客运发展,完善航空客运网络,加密国际航线网络,航空快线达到30条,国际及地区通航城市达到70个,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航城市40个。优化航空旅客中转服务,中转最短衔接时间国内互转45分钟、国际国内互转80分钟、国际互转50分钟。加快航空物流发展,拓展货运网络服务范围,提升西安航空枢纽辐射国际国内能力,全货运航线通航城市40个,适时开辟全货机跨境物流专线。加大物流市场拓展力度,提高航空物流服务水平。建设“四型机场”,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增强安全运营效能,强化航班安全运行环境和资源保障。


(二)打造现代多式联运区域物流中心。


加快完善多式联运设施,建成靖边海则滩多式联运区域物流中心,打造面向华中、华南等地的高效联运通道。大力提升多式联运换装转运自动化水平,建立大宗货物装载分类评价体系,增强多式联运装载一体化、标准化水平。充分发挥电气化重载铁路安全、经济、环保优势,推动煤炭、建材等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取得显著成效。运用交通规划、运输管理、运力调配等手段,提升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精细化管理水平。创新运输组织管理模式,大宗货物运输“一单制”服务全面推广。


(三)建设秦岭隧道安全防控体系。


构建秦岭隧道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基于不同风险的秦岭隧道风险源清单,制定安全风险地图,实现风险动态感知和精准管理。强化隧道承载状态和使用寿命评估,明确风险管理责任,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建设。打造基于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评估的主动防控系统,推动隧道运营安全管理与智慧感知技术深度交叉融合。建设应急救授中心,推进隧道救援人员培训基地建设,建设专业化应急救援保障队伍,打造特长隧道集成综合管理系统和应急救援系统。


(四)打造陕南交通旅游山水画卷。


畅通旅游网络,深入贯彻绿色公路建设理念,以G108汉中段及留坝境内“G316+ G244+高江路”为重点,打造生态观光支线、产业园区专线和旅游交通环线,实现4A和3A景区公路快捷相连、重点景区通二级公路。完善道路标志标线系统,提升道路行驶安全性。建设旅游风情走廊,加大道路治理工作力度,营造整洁优美环境。因地制宜推动既有道路设施绿色化改造,提升道路两侧绿化文化品质和四季景观效果。完善公路沿线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合理规划建设停车区、观景台、公路驿站等休憩场所。完善停车、如厕、购物等功能,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区、露营地等配套设施服务能力。健全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利用机制,发挥旅游公路宣传窗口作用。提升旅游信息服务水平,打造旅游交通客运品牌,强化保障能力。


(五)提升高速公路建设运营智能化水平。


提升高速公路建设智能化水平,加快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研发应用,推动高速公路施工全流程、透明化质量管理,推动高速公路建设全过程智能化管控。提升高速公路运营智能水平,全面拓展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运营期路基、桥梁、隧道及高边坡在线安全监测系统,保障高速公路重点工程结构状态监测和数据连续稳定,强化主动预防性养护工作。强化BIM技术全生命周期应用,建成基于高速公路全生命周期的桥隧建设BIM协同管理系统。


十、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本规划涉及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其基础设施建设、养护等活动可能与部分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重要环境敏感区域存在空间冲突。交通基础设施和机动车辆、船舶、飞机等各类运输工具在运营中将产生一定废气、污水、噪声和固体垃圾等污染物,并存在危险品泄露风险,如未妥善处理,可能对区域环境和人群健康带来损害。交通运输活动将消耗大量能源,产生一定规模碳排放。


(二)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为将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等理念贯穿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养护等全过程,进一步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针对本规划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一是在规划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保护优先、避让为主”的原则,在通道选择、路线布设过程中着力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评价项目建设可能产生的噪声、水、大气、生态环境等污染,评估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制定完善可行的环境保护专项实施方案。二是在建设工程实施阶段要加强能源节约利用和生态保护,大力推进使用节能、节水、环保的材料和机械设备,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三是提高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应用,提升清洁能源、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交通行业中的使用比重,从源头上降低交通运输活动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四是采用综合措施有效防治各项交通活动产生的噪声、振动,严格控制气体和固体污染物排放,做好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做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等工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障生态空间性质不改变、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五是加强规划实施效果跟踪评估,针对生物多样性变化、尾气污染、污水排放等重要环境问题,开展阶段性环境跟踪监测、评价和优化。


(三)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规划提出的建设规模、项目布局、建设时序等环境合理性较为充分,资源能源消耗、生态影响和环境影响总体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基本要求,重点项目安排较为合理。通过严格实施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三线一单”要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节能环保和风险防控能力,项目实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总体可控,生态安全和环境质量将得到有效保障。


十一、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协调。


强化部门协调、上下联动,做好本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衔接,做好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专项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落实,扎实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省级有关部门要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动各类交通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协同建设。市县人民政府要紧密结合发展实际,细化落实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健全本级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机制。


(二)加强要素支撑。


加强资金政策保障,加大政府投资对交通建设、设施养护的支持力度,充分引导多元化资本参与交通运输发展,形成建养并重、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强化政策创新,探索土地收益补偿等多样化支持政策。完善跨部门、跨市(区)重大项目协同推进机制,用好跨区域补充耕地统筹机制,强化重点项目用地、用能等资源要素保障,做好资源要素预留和及时供给。主动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国铁集团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对接,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审批,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


(三)加强实施管理。


加强建设项目前期论证,确保决策合理、实施有序、风险可控。完善规划实施监督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监测,健全“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库动态调整机制,对建设进度缓慢、质量不达标的要及时清理出库;对前期工作充分、带动作用强、新谋划的优质项目要及时入库。加快形成国家及省、市、县各类资金的联动机制,确保地方政策和配套资金落实到位。实行全过程造价管理,完善造价依据,规范造价行为,加强设计变更监管,合理控制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积极打造精品工程,保持建设质量监管高压态势,提升项目建设和管理水平。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实行质量“黑名单”制度以及质量终身负责制。


(四)加强宣传引导。


大力引导全省社会各界关心交通运输发展,支持交通运输发展,参与交通运输发展。科学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加强新闻宣传报道,突出宣传重要意义、重大举措和成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强化与社会媒体联系沟通,畅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努力形成政府与行业、行业与社会合力办交通的良好局面。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11月16日

好货运客服微信

本文网址:http://www.hhbwlhy.com/a/401.html 编辑:好货运,转载请注明出处。